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作者:李镇西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堪称博大精深。我认为打开其思想宝库的第一把钥匙,是这位不朽教育家写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的一句话——
我曾当面请教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怎么理解您父亲‘教育是人学’这个观点?”苏霍姆林斯卡娅介绍说,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中,学生是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既然是人,他就有自己的情感、自尊,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但学生又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比如,他(或她)是男人或女人,在学校是班里的同学,在野外是朋友的伙伴,在家里是父母的儿子或女儿,在所住的街道社区又是别人的邻居,在社会又是一个 公民,等等;如果再往以后看,他(或她)又是未来的工人、农民、医生、士兵,是未来的丈夫(或妻子)、是未来的父亲(或母亲)……因此,对待每一个学生,都给予全面的关怀,让他真正获得全面的发展,使他不但现在而且将来都拥有终身的幸福。她当时还骄傲地说:“正是我父亲,第一个把‘人性’引入了苏维埃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所生活的五六十年代,苏联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旗帜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进而预言,21世纪将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我们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放在时代的长河中,就可以看到其洞穿历史的深邃眼光。 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很多人会想到他许多富有创见的理论和观点:“和谐教育”呀,“两套大纲”呀,“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呀,“让每一个孩子抬头来”呀,“提倡研究性学习法”呀等等,但苏霍姆林斯基所有的思考都是以“人学”为基点的。很多年前,我曾这样评价苏霍姆林斯基—— 和一般的教育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学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他的深情的目光首先对准的是一个个人的心灵而不只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手段,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就使他的教育境界远远超过了一般侧重于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家,而使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的宇宙。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给“好老师”确立标准:“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只有当教师在共同生活中长期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 他这样深情地谈到自己和孩子的交往:“我总想和孩子们呆在一起,跟他们同欢乐共忧患,亲密无间,这种亲昵感乃是教育者创造性劳动中的一大幸福。我曾时时试图参与某个儿童集体的生活:同孩子们一起去劳动或到家乡各地区去远足,去参观旅游,帮助他们享受到一些不可多得的欢乐,缺少了这种欢乐就难以想象能有完满的教育。” 他认为:“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 正是从“人学”即儿童的心灵出发,苏霍姆林斯基展开了他的“活的教育学”。他把孩子拥有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 毫无疑问,这里的“幸福”,首先包括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我的理想是,要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热烈地爱科学、爱学习和爱学校,使书籍、科学、学校和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主要爱好和主要兴趣,使少年和青年把追求智力充实的、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当作自己最重要的理想,使每一个学生在从学校毕业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他这样写道:“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海是当拖拉机手,担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知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说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认为,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这一点,在我看来,乃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最宝贵之点:使一个人想成为好人,想竭尽自己整个心灵的全部力量,在集体的眼里把自己树立起来,显示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完全合格的公民,诚实的劳动者,勤奋好学的思想家,不断探索的研究者,为自己的人格的尊严而感到自豪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和谐教育”理论,也正是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为自己的人格的尊严而感到自豪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是在“全面发展”理论的背景下谈“和谐教育”的,或者换句话说,他希望通过“和谐教育”达到“全面发展”。因此,他的“和谐教育”就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和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而不只限于学习之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正是基于一种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科学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在对待所谓“差生”的问题体现出了他独特的智慧。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知识是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必须从个性全面发展的整体中来看待智育。他说:“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培养人在整个一生中丰富自己智慧的需要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但是,他又告诫教育者:“那种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分数以外什么都不去想的学生,他的命运是不不得羡慕的。千万不要让你的学生被这种学究气所控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把学习当成学生的唯一活动领域,那在实践中是极其有害的。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之间的智力才能是不平等的。有的学生能够在学习这个领域里取得成功,而有的学生则无力在这个领域有所进展,反而屡屡失败,从而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心,甚至丧失了人的尊严感。他写道:“智力才能的不平等,连学生本人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看出来了。他们懂得,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到达智力发展的同样高度。这一情况在今天就成了实现全面发展思想的一大堆困难和一连串重要的、微妙的、复杂的问题的根源。” “现在,我们的许多麻烦的根源,就在于人的表现的片面性、畸形的单方面性。……在许多学校(也可能绝大多数学校)里,人的表现的唯一领域就是对他的知识的评分,就是他能接近学校里所定的那个最高限度的程度。已经牢固地形成了一种习惯的看法:一个人得了好分数,他就是好人,得了坏分数,他就毫无用处。” 那么,面对那些学习上的失败者该怎么办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人在精神生活的其他领域里得到表现,以树立自己的道德尊严感。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的自豪感:我从我所创造的东西中看到了自己,我在某一件事上表现了自己的智力的、体力的、意志的、创造性的、道德的力量,我能够克服困难,我能够在最艰苦的斗争(我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自己的道德美、高尚和完美的精神的斗争)中成为胜利者。” 紧接着“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这句话之后,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如此痴迷孩子心灵的教育者,必然是一位最富人道主义情怀的教育家。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可能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一些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局限——这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但是,我依然坚持多年前我的一个评价—— 他的感情真挚而充沛,他的思想朴素而深刻,他的语言平易而精彩,“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身边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追求。仅仅凭这一点,他教育胸襟的博大和教育理想的崇高就远远超出了同时代许多的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