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呼唤本原的回归:转识成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9 15:5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呼唤本原的回归:转识成智
深圳市龙华中学
李双峰(518109)

面对新课程改革调查中发现的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困惑和疑问,我认为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观念革新问题、对新课程新理念的理解不到位的问题。新课程新教材的教与学需要教师和学生转变思维观念-----转识成智: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超越神圣的知识追逐转向智慧的自由自觉要求,教学要求从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体系的灌输转向到对学生进行智慧的培养。
一、课程的教育价值取向:转识成智
现在的学校教育几乎等同于“授受”甚至“销售”书本知识,教育工作者只是成为一种熟练的知识营销商(教书匠),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有文凭没有文化”、“有知识没有智慧”的人,而没有通过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和谐的人、智慧的人。转识成智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教育本原的回归:古代的哲学家渴望的是培育智慧,现代学校的学生单向被灌输的是知识。拥有知识与拥有智慧,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知识,让人受益一时;智慧,让人享受一生。只有智慧,才是人的发展所真正需要的。新时代教育目标不能在于塑造“知识人”,而应在于培养“智慧人”。智慧的人常常更有魄力,更有实力,因而更有魅力。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和幸福,教育追求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

其实将智慧作为教育目标既是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也人自身的发展体现。有一个让我不忘的故事:爷爷问孙子米从哪里来的?孙子回答说:米从米缸里来。是的,从浅层次的表象来看,每天煮饭的米是从米缸中舀出来的,但大家只需要仔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可知米不会凭空从米缸中来的,它包括一粒种子萌芽、播种、生长,收割等一系列过程。如果我们问学生相似的问题:知识从哪里来的?知识就好象是米,课本好象是米缸,我想很多学生会以为“从书本中来”。“知识不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没有理解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掌握知识学习的方法,学生是无法真正实现“转识成智”。 我们以前培养的学生积累了一大堆知识,但在真实的困难面前,高分低能、低智慧。智慧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转识成智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智慧化的生活方式或改变其生活方式,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自然地将教育情境中形成的才能展现出来。当然,这种自然地将教育情境中形成的才能展现出来的不是复制,而是发展,甚至是拓展与创新。
二、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积累的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各种知识都不同程度地包括了认识的成果和认识的过程,包括了思维的材料和思维的方式。居于知识体系高层次的理论性知识,它既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成果,又反映出人类在探索这些本质和规律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认识过程。可以说要提高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离开了知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智慧表现为一个人的学识、风度、气质、才干等等,杜威就指出智慧与知识不同。没有人反对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但是智慧是什么呢?它那么不确定,似乎永远被神秘的光环包裹着,是常人所不能达到的。智慧确实在不断变化,不像知识那么确定。智慧需要知识,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多并不意味着智慧高。知识只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它是智慧的外在表现,而智慧才是知识的内在核心。智慧不是智力,它包括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与知识创新,将人的智力品质、道德品质综合起来。智慧根源于知识,但知识需要生成、升华、走向智慧,教育需要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缺少智慧的知识只能是肤浅和平庸的知识,缺少智慧的教育只能是平庸和跛足的教育。新时代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这种创新人才不仅具备聪明才智,而且具备与人合作、正直诚实、富有同情心的为人品质。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人们已经对知识的追逐出现了异化:教师搜索枯肠地呈现知识的升学价值,学生唯升学知识是瞻。这样,知识的积累就结晶成为一块砖,用于敲开高一级学校的大门;对于学习此外的意义,不仅学生感到渺茫,就是老师也日见模糊。结果,学生从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仅难以为世界做贡献,连解释世界都很困难。真正的教育,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以此为起点,让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让能力发酵提炼成智慧。正因为此,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定位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上,而这种发展是"全人"的智慧的培养与发展,即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特别是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品质、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
三、树立“转识成智”的新教育观,走出教育的新天地
曾几何时至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老师把灌输系统知识看成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恨不得将自己的“一桶水”全部倒进学生的“碗”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接受性学习,把知识的意义简化为解题并据此对学生进行过度训练。很多时侯我们无视学生源自遗传的个体差异实行一刀切的教学,一味专注于书本藩篱内的知识应用而忽视学生发展、缺乏“变局”意识。在我们的课堂中没有多少学生会体验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快乐,也没有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事物真正产生好奇心而去乐于求知求索。师生教与学的目的仅仅是为让学生能升上更好的中学或大学作好准备,学生选择某个专业也主要是为毕业后好找工作。我们的教育充满了功利的色彩,现实的教育只在乎传授应付考试的知识和技巧,仅仅只是谋生的敲门砖。
  诚然,知识的传授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它充其量只是最基本的目标。除此之外,还应有更高层次的目标。譬如,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启心智、培养探索与批判精神等。总之,教育不应该只是老师“倒水入碗”的程序,而应该是一个开发学生创造泉源的历程。如果学校教育只关注现成的答案、现有的公式以及以往的历史事件,而忽视了对未知世界和历史规律的探索,这种教育怎么可能是全面、健康、有高智慧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很丰富的内容,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可能学富五车,而且也掌握了很多实用的技能,但却缺乏探索未知世界的热忱,空有知识,并无智慧。学生接受教育,仅仅只是为了获取谋生的手段,而不在于享受人生。尽管他们深知谋生之道,可是思想贫乏,心灵空虚,缺乏信仰,对社会、人群、世界鲜少关爱,缺乏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发展健全、充满智慧?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失败的明证。在古代,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现代学校却降低目标,所要教授的只是知识。从传授智慧沦落到教授知识,显示我们的教育已经失败。


爱因斯坦说:“人们将学校看成是向正在成长中的一代人传递尽可能多的某种知识的工具。这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为活着的人们服务。学校应该在年轻人身上培养那些对于公共福祉来说有价值的品质与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应该是使年轻人成为有独立行动和思考习惯的人,另一方面,应该使他们将为集体服务当成是自己最高的生活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智慧正以它特殊的作用取代着知识的作用;智慧正以它特殊的价值,取代着知识的价值。因此,一个超越传统知识观、智力观的智慧新教育观念必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新目标。我们应该期待充满智慧的教育,期待既有学问又充满智慧的老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导。只有重视智慧的教育,才可能培养出充满智慧的学生。只有热爱智慧、拥有智慧,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8:46 , Processed in 0.09894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