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完美融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9 14:3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追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完美融合
福清市实验小学  俞爱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也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为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信息技术为信息渠道的新型三维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氛围下的语文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拓展阅读教学将使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呈现出崭新的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可能;开发网络资源,尝试网上阅读,将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依托信息技术,促进读写结合,亦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围绕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我进行了两方面的尝试,一是让学生凭借网络,或采集资源,或进行预习,或质疑讨论,或完成作业;二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大胆的尝试让我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语文学科,思考自己将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一、巧用信息技术,巧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参与。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中巧用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雾凇》时,配套的插图不足以感受雾凇的千姿百态、清秀奇丽。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网上寻找雾凇的有关录像资料,结合课文进行欣赏品味,使学生不仅对雾凇美景有了整体感知,而且对雾凇的形成过程也印象深刻,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
比喻句“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理解难点就是完全借助录像视频来得以突破和深化的,作者把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翠绿的飘带,缀结在西子姑娘的衣襟上,迎着轻风飞扬招展,是多么奇特和优雅,细腻地表现了西湖的轻盈香丽。学生陶醉在美文中,更多的是陶醉在美仑美奂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收获之丰是教学之前所不能预料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简单文字,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参与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得与内化,有利于语感的训练与培养。
二、巧用信息技术,拓宽信息渠道,增加课堂容量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限制,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扩充教学知识量,丰富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增加信息渠道和课堂的教学容量。
如《恐龙》一课中将恐龙分成翼龙、剑龙、三角龙、雷龙等,课文的内容不长,对各种恐龙的介绍不尽详细,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我在备课时就通过信息网查到大量关于恐龙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围绕“你还知道哪些恐龙是属于哪一类的?它有什么特点”进行自主探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既可以为学生展示各种恐龙的图片资料,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哪一类恐龙,有什么特点,也可以让学生自行上网检索感兴趣的相关资料。这样就创造性地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在学习《恐龙》后,有同学还想了解一下动物世界的情况,我指导他们打开校园网的电子图书馆,到互联网上搜索,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百科大全”网站。同学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写入自己的文档,在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培养了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情感和交流写作的能力。
这种集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
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语言的训练和实践,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扩大知识面,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强烈的兴趣,从而使个性化阅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巧用信息技术,凸显能力培养,深化感悟积累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赶海》这篇课文,写的是暑假里“我”跟着舅舅去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为了使学生们吃透重点,我用多媒体出示舅舅带“我”来到海边赶海动画片断,分学习小组讨论:在海边,哪些事使“我”觉得很有趣呢?学生们在交流内化的过程中,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主学习,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表达自己阅读的独特见解。这样的设计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深化感悟积累,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成为美文朗诵、品味赏析的过程。由于巧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阅读特长,自主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学生逐渐爱上语文课,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从而创设出激励学生融合互补、敢于创新的氛围,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四、巧用信息技术,促进双边互动,提升教学效率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对话过程,多媒体作为联系师生的工具,可被用来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情感激励,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创设联系的纽带,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更加平等,交流更加畅通,更好地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完美结合。
学习生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汉字输入的窗口,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输入到计算机中。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长城和运河》一课中学到“长城景象的奇异具体表现在哪里?”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长城图,请同学们赏析后展开充分想象,并结合课文内容畅谈对长城奇异景象的独特理解。设计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现成的话,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后的话,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让学生有多个切入点去理解课文,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有所得。教师可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多元理解通过视频台切换到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给学生自我评价反馈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巧用信息技术,尝试探索模式,创新阅读教学
基于校园网络下的语文教学,对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语文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我在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完美融合的同时,也尝试着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常用的表现形态有:
1、美文精读: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美读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或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研读: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个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自主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个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4、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互动性写作的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5、听力训练:汉语亦应进行母语听力训练,学生听取教师或同学或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强化朗诵训练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新的局面。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必将为小学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巧用电教手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语文,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2] 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中小学电教》 2004年第1期

[2]
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3:07 , Processed in 0.08796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