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楚文化华丽与锋芒——湖北楚简书法家何慧敏
【来源】:仙桃宣传网 【时间】:2012-8-20
【人物名片】
1957年仙桃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书协理事创作研究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楚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优秀中青年文艺家代表库成员。仙桃市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仙桃市政协常委。——何慧敏,又名慧鸣,字不敏,号迟父。
何慧敏的书法篆刻作品散见于《篆刻》、《美术大观》、《书画艺术》等国内数十家报刊杂志,书法作品参展入选《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展》、《全国第八届书法展》、《新加坡·湖北书法作品联展》、《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湖北省第九届楚天群星奖银奖、湖北省第四届“书法黄鹤奖”篆书一等奖。
2003年,被仙桃市政府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2004年,参加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代表团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作书法交流。
2004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湖北代表书家作品集·何慧敏卷》。
2010年,获邀参加涌泉国际书法大展。
2011年,何慧敏主编的《楚文字集字帖》由荣宝斋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国学经典名句书写》(四册,由长江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2012年,《首届全国九省市艺术联展》上,何慧敏作品《楚简孝经卷》售出20万高价。
酷爱画画 痴迷书法
脸上挂着一副黑框眼镜,额头上几道浅浅皱纹,眉宇间透出一股儒雅与洒脱,这位中年书法家略带腼腆,不苟言语。走进何慧敏的书房,《峄山》、《石鼓》、《金甲》、《说文》等近万本书置于书柜,随手拿起一本古书、字帖,均可见何老师工整的笔记注释。
谈起书法,何慧敏顿时打开了话匣:“中锋、侧锋互见,蘸浓、冲淡,干湿并举,时有枯笔,沧桑不已,这是楚简书法之妙……”
年轻时,何慧敏酷爱绘画。可绘画在当时来说,却是一项“高消费”爱好——画册、颜料、纸张样样不便宜,他只好找来废报纸,照着书本画学,虽无名师指点,却成为少时一大乐事。
参加工作后,26岁的何慧敏矢志于书法艺术,从篆书和篆刻入手,一“钻”进去就是近30年。术业有专攻,他说:“我对秦以前的古文字有着特殊的感情。”
学篆书首先要过文字关,何慧敏用毛笔将《说文解字》全书抄写了2遍,对结构难以掌握的字还要另外反复书写至少5遍以上。后又对金文、甲骨文潜心研究。何老师回忆起当年徜徉在书海里的那段“痛,并快乐着的时光”说:“书法艺术就是几十年呕心沥血。”
何慧敏笑言:“当时家人都觉得我走火入魔了。”每天早上五点起床,铺毡磨墨,一天都呆在家里练习书法,每天至少下10小时的功夫。有时过于疲劳卧病在床,手也会不觉地在大腿上比划着字的间架结构。为了节约纸张,他还向学校教书的朋友讨要废弃考试卷,他说:“那时不把白纸写成黑纸都不舍得丢。”
徜徉书海 情衷楚简
2001年,何慧敏走到了书法的瓶颈期,他说:“篆书写了18年,却找不到突破的方法。而像甲骨文、钟鼎文等,可供使用的文字又太少了。”
大量楚简的出土,让何慧敏眼前一亮——楚简,可供临摹的文字储量丰富,且不同书家呈现出的书法样式和风格不同,可以避免书法风格的单一和雷同,2002年,何慧敏开始专攻楚简,寻求书法上的新突破。
“与古为徒。”何慧敏铺开一张生宣纸,跃动、简约、灵动地写下这几个大字。他告诉记者,楚风书法,枝蔓干练,恣肆腾挪,流畅飞扬,洒脱自在,令人品咂楚文化的旷达随性。
溽暑严寒,春秋代序,楚简的瑰奇与曼妙,始终吸引着何慧敏:“楚简是最古老的墨迹,它不仅记录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献典籍,而且又不失楚国人的浪漫豁达。”
为了学习古文字,何慧敏曾从武汉汉正街步行至荣宝斋去淘书、看书法作品,早晨和中午就以热干面充饥。他每年都花数千元订阅《中国书画》、《中国书法》、《书画艺术》等数十种报刊杂志,每年写去的宣纸、墨汁不计其数。
“学习古文字,比老人学英语还难!”何慧敏说,学习古文字,不仅可供查阅的书籍少,而且有些字形意生僻,必须“死记硬背”。“有时写一副作品,一个字往往就会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 文化瑰宝 恐难传承
“中国楚简在湖北,湖北楚简在仙桃。”当问及楚简书法能否在湖北传承下去时,何慧敏不禁伤感,连连摇头:“我曾收过不少年轻徒弟,他们起初信心满满,可最终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
何慧敏为了“复活”古文字艺术,他一方面出版《楚文字集字帖》,来推广普及楚简文字,同时还在荆门、仙桃两地开设楚简书法创作研讨班,收徒授学。
“现在好玩的东西太多了,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书法,更别谈古文字。”何慧敏分析说,古文字年代久远,字形复杂,必须潜心静气地去“啃”,还得能“守得住清贫”。
“国学和古文字的淡化,也时常闹出些‘笑话’。”何慧敏略带调侃地说,有时看春秋战国的古装剧里,一些书简里却写的是汉篆;有的电视剧里甚至将竹简穿好后,再给演员书写;还有的写小楷字,却使用大号毛笔。在他看来,这不但是笑话,更是古文化的逐渐淡漠。
何慧敏10多年来对出版的所有楚简书法,不断反复地临习,因为谙熟古文字,书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形成了“何氏”楚简书法风格,在全国的书法爱好者中也有不少“粉丝”。他希望能让楚简书法更纯粹地进入艺术殿堂,让更多人欣赏到“楚文化”艺术。(记者熊雄 摄影谢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