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段战江:饕餮南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4 19:2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段战江:饕餮南北



——解读隐藏民族性情的饮食文化
1
研究南北饮食文化差异,颇有意趣。
首先,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国人对吃历来是情有独钟,俗语说: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告子说:食色,性也。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国人的饕餮之风,自古相传,至今不衰,也算是颇具特色的民族性情罢。只不过,这好吃会吃敢吃之风,虽是一脉相传,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分析,南北还是有着微妙而有趣的地域差异和文化特色,正所谓南人有南人的吃派,北人有北人的食法。
对吃的痴爱,南人有许多轶事佳话。譬如《世说》记载的江苏人张季鹰,就因为贪恋家乡菜,索性辞官回乡,一心享受江南美味“菰菜羹、鲈鱼脍”了。在他看来,人生之美,不关名爵,乃在“贵得适意尔”。自然,如何适意,口腹是最有发言权了。值得一提的是,这菰羹鲈脍还不算江南至味,《春秋佐助期》曰:“八月雨后,霍菜生于吴下地中,作羹霍甚美。吴中以鲈鱼作脍,霍菜为羹。鱼白如玉,菜黄若金。称为金羹玉鲈,一时珍食。”这等佳肴“秀色”,便是观赏,也是莫大的快乐了。
再如湖北襄阳人罗友,年轻时,喜欢在别人祭祀的时候蹭饭吃,而且“得食便退,了无怍容”,后来做了官(荆州从事),有一次领导宴请送别好友,他也厚着脸皮请求参加。吃饱喝足后,他就立马要告辞离去。领导很奇怪,问你不是有事相商么?他的回答颇是可爱,他说:“友闻白羊白肉美,一生未尝得,故来求食。食了无事可咨。”既然无事可议,现在吃饱了,就没必要呆下去了。于是“施施然而去,了无惭色”。罗友官至太守,颇有才情,绝非一般混混级的“白吃相”,只是可能他觉得口腹之欲远比面子重要,何况遇上白羊这般绝色佳肴呢?据《续齐谐记》载:刘晨、阮肇入天台山,有女仙人为设胡麻饭、山羊脯,因留连之。这般美味,既然仙人都喜欢,那么罗友肚里的馋虫,又如何能抗得住诱惑呢?
这两位有趣的南方人,因为好吃,一个不爱抢位子,竟然连官都不愿做,另一位则是不怕丢面子,甚至不觉得这是丢面子,这般高境界,这副好心态,自是潇洒至极。
与南人相比,北人好吃的态度和风度,则是另一种风味的别致和潇洒。譬如说魏晋时的河南蔡阳人毕卓,他最大的梦想便是:“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这般好吃好喝相,痛快得紧,豪放得很,恰是北方汉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粗犷吃派。他倒是“品蟹、饮酒、吟诗”一样都没有少,可只怕这蟹再肥、再大,在他吃来,恐怕也是一副地道的“牛吃蟹”相,肯定不会用“蟹八件”(当然,食蟹餐具到了明代才被发明),自然也吃不出情趣,品不出风雅来。
北人好吃,多有一番生猛相。用的是海碗,有的是海量,或如陕西宽若“裤腰带”的粗面条,或如山东脸盆大的烧饼卷大葱,或如东北大海锅的猪肉炖粉条,或如新疆的羊肉串,或如内蒙古的烤全羊,都是以量大取胜,而且味道也是浓烈张扬,霸气十足,若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爽。
就饮食习惯而言,南北饮食自然有着很大的差异,譬如说南方以大米为主,北方则以面食为主,再如南方以羹见长,北方则以汤见长,还如南方喜甜,北方好咸,南方味淡,北方味重等等。这种差异,虽与地理、气候、习惯、历史有关,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文化上的差异。就饮食文化而言,精致通透的南人在粗犷浑朴的北人面前,历来总是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
当年,北方人王武子自夸于南人陆机,他指着面前摆放的鲜羊奶酥问道:“你的家乡江南有什么比得上这个的?”陆机回到:“千里莼羹,末下盐豉”(千里、末下都是苏州地名)。陆机随意列举的这两种羹食,在江南其实很是普通。“时人以为绝对”,也是暗讽这些“过江南渡”的北方人在饮食方面的自大了。只喝过味重奶酥的北人,岂知南方莼羹的鲜美?
《谈薮》也记载着这样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是南齐太祖萧道成被封为齐王时,有一次摆设酒宴,当时北方人崔思祖负责整个酒宴的安排布置工作。这个崔思祖,是当时最具声望的士族之一-----山东清河崔氏家族的成员,自然见过不少大世面,而且深受孔夫子“食不正”的教导,自以为对饮食文化颇有研究。他问南方人沈文季道:“羹汤与鱼脍是南北都推重的佳肴吧?”沈文季回答说:“羹汤与鱼脍都是吴地的菜肴,你不懂行。”思祖很不服气,又问道:“炰鳖脍鲤,好象不是吴人的诗句吧?”沈文季回答说:“莼羹是我们吴中千里地方的名菜,这跟你这个北边鲁、卫地方的人有什么关系?”齐太祖自然不喜欢这样无谓的咄咄争论,他所关心的只是宴会的美味,所以顺水推舟打个圆场,说到:“莼羹这道名菜还是由沈侍中来安排啦!”
2
因为爱吃,所以也渐渐吃出门道,吃出境界来。
特别是南方人,更擅长此道。譬如那画画的无锡人顾恺之,吃根甘蔗,也讲究个“先食尾(稍部)”,因为这样会“渐至佳境”。而渐江兰溪人李笠翁在研究戏曲的闲暇之余,竟也洋洋洒洒写出一本烹调专著来,而另外一位江苏常熟人袁枚虽是大文学家,大学问家,可也特地写了厚厚的一本《随园食单》来论述烹饪方法。
我们必须承认,南北饮食文化虽各有千秋,但两者之间却是严重不对等的。从某种程度上讲,饮食领域是“南风”压到了“北风”。譬如中国八大菜系中,南边独占其六,或如川菜、湘菜、粤菜、淮扬菜等,无不是火遍大江南北,东西通吃,但北方菜系的京菜和鲁菜,不但名气较弱,而且在南方也一直打不开市场。究其原因,北方饮食的谱系主要是围绕“吃饱”展开的,而南方饮食谱系则是围绕“吃好”展开的。这是两种不同层次,也是两种不同境界。因此,“南食北渐”正如当年“南戏北迁”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在民间,南北双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饮食喜好和传统习惯,但南人钟情的火锅、海鲜、糕点,已经堂而皇之走入北方城市的腹地,正悄然改变着北方的饮食习惯,而北方喜欢的面条、烤鸭、馒头,却是独守一隅,正被边缘化,甚至已经黯然退出城市饮食文化的争战。
然而,除却南北饮食文化的强烈不对等外,就“会吃”的角度,南人与北人,则各有各自的理念,各有各自的绝招。
南人的菜肴,多以精致细微见长,并格外讲究情致,最大的特点就是选料讲究。也许是因为南方山水清秀、色彩丰富的缘故,南人的美学理念也多以柔和淡雅见长。南方的菜肴自然也打上这鲜明的地域烙印,不但色香味俱全,而且盛放的器具花色、菜盘的细节装饰,当然也包括就餐的环境,格外讲究,一切都让人赏心悦目。如今国内各大城市内稍有档次的中餐馆,大多装潢都是南方风格,便是明证。就烹饪方法来讲,无论是烤、是焖、是蒸、是炖,还是炙、是熘、是炒、是拌,南人都有一套繁杂而讲究的程序,追求的是个鲜、嫩、香、滑,以求满足味蕾的各类微妙体验。
譬如那个隋炀帝,不但是有名的混蛋君王,而且也是典型的饕餮之徒。当然,这位皇帝佬儿还是有一定才情,酷爱南方美人、南方山水,当然也包括南方菜肴,所以吃得也有水平和艺术,与商纣王“酒池肉林”的北方派粗俗吃法相比,自然要讲究得多、细腻得多。
《大业拾遗记》记载着他发明的一道菜肴叫叫鲈鱼乾鲙。这道菜的制作方法非外讲究,“须八九月霜下之时,收鲈鱼三尺以下者作乾鲙,浸渍讫,布裹沥水令尽,散置盘内。取香柔花叶,相间细切,和鲙拨令调匀。霜后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玉鲙”,东南之佳味也。紫花碧叶,间以素鲙,亦鲜洁可观。”这样的做法,是制作南方菜系的典型代表,用料要独到,刀工要精湛,花色要悦目,便是读读这菜谱,也能体验一种浪漫而精巧的诗意之美。
再如湖南茶陵人谭延恺先生(曾任国民党政府主席、行政院长),他创造的祖庵菜非常有名,也算是南方菜系最有特点的代表。据说他并不亲自动手,只是设计菜谱,然后指导家厨去制作。他发明的祖庵鱼翅、红煨熊掌、透汁鹿筋、鸡汁鱼唇、糖心整鲍等,用的不是山珍就是海味,唯一一款看去似平民化的祖庵豆腐,也要用子母鸡胸脯肉和老母鸡吊出的高汤。这些菜肴,其制作过程极其繁复精细,只说泡发鱼翅,就要用三天的时间,而且要每天烧开两次,换水两次。至于烹制,那就可想而知。
北人的菜肴,则以色艳味重取胜,最大特点就是就地取材,讲究火候。北方作菜的原料没有南方的种类丰富,也没有太多花样,可便是极其普通的东西,北方的厨师也能做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譬如说兰州有名的烤羊头,先将羊头煮得半熟,然后一刀剁成两半,刷上一层羊油,再放在烤炉上用急火烧烤。烤羊头的整个工序很是复杂,共计要刷油九次,刷酱油两次、醋两次、孜然两次,辣椒油三次,洒茴香粉一次、胡椒粉一次、芝麻一次,加葱花一次,香菜末一次,加洋葱末一次。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大功告成。整个羊头呈紫黑色,虽不是很好看,但香味却格外诱人,入得口来,感觉更好:羊眼脆而多汁,羊脑软嫩香滑如豆腐,羊脸肉吃起来更是有北极贝的味道,便是那有点糊黑的羊皮,嚼起来也别有一番味道。若再佐以大蒜,冰啤,那感觉更是爽到家了。
烹饪菜肴,北人在用料、刀工和花色上,很难与南人相抗衡,但唯独火候,北人方有资本和信心一争高下。譬如北京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肉等,就非常讲究烤烧的用料和烤工。便是北方民间,也常有令人叫绝的“烤方”,譬如“选尺余见方的细皮嫩肉的猪臂一整块,用铁钩挂在架上,以炭火燔炙,时而武火,时而文火,烤数小时而皮焦肉熟。上桌时,先是一盘脆皮,随后是大薄片的白肉,其味绝美。”一块普通的上好的猪肉,只要因为烤工了得,处理得法,竟也成了一道上等佳肴。与南人挖空心思琢磨用料相比,我以为北人在饮食方面“物尽其用,功尽其美”的理念更值得提倡。毕竟,口腹不是实验场,不能什么都吃。
当年的老北京人,也是朴素饮食的典范。譬如说开春吃春饼,随后黄花鱼上市,紧接着大头鱼也来了。恰巧这时候后院花椒树发芽,正好掐下来烹鱼。紫藤花开,吃藤罗饼,玫瑰花开,吃玫瑰饼;还有枣泥大花糕。到了夏季,或是菱角、莲蓬、藕,或是豌豆糕、驴打滚、爱窝窝等,都要尝个遍,根据时令,就地取材,既解了馋,又尝了鲜,何乐而不为呢?而老北京人也善于给食品起些好听的名称,普通的小吃,也因此有了一番醉人的诗意之美。或如雪花酪,或如豌豆黄,或如橘红糕,便是听着名字,那喜人的颜色,诱人的清香已经扑面而来。
当然,这种朴素的饮食理念也非北人独有。某些南方人其实做得更到位,更有特点。譬如说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老先生。他创制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至今还是许多餐馆的招牌菜。苏东坡创制的菜肴,一是用料都极普通,二是制作方法都不太复杂,但味道都是绝佳。他曾做过一首《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饮得自家君莫管。”除却猪肉可以做得好吃外,只要用心,其他小菜,也一样可以吃得有滋有味,或如河南巩县人杜甫可以把韭菜吃出“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的鲜活诗意,或如渐江绍兴人陆游能把荠菜吃出“小著盐醯和滋味,微加姜桂助精神”的妙处来。如今还有一位来自南方的汪曾祺汪老先生,也有这化“普通为神奇”的烹饪本领。他创造性地发明了“塞肉回锅油条”。其实就是把吃剩变软的油条,切成寸半左右长的段,肉馅剁成泥,与切细的葱花、少量榨菜或酱瓜碎未拌匀;塞人油条段中,入半开的油锅中炸熟就行了。这道菜,用汪老自己的话说,是“嚼之酥脆,真可声动十里人”。你瞧,饮食的朴素之美,诗意之美,其实是非常诱人的。
3
国人不分南北,不但会吃,而且敢吃。俗语说得好,只有“两脚的爷娘不吃,四脚的眠床不吃”。国人的食谱范围之广,种类之杂,花样之多,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其胆识之大,胃口之强,足以让世间一切生物折服。譬如说他们不怕脏,蛆、老鼠、燕子窠,自然包括各种动物的内脏,他们都照吃不误;再如他们不怕毒,或如蛇、蝎子、癞蛤蟆、甚至果子狸等,他们一样不拉;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们毫无顾忌,对于任何想吃的东西,只要找到好的理由,就可以轻易地越过心理障碍,所以他们吃狗、猫、鸟这样的宠物,也吃猴子脑、黑熊掌、大象鼻,甚至也包括动物的生殖器、小孩的胎盘、胞衣等等。据说南方某地还推出黄金宴,真是令人怀疑中国人的胃是用什么做的。
什么都要吃,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敢吃,这是中国饮食文化最令人困惑的地方。如果说是因为迷信吃啥补啥,那么吃熊掌是为了长个熊掌,吃象鼻是为了长个象鼻么?如果说是因为历史或环境原因而“饥不择食”的话,那么他们刻意吃那些保护动物或胎盘,也是饥饿的缘故么?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固然有迷信、环境、历史等诸多因素,但更多一方面,和我们泛滥的想象力有关。国人在吃文化方面,大概受老祖宗神农氏的影响和教化,历来不缺探索勇气和实验精神,自然更不缺激情和创造力。国人浩瀚而繁杂的食谱谱系上,除却对于普通菜料“脍不嫌精、脍不嫌细、脍不嫌巧”的高超技艺外,也记载着我们发痴、发狂甚至变态的“饕餮”心态。
早在春秋之际,《吕览》里就记载着老祖宗的“美”食经验: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燕之翠、旄象之约。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当许多民族还在撕咬带血的牛肉或以玉米碴子等低级食品果腹时,我们祖先已经开始琢磨如何烹饪猩猩嘴巴这样的高级食品了。
《酉阳杂俎》上也有一段引人深思的记载,说的是当时人们探讨什么食物最是味美。或说“邺中鹿尾,乃酒肴之最。”或说“生鱼熊掌,孟子所称。鸡跖猩唇,吕氏所问。鹿尾乃有奇味,竟不载书籍,每用为恨。”或说:“实自如此,或古今好尚不同。梁贺季曰:‘青州蟹黄。乃为郑氏所记。’此物不书,未解所以。”或说“郑亦称益州鹿錗,但未是尾耳。”
谈的很是热闹,但我以为大概也只是几个穷酸书生“掉书袋”的个人臆想罢了。而有些文献记载,国人吃的东西不但不可思议,而且吃法更是难以想象。
譬如说明代有个叫张允的锦衣卫,爱吃驴肉,驴的任何部位都爱吃,特别爱吃小驴蹄,挖空心思钻研烹驴技巧,为了吃到最嫩最焦的驴蹄,他发明了“铁板烧法”。先将薄铁板架在特别垒制的灶上,铁板上有铁桩,把小驴牵上来,将缰绳拴紧,然后,在灶中用旺火烤铁板。随着铁板温度的升高,小驴们开始跳踢踏舞,然后改跳‘天鹅湖’,这时,张允和他的食客们开始温酒。最终小驴蹄自动脱落,大家夹而食之。
再如明代徽州有个富绅叫王匡,他最爱吃脖子。早年徽州附近盛产一种山稚,这鸟很怪,晚上看见烛光就会不停地鸣叫,假如烛光不灭,它会一直叫下去,直到喉咙破裂。王匡每天晚餐前会把抓来的稚,放在特粗的蜡烛前,让它们叫到脖子充血,然后亲自用刀切下来烹食。
还有如清朝那个民间传说的“宰相刘罗锅”刘墉,酷爱吃鸡舌头,往往每餐要割掉上百只鸡的舌头。无独有偶,前段日子报载南方有个地方小官员,不知这位官员是学唱歌的还是善拍马的,竟然喜欢吃百灵鸟的舌头,真是比古人“进了一大步”呀。据说,在香港喜来登酒店,有一道当今世上最贵最好吃的菜,那就是深海鱼舌。爱吃这些玩意的,能吃得起这些玩意的,好象南北界限差距并不大,都是些什么都有,唯独缺点同情心的主儿。
口腔上的过度放纵,使得我们早已偏离了饮食的根本目的和基本意义。钱钟书先生曾经幽默地指出:“(国人)吃饭有时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老的小姐,宗旨倒并不是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了一个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是呀,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度发达,很多时候,并非因为饿,而是馋。当然,馋并非罪过,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表现,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但是,若是馋得过了头,那可就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了。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足则知礼节。”那么,无论南人北人,当我们填饱肚子后,是否应该多考虑些“荣辱”或“礼节”的问题呢?
毕竟,人活着可不只是为了吃饭。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9:24:51 | 只看该作者
龚鹏程:运河今昔



上世纪80年代中,摄影家李小镜入大陆拍了一册《今日大运河》。我翻看过那本摄影集,心中五味杂陈。运河风华犹存,却是沧桑斑驳的深秋景象。河边的市镇,感觉都像威尼斯,灰黯中杂着颓唐。舟楫虽仍不绝,船上人儿的眼神则犹如显得粗旧的衣衫,让人体会到的,只是无奈,或者还有空洞,因为谁也瞧不见未来。
后来我在大陆,苏杭一段,往往舍陆路而走大运河。傍晚上船,次日拂晓,便可在水上看见这两座城市刚醒来的模样。雾色迷蒙,适合追想昔年隋炀帝或康熙乾隆见过的景象,而也令人格外有所触会。
我若到北京,也会去通州一带,徘徊于大运河北段的开端。就是在城里,仍看得见运河,因为运河也连通于积水潭、什刹海。后海一带,现在为满足外国观光客猎奇之需,辟了许多咖啡棚、酒吧屋,但其实那一带最重要的古迹,乃是与运河颇有关系的郭守敬祠。我常到那儿兀坐,看湖上的绿头凫。
郭守敬是元代大科学家,所定历法,沿用至清代。不过其历法虽然在康熙时被守旧士大夫当成是中国历法的代表,用以与汤若望等传教士所代表的西洋历法相对抗,其实却是参考回回历而定的。他疏通的大运河,也与回回颇有关联。
回回,就是一般所说的伊斯兰教教民。中国的回民约有三千八百万,在世界上排名第七位。多于阿富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约旦等著名伊斯兰教国家。其分布也不限于宁夏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
大运河就是一条轴线,沿沧州、通州而下,直抵杭州,都是回民聚居之地。著名寺院,如北京牛街礼拜寺、东四清真寺、扫帚胡同清真寺、永寿寺、普寿寺、门头沟清真寺;天津东寺、清真大寺;通县张家湾、马驹桥、枣林庄、牛作坊、永乐店的清真寺;扬州仙鹤寺;苏州太平坊清真寺;镇江城西清真寺;无锡市清真寺;常州清真寺;高邮菱塘清真寺;淮阴王营清真寺;徐州建国路清真寺;蚌埠马村清真寺;杭州凤凰寺;嘉兴清真寺……,皆至今犹存。可见不是一般人所误会的那样,以为回民都住在“老、少、边、穷”的地方。
一般人之所以有回民都在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或穷困区、边陲区之印象,当然是因时人之无知,不懂回民之历史,但或许也跟现在大运河两岸回民的态度有关。清朝以后,一度回满回汉关系紧张,晋陕甘等地都激生了“回变”。大运河区虽不那么激烈,但回民对异族人毕竟提高了警惕之心,对自己族内活动则采取保守或保护主义。
所以沿岸回民市镇虽多、寺院虽盛,外人却常不得其门而入。我在扬州,为了找仙鹤寺,曾花了好一阵工夫。寻着门,却不让进。甘言厚币,屡予示好,才准进去看,而且不准声张。如今回民世界对外讳莫如深,大抵即由于此种深闭固拒之态度使然。
但从前并不是如此的。阿拉伯半岛,传统上本来就是商业热络之地。《古兰经》也多次提到“出外奋斗者”、“寻找财富者”,认定经商是受真主喜爱的职业,把经商和旅行称为“寻求真主的恩惠”,把为经商而远赴异乡的人跟为真主作战的人相提并论。穆罕默德更说:“商人犹如世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可信赖的奴仆”。信徒出外经商,即使因此而缩短了拜功,在伊斯兰教法中,也是无罪的。
在这样的思潮影响下,阿拉伯商人才会梯山航海到中国来做生意,以广州泉州为基地,沿着大运河逐渐延伸到北方。而那些擅长做国际贸易的大商贾,或以大运河贸易为范围的商人,显然不该是今天这个样子。他们一定热情、善于交际、开放而温和,所以才能越做越旺,并在大运河沿岸逐渐形成了回民聚落乃至回民城镇。
这样的城镇,如今风华渐褪。虽说是大运河交通枢纽地位已被公路铁路取代使然,但也未尝不是沿岸回民意识日趋保守所致。缺乏了开展的精神,便仅能固守在教民圈内,勉强维持其传统,而不再能如大运河的水一般,通乎江淮,济于河海。什么时候,大运河和它沿岸的回民,才能再回应古老的圣音、重现往日之荣景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6:32 , Processed in 0.09907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