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许锡良:不快乐地学习与快乐地工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1 14:0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锡良:不快乐地学习与快乐地工作

我一个做医生的朋友今天来信这样对我说:
今天在周国平的博客上看到《快乐工作的能力》一文,觉得您就是那种快乐工作的人。而现实中有太多不快乐工作的人,我就是这种人。
工作这么多年,我发现我对工作很抗拒,当我静下心来的时候,我发现我不光对工作很抗拒,我对活着都很抗拒。我在大学期间有很明显的自杀倾向。直至现在也没有完全治愈。真的,不热爱生活就是很明显的表现。
好在那时我已成人,理智让我每天都去上班。直至现在。
常年不快乐的学习,累积到高考结束,到上大学时成了很重的抑郁症,经过岁月的洗理,现在减轻了,但还是没有完全治愈。   
周国平说:“在工作中获得快乐,这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人人都有老天赋予的精神能力,都应该享受这种快乐。”而我们大多数人,为什么都丧失了这种能力呢?
我在有生之年估计也恢复不了这种能力了。然而我上班的时候并不快乐。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天都不想去上班,就像孩子每天都想逃学一样。我想这是从小的时候学习不快乐的延续。
可以这样说,在中国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的人其实非常少,而且远远少于国外,具体原因,其实就如周国平先生所说,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因为,中国人只在追求成功,而成功的标准又多是外在的,无非是“升官发财”与“功名利禄”之类。其实,中国人自古就强调刻苦勤奋学习,而从来没有一个快乐学习的例子,这本身就说明中国人读书并没有读出快乐来,而只是把读书看成谋求功名利禄的工具,因此,终年勤学苦练,皓首穷经,目的无非是科举场上能够出人头地,除此之外,实在没有什么乐趣。这种价值观我们也可以看到,渗透到各行各业,跨越时空的结果,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普遍失去快乐工作的能力,体会不到工作所带来的快乐。
其实,中国人不能够快乐工作还与整个社会可供选择与自由选择的空间太小有关。一个人出生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包括国外出生在中国家庭的孩子如狼爸虎妈),孩子就失去了听从自己心灵深处声音,发现自我,成全自我,按照自己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环境。在家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辈早已经把自己平生不能够实现的那些志向与愿望,通过孩子的名字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即使孩子长大之后不是这块料,或者无法做这样的人,父母一辈仍然是不依不饶,甚至在失望之下打死自己孩子的都不少见。中国人,绝大多数一辈子都是活在他人的眼色中,看他人眼色行事,能有什么快乐?人只有做自己的时候那是最没有心理负担的。即使一个人在开会的时候照着别人写好的稿子念,也会产生心理障碍。康德说他一生中最恐怖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言行必须符合他人的意志。对此,我也深有同感。
中国人从不快乐的学习,再到不快乐地工作,其实是很普遍的。很明显,从来没有体验过学习快乐的人,大致也不容易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学生在学校成绩好,并不代表他的学习就是快乐的。我的那个做医生的朋友在学校一直是特别优秀的学生,但是居然也是厌恶学习的,而且从厌恶学习发展到厌恶工作,甚至厌恶人生,抗拒人生。
我可能算是一个例外。所谓长期做差生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心理素质过硬,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强,脸皮特别厚了。因此,不容易轻生,反倒是优秀学生自尊心强,心理特别脆弱。我做学生的时候是不快乐地学习的样板,但是,今天却能够快乐地工作,原因无非是所做的工作是非常符合我的个性特长与职业兴趣,我自己表现出来的几乎一切个性特点,都是有利于做一个教师与学者的。热爱阅读,能够体验到思维乐趣,有较好的口才,有写作的冲动,唯一不足的可能就是记忆力差了一点,但是,这一点在当今信息时代,其实也不是问题,我手机里已经有上千个朋友的电话,要记是记不过来,但是由于手机有巨大的储存功能,因此,每次朋友打来电话,我在第一时间里就能够说出对方的名字,让对方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我做学生时是差生,真是一差到底,几乎没有快乐的时候,学生时代是苦熬过来的。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都是差生,而且多次留级,只有大学当过暂时一个学期的中等生,想起来真是悲摧的学习生涯。学校里的课堂没有让我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但是并不代表我从来没有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我的学习快乐,大多是在自由与自主的状态中寻找到的。自己找书看,自己找问题来探讨,自由地思想,自己构建自己的思想,这个时候最快乐。凡由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的极不想写的论文,还有后来各个媒体来约的稿件,如果不是太对我的胃口的,我一般都不会很快乐地完成。我怕当学生,尤其怕当中国的学生,从小学生当到研究生——幸亏没有当成博士生——我的学习生涯一直是被动的。被动就是痛苦,人的创见就不可能发挥出来,个性受到压抑是难免的。中国文化本质上就是压抑个性的,而学校、军营与监狱这三个地方又是最压抑人性的地方。幸亏我只在学校待过,没有去过其他两个地方。估计这一生去的机会也不大了。
我做教师这个职业,从中学到大学一直做得很快乐,主要原因是我小学三年级时被一个下放知青老师狠揍一顿之后,就下定决心这一生要当教师,因为,那时我想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好老师这么少啊。这算是我最初的志向。因此,当我听到许多名师在介绍自己是怎样无意误入教师职业的时候,我就感觉好笑,即使成功了的职业,也是无心插柳的结果。我对人说,我小学三年级就立志当教师,许多人听了都感觉不可思议。这个志向一直保留到高考前夕,有一次我的班主任问我将来想做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想当老师,班主任不经意地看了我一眼,说,你这个志向一定会实现的,同时有一种不屑的眼神为这句话作了补充——你就这么一点出息啊。因为那时考师范院校是分数较低的,而且一听说将来是当老师,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左邻右舍,都会发出嘲笑声音。但是,即使这样,也没有动摇我的志向。因为,我知道我当老师一定会当得快乐。我对自己的内心声音早已经很熟悉了。我是一个喜欢并且善于思考的人,而且喜欢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写出来,这样的性格与心理特点,正是符合当老师的要求。我从初中时就开始记日记,这日记一直记到大学毕业,并且当了六年中学老师,考上研究生为止,这期间几乎一天不落下。日记本塞得一个大衣箱满满的。我记下了从幼稚到成熟的岁月留下的足印,逐渐有了今天丰富的安静。这样的人不当老师,还能够从事别的职业吗?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这是我心怡已久的职业。
一个人做了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职业,那么,职业对他来说就是享受,这样的人根本无需休假,因为工作本身就是快乐的,工作就是娱乐,娱乐里就有工作。你什么时候见过牛顿在实验室里喊过累?他什么时候说过研究工作是一种苦差事?当他痴迷于他的科学世界的时候,他已经与他的世界快乐地融为一体,即使是美女也不能够插足于他的美好世界。
别人把上课当成苦差事,当成挣工资的工具与手段,而我能够当成一种享受。这里的差别完全只在于你是否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有几次因为感冒,咽喉发炎,嗓音沙哑,但是,几天的课一讲完,竟然咽喉炎好了,沙哑的声音逐渐清晰了起来。人在快乐中工作,是不那么容易被疾病击倒的。前不久听完我演讲的一位广州的名校长这样给我发来短信:“许教授您的讲座特别精彩!您容光焕发,将幸福写在脸上了,钦佩!”好多天我都保留着这条短信,这既是对我的评价,也是对我的鼓励。一个人如果享受职业快乐,那么,他此一生就没有白活。因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常常是20岁-60岁,这40年里是人一生中最重要最健康的时期,而职业又是这个时期里的最主要的活动内容,在这40年里,如果一个人不为工作所累所苦,那么他的生活也不会差得太远。
选择职业常常要考虑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就是要问问自己究竟是不是喜欢这个职业,如果对职业本身没有兴趣,即使收入丰厚,即使工作稳定,也不要选择,因为选择了就不会有乐趣,那点丰厚的收入只是暂时的,因为工作本身枯燥无味,因此,就不可能在工作上会有什么特别贡献与成就。如果只是靠体制内的保障获得这种收入,也是不会长久的。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最吃香的职业就是银行职员。银行的工作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就只是算帐与数钞票,那数的钞票又不是自己的。因此,当年我进银行工作的同学,年纪比我还小,却在四十出头的年龄办了提前退休的已经不少了。第二就是要问问自己能否胜任,甚至对此有特长?一般来说,喜欢与胜任,甚至与特长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有特长,才胜任愉快,因为胜任愉快,因此,才喜欢。但是,也有喜欢但是不能胜任的,而喜欢是因为冲着这种职业后面的回报去的,而不是工作本身去的。第三才是要问一问这个职业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收入。其实,如果不是传统的行业垄断与职业高低贵贱的社会,而是一个现代社会,那么,整个社会的职业确实是无高低贵贱之分,而且收入也不会按照职业本身来划分,而是按照在职业内的优秀与贡献来划分。任何职业中的优秀者,卓越者,都不会贫穷。在中国所谓的“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实在是因为中国有着悠久的官本位传统与职业贵贱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体现了这种职业观
一个人先要问问自己的需要,听一听自己生命深处的声音,把自己铸造成器,然后才可能有利于社会,将自己生命能量与个性才华发挥出来,社会才能够获得因你而带来的最大福利。人生不过百,常怀千岁忧。正因为人生苦短,才当及时行乐,而最好的行乐方式,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然后努力去做出成就。职业才是最好的行乐场所,工作才是最好的行乐方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7:57 , Processed in 0.09914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