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涯规划让教师突破职业“瓶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3 15:2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涯规划让教师突破职业“瓶颈”
□ 本报记者 郑祖伟
现教传媒网 http://www.modedu.com     2010-1-10   现代教育报 <289>
    新年伊始,北京市密云县檀营小学美术教师刘亚臣也为记录自己成长历程的《我的成长脚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如今,和学校所有教师一样,每天工作之余,完善自己的成长档案已经成为他新的生活方式。
    两年半之前,刘亚臣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经过磨炼,如今他已经成长为学校美术教研组的骨干教师。在一所北京市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如何能让一位刚刚走出大学的新教师有如此快的成长速度呢?檀营小学校长郭勇勤指出,是职业生涯规划手册帮助教师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成长档案引领教师发展
    “一年入门,三年过关,五年成骨干。”2007年9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美术学专业的刘亚臣,走进了北京市密云县檀营小学,成为学校的一名美术教师。在踏上讲台后不久,刘老师就和学校的其他教师一样,开始为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正是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如今,刘亚臣的《我的成长脚印》已经累积了百余页,手册后面还有数十张他和学生在各类比赛中所获得的奖状。刘亚臣的成长让校长郭勇勤颇感欣慰。
    檀营小学地处满蒙民族乡,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山区调过来的,年龄偏于老化,家庭事务较多,进取意识不够强烈;新分配的教师太少,学校发展后劲不足;学校确定的满蒙民族艺术体育特色,需要有专长的教师来教,但苦于师资力量缺乏。
    摆在郭勇勤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引导教师继续成长,又能让教师心甘情愿地成长。
    而让曹玉芳副校长感到困扰的是工作中搜集材料的不便,“和很多教师一样,我平时写了很多教案和教学反思笔记等,可是到了年终总结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材料因为保管等问题丢失。”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2007年10月,檀营小学开始了《科研十四页》的探索之路。在这份材料中,要包括教师的自我发展计划、专题学习笔记、本学期研究计划、教学典型案例反思、本学期研究论文、研究课教案、本学期研究总结、本学期教学教案以及附获奖证书等内容。
    在工作之余还要写总结、记笔记,部分教师对此很不理解,认为此举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但是,在学校各项措施的保障下,《科研十四页》坚持了下来,一些教师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科研十四页》将教师的成长限制在专业发展之上,但是一些教师在实践中发现,这份成长档案可以容纳更多的东西。于是,在教师们的建议下,2009年春天,檀营小学全新启用了《我的成长脚印》。《我的成长脚印》是《科研十四页》的延伸,教师们可以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融到这本小小的册子里。
    如今,在檀营小学,成长档案正引领着教师们自我反思、寻找不足、及时改进、不断进步。
    生涯规划焕发学校生机
    檀营小学的教学副主任席秋玲是伴随着学校成长的一名优秀教师,在檀营小学工作二十余年的她也曾遇到职业“瓶颈”。但是随着《科研十四页》和《我的成长脚印》的相继出台,学校的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教师在学校的“沃野”里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成长。
    曾经有条件更好的城里学校向席老师抛过“橄榄枝”,但是席老师却说:“檀营小学的科研氛围会吸引着我一直为此奋斗下去。”
    在檀营小学,把学校当成自己成长舞台的除了学校编制内的教师,也包括学校的交流教师。从密云县大城子中心小学到檀营小学进行交流的教师罗特娜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于2008年9月到檀营小学进行为期三年的交流任务。到檀营小学之后,罗老师也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引导下,罗老师迅速成长起来,如今已经被认定为檀营小学的校级骨干教师,她的课例还获得北京市一等奖。接受记者采访时,罗老师兴奋地说:“生涯规划让我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生涯规划也给了我新生的机会。”
    在生涯规划的指引下,檀营小学的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几年间,学校有1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11人被评为县、校级优秀师德教师;14人被认定为市、县、校级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教师论文有60篇获国家、市、县级奖或发表;评优课有20余人次获市、县级一、二、三等奖,教师上市级研究课4节,县级研究课、公开课30余节。学校教师还编纂了《满蒙民族常识》等校本课程。学校参与了3个国家级专题、市级专题的科研工作,学校还有独立立项的专题1个,并且有自己的校级专题。檀营小学实现了人人都有研究课题。
    专家建议
    “因人而宜”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让一所偏远的山区学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楚江亭指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不应等同于每五年评上职称、按时上涨工资,而应该是一名教师对自己30年工作的一个长远计划,是教师个人的成长手册。这份职业生涯规划还应该与学校的培训目标相结合,实现个人与学校的共同成长。
    “目标的作用不仅仅是界定追求的最终结果,它是在整个人生旅途中都起作用的‘航标灯’,是成功路上的‘里程碑’,目标有导引和激励作用。”楚江亭教授认为,只有教师拥有明确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教师成长、学校发展。
    “人们只有尽早做好职业规划,才能有选择地聚集更多的有效技能与素养,为自己的成功人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楚江亭教授建议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提升职业价值。长期以来,在许多教师身上都存在着被称为“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很多教师降低职业价值,缺少职业效能感,缺乏创造欲望,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仅仅把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很少认识到教师职业是其他人不能替代并且具有专业技术性质的工作,它是一项专业,需要持证上岗。
    楚江亭教授还建议,教师要正确认识自我,在学习、交流、实践、反思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开发自我,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改变自己,才能扬优克短,用己之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还需要教师在专业规划中确定明晰的目标,既有近期、中期的目标,又有远期和终极目标,然后积极进取、矢志追求,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通过持续性的努力和积淀逐步向专家的目标迈进。




    新年伊始,北京市密云县檀营小学美术教师刘亚臣也为记录自己成长历程的《我的成长脚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如今,和学校所有教师一样,每天工作之余,完善自己的成长档案已经成为他新的生活方式。
    两年半之前,刘亚臣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经过磨炼,如今他已经成长为学校美术教研组的骨干教师。在一所北京市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如何能让一位刚刚走出大学的新教师有如此快的成长速度呢?檀营小学校长郭勇勤指出,是职业生涯规划手册帮助教师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成长档案引领教师发展

    “一年入门,三年过关,五年成骨干。”20079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美术学专业的刘亚臣,走进了北京市密云县檀营小学,成为学校的一名美术教师。在踏上讲台后不久,刘老师就和学校的其他教师一样,开始为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正是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如今,刘亚臣的《我的成长脚印》已经累积了百余页,手册后面还有数十张他和学生在各类比赛中所获得的奖状。刘亚臣的成长让校长郭勇勤颇感欣慰。
    檀营小学地处满蒙民族乡,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山区调过来的,年龄偏于老化,家庭事务较多,进取意识不够强烈;新分配的教师太少,学校发展后劲不足;学校确定的满蒙民族艺术体育特色,需要有专长的教师来教,但苦于师资力量缺乏。
    摆在郭勇勤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引导教师继续成长,又能让教师心甘情愿地成长。


而让曹玉芳副校长感到困扰的是工作中搜集材料的不便,“和很多教师一样,我平时写了很多教案和教学反思笔记等,可是到了年终总结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材料因为保管等问题丢失。”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200710月,檀营小学开始了《科研十四页》的探索之路。在这份材料中,要包括教师的自我发展计划、专题学习笔记、本学期研究计划、教学典型案例反思、本学期研究论文、研究课教案、本学期研究总结、本学期教学教案以及附获奖证书等内容。
    在工作之余还要写总结、记笔记,部分教师对此很不理解,认为此举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但是,在学校各项措施的保障下,《科研十四页》坚持了下来,一些教师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科研十四页》将教师的成长限制在专业发展之上,但是一些教师在实践中发现,这份成长档案可以容纳更多的东西。于是,在教师们的建议下,2009年春天,檀营小学全新启用了《我的成长脚印》。《我的成长脚印》是《科研十四页》的延伸,教师们可以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融到这本小小的册子里。
    如今,在檀营小学,成长档案正引领着教师们自我反思、寻找不足、及时改进、不断进步。

    生涯规划焕发学校生机

    檀营小学的教学副主任席秋玲是伴随着学校成长的一名优秀教师,在檀营小学工作二十余年的她也曾遇到职业“瓶颈”。但是随着《科研十四页》和《我的成长脚印》的相继出台,学校的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教师在学校的“沃野”里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成长。
    曾经有条件更好的城里学校向席老师抛过“橄榄枝”,但是席老师却说:“檀营小学的科研氛围会吸引着我一直为此奋斗下去。”
    在檀营小学,把学校当成自己成长舞台的除了学校编制内的教师,也包括学校的交流教师。从密云县大城子中心小学到檀营小学进行交流的教师罗特娜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于20089月到檀营小学进行为期三年的交流任务。到檀营小学之后,罗老师也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引导下,罗老师迅速成长起来,如今已经被认定为檀营小学的校级骨干教师,她的课例还获得北京市一等奖。接受记者采访时,罗老师兴奋地说:“生涯规划让我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生涯规划也给了我新生的机会。”
    在生涯规划的指引下,檀营小学的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几年间,学校有1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11人被评为县、校级优秀师德教师;14人被认定为市、县、校级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教师论文有60篇获国家、市、县级奖或发表;评优课有20余人次获市、县级一、二、三等奖,教师上市级研究课4节,县级研究课、公开课30余节。学校教师还编纂了《满蒙民族常识》等校本课程。学校参与了3个国家级专题、市级专题的科研工作,学校还有独立立项的专题1个,并且有自己的校级专题。檀营小学实现了人人都有研究课题。

    专家建议

    “因人而宜”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让一所偏远的山区学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楚江亭指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不应等同于每五年评上职称、按时上涨工资,而应该是一名教师对自己30年工作的一个长远计划,是教师个人的成长手册。这份职业生涯规划还应该与学校的培训目标相结合,实现个人与学校的共同成长。
    “目标的作用不仅仅是界定追求的最终结果,它是在整个人生旅途中都起作用的‘航标灯’,是成功路上的‘里程碑’,目标有导引和激励作用。”楚江亭教授认为,只有教师拥有明确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教师成长、学校发展。
    “人们只有尽早做好职业规划,才能有选择地聚集更多的有效技能与素养,为自己的成功人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楚江亭教授建议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提升职业价值。长期以来,在许多教师身上都存在着被称为“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很多教师降低职业价值,缺少职业效能感,缺乏创造欲望,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仅仅把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很少认识到教师职业是其他人不能替代并且具有专业技术性质的工作,它是一项专业,需要持证上岗。
    楚江亭教授还建议,教师要正确认识自我,在学习、交流、实践、反思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开发自我,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改变自己,才能扬优克短,用己之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还需要教师在专业规划中确定明晰的目标,既有近期、中期的目标,又有远期和终极目标,然后积极进取、矢志追求,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通过持续性的努力和积淀逐步向专家的目标迈进。
本报记者 郑祖伟
现教传媒网 http://www.modedu.com
2010-1-10   现代教育报 <289>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26:29 | 只看该作者
他们其实不想走:乡村教师为何纷纷逃离乡村?

  
 
  如今优秀的教师都逃离了农村,不太优秀但有背景的也多离开了乡村。因此,那些家庭经济宽裕的孩子,也逃离了乡村——去县城读书了;而那些会读书、经济拮据的家庭,为了孩子未来的命运,只好勒紧裤腰甚至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进县城读书,否则就可能考不上大学。于是,城市学校越来越庞大,乡村学校有的合并,有的由于没有生源而关门。
  家乡的吴老师诉说:我家在县城,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一位教师。我从小就立志要当孩子王,师范毕业后要求分配到乡村小学教书。那时我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开始是教低年级,由于教出了成绩,校长就安排我教高年级,并带毕业班。带了几年带出了名声,因为在全县统考中我的学生中总有人名列前茅。县城重点学校也常公开招考教师,有人对我说,你去考,肯定能考上。后来浙江省几家私立名校找我,要高薪聘请,我还是没有离开。可我没走,那些优秀的老师有的调进了县城,有的到外地淘金去了,好的生源也随之流失了。尤其是多年搭档的数学老师也走了,我的语文教得再好,在全县也排不上名次,于是我也选择了离开。在乡村学校肯定比城市学校艰苦,但工资待遇却比城市低得多。再说乡村学校不搞家教,城市兴家教,有的老师的家教收入比工资还多得多。在乡村教书每月收入不会超过2000元,而去江浙一带教书,少的也有五六千元,多的上万元,不走才怪呢!收入低是个原因,关键还让人瞧不起,找对象,人家一听是乡村教师,扭头就走。
  堂弟则向我诉说:你侄子聪颖会读书,在村小学读了两年,他的班主任对我说,他总是考全班第一,这孩子在这里读可惜了,你还是把他送进城里去读,别误了孩子的前程。堂弟是个泥瓦匠,一天也可赚100元,可刚建了一幢新房,还欠着七万多元的债务。孩子在村里读书方便,又不要钱,进城读书要择校费,租房子要钱,吃饭要钱,还要一个大人陪着,生活成本太高,一年下来至少要过万元。可不去,在乡村显然难以考进重点高中,考大学也就没什么希望,所以村里不少孩子只读了小学,反正又考不上大学,不如趁早出去打工。




书不能改变命运,主动放弃这条路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到2005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后发现,1978年到1998年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从读书这条路来说,今天的穷孩子几乎没有春天。乡村学校没有好的师资队伍,没有优质生源,穷孩子在城里读不起书,他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即使出了个天才,在乡村读书,之后考取了大学,穷孩子也交不起昂贵的学费。一个好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底层人获得平等上升机会的社会。其实这也不难做到。
  那位吴老师说,每个人都有理想,他的理想是要当一位优秀的教师,乡村学校没有高收入不要紧,可没有好生源不行。好的学生都进城了,留下的不是捣蛋的,就是有点傻的,这还有劲儿教吗?其实他不想离开乡村小学,是现实把他逼走了!
  很多农民父母都对我这样说:俺们不在乎自己有多劳累,不在乎在外漂泊有多苦,只要孩子能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身份,就是累死也心甘。不知我的那位堂哥临死前,还有没有这种想法?他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了,可他死了,没有享到一天福。值得警惕的是:当教育这条能改变农家子弟命运的唯一通道被淤塞,让社会最底层的人看不到一丝希望和阳光时,这个社会的矛盾可能就会加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1:27 , Processed in 0.06223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