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点半难题”的济南突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8 00:1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点半难题”的济南突围 2013年01月17日  作者:赵秀红 魏海政   
  所谓“四点半难题”是指中小学生放学到家长下班接孩子这一个来小时的“监护真空期”无法填补。为解决“四点半难题”,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自发的尝试。这些尝试值得肯定,但如何长远发展,是解决“四点半难题”的最大挑战。沉石/绘
社区志愿者辅导的济南市东河小学腰鼓队。  
大学生志愿者陪孩子们看动画片。(资料图片)
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书法。  
  学生放学了,父母却还没下班!这段时间,学生能去哪里?做些什么?很多城市家庭都为这个难题所困扰。下午中小学生放学一般在3:50至4:30,父母下班在5:30至6:00,如何填补这一个多小时的“监护真空期”,是个多年的老大难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
  2012年10月底,山东济南发起了一场向“四点半难题”挑战的运动。3个月过去了,这一探索进行得如何,能否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前去采访。
  ■本报记者 赵秀红 魏海政
  老大难问题引发的隐忧
  毫无疑问,“四点半难题”是个普遍难题,困扰的不仅仅是济南市。
  2012年,某地发生了一起特殊案件,让警官很无奈:从2011年9月起的半年时间里,9名五年级的小学生连续撬开某小区的订奶箱偷奶,偷走了价值约2600元的牛奶。他们撬箱偷奶竟然只是为了“找点乐子”、“打发时间”,偷来的牛奶,大部分被倒掉了。警官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学生是因为在放学后到家长下班前的这段时间里太无聊,就在小区里转悠,订奶箱里的牛奶就成了他们的猎物。直到破案后,家长们才知道,孩子居然做出这种事。
  这虽然只是个案,但是早放学的孩子无处可去,有的独自回到家中写作业,有的跟小伙伴四处闲逛,有的钻进网吧打游戏,却是普遍现象。孩子放学后的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尤其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放学后穿行在菜市场、摊位之间,车辆人员混杂,令人堪忧。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家长的“四点半”难题,不少机构看准了“监护真空”的市场前景。
  一类是托管机构,一般在学校的周边地区,每个月收取一定的费用,提供解决午餐、照看孩子写作业等服务。但是这些托管机构大多隐藏在民居中,有的属于无证经营,且条件简陋,设施简单,管理粗疏,饮食卫生条件差、标准低,特别是在疏散、防火等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更为严重。这类托管机构在不同地方叫法不同,有叫托管班的,也有叫“小饭桌”的。
  就拿济南市来说,据业内人士粗略估算,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证件的“小饭桌”就有600多家,而无证的至少有上千家。据济南市二七新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储波介绍,济南市有居民投诉过,说邻居有人办非法“小饭桌”,甚至借“小饭桌”教文化课,造成扰民,市民一打“12315”,有关部门就要去居民楼里查,一到就人去楼空了。公安、民政、教育等三个部门也曾试图联合执法,但是取证比较困难,“所以‘小饭桌’的水准是无法得到保障的,存在各方面的隐患”。
  除了在居民楼里隐藏着的各类托管机构,一些培训机构也盯上了学生放学后的一个多小时,直接进驻学校。据北京朝阳区的一位学生家长介绍,她的孩子所在的学校有多家外面的培训机构进驻,舞蹈、武术、绘画、书法、英语、数学、科技等方面的培训班都有,培训班的时间就安排在放学后,直接占用学校的教室。在她看来,存在即合理,孩子每天3:50下课,这些培训班确实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而且,在学校比在外面反而安全些,家长接送也方便,所以,相对于“小饭桌”,她更倾向于选择这种课外的培训班,她只是担心一点,课外机构的师资质量无法保障。
  在记者问及培训机构进驻学校,学校是否有提成时,这位家长说不知道,只是确定学校的老师不能上培训班的课。
  据了解,学校与培训机构合作办课外班,但仅提供场地,是一些地方普遍采取的模式。一位在培训机构工作的负责人透露,合作的收费无统一标准,大多是双方商量,学校从中提成。
  不管是非法的小饭桌,还是课外班,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存在安全隐患,也让部分学校存在违规现象。
  “‘四点半难题’在我国城市家庭都会存在,但是从法律上来说,放学以后的这段时间属于学校的法外时间,如何解决确实考验智慧。”济南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王纮说,可以肯定的是,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只依靠学校一家,学校不是无限责任主体,需要依靠新的思路解决。据他了解,一些学校也已经悄悄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其这样,不如主动回应民生热点,从全市层面推动工作。
  破冰之旅
  2012年10月29日,专门解决“四点半难题”的“教育志愿者在行动”在济南市启动。
  2012年年底的下午4点多,在这一行动开展的2个月后,记者在济南市市中区信义庄社区,看到刚从经八路小学放学的三年级(1)班学生苏若涵和侯立珩,与几个同学背着书包,一边说笑一边推开社区“蓓蕾成长园”的门,准备跟着社区的志愿者、退休的数学教师谢芳学习趣味数学。一个小时后,下班的父母将到社区接他们回家。而在“蓓蕾成长园”提供另一项志愿服务的是社区志愿者、全职妈妈于录艳,她原来是一名教师,现在义务在社区教孩子们学习“脑图”——一种借助于视觉的记忆训练方法。于录艳说,很多学生学习“脑图”后确实有长进,有个四年级的孩子利用她教的方法可以在一两分钟内记住一首古诗。
  信义庄社区居民张彬告诉记者,她的孩子潘俏妤在济南十四中小学部读一年级,由于她在私营企业开车,工作的时间不是很固定,无法接孩子放学时就给于录艳打个电话,请于录艳帮忙把孩子接到社区。潘俏妤也非常喜欢“蓓蕾成长园”,“因为她在这里有同伴,氛围好,可以一起写作业,就是回家我们夫妻俩也没时间指导她。”张彬说。
  据信义庄社区居委会主任徐惠介绍,在市中区,社区办的类似“蓓蕾成长园”的机构不少于30所,而且做到了“一街一品”,每个社区都准备了自己的特色活动。
  除了社区,学校也是解决“四点半难题”的“重镇”。济南北大槐树第一小学作为一所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率先在全市吹响了“爱在校园——志愿者在行动”的号角,成立了教育志愿者工作室,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等周边大学的学生志愿者纷纷加入。在职教师更是踊跃报名,这个只有31名教职工的小学校,却有25名教师报名参加教育志愿者队伍。退休教师吴秀兰等号召了多名老教师参与其中,还有不少家长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在为留校学生奉献爱心。
  刘景河今年65岁,擅长腰鼓,一年前就义务为济南东河小学组建了腰鼓队,每周一放学后练习,当听说了志愿者行动后,他风趣地说:“不嫌我老,我也申请当志愿者,永远为孩子们服务。”
  学生家长赵青松说:“大学生有特长,我没有特长,但是能维持一下纪律,能关注一下孩子的安全,一个月拿出半天时间解决别人的问题,也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需要家长参与。”
  据悉,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济南市规定,各学校招募志愿者要设定门槛,即:志愿者不仅要具备爱心、热心、责任心,还需有一技之长。截至目前,全市96所初中、317所小学、10所街镇中心小学、73所街镇完全小学均参与了教育志愿者活动。社会各界的志愿者报名超过5100人。志愿者主要包括在校教师、退休老教师、家委会成员、社区居民或五老成员及驻济高校在校大学生。学校根据志愿者时间安排和自身特点进行统筹安排,合理搭配,确保每天下午都有志愿者。
  在这些志愿者中,学校的老师是主力军,能保证每天都有一名在校教师与志愿者一同值班。做志愿者对老师来说是额外的工作,是否会增加老师的负担呢?面对这一疑问,济南市东河小学校长王功凤说,志愿者的活动安排有老师在场,能确保实施效果。就他们学校而言,30多名教师轮值,从工作量上来说,不会增加太多。教师都想办法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校外研修。学校的吴宝芳老师虽然教数学,但是很喜欢吹奏葫芦丝等乐器,于是,她申请自己跟着学生一起学习,现在她自己不仅会吹奏多首曲目,还参加到志愿辅导学生的队伍中,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活动增添了力量。学校在放学后已开设书法、葫芦丝等12个免费辅导班。
  “我们在所有有关教育志愿者的红头文件中,都特意不把志愿者和评优评先挂钩,这对教师来说,也是培养其师德的一个途径和方式。”王纮说。
  从4:30到5:30的这一个小时里,学校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特长,整合、挖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组织活动。既有心理活动室,也有科普知识讲座;既有体育运动,也有“生旦净末丑”。同时,各学校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外,一般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自习,避免出现学生从一个课堂进入另一个课堂。“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多余的财力让孩子参加艺术班,我们充分利用志愿者队伍,让这里的孩子也能培养兴趣,与本地孩子享受‘同城待遇’。”济南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方奎明说。
  据悉,济南市的“教育志愿者行动”目前还处于初步实施阶段,首先在济南市的外来务工定点小学开展,下学期将在济南的中小学中全面推广。为保证实施,济南市教育局指派专人负责,制定了“212”的工作措施:第一个“2”是两周一调度,要求各县(市)区每两周总结一次活动开展情况;中间的“1”是指一个月召开一次现场会,选取好的经验进行推广;后面的“2”是指定期组织人员对学校活动开展情况开展评估,活动开展好、家长满意的学校,年终教育局一次性奖励20万元。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00:11:28 | 只看该作者

  “四点半难题”还有多难
  “教育志愿者行动”在济南推开后,为教育系统树立了良好形象,推动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一致好评,相当于孩子在放学之后有了一个安全的“等候区”,家长们非常放心。但是很多家长会追着问:这会不会是临时的?
  如何长远发展,其实也正是解决“四点半难题”的最大挑战。
  济南市中区二七新村街道建新社区居委会主任王丽就坦言,其实社区从一年前就开始探索“四点半驿站”,但是做到现在,“有些纠结”,按照现在的模式能否长期运行下去,是她所担心的。首先,从人员来说,这个“四点半驿站”主要由大学生志愿者和培训机构的志愿者代为管理,志愿者虽然热情高,但是受约束少,人员不固定,手头有事就不来了,随机性大。队伍问题可能是建立长效机制面临的最大困难。其次,建新社区周边有5个新建小区,家长的这种托管需求比较多,社区活动中心受条件和资源的限制,目前只能容纳十几名到二十几名学生。再其次,经费投入也让人头疼。“教孩子画画,颜料、教具总得花钱吧?即使是志愿者纯义务服务,也总得给他们交通补助吧?”王丽说,安全也是一个让人头疼、担风险的事情。起初,“四点半驿站”安排接送孩子,但是出现过家长和志愿者的一些小摩擦后,就不再提供接送服务了。
  “有需求做,但是有点做不下去,处于‘两难’境地。”王丽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她认为,应该从机制上来解决。比如,国家现在针对“一老一小”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在社区方面,对老人照料的投入力度比较大,比如,成立“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按上门次数计算,但是在“一小”方面还有所欠缺,能否从国家的层面,也依照“一老”的办法照顾到“一小”这一头呢?至于人员问题,王丽建议可以通过政府提倡购买公共服务的办法。
  事实上,在解决“四点半难题”方面,济南市的一些社区已经开始尝试公益岗解决。比如市中区舜园社区就有两个公益岗,是由区政府掏钱,选派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做专职社工。燕操就是这里的青少年社工,相对于一般的志愿者,他们开展工作的方法更加专业、规范。
  但是,公益岗的数量有限,据估算,济南市市中区全区有179个社区,但公益岗只有100多个,一个社区不到一个公益岗。队伍的问题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
  济南市是实施“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在社区教育体系相对发达。“社区在未来解决‘四点半难题’存在巨大的潜力。”济南市市中区社区教育办公室主任田克君说,社区没有收费职能,但现在社区教育办公室有专项的社区教育经费,会给每个办事处几千块钱,用于解决“四点半难题”在教具、志愿者补助等方面的经费。他们也在探讨一种既不违规,又能长期支撑社区托管学生发展的办法。
  储波则建议,可以引进市场机制,现在社区里的“小饭桌”水准得不到保障,可以在社区引进“小饭桌”,进行市场化管理。
  针对探索中的难题,学校也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就拿安全问题来说,一名叫孙波的志愿者曾经略显担心,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如此一来怕家长会有意见。对此,北大槐树第一小学校长崔珊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方面学校签订一份校方责任书,另一方面很多孩子也自愿购买了保险。同时,也向家长和社会发出倡议,希望家长和社会能给予更多的理解、更宽容的舆论,更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当然,关于解决“四点半难题”,很多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放学后的这一个小时怎么度过?“我不仅关注这一个小时是否被填满了,还关心这一个小时的质量。”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说。
  对此,王纮说,济南市除了今年要在所有中小学推开解决“四点半难题”的行动,让各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情况和特色做起来,也要在放学后的一个小时里,从“我们能提供什么”变为“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更加关注这一个小时的质量。还要在校内,从教育公益性角度,提倡学兄学姐带学弟学妹,让他们从小具有公益、志愿的意识。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我们也在摸索中,以期找到一个能健康有序发展的运行机制。”济南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这样说。
【观点】
破解“四点半难题”重在合作创新
  ■陈如平
  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是当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正如教育规划纲要所明确指出的,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但学校,所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家庭、社会各方力量都要认真、踏实、创造性地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保障,实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无缝衔接。
  所谓“四点半难题”,是指中小学生放学到家长下班接孩子这一个来小时的“监护真空期”,这段时间属于学校的法外时间,孩子完全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各种隐患四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长期以来,为解决“四点半难题”社会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尝试,有依托市场机制的托管班,有志愿者自发组织的各类课后兴趣班,亦有借助学校资源由校外人士延长学生在“校”时间的做法。这些尝试的初衷自然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这些社会自发的尝试往往会存在安全隐患、缺乏监管、难以长效实施等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的成长不是孤立于社会环境之外的,不仅仅是学校和家长的责任,更与社会全体成员息息相关。“四点半难题”的解决也不应离开社会这个大环境,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唤醒每个人心中潜藏的那颗公益之心,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保护好照顾好我们的每一个孩子。由此来看,济南市2012年10月启动的“教育志愿者行动”无疑是一项值得期待的尝试。济南市融合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和社区、学校、家长、高等院校等多方参与于一体,有助于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确保问题缓解的质量和长效性。
  在解决“四点半难题”的具体机制建设方面,应当本着以合作为基础、多方参与的原则,因地制宜,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保证每个孩子有人管。以合作为基础就是要整合社会上的闲散资源,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为学生成长服务。在合作的过程中,各个参与者都应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在合作的基础上还要号召行政、社区、企业、各级各类学校、家长、志愿者等的多方参与,尤其是行政力量的参与,既不能过多地大包大揽,亦不能过少停留于走形式。社会各方具体以怎样的形式参与、在多大程度上参与等问题最终主要取决于孩子的成长之需。换言之,在合作中要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转变思维、创新机制,集民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此外,具体机制的建设还必须要考虑到本地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灵活创新。在这个多样化的时代,每个城市甚至每个学区所拥有的资源不尽相同。在解决这一难题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个城市化整为零,再依托每一片区域的资源优势和特点,形成本地区的一种做法。不同地区之间也可以打破限制,形成合作关系网,为孩子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人人热衷教育、人人参与教育的社会环境就在不远的将来。届时,“四点半难题”自会迎刃而解。 (作者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7 10:21 , Processed in 0.06883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