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纪大思辨:学院派书法创作理论大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5 10:5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纪大思辨:学院派书法创作理论大系》是一部专论文献集,自1997年以来,“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一直是书法界一个热门的话题。我们不但举办了“学院派书法创作讲习班”、“学院派书法创作研究生主干课程班”(助教班),在1998年2月,还在北京举办了“学院派书法首展”,引起巨大反响。而在1999年,我也以“学院派书法创作研究”获得中国文联“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并在颁奖大会上发言。至于在出版方面,迄今为止也已有几项主要的成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率先推出《书法的未来——学院派书法作品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则推出了它的教学训练方式汇集、一部四十五万字的《大学书法创作教程》。这部专论集中的许多内容,即是从那时以来我新写的一些专论与笔记。时间应该是从1997年到2000年,特别是1999年以来对“学院派书法”的一些新思考。
  “学院派书法”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正因为其“新”,故尔它也还不愿意使自己过早地定型。除了一些基本原则已被确定之外,它还更希望能去探索各种新的可能性,以及新的发展契机。“日日新,又日新”,循环生发,不断进取,那么在思考上的日日更新,也是题中应有之义,甚至这正是它的生命所在。不断推陈出新或吐旧纳新,这正表明“学院派书法”有着健康的肌体。它的生命是运动的、积极向上的。
  这部文集的特点是不再仅仅是站在学院派这个流派内部来证明它的合理性——那是已出版的几部作品集与教材已做过的工作;现在,我试图做的是站在流派外部来思考、检验“学院派书法”的必然性。比如从“主题”在过去的际遇,从“展厅文化”现状,从书写行为方式,从艺术生态格局等角度出发来论证学院派之所以会崛起的各种理由。它的论证立场,并不是在乎我们如何有道理,而是在一个历史的与美学的通用立场中,我们是如何走向“必然会崛起”这一步的。 ·查看全部>>
作者简介
  陈振濂,号颐斋,原籍浙江鄞县,1956年2月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师承沙孟海、陆维钊、诸乐三大师。1993年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调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艺术学系主任、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振濂同时以创作、理论、教育三方面的开创性成果享誉当代。现为国家级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浙江大学书画文物鉴定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2007年被评为年度书画十大影响力人物。
·查看全部>>


目录
第一编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思想体系与基础理论
第一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宣言
——当代书法史上的学院派思潮与学院派运动
第二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总纲
第三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思想溯源
——从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到学院派书法的创作
第四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定名记
第五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研究立场与倡导方式
第六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史”研究
第七章 从学院派书法崛起看“流派的时代
第八章 关于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理论原则

第二编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理论检验
第九章 书法创作中“主题”探索的历史回忆与现实意义初探
第十章 形式史与形式分析:构建时代新书法的关键切人点
第十一章 古典技法教条与当代书法创作技巧的史的研究
第十二章 当代书法创作“展厅文化”现象与学院派书法创作
第十三章 走向表现的书法
——关于汉字书写行为的形态学研究兼及学院派书法
第十四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生态学依据
第十五章 字象·图像·意象
——学院派书法创作之图像学研究
第十六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的文化立场

第三编 学院派书法创作活动的记录与相关资料
第十七章 关于倡导学院派书法创作大讨论的构想并约稿
第十八章 当代书法流变与“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
——在1996年柳州“形式与经典”展览上的学术报告
第十九章 全国第一届学院派书法创作讲习班相关文献
第二十章 1998年北京:学院派书法创作首展相关文献
第二十一章 “1996年杭州:学院派书法创作研讨会”发言纪实
第二十二章 “1998年北京:在中国文联“向祖国汇报——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创作经验交流会”上的重点发言
第二十三章 学院派书法出版物举隅
第二十四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博士生考卷与答卷
附录学院派书法大论辩
质疑与回应
看学院派作品展(路工)
就“学院派创作展”奉答路工同志(陈振濂)
学院派观念的局限(丁正)
陈振濂答《学院派”观念的局限》(陈振濂)
关于“学院派书法创作”的一封信(桂雍)
陈振濂答桂雍质疑学院派书法创作诸问题
学院派创作探读(张华)
就《学院派”创作探读》致张华先生(于钟华)
学院派《总纲》中的几个问题(童中焘)
并非都是问题(易新生)
——读《学院派”总纲中的几个问题》
陈振濂先生就童中焘先生关于学院派书法讨论答记者问
走向时代高度(陈振濂)
——学院派书法功能目的论
这样的思想认识能使其创作“走向时代高度”吗?(许幼平、周环)
——读陈振濂《走向时代高度》
与陈振濂观点不同的观点(蒋晴如)
就《与陈振濂观点不同的观点》致蒋睛如先生(文纳、易新生)
众说纷纭学院派
关于学院派书法创作的说明(陈大中汪永江陈国斌张羽翔)
图形与语义的纠缠(钱今凡)
——学院派与别家的共同困扰
学院派书法创作及其现代性(孟庆星)
学院派书法研究(古申)
——学院派书法进京展观后记
书法作品怎么表现“主题”?(张天弓)
——兼评学院派书法
书法学院派简介(韩国·郭鲁凤)
新的支点(孟庆星)
学院派使书法真正走向世界成为可能(胡志平)
关注当下超越此在(于钟华)
——谈书法的现代化运动和学院派
关于“主题性创作”及其他(纪芝)
——邱振中先生访谈录
风格化传统的决然反叛(毛万宝)
——关于学院派书法创作的思考之一
“后现代文化”的当下展示(毛万宝)
——关于学院派书法创作思考之二
宣言化理论的鸣锣开道(毛万宝)
——关于学院派书法创作思考之三
现代化运动的又一景观(毛万宝)
——关于学院派书法创作思考之四
谈谈“学院派书法创作”的不争论(辛尘)
让我们一起思考(斯舜威、王平)
实验与感想
关于主题的构思过程与形成成因的检讨?
走向技术要求的“极端”(陈迅)
复合意识(张其凤)
——学院派书法创作方法的一种阐述
书写之思(杨永滨)
书法的当下语境与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姜寿田)
学院派书法创作“主题”问答录(李建华陈振濂)
“主题”的教学与训练(大江)
学院派书法创作的“形式”要求举例(陈振濂)
“学院派书法创作”三人谈(任晓明顾工傅京生)
反省多于自满(陈振濂)
——陈振濂教授对学院派书法的新的心绪表述
从学院派书法论辩引出的端正书法批评风气的话题
呼唤真正的事发批评
1998年湖北《书法报》刊载“学院派书法创作讨论”文章 存目如何才能展开正常的书法批评?
——陈振濂就湖北《书法报》近期连续刊载有关学院派问题的文章 答记者问
关于学院派书法批评之一:舆论误导的陷阱(陈振濂)
关于学院派书法批评之二:学术良知何在?(陈振濂)
关于学院派书法批评之三:学院派书法讨论诸问题(陈振濂)
关于学院派书法批评之四:书法批评往何处去?(陈振濂)
关于学院派书法批评之五:媒体的自重(陈振濂)
关于学院派书法批评之六:我们的期望(陈振濂)
结束语
二十世纪书法思潮史的最后一幕
——谈学院派书法创作的崛起
附编 学院派书法创作研究年表(1988—1998)
后记
编后再记
编后三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10:51:36 | 只看该作者
书法的当下语境与“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

姜寿田   在整个20世纪,书法在文化一审美形态方面所遭遇到的贬抑与尊崇的二极命运是其它门类艺术所未尝经历和不可想象的。颇具深意的是书法无可挽回的走向衰落和不可抑制地走向复兴都与传统文化的整体命运紧密相关——在20世纪书法颇具象征意味地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演变作了丰富的注脚。

  进入80年代以来,书法的命运否极泰来,获得了在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它所能够获得的最高礼遇,而大众阶层的广泛参与更是将书法导向物欲层面的极端功利化,这种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胜利似乎已无可置疑地为书法赢得生存合法化的绝对空间,人们也正是由此建立起对收法未来命运的持久信心,这种乐观情绪弥漫在世纪末中国书法界,构成一道亢奋的精神图景。

  考察20世纪书法生存形态演变,可以发现,书法生存合法化构成这个时期的最重要课题。也就是说,相对于上半个世纪书法的没落命运而言,当下只是旨在解决书法的合法化生存问题。更具体地说,书法 挡代努力仅表现在将书法从工具性的桎梏解放出来而还原,提升到纯艺术层面。从一个历史性的立场来看,这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文化一审美选择,因为这种对书法的全部描述和定位都还没有摆脱对书法本体性质的思考。

  换句话说,这一切理论努力都表现在对书法与现实冲突的调和以及书法名实关系的澄清,规约方面。在这种文化语境中,书法自然远远达不到合理化生存的层面。由此可以说,书法在当代并没有在最终意义上获得文化一审美转换。作为艺术形态,书法的本质意义在于与现实达成文化一审美契约并呈现当下人文语境,而书法在当代的存在意义也最终在对现时文化的参与与融和,由此,书法在当代的文化转型便构成一个轴心问题。

  书法作为艺术形态已走过三千余年漫长的历程,在书法的内部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核,而其外形式则承载了从书体到个体风格演变的巨大跨度。因此,当代书家在面对书法这一古老传统对象时已感到无所适从。从文化学立场而言,我们已经无法将书法纳入儒道释的文化体系中,在现代人文背景下把一个当代书家的书法表现归结为儒道或佛禅的影响总有些唐突、滑稽;从形态学立场而言,我们在古人的风格笼罩下作风格化的努力似乎也难于与古人一争高低,况且,这种高低获取本身也失去原创意义。因为风格就其本源意义而言在?每次一种样式(风格)均表明了一种对人的自我解释,由此,也就对生活的终极意义问题作出了回答。"失去风格的这种本源意义,风格本身又有何意义呢?

  由此,紧接下来的一个问题便是在现代文化机制下书法能否获得现代意义的文化转型和如何完成这种转型?

  也正是在这种终极眷注的设问中,"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出现才具有了非凡的当代意义。作为一种书法思潮,"学院派"并不如其名称所反映出的是技术主义的,而是人本主义的。也就是说,"学院派"首先将书法当代存在作为第一要义,而在这其中人的现实性及在书法中的反映无疑构成题中应有之义。由此,我们已不难对"学院派"已经超越了书法流派的意义,而构成当代书法人文思潮的先导。这突出表现在"学院派"对书法主题的倡导。

  书法主题作为"学院派"书法创的轴心,其观念指向不可能逾越当代现实而只能是当下的意义追寻,由此,主题的置设使当代书法打破了文化选择上的无所适从,而将当代书家的终极眷注在当代书法这一文本中全面呈现出来。这对当代书法而言是具有文化转换意义的--在"学院派"的主题空框中,当代人思想的太阳在这一语义地平线上喷薄升起。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和价值体现已构成文化语境的中心,而现代艺术的本质也全面凸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由此,现代艺术对观念的依赖和表现几乎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在中国诸门类艺术中,书法的抽象化使其无力承载意识形态的重负,而在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中,这也是书法被逐出文化艺术领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在现代社会文化机制下,一门艺术如在表现形态上不能与整个社会现实发生紧密的精神联系,则必然走向萎缩、衰退直至消亡。这似乎已是一个残酷的事实。由此,书法在当代能否像其它门类艺术一样反映社会,干预生活已成为书法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内在支撑和依据。在某种程度上"学院派"书法主题的置设正是在以上语义背景上为书法的未来命运做出的探询。

  目前"学院派"书法已开始从理论形态转向创作实践,第一批"学院派"创作成果即将问世。在这批创作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书法不仅能够表现主题,而且其主题的包容量与其它门类艺术相比并不逊色。对主题的阐扬,并不是单纯的书法语汇的增殖和扩充,也并不是一种观念游戏。在它背后潜隐着对书法未来命运的沉重思考和终极眷注。

  来源:世艺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9:31 , Processed in 0.09164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