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27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現代詩歌文本研究資料(方法篇)書目提要(下)(
TANG
1. 唐曉渡:《中外現代詩名篇細讀》,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8年。PN1279.C5 T37 1998
討論24首中外詩作,其中包括聞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別康橋〉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洛夫〈煙之外〉余光中〈白玉苦瓜〉等。雖然所論未夠細緻,文本分析比例過小,交代歷史及作者背景解詩的部分過多,但仍可一看。(3) ««« WANG
2. 王耀輝:《文學文本解讀》,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PL2262 .W36 1999
屬相當深入的解讀示範,從起興、意象、象徵、語境、隱喻、反諷、多義、用典、語詞錯位、佯謬、通感等方面進行介紹。尤其是〈詩歌文本解讀〉一文,宜細讀。(4) ««««
WU 3. 吳當:《拜訪新詩》,台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PL2333 .W85 2001
分析台灣現代詩作,分析雖然浮面,但篇幅不小,可供參考。(2) «« 4. 吳當:《新詩的智慧》,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PL2333 .W828 1997.
分析超過40首台灣現代詩。賞析文字不算深入,不夠細緻,沒有多少文化觀點或理論支持。(2) «« 5. 吳思敬:《心理詩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PN1083.P74 W83 1996
從心理學理論剖析詩歌的各個方面,其中談到「信息的外化」部分,將詩歌語言與實用語言分別開來的文字,值得細讀。(4) «««« 6. 吳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詩學新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PN1031 .W8 1990.
從理論出發分析新詩的本質,大量篇幅討論意象。這書從美學角度分析新詩的根本,雖然內容較艱深,也缺乏實際賞析的文字,但仍值得細看。(4)
«««« XIANG 7. 向明:《新詩50問》,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PL2333 .H735 1997
以問答形式交代與新詩有關的問題,每一問一答都篇幅短小,容易卒讀。對希望初步認識新詩特點,或嘗試走進文學門檻的朋友來說,這書是較易看的一部。(3) ««« 8. 向明:《新詩後50問》,台北:爾雅出版社,1998年。PL2333 .H7353 1998
沿《新詩50問》構思,續寫有關新詩的文章,仍可一看。(3) ««« XIAO
9. 曉雪:《詩美的采擷》,石家莊:河北敎育出版社,1998年。PL2333 .X54 1998
多以馬克思主義文論分析詩作,無甚新意。(1) «
10. 蕭蕭:《現代詩遊戲》,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PN1049.C5 H76 1997
以遊戲方式創作新詩,了解新詩,方法可取。值得任何希望普及新詩賞析及創作的老師細看及研習。(5) ««««« 11. 蕭蕭:《現代詩創作演練》,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PL2333 .H7122 1991
分為兩輯,一為演練,一為現代詩詩史流變。前者對賞析者有幫助,這輯收集學生試作新詩的片段,作者加以分析,程度較淺,入手點也較接近香港中學情況,值得參考。(5) ««««« 12. 蕭蕭:《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圖書,1987年。PL2333 .H7625 1987
分現象論、方法論和人物論三部分。全書都見蕭蕭賞析的工夫,可以細讀。(5) «««««
XIE 13. 謝冕:《論詩》,西寧:靑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PN1049.C5 H75 1985
輯錄作者論詩的文章,其中有9篇直接討論詩作的文章,討論詩作包括聞一多〈死水〉及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雖然所論仍嫌浮泛,未有觸及文本細微的安排等課題,但分析可謂十分詳盡,仍可一看。(3) ««« XIU 14. 秀實(1954-):《捕住飛翔》,香港:新穗出版社,1992年。PL2333 .X79 1992.
有不少分析詩作的文章,其中包括黃國彬〈聽陳蕾士的琴箏〉,也有北島〈回答〉。秀實的分析較為個人化,多沿作家生平和歷史背景角度分析。(2) «« XU 15. 許定國主編:《文學鑒賞概論》,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PN45 .W4635 1999
其中江細亮:〈詩歌鑒賞:意境與意象〉從意境看傳統詩詞,從意象看現代詩歌,並為初中教材中詩歌進行賞析,值得一看。(3) «««
16. 許世旭:《新詩論》,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PL2333 .X8 1998
作者為韓國人,所論多為大範圍的中國新詩特點或歷史等課題,只有3篇專論作家的文章,包括〈徐志摩的性靈自由〉〈聞一多的色彩規律〉〈一匹狼颯颯了一輩子──諧讀紀弦〉,可以一看。(3) ««« YA 17. 瘂弦:《中國新詩研究》,台北:洪範書店,1987年。PL2333 .Y25 1987
是書為瘂弦十分著名的論文集,其中分析李金髮和戴望舒兩篇最著名。雖然討論不專就文學文本立論,多談政治、社會等外緣因素,但片言隻語的分析仍有參考價值。(3) ««« YAN 18. 嚴雲受:《詩詞意象的魅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PL2307 .Y265 2003.
綜論意象於詩詞的使用情況,談的雖然是古典詩詞,但所論對了解現代詩也具參考價值。(3) «««
YANG 19. 楊匡漢,劉福春編:《中國現代詩論》,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1986年。PL2333 .C57 1986
寫來較為傳統,主要用上馬克思主義文論觀點。分析多泛泛而論,不夠細緻。(1) « 20. 楊匡漢:《詩學心裁》,西安:陝西人民敎育出版社,1995年。PN1049.C5 Y33 1995
從理論角度論詩,雖然立論頗高,較難理解,但部分文字仍值得一看。如〈色彩與情愫〉(色彩運用)〈詩思的呈現方式〉(談意象)〈藝術的時間〉〈繆斯的空間結構〉及〈詩之傳學〉(談語言)。(4) «««« YE
21. 葉維廉:《秩序的生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6年。PN1119.C6 Y55 1986
其中〈論現階段中國現代詩〉一文,較有看頭。(2) ««
22.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台北,東大圖書,1988年。PN45 .Y56 1988
重要文章有:〈與作品對話─傳釋學的諸貌〉〈中國古典詩中的一種傳釋活動〉〈意義組構與權力架構〉。論述偏重文化傳釋角度,沒有多少文本分析之類的文字。(2) ««
ZHANG 23. 張健:《中國現代詩》,台北:五南圖書,1984年。PL2332 .C46 1984.
〈現代詩對中國文字特色之表現〉一文,仍值得細看。 (3) «««
24. 張漢良:《現代詩論衡》,台北:幼獅文化,1981年。PL2333 .C48 1981.
內中主要文章有:〈論詩的意象〉〈永恒的長廊象徵〉〈語言與美學的匯通─簡介葉維廉的比較詩學方法〉〈蛻變的納西斯─陳慧樺〉〈論詩中夢的結構〉〈從戲劇的詩到詩的戲劇─兼論臺灣的詩劇創作〉〈試論管管的風格與技巧〉〈現代詩的田園模式─「八十年代詩選」序〉〈論臺灣的具體詩〉和〈論洛夫近期風格的演變〉。文章內討論的詩作極多,論述也很有份量,只是內涵較豐富,不易看,但值得細讀。詳情請參導讀式提要。(5) «««««
25. 張閎:《聲音的詩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PN94 .Z38 2003.
屬詩學理論較新穎的專著,值得一看。(3) ««« 26. 張德厚:《新時期詩歌美學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PL2333 .C434 1995
討論1976-86年間中國內地的詩歌發展,分析流於表面,觀點偏重歷史的歷時性。(1) « 27. 張默:《台灣現代詩概觀》,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PL3031.T3 C419 1997
討論較廣,分析不夠深入,屬導讀式文字,參考價值受限制。(2) «« 28. 張默編著:《小詩選讀》,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年。PL2333 .Z43 1987
分析台灣小詩,篇幅不算長,分析不夠深入,但仍有參考價值。(2) «« 29. 張其俊:《詩作創作與品嘗百法》,北京:中國靑年出版社,1996年。PN1049.C5 C43 1996
從技巧角度劃出100多種方法來,所論不止新詩,雖繁瑣,但仍有參考價值。(4) «««« 30. 章亞昕、耿建華著:《中國現代朦朧詩賞析》,廣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PL2333 .C42 1988
屬討論中國現代朦朧詩最重要的專著,但所論仍多從政治、作者等外緣背景資料立論,很少從文本本身展開分析,影響參考價值。(2) ««
ZHAO
31. 趙志軍:《文學文本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其中〈詩歌文本:語言的烏托邦〉從文學理論入手,討論詩歌文本的自我指涉的性質及文本的意義。可以一看。(3) «««
ZHENG 32. 鄭敏:《詩歌與哲學是近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PN1049.C5 C54 1999
論詩的文章匯編,寫的都是詩歌的大問題,沒有具體賞析的文字。(3) ««« ZHONG 33. 鍾友循、汪東發:《中國新詩二十四品》,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PL2333 .C4839 1997.
討論的詩作極多,賞析文字較簡單,不夠深入,但可作為學生自讀材料。詳情可參導讀式提要。(4) ««««
ZHOU 34. 周伯乃:《現代詩的欣賞》,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PN1279.C5 C55 1970.
主要討論現代詩的各種性質,包括「真境」「具象和抽象」「明朗與晦澀」「創造與表現」「外延與內涵」「廣度與深度」「社會性」「人生意義」等。論述不算深入細緻,但仍值得一看。(2) ««
ZUO 35. 左海倫:《詩論:文學的貴族》,台北:商務印書館,2003年。PN1119.C5 Z86 2003
文字顯淺,少用理論,但所論無甚特色。(1) «
羈魂(1997):足跡, 剪影, 回聲
:
香港新詩論集,香港:詩雙月刊出版社PL3119.H6 C443 1997. 於可訓(2000):當代詩學,長沙市
:
湖南人民出版社 PL2333 .Y82 2000. 周良沛:香港新詩,廣州市
:
花城出版社, 1986.PL3119.H6 H737 1986. 趙天儀:時間的對決:台灣現代詩論集,永和:富春文化事業,2002.PL3031.T3 Z5348 2002. 吳明賢:近現代詩詞,成都
:
天地出版社, 1997.PL2307 .S465 1997 v.10. 藍棣之:現代詩的情感與形式,北京
:
華夏出版社, 1995.PL2332 .L36 1994. 孫玉石:中國現代詩歌藝術,北京
: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2.PL2332 .S82 1992. 任愫:現代詩人風格論,成都
: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85.PL2333 .J46 1985. 錢光培:現代詩人及流派瑣談,北京
: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2.PL2332 .C47 1982. 古添洪:比較文學, 現代詩,台北市
:
國家出版社, 1976PL2272.5 .K8 1976. 張考評:中國當代詩學論,西安市
:
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5.PL2333 .C43 1995. 阿紅:漫談當代詩歌技巧
:
西窗詩話,北京
:
中國文聯出版社, 1985.PN1049.C5 A2 1985. 莊柔玉:中國當代朦朧詩研究
:
從困境到求索,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3.PL2333 .C549 1993. 姚家華:朦朧詩論爭集,北京
:
學苑出版社, 1989. 章亞昕, 耿建華:中國現代朦朧詩賞析,廣州:
花城出版社, 1988.PL2333 .C42 1988. 余崢.九葉詩派綜論
福州
:
海峽文藝出版社, 2000. PL2332 .Y83 2000. 游友基.九葉詩派研究
福州市
: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7. PL2303 .Y824 1997. 王聖思選編.九葉詩人評論資料選 上海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 PL2542 .C543 1996. 邵金生. 古今詩詞閱讀與欣賞. 中國
:
浙江古籍, 2004. 唐湜. 九葉詩人:
中國新詩的中興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PL2332 .T36 2003. 嚴雲受:《詩詞意象的魅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PL2307 .Y265 2003. 現代詩學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前行代詩家論
:
第六屆現代詩學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臺北市: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3. PL3031.T3 X46 2003. 王光明:現代漢詩的百年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 PL2332 .W33 2003. 李癸雲,1971-:朦朧, 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2 PL3031.T3 L43 2002. 張彥加:
散文詩新論,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 PL2309.P76 Z43 2002. 賴芳伶:新詩典範的追求:以陳黎, 路寒袖, 楊牧為中心 = Modern Taiwanese poetry ,台北:大安出版社, 2002. PL3031.T3 L34 2002. 黃雅莉:詩心的尋索,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2. PL2307 .H827 2002. 黃鳴奮:超文本詩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2. PN56.I64 H83 2002. 藍棣之:現代詩歌理論:淵源與走勢,北京
: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2. PL2333 .L33 2002. 胡良桂.:史詩類型與當代形態 = Epic type and contemporary form,長沙市
: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PL2443 .H778 2002. 怎樣讀現當代詩歌,石家莊市
: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PN1119.C6 Z566 2002. 龍泉明:中國新詩流變論(1917-1949),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9. PL2307 .L67 1999. 林庚, 1910-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2000. PL2333 .L55 2000.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臺北
:
揚智文化事業, 1995. PL3031.T28 M46 1995. 於可訓:新詩體藝術論,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5. PL2332 .Y82 1995. 渡也:新詩補給站,臺北:三民書局,1995 PL2333 .T87 1995. 吳當:新詩的呼喚,臺北:國語日報社, 民國84 [1995] PL2332 .W8 1995. 王震亞:
新詩韻辭典 北京
:
學苑出版社, 1994. PL1279 .H725 1994. 袁可嘉:論新詩現代化北京:三聯書店, 1988. PL2333 .Y78 1988. 高準,1938-中國大陸新詩評析:1916-1979,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PL2869 .O115 1985 v.5. 劉小楓(1991):拯救與逍遙:中西方詩人對世界的不同態度,臺北:久大文化 PL2274.2.E85L5 1991.
岳洪治(1991):現代十八家詩,北京 :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PL2542 .H7755 1991.
張正吾、陳鉻(1991):近代詩文鑒賞辭典,北京 : 光明日報出版社 PL2327 .C45 1991.
高硯、李松樟主編(1991):當代青年散文詩人15家,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 PL2519.P76 T3 1991.
朱壽桐(1991):情緒 : 創造社的詩學宇宙出,上海 : 上海文藝出版社 PL2252.C5163 C46 1991.
謝文利(1991):詩歌語言的奧秘,哈爾濱 : 北方文藝出版社 PL2307 .H746 1991.
杜松柏(1991) :詩與詩學, [台北市] : 洙泗出版社 PL2307 .T814 1991.
呂進(1991):中國現代詩學,重慶 : 重慶出版社 : 新華書店經銷 PL2333 .L79 1991.
蔡鎮楚 (1990):詩話學,長沙市 : 湖南教育出版社 PL2307 .T696 1990.
毛谷風選編(1990):當代八百家詩詞選,杭州 : 浙江大學出版社 PL2542 .T36 1990.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微觀詩史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PL2307 .C454 1990
從意象入手,討論詩歌的特質,屬不錯的專著,但學術味道較濃,文字不易看
蔡厚示、林祁(1990):古今愛情詩賞析,香港 : 學林書店 PL2519.L6 T74 1990.
姚家華(1989):朦朧詩論爭集,北京 : 學苑出版社
章亞昕、耿建華著:(1988):中國現代朦朧詩賞析 ,廣州 : 花城出版社 PL2333 .C42 1988.
張同吾(1988):詩的審美與技巧 ,北京 :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PL2333 .C5125 1988.
李黎(1988):詩與美 ,杭州 : 浙江文藝出版社 PL2333 .L5 1988.
孫玉石(1988):中國初期象徵派詩歌研究,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 PL2332 .S8 1988.
陳淑寬(1988):近代愛國詩人詩作評析 ,重慶 : 重慶出版社 PL2308.5.P37 C44 1988.
李麗中(1988):朦朧詩、新生代詩百首點評,天津 : 南開大學出版社
茅于美(1987):中西詩歌比較研究,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PL2307 .M32 1987.
張春榮(1987):詩學析論,臺北市 : 東大圖書公司 PL2307 .C36 1987.
小川環樹著,譚汝謙等譯(1986):論中國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PL2307 .O512 1986.
曾敏之(1986):詩的藝術,香港 : 三聯書店 PL2518 .T74 1986.
<<文史知識>>編輯部編(1986):詩文鑒賞方法二十講,北京 : 中華書局 PL2306 .S55 1986.
雁翼(1985):詩與美隨筆,杭州 : 浙江人民出版社 PN1055 .Y45 1985.
吳奔星、徐榮街(1985):現代抒情詩選講,南京 : 江蘇教育出版社 PL2542 .H776 1985.
竹亦青(1985):詩歌意境瑣談 ,重慶 : 重慶出版社 PL2308 .C54 1985.
曉雪(1985):詩的美學,北京 :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PL2333 .H7633 1985.
陳荒煤總主編(1984-):中國新文藝大系, 1976-1982,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PL2452 .C475 1976-82.
十六所高等院校編(1984):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講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PL2303 .C5414 1984.
卞之琳(1984):人與詩 : 憶舊說新,北京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PL2795.I44 J4 1984.
趙景深、楊揚輯補(1984):半農詩歌集評,北京 : 書目文獻出版社 PL2782.F8 Z73 1984.
駱寒超(1984):中國現代詩歌論,江蘇 : 江蘇人民出版社 PL2333 .L63 19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