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绍禹论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 | 发表日期:2012年10月23日 出处:上饶师专学报 1997年4月 P67-70 作者:孙笑平
| |
摘 要 语文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辫证的统一。科学性要求语文教育现代化,艺术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娴熟的教育技巧,成为语文教学的专家。
关键词 朱绍禹 语文教育 科学性 艺术性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教学专家、东北师大教授朱绍禹先生,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执笔编写了《中学语文教学法》(1980年出版),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他的专著《中学语文教育概说》、《语文教育学》等成为不同时期语文教育理论界的指导性著作;他主编的《语文教育辞典》、《美日苏语文教学》等书是研究国内外语文教育的重要凭借。此外,他还不辞辛劳地为近百部语文教学论方面的著作写了序文。在以上论著中,朱绍禹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语文教育性质观、目标观、内容观、方法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结构观、原则观、优化观等基本思想,精辟地论述了语文教育的时代意识、民族意识、科学意识、艺术意识、比较意识、主导意识和主体意识。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拟就朱绍禹关于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论述进行探讨。
一 语文教育既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体现出其科学的特性,也有着教师可以展示匠心,体现出其艺术的特性。这科学的和艺术的两种内在因素,在语文教育中相辅相成地融为一体,使语文教育具有双重的品格。
教学是一种艺术,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观点;而教学是科学,则是近百年来才被肯定的观点。在现代,把教学看作是一种艺术的学者认为,教学是如何把学生和教学大纲联结起来的艺术。教学是一种个人行为,学生和教学大纲之间的直接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有赖于教师的艺术技巧。把教学也看作是一种科学的学者认为,教学过程是按一定的次序前进的,当某些明确的标准可以应用于教学,教学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时,教学就会得到科学的解释。
朱绍禹认为:“教学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科学。”①“做为科学,需要解释现象,说明关系,寻求规律;做为艺术,又需要反映出匠心,表现风采。”②“语文教学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说它是艺术,因为它含有许多难以控制的变项,经常受着教师个人因素的制约,常常体现为教师的创造性的劳动。说它是科学,则因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重复着若干共同的轨迹,经常反映出一些相似的规律。”③
二 怎样理解语文教育的科学性?朱绍禹认为:“语文科的科学化,乃是指学科目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学科内容的规范化和体系化,教学程序的秩序化和模式化,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和普遍化,以及教学手段的效果化和技术化。”④
朱绍禹认为:“语文学科的科学化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形式的科学性。文字的音、形、义是科学性问题,词、句、段的含义、构成及其作用是科学性的问题,文章反映的社会生活,各种知识以及理论观念也无不是科学性的问题。即使是艺术化了的形象也定然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也有其科学的内容。至于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的任何形式,都应该是既重效果又重效率的符合科学要求的形式。因此,我们现在对语文教学提出科学化问题,正是既源于时代的要求,又基于语文科固有的这一特性。⑤
在语文教育领域,这些年来,科学化的呼声甚高。在科学因素历来就不多的语文教育领域产生这种呼声,无疑是时代的妥求。然而,对“科学化”的理解似乎并不一致,有的把语文学科等同于数理学科,把一切因素都量化,搞一刀切的目标分解,把语文教育肢解得支离破碎。针对这种现象,朱绍禹指出:“语文学科的科学化有别于理科的科学化。语文学科的科学化应理解为体系化、序列化、规模化、实验设计化等等。”⑥
使用语文资料,也有一个科学性的问题。朱绍禹认为:“首先,使用资料,要有科学的态度。所谓科学的态度,主要是根据正确的观点,去认识资料、对待资料。资料多半是参考性的,它们不大可能全无错误,而且即使全都正确,它们中的大部分,也只供我们理解,而不供我们使用,况且,供我们使用的部分,也需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而不能简单套用。对于资料的东西,我们不妨广采博览,大量吸收,但却不能什么都采用。其次,使用资料,还要有科学的方法。这意味着,第一,要有科学的阅读方法;第二,要有科学的笔记方法。”⑦
语文教育科学化是时代的要求。朱绍禹认为:“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必然也意味着科学化”⑧,“我们要特别明确如下的认识:借鉴不是目的,继承也不是目的。过去的,不是我们的模式,他人的,也不是我们的模式。我们要创造自己现在的模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语文教学的模式。”⑨
鉴于当前一些人对语文教育的科学性还有误解,朱绍禹建议加强关于语文教育的科学性的研究。他说:“我们确实赞成把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科学化的研究方面来。这是因为,一则,教学的艺术多半要依赖于教师个人的心理素质和特有的教学环境,因而它往往可望而不可及,也不易推广。再则,从历史发展过程看,在长期的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只能更多地总结教学的艺术方面。只是近现代以来,在语文教学开始步入科学之路后,语文教学的研究才不再满足于感性的水平上,同时注意科学的说明了。然而,在这科学化之路上,我们还未走出多远,大量的现象要我们给以科学的解释,无数的问题等待我们作出科学的判断。“⑩
三 关于语文学科的艺术性,朱绍禹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说:“语文学科是包含艺术性的学科。在一般人的普遍观念中,认为语文科也是艺术性学科,是因为语文教学是个人技巧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是通过个人的观察和实践才能得到。而这种实践又多半无法按一定的法则来进行,而要由实践者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个性来决定。它牵涉到许多变项,即使人们了解这些变项的性质,却不能给它定量定序。它无法用计算机来模拟,既不能使之模式化,也不能把它化为一套程序系统。语文科就是这样,一向都带有很明显的个人因素,语文教师个人的特点往往比规定的东西更实际更重要。同一种方法,对某一位语文教师可以得心应手,而对另一位教师却可能十分整脚。每位教师都应依据个人特点而发展自己的风格。因此,有的学者称语文教师为‘人的关系的艺术家’。”⑾
艺术,本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语文教学的艺术性通常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教材本身是以课文的形式编排的,而课文又大多选自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大多是文学作品,也就是说,教材内容本身即带有艺术性。
其次,语文教学过程也属于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教学语言、教师仪表和教学组织都需要较高的技能和技巧。李吉林老师说:“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教学方法、技能、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⑿“教学艺术虽不同于舞台艺术,但是演员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却是很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学习的。”⒀
再次,语文教学过程自始至终体现着一种艺术美,而这种美又是教材内在美与教学形式美的统一,是教师人格美与教学境界美的统一。
语文教育的艺术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施展个人的才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朱绍禹说:“在语言教育的全过程中,到处存在着可以体现教师的创造意识,到处会反映出艺术性的因素。优秀语文教师之超群出凡处,也大都在其教学的艺术方面。”⒁
语文教育既然是一种艺术,也就存在着风格流派的问题。所谓教学风格,主要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色。朱绍禹说:“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它可以显示出绚烂夺目、多姿多彩的图景,给人以精神的享受,但这毕竟多体现为个人的风格,往往是可以欣赏而难以为他人把握的。”⒂所谓教学流派,是指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教师身上表现出来的共同风格。朱绍禹在分析现代语文教师的风格流派时说:“这些年来,我国语文教师形成的风格形形色色,个性纷呈,而流派也趋向多样化、模式化。教学风格和流派都不止是教学行为的反映,而且是一位教师的价值取向、感情状态和教学策略的呈现,它从未有一个不变的衡量标准,其难以表述的情形由此可知。”⒃
语文教育的艺术性,不仅要求语文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渊博的教学知识,而且要掌握高超的教学技巧。不当教书匠,要当教育家。朱绍禹引用国外一位著名学者的话说:“从某种程度而言,基本的学习领域中,有一种趋势要求教师成为专家。在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中真是这样,这样一种趋势与认为教师能够教任何东西或一切东西的早期模式成为鲜明对照。”⒄朱绍禹接着解释说:“这就是说任何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努力成为一位专家。我们的确应该怀有这样一种信念,只有当教师成为专家时,他的才智才会得到更大地扩展,他的贡献才会更有益于社会。”⒅
语文教育的艺术性还要求我们,在研究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时候,不仅仅要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还要注意分析他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经验。“了解他们的经验和见解形成的过程往往比知道其结果还重要。他们的经验是怎样积累的,知识是怎样获得的,风格是怎样形成的,认识是怎样提高的,成果是怎样创造的;所有这些经历,正是我们视为过程而不单是结果的东西。”⒆
注释:
①②③⑤⑥⑦⑧⑨⑩⒁⒂⒃⒄⒅⒆朱绍禹.语文教育序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74、71、74、37、35、71、126、203、79、44、50、3、3、6
④⑾朱绍禹.语文教育辞典.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9、9
⑿⒀李吉林.值得憧慷的美好事业.人民教育,1987,(9):36
参考文献:
朱绍禹.语文教育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孙笑平,1941年生,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阜宁师范学校高级讲师。著述约20部,学术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的风格流派、语文教学艺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