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传海:一窝风我们最反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3 14:4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胡传海:一窝风我们最反对


书法艺术网执行主编金日发采访胡传海先生

按:前不久,书法艺术网就当下书法展览的一些问题采访了《书法》杂志执行主编胡传海先生。胡先生讲话轻松率性又逻辑严密,不用任何停顿,也不故作腔调,看似稀松平常的话,却蕴含深厚的道理。也许有人会说,大腕嘛,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或许正因为他们坚持独立的思考,有独特的追求,他们才成了大腕,才能站着说话。

金日发:当前,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作品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现象,比如,装饰性强、作品大、字数多,书法创作应该是这样吗?您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胡传海:到了现代社会以后,展览是一种特定的书法展示形式,它和古代在书斋里少部分人的交流的形态是不一样的。现在叫做书法作品的公共性,那么公共性必须有公共的展示空间,公共的展示空间里的小作品和大作品的视觉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作品字写得比较大或展幅比较大,是符合现代这个时代的要求的。它适合在一定距离内观赏,悬挂以后对视觉产生一定的冲击力。所以我觉得作品比较大或字写得比较大,对于展览性的作品,应该有这样的要求。至于说字数比较多,装饰性比较强,怎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呢?字数比较多是有些人采用“做苦力”的方法,抄得密密麻麻,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下苦功,做了很多工作,好像比少字数更能打动观众或者打动评委,这一种出发点我觉得有点无趣。为什么呢,字不在于你写的多少的,你看王羲之的字没几个的,一行没有多少,甚至于一页也就那么几个字。所以说流传千古打动人心,和字多少是没关系的,这是一个误区。
      至于装饰性强的问题,装饰要分几种情况,一种叫材料的装饰。一种是字内的装饰。材料的装饰就是,到了现代社会以后,展览不满足于一张白纸就这么写出来,尽量起到一些装饰的作用。适当的装饰是可以的,但不要过分。毕竟书法还是看内质的东西,不是靠外在的。比如用蓝纸写金字啊,旁边再加边啊,栏成几份啊,做多少个小方块啊,那种东西我觉得也不要太过。字内装饰主要借鉴古人批注的方法,用点红色的小字来对作品装饰。因为我们欣赏书法主要是欣赏作品本身的东西。我打一个比方,就像一个女子,本身天生丽质,清水出芙蓉,这是最好的。如果有点先天不足,适当地加以装扮修饰,以最好的面目示人,那也未尝不可,但是过分地涂脂抹粉,涂到最后,粉要掉下来了,这就有点过了。
      所以,这是三个问题,都是为了博得评委和观众的眼球而出现的情况。但是,这里面我觉得展览作品大要提倡,要有一定的观赏性,这个我认为是没问题的,是符合展览需求的。当然你写小作品也可以。其次,字数多少是根据书写的心态和要求来决定的,而不是特地写得多去感动人,那没必要的,不要做书法的苦力。至于装饰性可以适当装饰,不要过分。这是我的观点。   

   金日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您认为这种现象将来会不会有所改变?
      胡传海:任何东西走过一个阶段以后都会返回自然,返回到原来的起点,这是否定之否定的定律,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要引起人家的注意,娱乐界想出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怪,这和当今浮躁的文化现象有关系。就是说我们千军万马为了一次国展,全赶到那里,在那个展览的情境下面,拿出来的东西要一下子吸引眼球,做不到这一点就是失败,所以很多人在这一点上下了很多苦功。这和花了几万元吃饭,其实吃的是环境,吃的是情调的说法是一样的,说明现代社会对附加值的东西太关注了。
  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走向他的反面。就是说,现在过度的装饰,过度强调吸引眼球的现象,到一定程度,都会回归。无论我们观赏还是挑选作品,都会从字本身看,回到本体性上来。所以我觉得慢慢地会用理性认识的角度来看待书法的内涵,我想这个日子不会太远。这和一个人吃了太多的油腻的东西之后,最想吃的就是清淡食品的道理完全一样。

金日发:前些年有“流行书风”的说法,后来几年“二王”一系比较多,但是最近,第三届青年展获奖作品发布出来后,大家发现,前两年很受欢迎的“二王”一系上得很少,有人提出“流行书风”又回来了,您如何看待这个结果?对当年的“流行书风”又怎么看?
      胡传海:人一多就会形成“风”,这是很正常的。这个“风”那个“风”,都是由于展览引起的。所以,出现这个“风”那个“风”关键体现了一种审美现象的转换。从“流行风”到“二王风”,再从“二王风”再到“流行风”,只不过是一个轮回。我觉得,无论“流行风”还是“二王风”,是由展览结果所主导的,所引导出来的。也就是说,当时,“流行风”是“流行风”的很多人获了奖,“二王风”是“二王风”的人作品获了奖。什么人做评委,他的趣味会导向一些流行的结果,这是很正常的。我觉得,如果你是一个有主见的书法家,有独特追求的书法家,不要为什么“风”左右。什么“风”都有他存在的合理性,跟风,我们不反对,但是反对“一窝风”,反对没品质的“风”,反对那种没有自己独特追求的“风”。一个书法家应该有自己的艺术追求,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金日发:中国书法兰亭奖原来设立的“艺术奖”单纯以投稿作品为评审对象,投稿作者多为青年作者,而那些在书法篆刻创作及书学研究上具有相当成就,并已经取得广泛影响的书法家则很少参与。原因是什么?
      胡传海:现在有一种风气,有些获奖的青年作者,很骄傲。我在一些研讨会上听到,他们觉得有些大学教授提出文化性,谈书法以外的修养,他们很反感,他们提出要“裸奔”,就是说你把所有的去掉,书法就是写字,字写得好坏最重要。那是不是这样?书法是写字,字写得好坏是最重要。而且,技巧的确是第一位的。但是书法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须要书法的修养,书法的学问介入,否则就没有这一块。书法的学问重要不重要,不是由我说了算,是由历史说了算,你只要去读书法史,就知道是什么人的作品会流传下来。那现在为什么投稿时有影响有成就的书家参与不多。现在这个社会,达到一定层面的很多作者已经认识到,书法需要一种沉淀的过程。老是浮在表面上,通过大众传媒来炒作,不断地炒作,虽然可以获得广泛的知名度,其实对于艺术提高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我估计有广泛影响力的书家参与比较少的原因,就是他们有一种想沉下去,想进一步锤炼的心态在里面,他们有时候也不需要这样一种推广。

       金日发:第四届“兰亭奖”将前几届设的“艺术奖”进行了分解,针对投稿作品所评的奖项定为“佳作奖”,同时根据综合修养与成就,对近年来成绩显著、影响较大的书法名家评定授予“艺术奖”,这样会促使名家参与吗?
 
      胡传海:名家参与不参与,每个人的心态都不一样。我觉得,既然是名家,聪明的名家他不应该去参与,因为他已经是名家了,再来参加一些竞赛的东西,获得奖项是应该的,但是一旦获不了奖项,对原先获得的东西是一种伤害。所以对一些名家来说,有一种顾虑在里面。很多名家早年没有成名成家的时候,反而没有顾虑,他义无反顾地去参加各种比赛,他没有任何包袱。有了名家的头衔以后,你让一些名家参与,让另外一些人来评,我没有自信,为什么呢,我现在已经成名了,让一些没有名的人上去了,我倒没上去,不是丢脸了嘛。这是由心态决定的。有些名家觉得我无所谓,我可以和任何人去拼。这个例子也有,比如陈海良,他能七次在国展获奖,那就是说他很有自信,认为我不会输给任何人。但七次,我们不能保证他七十次,七次以后,他再也不想参加了,因为他觉得够了。
      所以,这是由名家的成就大小决定的,如果这个所谓的名家的成就很小,他还是要去参加的,他觉得我现在影响还不够大,肯要要通过这些手段提高的。至于奖项的分类那是设置大赛的人根据需要不断变化的。

     金日发: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来说,学习书法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态?请您给些建议。
      胡传海:我觉得就带一种无功利的心态,你不要功利性太强。现代的社会,都太功利。无功利,自然的,谦虑的,交流的,轻松的心态最好。写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你开心,不是让它成为你的一个负担。在交流的时候谈得拢的多说几句,话不投机的跑开就是了。至于参加展览,能获奖的就吹吹牛,没获奖的不难受,下次继续。就这么简单。我是书法的主人,不能让书法毁了我的情绪。开心地活着是人生的主旋律。

胡传海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14:48 , Processed in 0.07456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