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 余映潮 “文学”,人们往往称之以“殿堂”,可见其美好、高雅、神圣。
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灵动最丰富最美好的内容,其教育教学的功能主要有:①进行审美教育,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②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③了解、积累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④感受美的语言,积累美的语言,品味美的语言,学用美的语言,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语文的感情。⑤在文学作品的朗读训练和朗读体味中尝试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从而提高修养,涵养心灵,培养气质,养成高雅的艺术趣味。⑥在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领悟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的过程中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⑦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和评价能力。
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在前面的“美文美教”与“文学欣赏课”中已有涉及。“美文美教”从教材处理的角度进行论说,“文学欣赏课”从课型设计的角度进行论说,本章将从文体教学的角度研究如下内容:一、现代诗歌的教学;二、散文的教学;三、小说的教学;四、童话寓言神话的教学;五、文言诗文的教学(上);六、文言诗文的教学(下)。
一、现代诗歌的教学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诗歌的教学,不论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还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师,都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教师的难处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知识层面不宽;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品析鉴赏的能力层次不高;一个是关于诗的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由于它们的限制,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之间有着很大的落差。
所以,必须加强对诗歌教学设计艺术的研究,以缩小这种落差。
就中外现代诗歌的教学与教学设计而言,从教师的角度,可进行这样一些探究:
第一,全面理解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内容。
在课改的形势下,根据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初高中语文新教材的训练要求,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高质量地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地进行诗歌联读与扩读。
2.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读诗趣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志,丰富学生情感。
3.指导学生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指导学生了解、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知识。
4.进行诵读涵泳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优秀诗作,丰富语言积累。
5.在诵读中指导学生整体地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
6.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
7.在诵读、理解、品析与赏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8.在有关诗歌学习的实践活动、探究活动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9.在高中选修课程“中国现代诗歌鉴赏”模块里进行以单个作家的作品鉴赏为内容的或以专题鉴赏为内容的教学活动。
第二,细节化地了解诗歌教学对于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选修课的开设,诗歌教学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其中一些细节化的要求,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关注。
1.教师应该有较强的认识诗歌的能力。即能够比较准确地认识各种诗体和诗歌的表达形式,如叙事诗、抒情诗、风景诗、哲理诗、寓言诗、爱情诗、咏物诗等等。
2.教师应该有很强的朗读诗歌的能力。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等等。教师要能够进行科学的朗读指导。对诗歌作品,能感受到体味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能把握表达感情的基调,洋溢着朗读的渴望。能找到最佳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要善于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还要能进行配乐朗读的设想与设计,如进行情感类、形象类、背景类的配乐朗读设计等等。
3.教师应该有敏锐地认识课文教学作用的眼光。诗歌的教学与学习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教师要善于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与意味。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读教材,而且要有敏锐地认识课文教学作用的眼光,准确而灵活地处理教材,从最好的角度来发挥课文的教学作用。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教材中诗作的教育教学意义:第一,总的来看,诗歌教学所承担的任务是:知识教学,朗读训练,语言品味,赏析点拨,情志熏陶,诗趣培养,增强文化底蕴。第二,从文体教学的特点看,诗歌教学要突出如下方面的内容:语言、朗读、记背;情味、意味、趣味;想象、联想;意象、意境、意蕴。第三,从课文教学来看,应做到既突出课文教学重点,又体现教师独到的创意。要围绕课文的教学重点进行细节化、艺术化的教学设计。
4.教师应该有很好的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如能从创意和构思、篇幅与体裁、结构与内容、思路与层次、节奏与韵律、背景与诗情、意境与意象、景语与情语、联想与想象、描叙与抒情、画面与色彩、实写与虚写、比喻与象征、语言与修辞、联系与对比、铺叙与用典、情味与意味、主旨与意蕴、议论与哲理、形式与风格等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感知与分析。又如能根据诗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思绪,能感受到意象的文化意义与意味,能从承接、连缀、转折、跳跃、复叠等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的思路,能从字词、句式、节拍、用韵、音调、修辞、含义、手法、回旋、错综、精练等不同的角度体味作品的语言特点,能分析作品的象征、比喻、对比、拟人、假设、比兴、升华等不同的手法,能从动静、曲直、隐显、视听、时空、虚实、景情的角度来品析作品的画面特点。又如:能进行专题阅读,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能搜集众多赏析论文及其他资料对作品的品评,用来帮助鉴赏作品,能借助多媒体手段鉴赏作品,能用点评的方式、分析的方式、描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等。再如,力求做到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有新的发现;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等等。
第三,要创新诗歌的教学设计。
创新现代诗歌的教学设计是时代的要求,是课改的要求,是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是诗歌教学本身的要求。
下面略作例说。
1.设计诗意盎然的训练点
如:何其芳《秋天》的朗读训练:
朗读基调设计:轻声,女声清脆,男声厚实。
情感基调设计:第一二节喜悦,第三节留恋。
配乐主体乐声:短笛声。
特别处理:最后一句三步轮读,声音渐慢渐小。
(女合:)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男合:)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女领:)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男合:)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女合:)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男领:)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男领:)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女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众合:)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女合:)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创造崭新的教学手法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手法之一——引入手法。
这种手法用在开始进行朗读的时候。
请学生轻声吟诵所熟悉的李白诗《静夜思》《独坐敬亭山》,体味诗的节奏。教师讲析:五言诗诗句内部的节奏,总是前一停顿的时间较长,后面停顿的时间较短,这样便于表现事物与抒发情感。《再别康桥》的朗读节奏,基本上与五言诗的音节节奏相同,请同学们自己朗读,感受体味。如同学们就可以体味到: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侧面引入的手法既表现出教师独到的见解,增加了课的文化氛围与知识含量,又简捷顺利地进行了朗读点拨,省去了教师很多的讲解、示范的时间,以很大的牵引力引导着学生进行揣摩体味。
3.设想有创意的教学思路
如《乡愁》的教学。
下面是笔者的两段记录:
①日期:2001-06-24今天想到了《〈乡愁〉诗两首》的教学。
《乡愁》共两首,在教学中应该教成四首。或者是用这两首带出其他两首《乡愁》。或者是以余光中的诗带出一首余的诗,以席慕荣的诗带出一首席的诗。教学余光中的诗要突出意象,教学席的诗要突出意境。那么这就形成了一种板块思路。在读法上对席的诗要用轻声读,有时要用极轻的声音来读。
这一节课的任务就是读四首诗,背两首诗,形成气候;学习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也许还有一种更好的上法,或者以轻声朗读席慕荣的《乡愁》作为导语,或以师生共同朗读古今多首思乡之诗来导入,再学读余光中的《乡愁》,再加上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这样,一节课就上余光中的两首诗。
②日期:2003-07-30又想到余光中《乡愁》的教学。
这次的思路设想为“资料式穿插式思路”。
在教学进程中有机地进行穿插,以增加教学的厚度,调节教学的节奏。
穿插一:什么是乡愁诗。
穿插二:用余光中的一句话渲染氛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穿插三:用余光中的一段话进行思路点拨: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穿插四:用短小的赏析文和同学们对话,以对同学们的欣赏品析作小结。如其中的两段:
结构之美。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各节行数、字数相等,格式相同。四节诗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层叠式的结构,显现出特有的形态之美与建筑之美。虽然节与节之间相互对称,但由于诗句的长短不同,全诗就于整齐之中表现出参差、活泼的动感,特别突出了它那秀美的细部线条——“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等四个诗句,极好地表达了幽深的乡愁。
音乐之美。轻声朗诵,可感受到这首诗的音乐之美。它首先表现在全诗的结构之中。全诗由于格式相同的诗节而蕴含着相同的吟咏节奏,生动地形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韵律,表达出一唱三叹、如泣如诉、意境悠远的抒情效果。其次表现在诗节的选字、用词、写句上。诗句长短的不同造成了停顿、节奏、语气与语调的变化,便于表达思念的深情;叠词的选用起着舒缓节奏、深化情感的作用,多个叠词的使用酿就了音节的回环之美;再就是表现在韵脚上,“头”字多次出现,不仅形成反复之美,而且组成了诗的又一旋律。
穿插五:用歌曲《乡愁》作课堂教学的收束,让此课的学习留有余韵。
4.设计丰富多姿的实践活动。
除吟诵外,其他的学习活动也各有天地,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如:
①配读活动。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配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或海涅的《我的心,你不要忧郁》;《未选择的路》配读雨果的《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
②对话活动。如《雨说》:在春天里我们学习了《雨说》这首诗,春雨已对你说了这么多的话。现在,你想对春雨说几句什么话呢?写几句诗或几句话都行。
③积累活动。如《帆》《萤火虫》:中国古今不少诗人也写到“帆”“萤火虫”,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④写作活动。如《理想》: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如《在山的那边》: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⑤比读活动。如《沁园春长沙》:把这首词与《沁园春雪》作比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短文。
⑥欣赏活动。如《致橡树》: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这首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乐性。试结合有关诗句作具体分析。
⑦研讨活动。如《致大海》:“海”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搜集有关写大海的诗歌作品,共同探讨海蕴含的文化意义。
⑧综合活动。如冰心《纸船》:组织配乐朗读活动、个性化朗读活动、想象性描述活动、背诵比赛活动。
二、现代散文的教学 散文是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记游、写景、状物、抒情、议论的文章。它分类细腻,品种繁多,语言精美,情韵优雅,布局巧妙,内蕴丰厚,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欣赏水平、丰富学生语言、熏陶学生人文精神的极为重要的文体。中学语文的散文教学,就像诗歌教学一样,在很多的情形下仍囿于教师的文本研读水平与教学设计艺术而显得味道平淡。所以,研究散文的教学,基础的内容还是研究提高教师的欣赏与设计的水平,要在“细”字上下功夫。
第一,要细细地品味文本
只要有心眼地对散文进行细读,就一定能读出人家读不出来的东西,而能读出人家读不出来的好东西,就表明阅读有个性、有创见、有水平。
比如,人们常说散文神形兼备,然而我们很少从线索、形象、语言、意境、意象、波澜、情感、内蕴、哲理等等各个方面来立体地欣赏散文的这个特点。
又如,人们常说散文内蕴丰厚,但缺乏像下面这样精细的提炼:散文,透过平凡的现象点示不平凡的本质,用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以生活的琐事表达深刻的哲理,运用象征手法将浅显升华到精警,通过激情的抒发来深化文章的主旨——这些都是增加散文内蕴的手法。
再如,对咏物散文表现手法的欣赏,人们一般地只说说“托物言志”,但从来不会将其类别与特点“读”得这样的细:
1.对物抒情。用直呼“你”的方式对事物抒情,是一种优美实用的表达技巧,有着直抒胸臆、情意深长、令人回味的表达效果。
2.托物寄意。就是在对某种事物进行足够的吟咏、描述之后,顺势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或观点。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构思写作的方法。作者描绘事物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这种事物,而是为了引出一种见解、一种哲理。
3.写物喻人。其写法往往是先情感丰富地描写“物”,再通过联想颂“人”;对“物”写得多而细,对“人”则点出、点到为止。
4.借物言情。应该说,凡写物抒情的文章,都带有借物言情的特点。这里所说的“借物言情”,指的是一种特别的表达技法。作者对文章中的“物”写得比较略,写得比较虚,不像“托物寄意”类的文章,对“物”进行精心的描画。此时文中的“物”,是抒发情感的一个引子,一个凭借,文章表达的重点在抒情;作者借这个“物”,巧妙地引出自己原想直接抒情的话题。
5.写物忆趣。“写物忆趣”这四个字很有讲究。第一,它点示了文章的大致思路,先写物,再忆趣;第二,它规定了文章的写作方向,一定要写“忆”;第三,它表示出文章的写作情调,也就是要表现出“趣”。所以,这样的文章有着“往昔”与“今日”相联的意味,有着深长的情愫,有着活泼灵动的笔调,散发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6.咏物明理。“咏物明理”不同于“托物寄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咏物明理”之“理”来得直率,来得爽朗。第二,“咏物明理”之“理”的文字更多,情感更强。“咏物明理”的文章是可以这样来写的:选定事物→思考定向→描写蓄势→开掘议论。
7.物我交融。“物我交融”是借物写人的一种技法。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能想到、谈到、看到、遇到能触动自己情怀的事物。在这种事物面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成长等等。于是有的人就会把这种联想化作文章。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先写物,然后写自己也成了此“物”。“物”在文中经历了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的转换,作者的经历、情感也就同时渗透在了这种“转换”之中。
8.即物抒怀。我们常常说到“触景生情”,而很少听到“即物抒怀”这样的话。其实,后者也是一种构思写作的笔法。面对能够激动自己心灵的事物,人们也许会感悟,也许会沉思,也许会联想;面对事物,人们心中的火花在跳跃,人们要形象地抒写自己的“心灵”感受,这就是“即物抒怀”。
9.运用“象征”。“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有人说,象征,是变平凡为深刻的催化剂。可以说,象征,是一种深入浅出、寄意深远的构思方式。原来,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复杂但又有深刻意义,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讲得清楚,有时则又是不便明说的。此时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让人既能体会到事物的意义,又能体味到文章语言的深刻与美好。
10.演绎“内涵”。事物本没有什么内涵,比如说,雪就是雪,本没有什么深刻含义。但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却赞美着雪的质朴与纯洁。这种“有意识”“发掘”事物品质的写作技法,就叫做“演绎事物的‘内涵’”。
第二,要细细地提炼课文
细细地提炼课文应是语文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这种习惯可以让自己的教学绝少失败。笔者认为,在文章教学特别是散文教学中,一般可用三种方式提炼课文,并将提炼所得形成文字。
一是制作卡片。
如《小橘灯》课文要点卡片:
1.《小橘灯》中的“小”,“小”中见大。
①人小:小姑娘,小手;②屋小:小屋,小炉,小锅,小凳,小桌,小刀;③灯小:小橘碗,小筐,小竹棍。
2.《小橘灯》的“小”,文“小”情深。
全文三个场面,内涵极为丰富:
“我”
| 初见
| 探望
| 告别
| 小姑娘
| 打电话
| 照护妈妈
| 制送小橘灯
| 描写层次
| 形貌
| 家境
| 精神
| 描写角度
| 速写
| 概写
| 特写
| 表达方式
| 叙述
| 描写
| 抒情
| 作者感受
| 怜爱
| 敬佩
| 赞赏激动
| 穿插内容
| 背景
| 环境描写
| 环境描写
| 记叙要素
| 起因
| 发展
| 高潮
| 暗线
| 王春林
| 王春林
| 王春林
| 情节线索
| 买橘
| 赠橘
| 制灯赠灯
|
3.小姑娘形象
①性格特征:懂事,热忱,镇定,勇敢,乐观,充满信心。
②理解小姑娘形象的角度:外貌、举动、言谈、环境、父辈言行、自我努力。
4.结构艺术
①层层伏笔,处处照应;②双线结构,明暗相济;③小橘灯是全文的线索;④全文充满了映衬之美。
5.文中手法
恰当使用修饰词语、选用动词、白描的笔法、人物安排的技巧、夹叙夹议的手法。
二是撰写课文欣赏短文。
如《阿长与〈山海经〉》美点寻踪:
美在夕拾朝花。《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在文中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一段经历,夕拾朝花,旧事重提,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不知名的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伴随着作者的深情缅怀,我们在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叙述中看到了我们所完全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图景,文中的故事令人回味,耐人思索。
美在性格刻画。作者对长妈妈的描写笔触细腻,情思隽永。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特点鲜明,文中的她,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是一个“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的人,是一个命运不好的人,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道理”和“礼节”的人,是一个听不懂人家“话外之音”的人,是一个迷信的人,是一个能讲奇怪故事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质朴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热情的人。她默默地为“我”寻购到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展示了她“伟大的神力”。
美在细节描写。本文虽是回忆性的文章,但它不是对往事的单调的记录与罗列。作者精心撷取令人难忘的生活片断,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文中那些富有个性的情节与细节,让人过目难忘。长妈妈那“低声絮说”时手指的挥动指点,那夏天里“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相,那讲“长毛”故事时的夸张与“严肃”,都写得让我们如见其人;特别是对除夕之夜她“极其郑重地”叮嘱与正月初一清早提醒“我”说“恭喜恭喜”的描写,把她渴望幸福、期待祝福,希望“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得到祝福之后“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的惊喜神态,如在眼前。
美在情感抒发。情感的抒发,在这篇文章中有着奇妙的作用——它既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又是贯穿全文、联缀事件的线索。从“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到“我”的“不耐烦”,从“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到“逐渐淡薄起来”至“完全消失”,从儿时的“我”得到《山海经》后“发生新的敬意”到作者“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的深情祝愿,故事在抑扬中发展,高潮在铺垫中酝酿,一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将长妈妈在“我”心中的地位写到了极致,一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深深地表达了“我”内心无比的尊敬与感激。
除了上面所述之外,我们还可从《阿长与〈山海经〉》中发现不少的美点,它还美在详略处理,美在突出中心事件,美在故事传说的穿插,美在长妈妈与远房叔祖及叔祖太太的对比,美在语言的风趣清新与亲切感人,美在作者儿时文化生活的情趣等等。
三是评点课文美点妙要。
就教学而言,评点课文最为科学实惠,可以说具有一石“几”鸟之功效。
评点课文,笔法与视点也是千姿百态。总的来说,其规律与要点大致为:
1.粗笔点读。如:总点文章内容,概说选材特点,点示文中线索,指点起承转合,点明过渡照应,指点文中重点,评点人物风貌,评赞作者手法,简说首尾妙处,评说画面美点,指出表达作用,点破文章寓意等。
2.细笔点读。如:点读奇字,点读雅语,点读佳句,点读精段,点读修辞手法,点读句段形式,评点人物性格,点明景情关系,点示景物层次,简说段落要点,描述景物情态,指出繁笔简笔,评议句段作用,评说文段技法,说明启示作用等。
在细笔点读之中,还有一种更精更美的“精细点读”,作者着眼于炼字炼句、时空动静、听觉视觉、修辞手法,往往用精练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给人以舒适的美感。
那种写到极致的评点文字,其中竟然也会有“线索”,表现出一线串珠之美。
第三,要细细地设计教学
散文的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有:
1.进行深刻、细腻、活泼的文本品读教学,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2.教学散文文体基础知识,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3.朗读吟诵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体验其思想和艺术魅力。
4.背读一定数量的文章文段,积累优秀散文的名言佳句,提高文学素养。
5.指导学生从构思炼意、选材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形式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对散文作品进行赏析,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6.学习从感知与领会、理解与阐释、辨析与品味、引申与联想、对照与比较、质疑与评价等不同的角度阅读散文作品。
细细地设计散文教学,要在新、美、深、活、细、实这六个字上动心思,想点子。教学设计的关键还是让学生有大量的实践活动,还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自己体验。下面,就《荷塘月色》的教学,从“新”的角度提出几个创意。
1.新——探究品析。
精心创造《荷塘月色》的课中“微型话题”。
第一层次话题:
①《荷塘月色》中的写景抒情。
②《荷塘月色》中的融情入景。
③《荷塘月色》中的“心情”。
④《荷塘月色》中的描写手法。
⑤《荷塘月色》语言的音乐美。
⑥《荷塘月色》中的动与静。
⑦《荷塘月色》的比喻美。
⑧《荷塘月色》的叠词美。
⑨《荷塘月色》的画面美。
⑩《荷塘月色》的结构美。
第二层次话题:
①用文学的语言评点一段话。
②用绘画的语言评点一段话。
③用音乐的语言评点一段话。
④用影视的语言评点一段话。
⑤《荷塘月色》名句欣赏。
⑥《荷塘月色》中的“月色”。
⑦《荷塘月色》中的“联想”。
⑧《荷塘月色》中的“衬托”。
⑨《荷塘月色》小统计(自选角度)。
⑩《荷塘月色》语言积累卡。
2.新——分步品读。
上成文学作品赏读课,师生平等互动,以学生的品读活动为主,主要教学板块为:
第一,全文朗读,要求形式新颖、高雅。
组织感知性复述活动:这里有……景。
第二,重点选读,要求突出文中的关键内容。
组织品析性体味活动:这里有……情。
第三,自由选读,要求表现自己的体会感受。
组织鉴赏性品读活动:这里有……美。
3.新——学读实践。
导入,整体感知课文。
切入文章第三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教师一个字的分析也不讲,只对学生有这样的学习要求:
1.悟读这一段,看朗读这一段的时候,最长的停顿在哪儿,稍长的停顿在哪儿,最短的停顿在哪儿(解决对段内层次的理解)。
2.练读这一段,看哪里要读得快一点,哪里要读得慢一点,哪些音要咬得重一点。
3.品读这一段,自选角度进行美点赏析。4.背读、情感性演读这一段。
教师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进行小结。
再组织同学们根据教师点示的学法重点学习第四、第五两段。
4.新——教学结构。
第一步,朗读,听读感受,轻慢吟读。
第二步,切入到第四五六段,朗读,再朗读,品味赏析语言之美、手法之美,感受文中之情。
第三步,穿插精美赏析资料,增加教学深度。
第四步,回扣文首文尾,点示写作背景,深入理解文情。
三、小说的教学 小说,典型地表现生活的叙事文学形式之一;它是“形象”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创造性构思的艺术,综合地有创意地运用表现手法的艺术。
从教材处理的角度而言,中学阶段的小说教学可以大致分为一般叙事类作品的教学与文学作品类的教学。在初中低年级,小说的教学往往可以处理为记叙文教学;在高中,小说的教学则非常明显地表现为文学作品的欣赏教学。
小说教学及其教学研究的内容博大深刻,在本节这短小的篇幅中,只能做一点勾勒性的工作。
研究小说的教学,先要研究小说教学的基本内容研究小说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为了让我们透彻地知道,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
这种教学基本内容的研究最好用分层次的方法进行归纳,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取舍与组合。如:
1.从小说的文体教学的内容来看,其教学的内容可分为这样四个层次:
一为知识层次。结合文本的教学进行有关小说基础知识的教学,丰厚学生的积累。如:小说的类型,小说的类别,小说的作者、题材、流派风格,小说的要素,小说的“描写”“线索”“环境”“细节”“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误会”等等有关的基本知识以及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
二为理解层次。从小说阅读出发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如:课文的内容层次,课文的结构特点,课文的情节发展步骤,小说的要素在文中的体现,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课文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语言的品析及课文中词句的含义,以及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把握小说的主题等。
三为欣赏层次。培养具体分析作品情节结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现方法、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的文学审美能力。如: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欣赏小说的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欣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注意描写手法与表现手法,注意精彩细节的欣赏以及欣赏小说的结构手法与特点等等。
四为探究层次。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读小说的能力。如:深入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涵及其社会价值;从创新性、独特性、多样性、社会影响与文学史的地位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多角度地多元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或人物;搜集相关作家作品的评论研究资料;尝试写作小说评论,等等。
2.从一篇课文来看,在常规的教学中,小说教学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一为理解层次。它包括: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小说要素的辨识,情节的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整体理解,描写方式的辨识,字词的含义、情感色彩及表达作用的阐释,重点段落的品读,文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等等。
二为赏析层次。它包括:主旨的理解,线索的分析,人物形象的鉴赏,语言艺术的欣赏,构思艺术的品味,人物塑造手法的品析,环境描写的技法及表达作用的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的评价,读者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的表达,等等。
三为扩展层次。它包括:搜集与作者、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参读课文分析或课文鉴赏的有关文章,联读或比读与课文有某种联系的课内外小说,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等等。
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课文实际与教学的需要对以上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要点明晰、线条简洁的组合。如《孔乙己》的教学,我们可以突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欣赏点”——小说的构思艺术,带动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真正有着小说教学味道的教学:
第一个特点是,小说多角度铺展了人物描写的线条
孔乙己的“偷”是人物描写的线条。“偷”是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为喝而偷,深刻表现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偷”也是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小说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偷”更是孔乙己挨打的直接原因。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
孔乙己的“手”也是人物描写的线条。除了抄东西赚点钱之外,孔乙己的双手有四种特殊用途:蘸酒写字,偷窃东西,书写服辩,代脚“走路”。课文对孔乙己双手特殊用途的描写,贯穿着故事由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孔乙己这个写得一笔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他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爬向死亡的工具。可见,作者对孔乙己双手的“反常”描叙,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
孔乙己的“脸”又是人物描写的一个线条。课文用“青白”“红”“灰”“黑”等寥寥数字,对孔乙己的脸色变化进行了五次描写。这些极为简省的笔墨,也是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涨红”显示了他不敢正视现实、害怕别人揭短的心理,“灰色”则表现了他内心的遗憾被人深深击中之后的痛苦。又如孔乙己出场时是“青白”脸色,而最后一次出现时,已是拖着断腿,面目全非。“青白”表现了他在半饥半饱中延续生命,“黑”则表现了他已受到巨大摧残,完全没有了活力。从“青白”到“黑”的变化,包含着在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许多悲哀。
还有“孔乙己与‘酒’”“孔乙己与‘笑’”,都是描写人物的突出线条。
第二个特点是,小说有层次地展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在作者的笔下,孔乙己经历了从出现到消失的生命历程,这种生命历程让我们对人物有了这样一些认识:
一是从身份、外貌上对孔乙己的直接认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一个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有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人,是一个有着睁大眼睛的样子、不屑置辩的神气、颓唐不安的模样、极其惋惜的表情、恳求掌柜的眼色的人。
二是从习惯、性格上对孔乙己的进一步的认识:他是一个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他是一个酒客,是一个好喝懒做、偷偷摸摸、经常挨打的人,是一个迂腐的自命清高的人,是一个生活在极其冷漠的环境之中的人,是一个受到无情嘲弄的人,是一个地位低下到不如当时的一个“短衣帮”的人,是一个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人,是一个不时有善良天性流露的人。
三是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从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上对孔乙己深入认识:他是一个没有爬上去的读书人,是一个人生的价值连十九个钱都不如的人,是一个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演出了一幕更比一幕惨的悲剧,又在笑声中凄然消逝的人,是一个可笑可怜的多余的人,是一个“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第三个特点是,小说线索式地在全文中贯穿着对比手法
《孔乙己》通篇使用了对比手法,深沉地表现着人物的命运。例如,孔乙己的出现与消逝、爬上去的丁举人和跌下来的孔乙己、酒客的“快活”和孔乙己的孤寂、孔乙己的生命价值与粉板上的十九个钱、阴冷的天气与热闹的笑声等,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总的来讲,文中的对比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又如通过掌柜对三种人不同态度的对比,把当时社会欺贫媚富、冷漠虚伪的人际关系作了生动的表现。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喜剧气氛和悲剧命运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病态。又如最突出的一组对比,即孔乙己第一次亮相和最后一次出场,在外貌、语言、声音、神态、动作方面的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研究小说的教学,还要研究小说教学的基本手法
小说教学讲究指导学生进行品味、感悟、欣赏,这就需要运用一定的基本的教学手法。
研究小说教学的基本手法要关注时代特点,在目前要着力关注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改革要求,要表现出现代化理念,要以学生的阅读欣赏实践活动为中心进行实施。
如下所列教学手法,都是比较“现代”的,它们既各有特点又彼此关联。
1.例说式手法
例说式手法用于小说阅读教学,主要是运用例说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辨识、分析小说中的表现与表达手法。即教师先举例说明,然后请同学们学着进行分析体验。运用例说式手法而不用讲析式手法,能给学生更多的体会和实践、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如课文《药》要求理解“线索”,《边城》要求理解“照应”,《项链》要求理解“铺垫”,《守财奴》要求理解“细节”,《智取生辰纲》要求理解“环境”等等,这都可以用例说的方式进行阅读分析方法的指导。
2.说读式手法
用边读边说的方式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一读,读一读说一说,在读与说的充分活动中对课文内容进行多角度的广泛的理解。这种手法突出地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情态热烈。
说读式手法有着多侧面的运用技巧。如:概括式说读,讲求一个“精”字;发散式说读,讲求一个“广”字;分层式说读,讲求一个“厚”字;赏析式说读,讲求一个“美”字。
说读手法可用于小说教学的各个环节,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理解尤有效果。
3.写读式手法
也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有读有写,读写结合。其中创造性的写读活动是小说课堂教学中的亮点。这种手法以“写”为活动形式,如改写、接续、扩充、想象、编剧、描画、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等等,写读式手法兼容话题式手法、赏析式手法,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活动效果上看,都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
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写读”活动角度丰富,既有感性的表达,又有理性的阐释,既着眼于文本,又适当拓展,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4.助读式手法
就是让学生在资料的帮助下来阅读课文。这种手法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中得到了最为切实的运用,但极少用到学生中间去。其实“资料助读式”的教学是一种多快好省的教学手法。在小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下发、展示资料或同学们彼此之间交换资料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欣赏或探究。如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教学就非常适于运用这种手法,在精选的基础上发给学生课文背景资料、课文分析资料、课文鉴赏资料及课文评价资料,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影像资料,再由学生自己研读、讨论课文。其他课文如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或者戏剧的教学,都应该运用一下这种手段。
5.赏析式手法
这是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教学最为常用的手法,即用美点寻踪、妙点揣摩、妙要列举的方式,由学生对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描写方式、词语句段等等进行自主的合作的阅读欣赏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熏陶、养成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在赏析式手法中,可以运用说读、写读、助读等各种方式方法,要重视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创造性的解读。
6.话题式手法
话题式手法主要是一种探究的手法,即设置难易适度的与课文密切相关的问题,给学生以“抓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它用“话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理解话题、展开话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完成对课文的研读与欣赏,完成对课文的品味与审美。这种手法能够比较好地表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及“对话”的理念,能够表现阅读个性化的特点,同时让小说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构表现出全新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话题的设置,从与课文的关系看,可分为“文本话题”与“综合话题”。“文本话题”设置的方向是文本研读与欣赏。“综合话题”既关注文本阅读,又关注探究内容的拓展。如在《荷花淀》的教学中,“说说白洋淀”“孙犁的短篇小说”“关于《荷花淀》的评说”等就是“综合话题”。
话题的设置,从数量看,可分为“话题群”与“主话题”。“话题群”就是10个以上的课中小话题;“主话题”就是课文中重要的需要突出讨论的个别话题,如对《药》《陈奂生上城》“主题的多元理解”,对《项链》“人物的多元理解”就是主话题。
另外,还有“联读式手法”“学法式手法”“讨论式手法”等等,都可以根据教学实况艺术地进行运用。
以上这些教学手法,同样能够运用于戏剧教学(在戏剧教学中,还可以加上演读手法与编演手法)。
不管运用什么手法,都应该对这种手法将可能涉及的方式与内容进行细节化的提炼,以使自己能够灵活地、准确地、艺术地运用。如“写读式手法”,通过对课文的浏览,将下面各项内容组合在一起,我们就能看出“写读”训练的各个侧面:
①提纲罗列: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情节提纲。
②内容概述:写一段两三百字的短文,概述杨志等人在黄泥冈上被劫的经过。
③简洁评说:先列出评介提纲,然后综合评述杜十娘这个人物,写成两三百字的短文。
④表达感想: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葛朗台的看法,两三百字。
⑤想象扩展: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与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中的一段对话,200字左右。
⑥定向探究:话说“凤辣子”。要求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王熙凤的辣,结合课文而不限于课文,可就你所知,联系《红楼梦》有关王熙凤的描写去谈,也可以发挥想象。
⑦变体改编:将《阿q正传》的某个片断改编成课本剧,并分角色表演。
⑧技法体会:学习《墙上的斑点》,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
⑨设想推论: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之后立即知道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怎样?请根据题意自拟题目,写两三百字的短文。
⑩理由论证: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她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在教学实践中,不管运用什么手法,教师都应该精读文本,精心创意,细节化地设计好教学的核心内容。如笔者运用“话题式手法”教学《荷花淀》时所设计的赏析“话题”:
①说说《荷花淀》中的“巧”
②《荷花淀》对话描写赏析
③《荷花淀》中的妇女群像
④《荷花淀》中的诗意
⑤《荷花淀》的语言特色
⑥《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
⑦《荷花淀》中的人情美
⑧《荷花淀》的情节结构特点
⑨《荷花淀》人物言行细节分析
⑩“夜话”欣赏
⑾水生夫妇的爱情观
⑿《荷花淀》中的乡土气息
⒀《荷花淀》中的白描笔法
⒁《荷花淀》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⒂《荷花淀》中的景与情
四、童话、寓言、神话的教学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世界,是语言通俗生动、情节离奇、引人入胜的奇思妙想。
寓言,是文学作品中的讽喻世界,它用篇幅简短的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它常常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们充满了神奇的幻想,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
寓言、童话、神话都是故事,都需要借助想象进行创作,在创作中都常常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
童话、寓言、神话都是中小学生喜爱的美好生动的作品,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套语文教材在编写中,都离不开对它们的选用。《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浓烟和烟囱》《盘古开天辟地》《蚊子和狮子》《花的话》《摆渡》《愚公移山》《黔之驴》《工之侨献琴》《画蛇添足》《买椟还珠》《滥竽充数》《塞翁失马》《智子疑邻》《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丑小鸭》《小溪流的歌》《女娲造人》《七颗钻石》《犟龟》等等篇目,就先后出现在不同的初中语文教材之中。
童话、寓言、神话都是现实生活的间接反映。教学这些课文,要指导学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他们的想象,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童话、寓言、神话以及故事、传说的教学,讲求鲜明的动感,讲求多种感官的调动,讲求思维的灵活,因此可重点研究课堂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情景的设置。
第一,童话、寓言、神话的教学需要设计活动方式
童话、寓言、神话的教学意义主要表现在:文体认读,内容理解,手法辨识,想象延伸,意味品析,语言积累,知识扩展,思想教化,情感熏陶,而这一切都需要“活动”来支撑。大量实践证明,其教学过程离不开下面所列举的活动。
1.朗读活动。如:
《蚊子和狮子》:朗读课文,生动地表现蚊子的心理活动。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好能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
《古代英雄的石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表现出石像、石子各不相同的心理。
2.复述活动。如:
《花的话》:阅读课文,说说文章的大意。
《皇帝的新装》:请同学们按照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复述课文。
《盘古开天辟地》:阅读课文,就混沌初开、天地成形和宇宙迈出万物的起源,说说文章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3.概括活动。如:
《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反复朗读课文,再用概括的语言说出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花的话》:阅读课文,说说文章的大意。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阅读这两则寓言,分别概括它们所包含的寓意。
4.想象活动。如:
《皇帝的新装》: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样呢?大家都展开想象,争取在班上讲一讲。
《七颗钻石》:童话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给这篇寓言写一个续篇。
《蚊子和狮子》:给《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尾。
5.讨论活动。如:
《丑小鸭》:讨论丑小鸭的现实意义。
《摆渡》:你读文学作品,有没有被“摆渡”的体验?
《犟龟》:课文标题是“犟龟”,说说小乌龟的“犟”表现在哪些地方,你如何评价这种“犟”?
《皇帝的新装》: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结合生活体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6.品析活动。如:
《犟龟》:这篇童话能够抓住动物自身的特征进行生动有趣的描写,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两个实例加以说明。
《小溪流的歌》:这篇童话充满了童趣,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哪些词语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
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他一会儿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卵石,一会儿摸摸沙地上才伸出脑袋的小草。他一会儿让那些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个转儿,一会儿挠挠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的痒痒。小树叶不害怕,轻轻转了两个圈儿,就又向前漂。小蝌蚪可有点怕痒,就赶快向岸边游;长了大腿的蝌蚪还学青蛙妈妈慌张地蹬开了腿。
7.写作活动。如:
《丑小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片段作文“丑小鸭与我”。
《小溪流的歌》: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小溪流成长为海洋的过程,最好不要超过200字。
《古代英雄的石像》: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主要是由对话展开的。试拟一段对话,设想石像“失踪”前跟小石子说了些什么。
8.迁移活动。如:
《小溪流的歌》:“小溪流的歌”是怎样的一首歌?这首歌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试着讲出与本篇童话主旨相近的一两句格言、警句或一两个童话、民间故事。
《丑小鸭》:本文是作者的自我写照,搜集、整理安徒生的生平、创作资料,看他是怎样在逆境中成才的,在班上交流。
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在以上活动方式中进行选取与组合,就可以形成一个课堂活动充分的教学设计方案。
如笔者《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教学设想:
步骤一:朗读活动。
1.自由朗读课文。
2.女生有表情地朗读《白兔和月亮》。
3.男生有表情地朗读《落难的王子》。
4.圈读词语:慧心嬉戏风韵禀告厄运撤销阴晴圆缺险象迭生得失之患多愁善感异国他乡步骤二:概括活动。
组织如下四“组”概括活动:
1.一句话概括《白兔和月亮》的内容。
2.一句话概括《落难的王子》的内容。
3.几句话概括《白兔和月亮》的情节。
4.几句话概括《落难的王子》的情节。
5.一句话概括《白兔和月亮》的人物。
6.一句话概括《落难的王子》的人物。
7.一句话概括《白兔和月亮》的寓意。
8.一句话概括《落难的王子》的寓意。
步骤三:讨论活动。
导入: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遭遇厄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怎样面对财富和不幸,这始终是人生的两大难题。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自由选择话题,进行如下内容的讨论:
1.为什么说白兔慧心未泯?
2.《落难的王子》最后两个自然段完全可以不写,是吗?
3.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4.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
第二,童话、寓言、神话的教学需要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创设优雅的教学情境,是由童话、寓言、神话的文体特色和内容特色所决定的,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在生动烂漫的课文教学之中,我们决不能运用枯燥僵硬的教学形式。设置一定的情境,渲染一定的氛围,能很好地让学生在浓郁的情境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
情境式手法可以适当地运用在诗歌、戏剧、童话、寓言、神话、故事、传说的教学设计之中。
实践证明,童话、寓言、神话的教学,可以创设这样一些教学情境。
1.配乐朗读。如《七颗钻石》的教学。
2.道具运用。如《花的话》的教学。
3.角色表演。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教学。
4.故事擂台。如《盘古开天辟地》的教学。
5.课中论坛。如《犟龟》的教学。
6.写手赛场。如《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教学。
7.知识天地。如《丑小鸭》《女娲造人》的教学。
8.演讲风采。如《浓烟和烟囱》《愚公移山》的教学。
9.卡通创作。如《丑小鸭》《蚊子和狮子》的教学。
10.想象世界。如《七颗钻石》的教学。
……
下面是笔者《白兔和月亮》情境式教学设计方案,与一般的教学方案相比,它显得清新明朗,诗意浓郁,别具一格:
教学情境一:让我们打开知识窗。
1.大家推荐本课应该掌握的词语:审美、皎洁、嬉戏、心旷神怡、阴晴圆缺、各具风韵、慷慨、举世无双、闲适心情、一扫而光、险象迭生、得失之患、撤销。
2.大家都来讲讲寓言的特点: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了的生物或非生物。它将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
教学情境二:让我们进入演播厅。
1.轻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
2.配乐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
3.配乐演读课文,表现课文情境。
教学情境三:让我们来开故事会。
请大家用两三百字的篇幅来讲白兔和月亮的故事。
1.各人自由地自言自语地讲述。
2.分小组推选选手参加全班的“故事竞讲”。
3.进行全班竞讲活动。
最后,教师对情境式活动进行评说、小结。
五、文言诗文的教学 这里所说的文言诗文的教学,主要指的是文言散文与文言诗词的教学。
像所有文体的课文教学一样,文言诗文的教学需要我们研究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也需要我们研究其个性问题。从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薄弱环节看,我们可突出地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一)要注意文言文教学的达标要求
中学文言诗文的教学视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之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与检测评价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但以此并不能“达标”。文言诗文的教学标准不仅仅只限于此,我们还应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及文言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与研究中深层次地细节化地进行如下内容的探究,以使文言文教学真正符合时代的要求:
1.从“量”的角度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并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从“量”的角度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从初中到高中,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4.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5.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6.指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7.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品析、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8.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指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
9.有质量地开展有关文言诗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及专题研读活动。
10.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要突出文言诗文赏析教学的研究
教学文言散文与文言诗词,既要解决字词句和有关常识的问题,又要进行文学欣赏教育。与现代诗文的文学欣赏教育相比,文言诗文的赏析教学显得更为深刻与细腻,而在很多方面又没有现成的分析模式可以依循。特别是文言诗词的教学,其欣赏的角度更是千变万化,莫衷一是。这样,就使大面积教学上的文言诗文的赏析教学显得水平不高,讲析、点拨、指导不到位。解决的办法是,突出对文言诗文赏析教学的研究,特别是要进行文言诗文赏析的“细节”性内容的研究,以此来发现规律,掌握重点,指导教学。
第一,要研究人们欣赏文言诗文的着眼点。
了解到人们欣赏文言诗文的着眼点,我们就能将这种普遍适用的着眼点移用到教学中来,以使我们的赏析教学既符合普遍认知与表达的规律,又有具体可感的实际内容。也就是说,在研究规律的基础上使文言诗文的赏析教学有一定的广度,有一定的角度,有一定的深度,更有一定的准度。
下面以文言诗词为例,看看对文言诗词欣赏普遍性角度的分析与提炼。有了这样一种细节化的探索,我们在文言诗词欣赏教学方面的“着眼点”就明晰多了。
文言诗词赏析的普遍性角度与手法分析:
1.总的来看,人们欣赏文言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2.从人们的欣赏规律来看,主要是欣赏文言诗歌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手法之美、构思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
3.从作品细部的欣赏品味来看,文言诗歌赏析的着眼点有:人物、时空、动静、声色、上下、远近、宏微、刚柔、景情、视听、离合、声韵。
4.从欣赏对象的选择来看,文言诗歌欣赏的着眼点主要有:字、词、句、联、多联、篇。
5.从对文言诗词的赏析文字来看,人们往往将评说的内容分别集中在这样一些方面:全诗概说,字词品味,诗联赏读,景物描述,手法揣摩,情感体味,主旨探求,作者评说。
6.从人们对文言诗词的赏析文字来看,有这样几种表达风格:整体概说式,整体叙说式,整体评说式,整体赏析式。这四式,基本模式为总分总结构,中间往往是分联评说。
7.文言诗词欣赏频率最高的内容是:句或联。从诗联赏析看,有这样一些角度可以入手: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欣赏,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8.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如: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吟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
第二,要研究人们欣赏文言诗文的角度。
谈到角度,也许我们会说,对文言诗文,要“从字词句篇的角度进行欣赏”。这样的说法可行,但这解决不了我们教学中的“操作”问题,更解决不了我们对学生的指导与点拨的问题。同样地,只要了解到人们是如何欣赏文言诗文的,我们就能将这种“如何”移用到教学中来,使我们的赏析教学既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又有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的实际内容。
下面以诗词赏析为例进行说明。
笔者曾就《山居秋暝》和《登高》的教学,从大量的资料中提炼出人们对文言诗的欣赏角度,有了它们,就觉得文言诗词教学设计的角度与内容一下子就变得明朗起来。因为这些普通意义上的欣赏角度,也一定是教学中的欣赏角度。
它们表现在如下许多方面。
1.背景点示。如: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的秋天,杜甫离开四川、漂泊峡中之时,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晚年的杜甫,贫病交加,心情凄凉郁愤。诗中作者借登高望远,抒发胸中郁结的苦闷。
2.全诗概说。如:
《登高》起、颔联写登楼所闻所见,声宏势阔。声宏:秋风凛冽,峡猿悲啼,落木萧萧,江涛轰鸣;势阔:秋空寥廓,渚清沙白,百鸟盘旋,落木无边,长江滚滚。颈、尾联抒发浩荡的悲思:漂泊天涯的孤独、百病缠身的痛苦、万方多难的时代悲音交汇一起。诗中主观情思和自然物象相互蕴涵,意与境浑成统一,忧国伤时,苍凉激越。全诗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四联对仗,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3.联意解析。如:
《登高》尾联两句写诗人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悲愤深沉而又寄意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诗人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白发愈来愈多。在衰年多病时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
4.字词品味。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点题,概括总写。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林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既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林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中的“空”“静”。
5.诗联赏读。如:
《登高》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6.画面欣赏。如:
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林之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林之宁静。“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暗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浅,水浅声亦轻,山林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
7.景物描述。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涧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么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
8.思路分析。如:
《登高》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
9.手法理解。如:
《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浩;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10.情感体味。如:
《登高》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表明诗人在高处远眺,“常作客”写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情。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诗到此时,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11.音韵感受。如:
《登高》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练,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12.诵读指导。如:
《山居秋暝》: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吟诵时的整体节奏应显得特别舒缓,声清而不着力。诗中使人很容易产生诗情画意的几个词语——“空”“新”“晚”“明”“清”和“照”“流”“喧”“动”等词,读时要感觉到仿佛已经陶醉在这空明秀丽的山水之中。全诗最后三字要顿宕,要仿佛感受到了诗人决然回归大自然的态度。
13.意境探求。如:
《登高》次联承接首联进一步集中描摹深秋特征。两句都由“风急”而来,风急落叶,联想到“无边落木”;风急浪翻,引出“不尽长江”。大笔淋漓,写绝了登高所见之秋景。“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
14.特色概说。如:
《登高》有以下特色:首先是通篇对仗,而首联又是当句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其次是句法交错而又相接。前四句是一、三句相接,都是写所闻;二、四句相接,都是写所见。后四句是五、七句相接,六、八句相接。在意义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因“风急”而闻落叶萧萧;因“渚清”而放眼滚滚长江;因“悲秋”而勾起“苦恨”,因“多病”而引起“停杯”。再次是不仅写景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是触情于景,浑然一体,有着较强的感人力量。
另外,还有文化知识、格律知识、意象阐释、意蕴发现、主旨概括、风格评说、扩展比读等等角度。
试想,我们如果从上面的这许多角度中或突现一种,或撷取几种,有机组合,指导同学们由面到点、由合到分、由感受到欣赏地进行学习,这科学的而又艺术的教学设计不就出来了吗?
如:《登高》的教学设想。
教学创意:诗联赏析。
教学手法:1.将“字词品味”“画面欣赏”“联意解析”“手法理解”“情感体味”“意境探求”等内容融于“诗联赏析”之中;2.先教读,先示例,后自读,后自写。
主要教学内容:
1.教师教读——首联赏析: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诗联概说)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联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字词品味)
·“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手法理解)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画面也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情感体味)
2.同学们自读,然后自由选择内容,学写诗联赏析。
(三)要探索实践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文言文的教学,目前的主导教法还是讲析,教学形式仍然比较单调,教学手法依然比较单一。
这种局面是可以而且应该得到改变的。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何必总是那样一副平静、严肃的脸孔。我们应该有能力、有办法让学生有一点说笑,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有一点浪漫,我们应该有水平、有技艺让教学的内容新鲜细腻而又活泼多姿。
为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以“读”为线,创造姿态各异的教学形式。如:
1.诵读。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积累名言佳句,体验其思想和艺术、情感的魅力,增强文言语感。
2.理读。进行提炼、辨析、分类、集聚的课中活动,有条理地整理课文知识,积累实词或虚词或佳句,既增加课堂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又训练了学法。
3.说读。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用“说”的方式带动对课文的阅读,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说,进行译说,进行评说;说翻译文,说描叙文,说评析文,说想象文。
4.听读。从不同的角度听读——听出课文的层次,听出课文的情景,听对课文的赏析,听对课文的配乐,听记有关的资料;还要在听中进行表达。
5.练读。在课文学习中有机地穿插这样的练习——用与学生对话的方式交流情感、点示方法;更多地倾向于启迪学生的学习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现学生的技能。
6.写读。在朗读品析的过程中,巧妙安排如唐诗素描、宋词人物、诗文美景、特写镜头、想象扩写等多种课堂学习活动以及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写作活动。
7.助读。开发资源,既让学生阅读课文,又让学生阅读对课文进行解说、赏析、评论的精美论文,用这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训练一种学习的手段。
8.联读。从某篇诗文扩展开去,把若干具有相同因素的课内或课文的文言诗文联起来,或扩读,或比读,或专题研讨,或集中感受某位作者,或重点了解某种文化知识。
9.品读。对作品的结构、语言、手法、情韵、意境、美点进行感受、揣摩、体会,进行分析、体味、领悟,进行解说、阐释、探究,进行品析、品味、品评。
10.赏读。精选名作、代表作,从立意和选材、创意和构思、主旨和意蕴、手法和风格、意境和意象、语言和修辞、音韵和格律等方面对作品进行鉴赏,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第二,以“读”为线,形成优美高雅的教学品位。
具体来讲,要争取达到以下8个字的教学境界:实,活,细,雅,趣,美,丰,新。
1.实。内容实在,讲求落实。
如《〈论语10则〉》教学设计:
第一步,认读字词。
第二步,背读课文。
第三步,课堂积累。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整理练习”的材料,同学们按材料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于学习态度)
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于学习方法)
③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于思想方法)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于人生感悟)
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用于日常生活)
(4)做“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课堂学习笔记。
2.活。手法灵活,形式活泼。
如《石壕吏》教学创意——变“体”阅读。
活动方式:请从“剧本”的角度来赏读课文,七嘴八舌说“剧情”。
场景:夜,石壕村的那家农舍。
人物:作者,老翁,老妇,抓人的吏。
人物出场设计:“暮投石壕村”,作者出场;“有吏夜捉人”,吏出场;“老翁逾墙走”,老翁出场;“老妇出门看”,老妇出场。
人物的退场设计:“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夜久语声绝”,吏带老妇退场;“天明登前途”,作者退场;“独与老翁别”,老翁独自一人留在场上……
剧中重要情节的表演设计:
捉人的吼叫声喧嚣;“吏”蛮悍、凶暴、捉人;老翁匆忙翻墙躲避。
吏捶门打户、吏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找不到一个男人。
“吏”怒吼:“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妪泣诉:“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眼下死了的,不用说已永远完了,活着的,只能过一天算一天!”
吏不相信,老妪拿出信来给吏看。
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妪说了一句:“家里再没有人了……”
吏威逼说:“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妪不得已:“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吏凶狠地追问道:“‘乳下孙’?吃谁的‘乳’?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妪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还是行行好吧!”
吏仍不肯罢休。
3.细。小步轻迈,细腻有序。
如《马说》教学板块:朗读积累
第一块:“朗读”,以“语气”一词一线串珠——
自读:读出文章句内的停顿,体会文中的语气。
教读、自读:读好句中的关键词语,体会文中的语气。
听读、自读:读好句末虚词,体会文中的语气。
体味、演读:读好重要段落,体会文中的语气。
第二块:“积累”,以“活动”步骤层层推进——
教师交流:请同学们进行听记积累。
自主活动:请同学们进行辨读积累。
合作活动:请同学们进行译读积累。
集体活动:请同学们进行背读积累。
课的尾声——点破寓意——
教师顺势过渡,指出《马说》构思上的特点是以喻为论,托物寄意,针砭时弊,说的是马,指的是人,点的是人才问题。
4.雅。手法创新,意境雅致。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以见到对这首诗的艺术性改写:
一杆孤耸的船桅,突兀在微风细草的岸,使幽静的夜泊,也显得孤清而惨淡了。
一轮皎洁的明月,翻涌在湍流奔急的浪间,使瑰奇的江景,也增添了动荡与不安。
人们常称叹“星垂”二字“开襟旷远”,殊不知在出蜀漂泊的已届晚年的诗人心中,翻起的却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无限悲慨!
星辰璀璨,无语地照耀着空旷无际的平野;月色茫茫,天水间惟留孤独的沙鸥绕桅惊飞,——当诗人在结句突发奇想,将自身与沙鸥作比的时候,你所体味的诗境,究竟是“旷远”的自慰,还是凄楚的自叹?(《中学生阅读》高中版1998年第10期p39作者:徐旭文)
这是“唐诗素描”的写法,其内容既在诗中,又在诗外,既有解说,又有评点。
那么,还有没有新的写法呢?
还可从现代诗译古诗的角度来写,从诗人的内心独白的角度来写,从电影镜头转换的角度来写,从舞台布景的角度来写,从对诗人说话的角度来写……
这样一些写法,我们为什么不能迁移运用到学生的课堂“写读”活动中呢?
5.趣。巧妙激趣,生动有趣。
请见《过故人庄》教学创意:神思飞越读古诗:与诗人相遇,和诗人同行,对诗人说话——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古诗的方法。
主要教学步骤: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
(2)请同学们学习“吟诵”古诗。
(3)同学们自行译读。
(4)说读——发挥想象,添加细节,对诗人说话。
①预备动作:先想一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同学们就《过故人庄》的内容对诗人说话。
·哦,诗人,你来了;你来到了这里,一个坐落平野而又遥接青山的村子,一个有着小小院落的普通农家。
·远处,隐约的青山斜立在城郭之外;近处,秀美的绿树环绕在村子的四周;还有那绿绿的田野、清清的溪水、灿灿的野花、郁葱的菜地,都尽收在你的眼底。
·是那村居的朋友邀你到农家来作客的,你带着喜悦的心情,来到这让人陶醉的地方。
·朋友又是杀鸡,又是煮饭。有着深厚情谊的远方客人应约而来,他怎能不忙得喜气洋洋?
·阳光和煦,清风徐来,窗子打开,谷场和菜圃扑入眼帘。你们举杯畅饮了。
·你们在充满友情的气氛中喝着酒,也许在你们的举杯倾谈之间,有孩子们在捉迷藏,有小鸡在“喔喔”地叫,有鸭子在“嘎嘎”声中戏水,那稻花香、泥土香、大自然的清香洋溢在你们的身边。
……
6.美。美读美析,品美审美。
如《爱莲说》的教学思考:突出课文中的“三美”进行教学:精粹的语言之美,精妙的形象之美,隽永的意蕴之美。
第一步——整体把握
(1)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朗读课文。
(2)落实字词。
(3)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这篇课文美在哪里。
(4)教师归纳小结,形成板书:
《爱莲说》三美
| 精粹的语言
| 美好的形象
| 隽永的意蕴
|
(5)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整体理解朗读课文。
第二步——分步品析
(1)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
①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
②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简洁、生动、形象,充满情感之类。
③教师点拨,交流。
④同学们读、背课文。
(2)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
①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读出作者对最喜爱的“形象”进行描画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请同学们谈谈,能从上面的内容中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
③讨论,点拨:可以看出画面美,形态美,神态美;可以读出描写美,语音美,情感美;可以悟出品格美,气质美,高洁美,正直美,风度美,清高美,质朴美……
④教师评说、交流。
⑤同学们带着情感背读课文。
(3)品味文章的意蕴之美。
①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地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②同学们思考、发言,可能说出的内容是“烘托”“对比”之类。
③老师点拨:作者写菊和牡丹的目的:一是对“莲”的衬托作用,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④同学们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读、背课文。
第三步——课堂小结
(1)同学们演读、背诵课文,要求动心、动情。
(2)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7.丰。内容丰富,活动充分。
如《童趣》教学创意:活动丰富,内容丰富。①读。②练。③背。
(1)朗读——读一读,想一想——层进式朗读:
一读疏通文意。旨在领会文章中词语的含义,初步读懂文章,要求读得通顺,读音正确,不读破句,不读错句。
二读揣摩文理。恰当地表达文章的思路与层次,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语气、语调得当。
三读品味意境。读得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2)练读——读一读,练一练——方法式练习:
一练解释词义——“加字换字法”:
①必细察()其纹理
②昂()首观之
③项()为之强
④果()如鹤唳云端
二练习解说词义——“讲述大意法”:
①张目对日——睁开眼直视太阳
②明察秋毫——能够看清楚非常细微的事物
③心之所向——心里所想象到的
④神游其中——感觉好像亲身游历在里面
……
三练辨析词义——“同形对比法”:
之物外之趣驱之别院
其细察其纹理蹲其身,使与台齐
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为为之怡然称快二虫尽为所吞
(3)背读——读一读,背一背——“找特点背读”:
老师向同学们提出背读的建议。
①背诵全文——心中要有总分式结构框架
②背第二段——以段中两层为序进行背诵
③背第三段——按地点、事物、心情之序背诵
④背第四段——以心情变化为序进行背诵
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中可以自由地选背。
8.新。视角新颖,方法新巧。
如《岳阳楼记》的“板块比读”教学创意: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紫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及!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两段文字,描绘了两幅互相映照的图画,很便于用比较的方法来阅读。如,这是两个写景段、排比段、骈偶段;两段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两段文字的内容一暗一明,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又如:前段文字极力渲染“悲”的情感,后段文字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前段写“因己而悲”,后段写“因物而喜”。再如,前段写“浊浪排空”,后段写“波澜不惊”;前段写“日星隐耀”,后段写“皓月千里”;前段写“虎啸猿啼”,后段写“渔歌互答”等。
但仅此阅读还不够,还应理解这两个段落在全文中的表达作用。没有这两段精彩的文字,无法回答上文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没有这两段生动的描绘,无法引申下文的议论。它们是为作者真正要说的话服务的。
这一章初步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教学艺术。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深沉的大海,是广袤的草原,是葱郁的森林,这里的探寻只是窥见了它们的一角,还有无数深深的、远远的、美美的宝藏需要寻觅。笔者以为,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胜任文学作品的教学与文言文的教学,那么在阅读教学上就能胜任几乎所有文体作品的教学。说到底,文学作品的教学还是一个功底的问题。我们要练文本解读的功夫,练作品欣赏的功夫,练教学设计的功夫,练案例研究的功夫,练文化积累的功夫,以使课改形势下的文学作品的教学璨然生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