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世纪诗歌集中检阅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04:4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世纪诗歌集中检阅本
《十年诗选:2000-2010》出版

   《深圳商报》讯(记者聂灿)日前,一本封面写着“新世纪诗歌集中检阅本,阅不尽的汉语珍美容颜”的诗歌选本《十年诗选:2000-2010》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主编为著名诗人、《天涯》杂志主编李少君和江苏著名诗人张维。

   这本诗选收入了新世纪以来活跃在诗歌现场的杨键、雷平阳、臧棣、陈先发、潘维、江非、郑小琼等上百位诗人的诗作,据该诗选责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总编助理于奎潮先生介绍:“本书系著名诗人、诗评家李少君和张维精心编选的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诗歌精品选集,眼光独到,全面而权威,将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收罗其中,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记者也采访了该书主编李少君,他说:“在我看来,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对于诗歌来说,是自由创作又互相竞争的十年,是既繁荣又略显混乱的十年,我称之为‘草根性’的十年,但里面确实有很多有创造性的因素和力量。但另一方面,又确实数量巨大庞杂,泥沙俱下,网络诗歌铺天盖地。这就尤其需要有人把好诗象从大海捞针一样选出来。我从1996年开始编《天涯》的诗歌,又编过很多诗选本,最近更专门从网络博客上选诗做‘每月推荐’,自认阅读量是比较大的,也自认是一直在现场的,所以动了编一个十年诗选的想法。最终下来,就有了现在这个选本。我个人比较考虑突出那些新锐的建设性的诗歌力量,比如网络诗歌,比如一些70后、80后、90后诗人,所以我干脆就不选朦胧诗人和第三代诗人,我觉得他们最有创造力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我一直认为,当代诗歌始终处于上升时期,越年轻的诗人越可能爆发创造性,这本诗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年轻新锐诗歌力量在新世纪的全面亮相。当然,谁都会有局限,我们可能也会有所遗漏,希望以后可以弥补。书出来后,已有诗友表示:非常好,有文雅之气和时代高度,完全不同于有些选本带来的审美和价值判断的混乱。”







《十年诗选:2000—2010》:现代诗的审思及命名





陈亚冰





    在中国诗歌的认知传统里,《诗经》在诗歌的形式、内容及道德承载诸等方面提供了范本,所以每当有新形式的诗歌被追加进来,它们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比如新乐府、新诗(格律诗)、词、曲,民国时期的现代诗(亦称白话诗、新诗)。对于白话诗之前的那些,我们现在不会再争议它们是否是诗歌了,而对于现代诗的认同过程本身,我们至今仍心存芥蒂——不管否定者,支持者。如果仅仅是形式方面的问题,还好处理,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曾在历史上和宗教神话上被承载了太多艺术之外的赋予,进而使它的自身认同问题变得越发的复杂。

    考察现代诗的接受史,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形:其一,现代诗被文化人接受的原因,在于汉译诗的前身是诗歌,所以汉译之后也应属于诗歌的范畴;其二,现代诗的工具化,如战争时期的宣传;其三,现代诗的现代品性——秉承前者的战争时期的工具化(欧美摇滚歌词、反战等激烈因素),及诗为人神之媒的神话;其四,现代诗的口水泛滥。与中国诗歌传统的认知系统相比较,这部接受史一直在脱离诗歌——艺术——本身,诗人、诗评者和编辑者对现代诗的沉湎和内在否定,一直被一种虚构的幻想所掩饰着。通过考察,可知不仅仅是诗歌的认识出现了问题,更深刻的问题出现在中国人对诗歌传统的抛弃,已经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问题——中国人身份的缺失。诗歌距离人们越来越远,距离诗人也越来越远,当这些“越来越远”的能量积累到了一定的时候,现代诗人们对自我肉体的逃避、暧昧、否定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如何给中国的现代诗去毒,这或许是中国诗歌界的重要问题。所以,翻阅着手里的《十年诗选:2000—2010》,我内心悠然惊讶。“每一个选家都希望自己的选本成为经典选本,可是我也知道,这不是我自己个人可以决定,还有众多的因素,所以,一个真诚的选家做的事情,只能是尽量把他看到并认可的优秀诗歌选出来,提供给大家……我尽量地广泛阅读,博采众长,兼蓄包容……本选本将朦胧诗人和第三代诗人基本排除,是因为它们最具创作力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有意思的是,李少君在书前言还点到了“草根性”。通过阅读前言,再了解李少君的草根性诗学,以及参照书中的丰富文本,可证实了他的所言“现在还是一个当代诗人自由写作创造与相互激发竞争的时代,即‘草根性’时代”。

    《十年诗选:2000—2010》中的诗人们,他们在此不是以朦胧、知识分子、民间、口语、下半身、打工、底层、乡村、城市等等作为派别标榜。李少君、张维在这本诗选释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放下外来对抗传统的紧张感,诗人们把自己放置在中国诗歌传统里,他们开始对日常生活关注,重拾来自个人对生活在场的关怀,以及创作的自信。也就是说,诗人们的创作不在是前面梳理的那个诗歌接受史——不是被别人判断和审阅的,而是诗人们的自我欢愉、照看、关怀的自由自信的写作史。比如杨键在传统文化生活中的修持、雷平阳在现代与传统的云南生活的纠结、黄灿然对城市生活中个人的关注、江非的关于个人与时间、历史、故乡的沉思、唐煜然的时代纪实、郑小琼的工业与乡村、施施然的历史与现代等等,这些诗人有意无意中地在创作恢复着中国诗歌传统,诗歌魂已经在返回到具体的人身上。

    作为中国诗歌忠诚者李少君、张维在面对中国具体情境中的诗歌,不管是支持者或者非议者都对它纠结的时候,他们却秉承着一贯希望、热心、衷心在做着这项既热闹又孤独的事业,并且保持着一贯的清醒,在诗歌的认识上已经表现出一种新方向。也就是说,他们的这个诗歌选本不仅仅是一次文本的甄选,更是一次对诗歌的审思及命名。

    相对于国内众多的诗歌年度选本的编选窠臼来说,《十年诗选:2000—2010》的优秀太明显了,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十年诗选:2000—2010》的出现,它的编选思想已经不仅仅是文本编选、甄别本身了,而是对中国现代诗歌的一次重新的命名。这次命名却深深地指向中国诗歌传统——在回归艺术本身的同时,同时回归诗歌传统的主体。我们可以称之为诗歌的回家,回到传统,回到自已最自由充裕的时光,回到人对自身的认同、自信以及对他者的关爱。所以,阅读诗歌时候,我们不是在学习辨别是与非,而是在享受那份旧时光带来的温暖,以及它所照亮的未来。



(《十年诗选:2000—2010》,李少君、张维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定价:25、00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3 00:06 , Processed in 0.16906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