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去汉字化”与汉字热的博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5 12:2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去汉字化”与汉字热的博弈

2009年03月06日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表评论



(中国民族报 图)

    “你认得汉字吗?”在韩国,不少企业都会对应聘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汉字考试也出现在企业的招聘考试中;在日本,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接受汉字检定考试;在越南,尽管能够认识汉字的人已经不多,但汉语近年来成了仅次于英语的热门外语,汉字书法家也在当地社会受到格外尊重。
  在历史上,汉字曾经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也在近现代遭遇了被废止的命运。
  那么,如何看待各国曾经出现的“去汉字化”运动、如何认识汉字文化圈开始的新一轮汉字热?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现代语言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余志鸿。
  汉字曾深刻影响周边国家
  据余志鸿介绍,在东亚汉字文化圈内,除中国使用汉字外,过去使用过或现在仍然在使用汉字的国家有越南、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以朝鲜半岛为例,2000年前,在中华文明体系的影响下,朝鲜开始使用汉字,直到15世纪中叶,汉字一直是朝鲜半岛唯一的书写系统。15世纪中叶,李氏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为建立自主的语文体系并在平民百姓中推广文字教育,制造了朝鲜半岛最早的表音文字“训民正音”(即“谚文”)。但直到19世纪末叶为止,汉字仍占据着官方文件、历史著作、文学作品等正式文件的书写地位。二战后,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去汉字化”运动愈演愈烈,时任韩国总统的朴正熙于1970年下令禁止在小学教授汉字,仅允许在初中、高中教授900个基础汉字。偌大的韩国,也只有3所大学开设中文系,使用汉字的人愈来愈少。
  汉字于公元3世纪传入日本。1200年前,日本开始用简化的汉字创造音节字母,800多年前这套字母体系渐趋成熟,被称为“假名”。“假名”夹在汉语中间应用,这就使日语成为半表音文字。二战后,日本也曾打算完全放弃汉字,但因为日文假名只能表音,废除汉字后同音字骤然增多,使用很不方便。最后,汉字得以留存,但日本政府公布了《当用汉字表》(1850字),限制汉字在出版物中的使用。不过,此举造成了诸多表达上的不便。于是,日本政府又于1981年公布《常用汉字表》(1945字)。最近,日本文化审议会国语组又审议通过了《新常用汉字表》试行方案,新增了191个常用汉字。
  汉字于公元1世纪传入越南,13世纪创造越南形声字,叫做“喃字”。但是由于书写不便,汉字仍是主要的书写方式。1945年,越南独立后废除了汉字,使用拼音文字,现在的越南文字已经看不出汉字的痕迹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12:27:10 | 只看该作者
“去汉字化”运动步履维艰  “日韩等国的‘去汉字化’运动,不能排除政治因素的影响。”余志鸿说,“很明显,这些国家担心本国文化过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在后来几十年的去‘汉字化’运动过程中,他们却发现这条路越走越艰难,因为去掉汉字不但会破坏了他们整个的语音系统,更是一种人为割裂历史的行为。因为传入的汉字早已成为他们固有文字的一部分。”
  就朝鲜半岛而言,由于南北朝鲜共同使用了近2000年的汉字,要将古代官方文件、历史著作、文学作品中的汉字完全抹去,便会出现一个历史与文化的“真空层”,而缺乏汉语教育的年轻一代,也不可能从这些历史资料中获得对本国历史的认知。
  在日本,日语作为一种音节型的语言,同音字特别多。汉字会起到区别字义的作用。没有了汉字,日语自身的语言系统就表达不完善。“日本重新开始使用甚至增加汉字,并不是因为中日关系友好了,而是因为汉字在区别字义上的功能很强大。”余志鸿说。
  据余志鸿介绍,世界上语言和文字最一致的是朝鲜,写出来的字就是读出来的音,因此在语言学上称之为“音素文字”;英语和法语等是“音位文字”,这类文字写出来的字表示的是它能识别意义的模糊音,而不是确切音;汉语是“音节文字”,读出来就是一个音节,音节的读音是要通过学习获得的,跟口语音未必一致,朦朦胧胧的,具有超方言的性质,所以中国各地的方言虽然在语音上差别很大,但写成汉字表达的意思就一致了;日文是“音段文字”,音段文字的缺点就是同音字太多,区别符号太少。要有效区别同音就不得不靠汉字,也就是利用字形来进行区别。日语中的汉字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借汉字的义而不借汉字的读音,不要汉字的读音,用日本人自己的口语音来读它,例如“桥”在日语里读“hasi”;另一种是借汉字古代读音,不借汉字的义,例如“泽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第三种是既借汉字的音也借汉字的义,例如“豆腐”。鉴于汉字在日文中发挥着巨大功能,“去汉字化”在日本的不可行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韩国,情况也极类似。韩语中约有70%的词汇来自于汉语,同音异义的词也很多,作为表音文字的韩文没有汉字也容易出现歧义。有鉴于此,自新世纪以来韩国国内关于恢复汉字的呼声也日渐显现。2000年,韩国政府宣布恢复汉字教育和使用汉字。其主要内容是:在公务文件和城市路标中使用已消失多年的汉字,在中小学推行“1800个常用汉字必修教育”。2003年,韩国五大经济团体决定建议属下的19万家公司,从2004年起招聘职员时进行汉字资格鉴定考试,新职员必须能够认识1817个汉字、书写1000个汉字。
  汉字文化圈内的语言互动
  在汉字文化圈内,不单单是汉语言文字对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施加了影响,其实,汉语言在发展历程中,也吸收了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的文化,获得了丰富和发展。
  余志鸿介绍说,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词语来自日本的汉字词。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共产主义”、“干部”、“支部书记”、“民族”、“人气”、“氛围”等词,就都是从日语转译而来的。还有一些词原本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但从日本再传回中国时,词意则发生了变化。最典型的一个词就是“博士”一词。这个词在中国宋元时期就已经产生,做媒人的叫“媒博士”,讲茶道的叫“茶博士”,种花的叫“花博士”等等,不一而足。“博士”一词从日本传回中国时,成了对最高学位的称呼。这就说明语言间的交融、接触是很复杂的,时间一长,就消磨掉民族语间的痕迹了。
  还有些汉语中运用频率很高的字,如公共汽车站的“站”字,便是从蒙古语中借用而来。“站”从蒙古语中传过来的时候,大家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知道是休息换马的地方,也就是中国古代的“驿”,所以就叫“驿站”。“驿”是中国古汉语的词,“站”是蒙古语的词,于是合成了“驿站”。至今,东京的火车站还叫“驿”——东京驿。可见,整个东亚在语言的交融方面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
  余志鸿说:“古代语言的本质,实际上还是跟接触、互通有关系。如果将眼光从汉字文化圈推及全世界,我们就会发现,汉语不但吸收了许多从国外传进来的词,其它语言的许多词也是中国传出去的,因为世界是在互相交流的。”比如,英文中“茶叶”一词“tea”就是从中国传出去的。在200多年前,中国茶叶出口有两种方式,一是陆路,一是海路。陆路途径主要有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途经斯拉夫语系国家,“茶叶”在斯拉夫语言中读音为“chay”;海路是主要以广东、福建两省为主出口,广东、福建人称茶为“te”(音) 。这个音经东印度公司传到英语里变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tea”。 
  余志鸿认为,民族语言之间的交流与互相渗透,不但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样也能推动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的诞生,便是例证之一。成吉思汗时期,中国的四大发明和《易经》传播到了欧洲。后来欧洲有位名为莱布尼兹的数学家依据《易经》表述世界的模式(阴阳)建立了二进制数学。二进制数学诞生后,又促成了波尔代数的诞生,而波尔代数又带来了计算机的诞生。中国祖先发现的用两个符号表述整个世界的知识,却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科学系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余志鸿强调,中国的重新崛起和东亚的复兴在望,使各国有识之士开始重新检讨“去汉字化”问题,而这也是对待自身文化危机的一次深刻反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9 17:53 , Processed in 0.1099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