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特级陈继英课:教师有活力·课堂有张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4 14:4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特级陈继英课:教师有活力·课堂有张力

  
·教师有活力·课堂有张力  (2012-11-28 19:01:00)吉林温亮

来源:http://131206.blog.zhyww.cn/archives/2012/2012112819135.html
教师有活力·课堂有张力
——读《同课异构,探寻语文课堂高效教学新路径》有感

语文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在福田中学一楼多功能教室举行。“同课”所选为“人教版必修5知识短文----访谈”,“异构”活动在两位语文教师之间进行,一位是深圳著名特级教师、“深圳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第三高级中学的陈继英,一位是福田中学的青年教师李园园老师。
课堂实录我没有亲见,只是间接看到到两位名师的讲课过程,但还是如身临其境,久久沉浸在语文的温馨和感动中。我想这就是语文老师的最大魅力和语文课的最美境界的体现吧。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感动之余,我心向往之,我的课怎样才能达到“大家”的水平。所以试着就两位名师的课管中窥豹,总结优秀课的规律,来勉励自己少走弯路,向着阳光不断前行。
一、创设氛围,导入给人亲切感。老师用中央电视台“你幸福吗?”的视频导入,贴切形象紧贴时下话题。陈继英老师是就地取材,由采访班长谈起,他们都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了情境,打造出浓浓的温馨的上课气场。这种导入很适合在外地给陌生人上课,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你主动亲切的接近,可以消除初次相逢双方的紧张感。
二、关注学情,关注课堂,使用各种方式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调节气氛,活跃课堂。对课本知识内容的整理归纳本来是枯燥无味的,陈继英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把班分成两大组,然后定下“奖励”规则:凡是大声、大胆表达的同学,都将获得加分。然后进入竞答环节。陈老师用这样一个方式,巧妙地解决了对课本知识内容的整理归纳。老师不能只顾讲课,也要关注学情,当学生无趣时,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给课堂加点作料,这样的课在外在上才有味。
三、目标明确,有教学目标,有教学重点,内容含量大,言之有序,训练迁移活动有效有法有情境有味道,外延活动脱胎于文本。教师有效组织,点燃学生的激情,先有效再高效,先实在再灵动。试看一下两位老师的讲课流程。
老师的讲课流程:
①视频导入引导学生从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提炼出对访谈的基本认知:访谈的作用、类型、形式、步骤。
②自然引出本课的重点:设计访谈问题的技巧与艺术。
③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三个经典案例,由学生分析这三个经典案例中所体现出的访谈问题设计的巧妙之处。由此进行总结出得出访谈问题设计的技巧与艺术。
④然后再给出三个失败案例,从中总结出失败的原因。
⑤得了这样的认知之后,课堂进入活动环节。这个环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老师给一幅“家庭母子读书图”,而图片的主人则是李老师本人。这样一个环节引起学生深厚的兴趣,各个学习小组纷纷把他们设计的系列问题展现于前台,李园园老师对这些设计一一点评。
⑥接着是最后的环节:“各展其才”
老师教课流程:
①陈继英老师的课堂则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②陈老师首先对这个班的班长进行现场“访谈
鼓励大家,要大声地回答问题,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热场
③为了活跃课堂,陈老师把班分成两大组,然后定下“奖励”规则:凡是大
声、大胆表达的同学,都将获得奖分。然后进入竞答环节。陈老师用这样一个方式,巧妙地解决了对课本知识内容的整理归纳。
④然后进入第二个板块:阅读与探究。
首先是对知识短文中的“采访非典病区护士长”进行阅读探究。
然后陈老师引入时鲜的访谈案例:央视名牌记者董倩采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⑤最后的板块是“实践演练”。在这一板块上,陈老师、李老师可谓不谋而合,都各自“现身说法”。
四、教师有活力,课堂有张力。因为老师活,所以学生活,因为老师和学生活,所以课堂活。课堂内容来子书本又不完全是书本,课本只是一个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语文的内涵和外延紧密相连,外延不可信马由缰。把语文和生活放在第一位,老师和学生平等交流,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老师是活生生的人,课堂是活生生的课堂,老师和学生充满生命张力,共同提升。在文学评论中,常常会有这样的评价:文章写的张弛有度。就是说写文章应该有紧有松有疏有密跌宕起伏,有张有驰节奏感好的文章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这里的“张”就是指张力,运用到课堂中,是指教师不可把课上得太满太实太紧太死,两位老师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生活的外延驾驭熟练,可收可放,如弓之开合,不平淡不夸张,恰到好处要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创造张弛有序,按部就班,浸润熏陶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有延展性。
具体操作起来即是言之有趣”或说“言之有文,言之有法。
问题开放而活,问题和生活联系紧密。语文生活化——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生活语文化——由生活回归到语言文字。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立足文本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他就会完全理解。
言之有法。得出方法的过程,由文由事总结归纳方法而不是告诉式,文(事)——方法——实战。如果说半开放式的过程还有老师引领的影子,那么完全开放式的问题则是彻彻底底地给学生以自由。陈老师的课亮点很多,其中让学生采访自己,成为陈老师一课最好的亮点。
我把这个道理作如下图示:
五、优秀课的外现和内核,色香味俱全。语文课既要好看——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又要实用,有味道——在实实在在中酝酿出深刻深情感动。是活跃后的味道,不是喧闹过后的虚无。李老师和陈老师的课从头至尾,学生情绪饱满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这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组织的理念,课堂很好看。这只是李老师和陈老师的课堂外显。透过好看我还看到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重点的解决,更看到了语文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不仅掌握了方法,更能学以致用,锻炼了能力。抛开这篇文章,把这样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其他课,学生就不仅从课内学到了知识方法,还体味到了生活中的情感,找到了语文的真谛,做人的真谛。
好课给人的感觉,流畅自然,生成充分,教师高屋建瓴的理念化作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之道。这里有老师的磨练坚持,有老师的规律总结,更有对人生的感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庖师,却很少有人达到庖丁的水平,值得每一个人思考。优秀的老师就是要通过课堂成长成才成人。我只是一个庖师,技不精,道不深,前方的路还很崎岖漫长,但我希望结识更多的大师,在各位庖丁的指导下,不断修技修道,多学习,多实践,少走弯路,尽快成长!
附:
同课异构,探寻语文课堂高效教学新路径
----陈继英应深圳教科院之邀上课,“同课异构,彰显风采”

2012年11月20日下午2
:00至5:00,深圳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高中语文、数学、外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福田中学隆重举行。特级教师陈继英应邀为全市教师执教大型公开课《访谈》,大获好评。

语文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在福田中学一楼多功能教室举行。“同课”所选为“人教版必修5知识短文----访谈”,“异构”活动在两位语文教师之间进行,一位是深圳著名特级教师、“深圳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第三高级中学的陈继英,一位是福田中学的青年教师李园园老师。语文活动由深圳教科院语文教研员、语文味工作室主持人程少堂教授主持,来自深圳市各个学校的近百名语文教师参与了这场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活动。

活动首先由李园园老师开场。
李园园老师以近期人们热议的央视访谈“你幸福吗?”视频导入课堂,以这个被人们评为“粗暴访谈”的时鲜案例为切片,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接着,引导学生从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提炼出对访谈的基本认知:访谈的作用、类型、形式、步骤,最后,自然引出本课的重点:设计访谈问题的技巧与艺术。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三个经典案例:一是采访新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一是采访“非典”病区护士长张积慧;一是采访钢琴家傅聪(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材料)。由学生分析这三个经典案例中所体现出的访谈问题设计的巧妙之处。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位男生的分析。他能从第一个案例中看出,采访的问题的实质是“中国人特别关心联合国秘书长的权利有多大”,但是,对这样一个敏感性的话题,访谈者从北京的一位小学生的角度来问,使得这个话题的敏感性大大降低,并赋予这样一个话题以单纯的动机,这样自然让人乐于回答。他能从语言背后看出“中国”“北京”“小学生”这些概念之后的纵深含义,这样的回答获得了大家由衷赞许的掌声。而对第二个案例的分析,同学们也能抓住访谈者从护士长的家人态度切入,从生活的细微处进行对话,从而能获得受访者真实的想法,了解受访者真实的心理状态,以达成访谈的真实目的。对第三个案例的分析,从记者所设计的七个问题中,同学们能看出谈谈问题设计的层次、深度、广度。由此进行总结出得出访谈问题设计的技巧与艺术:语言得体、恰当修饰、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具体明确等等。然后再给出三个失败案例,从中总结出失败的原因:语意不明而导致的对象答非所问、问题封闭所导致的对象无话可说、预设立场而导致的对象言不由衷。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访谈问题设计的重要。获得了这样的认知之后,课堂进入活动环节。这个环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老师给一幅“家庭母子读书图”,而图片的主人则是李老师本人。让学生假想自己是记者,如何设计问题来了解图中“女士”幸福与否。这样一个环节引起学生深厚的兴趣,各个学习小组纷纷把他们设计的系列问题展现于前台,李园园老师对这些设计一一点评。接着是最后的环节:“各展其才”。李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六位(类)访谈对象,如钢琴王子李云迪,福田中学形象大使周笔畅,福田中学校长郭其俊,身残志坚高三学长王坤琪,食堂老板,班级某同学。

陈继英老师的课堂则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研究访谈技巧,学会有效提出问题”。这一目标也是与陈继英老师一贯的“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这一教学主题下而进行的。整个课堂一以贯之“有效”二字。

相对于李园园老师的“主场”的地利之便,陈继英老师虽则是“客场”作战,却以自己的老练与沉稳,在课堂上驾轻就熟,一展“特级风采”,引发全体教师关注。
老师首先对这个班的班长进行现场“访谈”:你认为我们这个班的同学在语文课上有着怎样的特点?班长则答道:我们班的同学以深刻的思想见长。陈老师鼓励大家,要大声地回答问题,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热场,一场“有效”课堂就此展开。

为了活跃课堂,陈老师把班分成两大组,然后定下“奖励”规则:凡是大声、大胆表达的同学,都将获得奖分。然后进入竞答环节。陈老师用这样一个方式,巧妙地解决了对课本知识内容的整理归纳。然后进入第二个板块:阅读与探究。首先是对知识短文中的“采访非典病区护士长”进行阅读探究。陈老师问: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央视记者真正想要问的问题的什么?同学们能快速地提炼出问题的实质是“上前线时护士长的心情如何”。然后陈老师引入时鲜的访谈案例:央视名牌记者董倩采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这个访谈片断中,董倩从“你幸福吗?”引入,莫言真实的回答:不知道。然后董倩再深入探询。接着,陈老师再抛出一个记者才莫言成功的采访案例,这样一个采访中,记者对莫言的作品的特点与风格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莫言的回答也丰富、深刻而全面。通过这样两个时鲜案例,同学们能地体会到“问之巧”与“答之妙”之间的关联以及各个的关键所在:要知人而问,要扣住受访者的兴奋点而问。最后的板块是“实践演练”。在这一板块上,陈老师、李老师可谓不谋而合,都各自“现身说法”。与李老师提供的照片不同的是,陈老师提供了图文并茂的访谈对象的“介绍资料”,这里有受访者的教学经历、教学理念、学术成就等等,然后陈老师问:大家看,这是谁呢?同学们齐答是“您----”,陈老师抛出自己的问题设计要求:请你向“他”提出一个自己最想问题的问题。这样一个环节成为本节课的高潮。同学们向陈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中不乏向陈老师探询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在写作指导上的具体做法……等等。这样一个绝对真实访谈情境,对同学们理解与体会“访谈”的巧妙之处,访谈问题设计的技巧与艺术,有了一个真实的实践场。
陈继英老师的课,个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了自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研究访谈技巧,学会有效提出问题。

“语文味工作室”成员、深圳外国语学校语文科组长葛福安老师对这两课进行了简单的点评。他认为进行“同课异构”的两位老师,都通过自己的课堂显现出对整个课堂的自信。李园园老师以自己对“新闻”访谈的近距离接触,以自己对访谈“案例”的独特认知,架构起对整个课堂内容的清晰把握,充分显现自己的“主场”优势,与学生进行畅顺的互动,并巧妙运用访谈情景问题设计的活动,显现出一个青年女教师的活力与灵气。陈继英老师,虽为借班上课,却能在驾驭课堂中显出大气沉稳的学者风范。首先在学科知识的建构上,呈现出一种系统、完整的结构,并结合时鲜案例,引导学生探讨访谈问题设计的技艺,尤其是在最后一个“现身说法”的情境中,激起学生现场“访谈”的热情,在一种难得的“现场感”中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的“有效”教学。

最后,深圳教科院语文教研员、语文味工作室主持人程少堂教授进行了总评。程老师“跳出访谈看访谈”。他从在最近一所学校的一则“实用文写作”的课例谈起,认为那一节课就课堂内容“实用类文本写作”而言,是一节非常好的课,但是,问题也就在于此,它仅仅局限于“实用类文本写作”。其实,任何写作都是相通的,甚至任何文章都有相通之处,比如,访谈,虽然也是实用类文本之一种,但是,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教这一类语文知识,而应思考这些不同文体背后共通的问题,比如“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我这篇文章要写些什么内容?”、“我要怎样写这样一篇文章?”。思考这些问题,是写作一切文体都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或说“言之有文”的问题。正如访谈技巧,很多老师“硬技巧”讲得多,“软技巧”讲得少。其实,有些“硬技巧”是不太用学的,比如很多农村老太太,从没学过什么访谈技巧,但是,她在农村中调解邻里纠纷,可谓顺心顺手,行云流水,她能把矛盾的双方调解得心服口服,这里面靠什么?靠的是真诚,靠的是尊重与理解。如果没有真诚,她调解的结果可能是两面不讨好,两面都挨骂。其实,在访谈“硬技巧”之上,我想,还应该有更高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就是真诚。访谈者与受访谈之间首先要靠真诚来维系,否则,你就无法让受访者开口,即使开口,也可能言非心声。第二重境界是尊重。在访谈失败的案例中,有一则特别著名,那就凤凰台的鲁豫对台湾性爱光碟主角璩美凤的采访。虽然鲁豫和璩美凤是平等坐姿而进行的访谈,但是,在鲁豫步步紧逼的访谈中,她把自己当成一个对璩美凤进行道德审判者,把访谈现场当成一个道德批判现场。当然,在那场访谈中,璩美凤虽然在鲁豫的“审问”下而痛苦落泪,但是,她也是了不起的,她的很多回答,更显现出自己的卓然与自尊,最后,璩美凤并没有成为鲁豫预期的“道德败坏者”,而相反,这场访谈在鲁豫的访谈节目中成为一个失败的典型,甚至成为访谈节目中一个很著名的失败典型,因为这一次访谈却让人们看到鲁豫的狭隘与偏执。近期,在我们“语文味”网上,我特别关注了中央电视台柴静的访谈。同样一记者,同样是访谈,人们为什么记住柴静这个名字,关注柴静这样一个并不十分美丽的女孩子,因为,她的访谈背后,有着很人性的内容。这种人性的光泽,显现出她对采访者内心的理解与体贴。这就是第三重境界,体贴。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体贴。今年上半年我们在一次高考模拟试题中选用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就是讲的中国文化的特质——“体贴”。体贴就是心中有人,这就是“仁心”,是想别人所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用妥帖的方式去体贴人的心灵。你首先有了真诚的态度,然后再有对受访者的尊重,再加上体贴入微的方式,做到这几点,访谈就不可能不成功;做到这几点,文章就不会写不好。

程老师的点评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他的“跳出访谈看访谈”,让人们用一种更为通达的眼光来看待语文教学。最后,程老师还对福田中学对活动的组织表达了感谢。他感谢福田中学为这场“同课异构”提供了非常好的服务,期望“福田”成为“播种幸福的田地”。 (深圳市外语学校葛福安供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9:35 , Processed in 0.12843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