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历史探究性问题的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2 11:0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历史探究性问题的设计

安陆市李店镇十里中学 陈维海

   历史新课标提出,历史教学应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探究式学习,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使学生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历史问题的设计,必须以学生构建必要的历史知识体系为平台,必须以探究性问题为切入点,必须以培养学生记忆再现、联想比较、归纳推理等能力为落脚点。
       一、再现式问题
       现在的中考虽是开卷,但回答试题时的再现,都不是照背照抄,而是紧扣题意进行改选制作,找出符合题意所要求的独立知识体系(答案)。再现记忆能力是其它能力的基础,在探究式学习中,适量设计些再现式问题,有助于其它能力的培养。例如:“近代列强五次侵华战争中签订条约的名称和内容”;“中国近代化三部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这类问题需要学生再现历史知识。没有浅显的记忆再现,就不可能有深层的探究。像“五次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是怎样加深的?”此题就是在再现条约内容的基础上,来探究其危害加剧的。
       二、联想式问题
       联想就是对历史现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学生可采用横向和纵向的联想,对同类历史事件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例如由日本的“明治维新”自然联想到中国的“戊戌变法”,二者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由于两国改革派的地位和力量不同,其结果也不同:日本改革成功,中国改革失败。又如,近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的联想,可设计问题:“近代日本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其结果怎样?并分析其原因”。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发现战争的胜败取决于战争的道义、社会制度、技术程度、抵抗决心和国际环境。从而让学生从历史背景、两国国情、领导集团态度、作战路线、人心向背……等角度去探究。
       三、归纳式问题
       归纳与推理紧密相联,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必须注重归纳式问题的训练。归纳推理就是由个别事件或现象归纳出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规律。知:“旧民主主义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哪些斗争?其结果说明了什么?”这道题就是典型的归纳式问题,并在归纳的基础上加以推理。学生能从教材中归纳出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从这些斗争的失败结果,得出推理性的启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完成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只能由无产阶级来承担;同时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再如:“美国的强大得益于两次社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和三次技术革命。”该题需要学生在归纳中高度概括,在概括中得出推理性结论:国家的发展靠的是机遇和新技术。
       当然,历史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方法还很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会有不同的设计技巧,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5:18 , Processed in 0.08183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