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流行“好声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4 10:1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流行“好声音”——《The Voice》全球化传播背后的思考
2013年01月23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23日第408期 作者:夏颖




  【核心提示】单纯的版权购买与模仿不足以促进中国电视的创新发展,寻找适合自己的文化发展途径和艺术审美形式,才是中国电视创新的关键。

  2012年,一场大型音乐选秀类、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风靡全国,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收视热潮。在收视热潮后面,隐藏着电视行业产业化运作的力量,但对于电视从业者和电视公共机构的管理者来说,更需要关注的是《中国好声音》的文本叙事策略,以及《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原型《The Voice》全球流行背后的文本建构机制。

  基于观众心理的叙事文本构建

  真人秀节目作为一个电视叙事文本,“人”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且是节目制胜的法宝。从2004年的《超级女声》开始,中国电视选秀类节目就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叙事营造张弛有序的节奏,从层层“海选”到“无敌PK”,在不断反复、螺旋般行进的节目程序中营造悬念。同时,小人物一夜成名的想象也在聚光灯下成为现实。但由于忽视了对人物性格的多维度展现,《超级女声》在三年后迅速走到死角。只有鲜活的人才能使叙事更有力量,才能吸引受众情感的投入和长久的期待。

  正如查特曼所说,观众对人物的兴趣超出了他们在叙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人物注视是现有艺术叙事中的主导愉悦”。人物的发展轨迹或性格,及有关人物诠释的内容,对叙事文本建构来说至关重要。《中国好声音》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塑造了生动多样的人物形象。节目展现人物魅力,突破了早期模式化的榜样性人物和教导性人物模式。我们看到了重情重义的“三十二郎”杨坤,敏感细腻的、爱唠叨、爱哭的那英,“老顽童”哈林的嬉笑怒骂、轻松调侃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明星,而“大哥大”刘欢隐藏在沉稳大气后的动容和眼泪更是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感动。

  1970年,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中提出了行动元理论,他提出了三组对立的行动元模式,即主体和客体,发送者和接收者,帮助者和敌对者。在《中国好声音》这一叙事文本中,评委和选手在功能设定上,就构成了这种对立的行动元模式。而在这个行动元模式中,我们看到了奇妙的权力倒置。以往高高在上的明星,在权力的置换中也成为了惴惴不安的被选择者,而小人物也可以左右别人的命运。命运不可言说的玄妙就在这种身份的置换中得到体现。其实这正暗合了目前社会文化的变迁,榜样化人物的力量逐渐减弱,而对自我的认可构成了认识世界的前提。

  媒介神话加速文化趋同性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首先源于文本的叙事策略,更重要的是文本意义的建构与表达。罗兰·巴特的《神话研究》认为,所有披着优雅文化的神秘面纱的流行文化都可以看作是由社会更广泛符号系统所书写的“神话”。在《The Voice》这个媒介缔造的“神话”中,每个不同国家的不同版本就是这一神话的“言语”。每个不同国家的版本,由于参与者的不同、文化的迥异,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具体的电视文本。每一具体文本的叙述都有一个具体的时间并展示一个历时的过程。从历时关系上看,正是通过《The Voice》这一模式化结构,电视文本才得以构建起来,同样的模式化结构在不同形态的电视文本中发挥相同的作用。虽然每个国家的具体文本不同,但由于它们存在共通的“结构模式”,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文本都归结到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中。这一模式化结构相互关联、互相指认,塑造了一个全球化的“媒介神话”。

  从中西方不同版本的《The Voice》的文本比较分析中发现,由于采用了严格的版权控制,节目具有相同的叙事结构,但具体文本仍然体现了文化的巨大差异。《美国好声音》(《The Voice》的美国版本)在叙事中充分注重音乐专业知识的传递,突显了音乐家的专业权威性。而《中国好声音》则是在人物个人故事上营造悬念,突出个人成功的不易。相较于《中国好声音》,《美国好声音》试图利用专业性营造叙事的合法性逻辑,突出比赛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使节目更具有说服力。西方媒体通过这种方式,占有了对“神话”符号资源的优先占有权和解释权,开始了全球化的文化输出。“媒介神话”在国家内部起到了强化文化认同的作用,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则加速了文化趋同性的发展。

  电视节目版权的国外购买从《中国梦想秀》开始重新走向高潮,已成为国内节目制作和创新的制胜法宝。在“限娱令”背景下,各大卫视的电视栏目开始走精品化路线,采用的策略之一就是不惜重金从国外购买电视栏目版权。但单纯依赖成功的节目模式,可以使电视产业具有长久的生命活力和文化增值力吗?中国电视人应该寻找什么样的电视文本阐述方式和意义建构的话语机制,才能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叙事文本?单纯的版权购买与模仿不足以促进中国电视的创新发展,寻找适合自己的文化发展途径和艺术审美形式,才是中国电视创新的关键。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7:36 , Processed in 0.07749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