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骨干教师大比武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2 18:5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骨干教师大比武点评

                                                                             1
9月,丹桂飘香的日子,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分别在护漕港中学与崇实初中隆重登场。12位新晋骨干教师各展所长,用真实的课堂诠释他们对生态语文的理解。
26日,6位老师以《遥望张晓风》为课题开展教学。《遥望张晓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这是作者范利娟与素未谋面的台湾散文家张晓风结缘的真实经历。
因为你的文章,而与你结缘,惊艳于你那精美雅致的文字。渐渐地,读懂了你的文章,也读懂了你,因为懂你的文章而知晓生活的美好,因为懂了你,便愿与你一起走在幸福的生活里。这是一份微妙的情感,一段温暖的心路历程。
六位骨干老师的课像这篇美文一样让人惊艳。
何皓老师自然柔婉,引导学生读美文,品美文,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何老师的智慧用心,“初次接触晓风”、“再读晓风”、“三读晓风”,既是作者对认知晓风的过程,也是老师引导学生读懂晓风的过程,
申明霞老师沉稳大气,也许多次听过申老师课的人会说,她的课就是这样的模式,这样的几个板块——“初读”、“精读”、“质疑”。是的,这就是申老师的风格,很少追求形式上的变化,乐在细微处下功夫,她的课堂永远是朴素中不失精美,简洁中更显大气。这需要的是申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教学“内力”。
吴然老师亲和力强,他的课堂总是能让学生全情投入学习。课堂上,初读感知文本设计三问:“谁在遥望谁”,“作者见过张晓风吗”,“为什么要用遥望”,这三问相当体现吴老师整体掌控文本的功力,“那题”、“那文”、“那人”三大板块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达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
顾惠芳老师朴素自然,顾老师善抓基础,非常关注学生自词的积累与巩固。课堂上让学生抓几个明确时序的词,并引导学生探讨在这四个时间段里,作者对张晓风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打动”、“解脱”、“抵触”、“关注”四个词提炼得非常到位。
徐艳霞老师才情横溢,她总是那么的从容。她的教学设计是具有美感的,“初读,读出一点情感”,“再读,读出一点诗意”,“三读,读出一点哲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她的教学语言是诗意的,她那充满智慧的点拨,让学生入境、入情、入心;她与学生的互动是自然的,她善于倾听,不忘鼓励,学生在课堂里有发现,更有感悟。徐艳霞老师的散文《关于西湖的玄想》更是这个课堂的神来之笔,让人不由赞叹徐老师的智慧。
朱同瑞老师最善互动,课堂上,朱老师与学生是打成一片的,他循循善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遥望”,“为什么遥望”,朱老师引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也是一层深一层挖掘文本的过程,甚是巧妙。
 
一些思考:
傅国涌在《过去的中学》一书的序言里这样描述:一所好的学校,“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应该是能让每一个从那里走出去的学生,在漫长的生命途中时时驻足回望的,是能让学生有一种精神归属感的。中学正值认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生命之花含苞待放的时段”,一所好的中学“给学生提供的除了知识,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求知的方法、途径,是一种精神的训练,是打开认知世界、观察社会的窗户,或者说提供一个眺望世界的平台,是启迪心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那盏灯,是对创造的鼓励和激发,肯定每个人的梦,尊重而不是抹杀个性。”傅国涌先生描述的是理想的学校,我想,用这段话描述我们的生态课堂也是非常贴切的。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应只是关注这堂语文课训练了学生什么能力,我们太需要让语文还原它的本来面目,太需要让学生真正爱上文学,太需要因语文课堂而为学生点亮一盏灯,太需要让文学渗透到学生的灵魂并让他们在语文的世界里找到精神的依归……
关于基础知识,我们要更多的相信学生,毕竟,初中课堂不是小学课堂,他们能自己学习掌握的,不必在课堂上花去过多的精力。
关于文本,解读什么?解读到什么程度?怎样解读?谁去解读?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语文课堂,应该是一次心灵之旅,思绪可万千,上天入地任驰骋,如果一堂语文课都是教师问,学生答,急吼吼地进入教师讲学模式,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真实的阅读体验的话,再精彩的教学设计,再精美的教学语言可能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任你美丽炫目,终究是虚幻一场。
语文课堂的优劣在相当程度上还在考量老师的文学功底的高低,一个很少看书的语文老师是上不出让我们叹服、让学生有充分收获的语文课的,我们在要求学生多看书,看好书的同时,自己是否也要时常充充电,加加油呢?
无疑,这次活动是成功的,几位骨干教师展示精彩的课堂,也在力求展现生态的语文课堂。但是,语文教学在生态的大道上我们才刚刚起步,也许一直会“在路上”,在这路上,我们语文人可能会有遭遇瓶颈时的迷惘,有挫折后的失落,也有顿悟后的喜悦;关键是,在这路上,我们不会放弃前行。
                                                                             2
27日,6位老师以《阿里山纪行》为课题开展教学。《阿里山纪行》是一篇优美的游记。这篇游记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音乐美。《阿里山纪行》出自苏教版八年级上教材。蔡明主任如此出题自有他的用心,谁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加的严谨认真,谁更富于创新,谁就更容易胜出。
陈芳老师是高明的画师,每一笔都是精妙绝伦的。她的课堂是值得反复回味的,她带着学生一起读,一起寻找美点,一起字斟句酌,她的话语不多,却总是恰到好处,每句话都如点睛之笔,让人眼前一亮。如:品味语言时,她提示“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做到‘三有’”,最大限度避免了学生回答的盲目、无条理的现象;在品味“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时,引导“为什么这样就觉得它美呢”,之后又追问“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能否放到前面去,对这一句话的品味,陈老师引导学生从用词、语序等不同角度赏析,感悟作者如此处理的独运匠心,这样的细致扎实的训练,比简简单单赏析十句、二十句更加有效。引导学生品味和挖掘美文的独到之处,是陈老师始终抓牢的环节。即便从她的板书上看,陈老师原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或许没有完全呈现,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本堂课的魅力,生态课堂是不会拒绝这样的“不完整的美丽”的。
马萍是学生的挚友,她温婉的笑容,恰到好处的点拨、诚恳的点评都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马萍老师的干练,做什么,说什么,清晰简洁,绝不罗嗦。
庞丽亚是用心的歌者,导入时深情地演唱台湾歌曲《高山青》,让听者一下子身临其境,学习兴趣顿浓。在教学“移步换景”时,妙用一段导游词,使枯燥的教授立时变得生动起来。她在课堂里对细节的处理告诉我们她是怎样的用心、用情地和她的孩子一起品味美丽的《阿里山纪行》
杜惠娟老师是高超的棋手,她深知教学应懂得取舍,要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毕竟,一堂课是有限的45分钟,什么都讲,就等于什么都没讲。杜老师善抓重点,她紧扣文章的8、9自然段设计问题开展教学,和学生一起研读“神木”之所以为“神木”的原因。
孟博学是一个优秀的大厨,“焯水”、“煸炒”、“精炖”,用什么火候,花多少时间,孟老师都掌控得极佳,他的教学安排的有条理的,他的教学内容是有梯度的,从“整体感知”到“问题我探究”再到“点拨我提升”、“语言我品味”从内容到构思再到语言的表达技巧,这样的构建让学生学习起来自然而轻松。另外,孟老师对于细节的处理也是相当讲究的,同样是讲“移步换景”,他不仅让学生明白“是什么”,还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处理比仅仅作概念上的陈述要有效得多。
李贵根是博学的长者,他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气定神闲,不急不缓地引导学生理思路、析佳句,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一些思考:
在备课时、在课堂上,教师的心里一定要时时刻刻装着学生。
只懂得研究文本的语文老师一定不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备课要备文本,更要备学生,再好的教学内容,如果不是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环境下呈现,那也只是枉然。
课堂的教学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等待学生的艺术,不善于等待,不善于倾听,不会是一个好老师,学生阅读的本质是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学生“自身的阅读经历,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太重要了”(蔡明语)。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不能只是问题的堆砌,它需要给予学生美的文化的熏陶,美的情感的体悟,高明的写作手法的指导与训练等等。
在这次大比武活动中,我们看到这几位骨干老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时,都比较充分地关注到了学生,都在关注生态的语文。敢于去掉无关的、无效的教学环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不是对生态语文的很好注解吗?
当然,课堂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再精美的课堂,也会留下些许瑕疵,特别是这次大比武,课前只有3小时的准备时间,每个老师都各有特长,在精彩的课堂里留下少许遗憾在所难免。有的老师因为是公开课的原因,没能放开手脚,显得拘谨了一些,有的老师在教学环节的考虑上不够细致,有的老师对文本的把握不够准确等等。
关键是我们听课的人要有怎样的心态才会在每一次活动后能有所收获。
我们可以认真倾听,发现亮点以供学习。“陈芳的柔和之美,马萍的干练之美,庞丽亚的投入之美,杜惠娟的稳重之美,孟博学的轻松之美,李贵根的率性之美。”这是凤凰中学戴贵云老师听课后的精彩点评,每堂课的美点都能呈现在戴老师的眼前,听六堂课对戴老师来说,无异于是一次美的旅行。
我们也可以怀着理性的批判态度,这里的批判,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反思,是对过往存在的教学误区的反省,是对曾经的迷惘的一种顿悟。
总之一句话:亮点多学习,不足多自勉。如果,我们在一堂课后什么感觉都没有,抑或只是一味的嗤之以鼻,那么,你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听课的心态了。
向戴老师学习听课!
                                                                                                   (张家港市港口学校   蒋俭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6:18 , Processed in 0.1186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