|
现代诗教学的困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fafb560100cm5g.html
最近讲的课文是现代诗单元,因为现代诗基本不在考试的范围之内,教材也没有背诵要求,很多老师不会作重点来讲,只是作一般的了解。
而我,基于自己的文学观念,对于现代诗的教学,总会有一种不想随便进入的敬畏。古诗的教学,我是不遗余力的,上学期,我精选了我认为学生必读的八十首唐诗和宋词让学生背诵,这个学期每周要默写十首左右。学生们也看了大量的百家讲坛的教学视频,了解了苏轼、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人生经历。古诗的课外积累,下一步将要触及到《诗经》和《乐府》。而现代诗,随着这个单元的到来,不可避免地要与它相遇了。
很不情愿的,第一首便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带有作者的自传性质。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播放了名家的音频朗读,当听到“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时,几乎全班同学都笑起来,或许是朗读者太过投入,尤其是后面三个字,读得太重,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这样的场景在后面的过程中出现了几次,直到全部听完,我突然感觉很失败。我不能责怪学生,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电影《赤壁》,演员的台词让观众出现了很多次的笑场,但那是娱乐,可以理解为增加了观看过程的乐趣。而我现在是站在讲台上,面对的是现代杰出诗人艾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教学对象是这些九零后的祖国的未来,我要告诉他们没经历过的生活,告诉他们万恶的旧社会地主怎样压榨苦大仇深的农民,告诉他们旧社会底层妇女的苦难,告诉他们作者是如何同情劳动人民和如何借诗歌来批判统治阶级的罪恶。可这些,距离我心目中的美好的诗歌形象实在太遥远。
不可否认,艾青和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他的诗作影响了一代人,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个时代的杰出作品,他的另一首代表作《我爱这土地》同样是这个一个时代的经典之作。正因为如此,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压力和矛盾。(艾青是我尊敬的诗人,他的诗已成经典,但经典未必能被现在的学生理解,未必一定合适放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基于现在学生的经历,他们不喜欢某些诗,并不代表这些诗不伟大。只是觉得那些编教科书的人一定要先教几年书,如此而已。)
现代诗,经历过中国现当代政治思潮的多次洗礼,能幸存下来成为经典的也算不少,像我这样的教师,曾经也跻身于文学爱好者之列,像过去的许多文学青年一样,对新诗有过追捧。记得八十年代末的大学校园,我们也曾手握徐志摩的诗集在校园小径流连,也曾在各种集会上慷慨激昂地朗诵舒婷、北岛的诗歌。也许,那个时代有很多东西已经淡忘了,但我们不会忘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样的经典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确实没有带走什么,甚至一片云彩。今天诗歌已经不吃香了,只有在讲台上我还能拾起那些对新诗的美好回忆。而对于九零后的学生,他们不能完全理解七零、八零年代的诗歌,就像不能完全理解七零、八零年代的歌曲一样。而对于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新诗,如果要放入教材的话,是不是应更多的从文学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从政治的角度去选择呢?否则的话,如今的学生也只能茫然地听着教师们煞有介事的讲解,而对于诗歌里面洋溢着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他们是不会领情的。
“走出深刻已经很久了/想渐渐走出痛苦/走不出也决不倾诉。”想起很早以前读过的周国平的诗,突然觉得诗歌有时也会太沉重,让人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
去年上半年,教育局教研室安排我到乡下去上一节送教下乡课,巧合的是,我去的学校是我十多年前读过两年高中的母校——南港中学,而这个乡也正好是我的原籍老家,我要上的课文是余光中的《乡愁》。教室里没有多媒体,只有教材和粉笔。下面坐着的都是纯朴的乡下孩子和学校的一些领导和老师。这堂课上,我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和学生们拉家常,我从十多年前怎么来到这所学校学习讲到今天来这里的感受,这里是我的母校,也是我的家乡,而你们是我的校友,是我的小老乡。今天我看到这里的一草一木,是多么的亲切和留恋,此时我有一种特别的愿望,要和这些孩子们交流,早已把原先写好的教案抛在一边了,我随即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乡愁。
这堂课上得很轻松,我们没有从诗歌开始,而是从孩子们熟悉的家乡谈起,他们都是在学校寄宿,对家的依恋自然很强烈。在他们的脑海中,有家乡的老牛、水车、米糕、小溪、糯米饭……我让他们把这些东西写在黑板上,然后我要他们在每一样东西的后面写上自己的对它们的情感,有喜欢、怀念、感动、感恩、难忘……最后,我让他们把这些词联串起来组成句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黑板上就有了一组很通顺的句子。我告诉他们,你们已经写了一首很好的诗了,题目就叫“乡愁”。
这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分钟,十五分钟讲余光中的《乡愁》,应该足够了。于是我跟学生讲,三十多年前,有个台湾的诗人,叫余光中,也写了一首《乡愁》,我们现在来对比一下,看看谁写得好。我简单地分析了一下背景,然后就叫学生读这首诗。有个女孩子读得不错,虽然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但是原汁原味,有一点味道,我及时地鼓励了她。然后问谁的写得好,学生们说余光中的比他们的好。我把握好时机,问他们好在哪里?接着顺理成章地讲了诗歌的意象(形象)美、情感美、和节奏(韵律)美,并鼓励他们尝试诗歌创作,培养积极的审美意识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此时,下课铃响,我表达了对学生们欣赏和谢意,这堂课结束。
在课后,我和听课的老师们有过一段对诗歌教学的很好的交流。这次的送教下乡课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回顾一下,觉得自己受益匪浅。而现在,我依然不是很明白面对今天的学生如何讲好现代诗。这些年来教学中的困惑有很多,我自认为在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方面走在很多教师的前面,但是我今天仍然更愿意用一支粉笔来上课,因为思想是不能用技术替代的。而诗歌教学的困惑则与技术无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缺失,是精神的缺失,还是教学体制的缺失?或许都是。教材的改革、考试制度的改革都是势在必行的,但其中人的因素还是起决定作用的。什么人在主张改革,什么人地阻挠改革?而我们大多数人则是在过一天算一天,因为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
而我依然执着,我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教学。对于新诗,我会作出自己的判断,我会推荐学生去了解那些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新诗,但希望我的学生不会受到我的误导,而考出糟糕的分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