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是终生的学习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7 10:50: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是终生的学习者


——“国培”北大·“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讨实录
参与人员:
李吉林:儿童教育家,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  (以下简称李)
李东宏:崇川区教育局  (以下简称宏)
严清:南通市教育局    (以下简称严)


宏:李老师,您好!
严:您好!
李:你们好。
宏:我们崇川区教育体育局一直非常关注培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您呢,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您能不能和我们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和经验呢?
李:好的。我在小学已经工作了50多年了,可以说,这50多年来呢,我确实是比较注意自己的学习的。我觉得自我提高应该说是我们老师人生的一个永恒的生活的法则。这里说来也话长。因为我是1956年师范毕业的。那年我才18岁。我们的同学呢绝大多数都走进了大学。我是非常羡慕他们的。我真是非常想上大学,想学习。但是因为我母亲孤身一人,我走不了。我只能陪伴着她,为了母亲,我走进了小学。我心里想,同学在大学,我在小学,我怎么读大学呢?我想,小学就应该是我的大学。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这个办法是最现实的。
严: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命题。在小学里读大学。这是很有意思的。但说起来有意思,做起来是很艰难的,李老师。
李:在这里呢,我想有四句话。第一句话呢就是抓住一个早字。就是学习呢是越早越好。你的自我进修,你的学习应该在早期进行。也就是在青年时期进行。这个早期不是幼儿园的早期。
严:刚工作就进行。甚至于为工作做准备要早进行。
李:对。所以,我是工作以后我就搬进了学校。住在学校的宿舍里。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早晨规定自己5:30必须起来。起来以后我会做一下体操,跑一下步,然后我们学校有一个荷花池,我就坐在荷花池边背我所喜欢的诗。现在想想也挺有诗情画意的。不仅是唐诗宋词,不仅有我们中国,有郭沫若,有闻一多的,艾青的,包括国外的,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的,海涅的等等。所以呢,我就是早晨呢就背诗。一方面可以读到诗记住它,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但是光这个还不够。我晚上规定自己,今天晚上如果不需要备课,不需要给孩子改作文本,我一定是6:30到9:30,我也不开夜车。5:30起来保证8小时睡眠。那是天长日久的事,开夜车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我晚上看书的时候,也是规定自己的。那时候我就把人家大学里中文系的文学概论啊,现代文学啊,古代文学我没学好。还有比方语法、修辞啊这些,我觉得在师范没读好的我自己来学习,来读书,另外呢,也读一些名著。说实在话,18、19岁的年纪,晚上实在是要睡觉,我读到8点多钟,我有时候就会趴在桌上睡着了。
宏:是啊,那怎么办呢?
李:多少次,我是醒醒,揉揉眼睛,不能,还没到9:30,一定要到9:30才睡觉,我是这样去做的。我不仅是读了,而且呢,我还有一个比较好的习惯,我就把它有的就抄,不仅是读书,我还抄书。抄了很多的诗,我挺高兴。所以,学习呢我觉得是一个快乐的事。所以我这个就抓得比较早。抓得早呢,就不等于你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学习。其实这是人一辈子的事儿。对我们老师来讲,他更应该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
严:持之以恒。
李:50多年来,我一直是没有忘记自己的学习。总是抓紧时间学。我总觉得人最容易丢失的是时间,而偏偏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你必须抓紧。工作一直是很忙。你不抓紧就读不了书。不读书你就落后。你就做不了老师,就做不好老师。这个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所以呢,我觉得教师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他呢,首先要抓一个“早”字。尤其对年轻人来说,精力很充沛,现在的社会诱惑力很多,那怎么沉下心来读点书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严:不是说,老是把读书学习推到明天,再明天,再明天。
李:对,就是说,这个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岳飞在《满江红》里也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对不对?古人就一直告诫我们。所以,我这方面比较警惕的。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体会。就是要“抓住一个早字。”
第二个呢,我就是一个“爱”字。我现在想起来,一个教师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他贵在一个爱字,就是要“爱”。
严:爱什么呢?请教李老师。
李:这个爱呢,首先就是我是老师,我必须爱我的工作。
宏:爱事业。
李:爱事业,爱我的学生。我觉得孩子们,我每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孩子是世界上最纯真的人,我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50多年了,我觉得这是我人生的一种幸福。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深深地知道,深深地认识到,孩子就在你老师身边,一天天长大,不是个儿长大。
严:心灵也在成熟。
李:他的知识要增多,他的道理要懂得多,他要会做人,他的脑袋要更聪明。等等。所以,孩子是在我们教师的引领之下慢慢长大的。这可是一个很神圣的任务。我觉得这是非常神圣的。也是很圣洁的。所以我对从事这项工作,我很热爱。那么,我有时候,比方上课,我走进教室,看着孩子一个个坐得好好地,一双双眼睛,那里我感觉到,是非常奇妙的。这一双双的眼睛,这个眸子里有着什么,他是充满智慧的,那我们怎么开发他?怎么把他潜在智慧能够开发出来?这你老师要有本领。要有知识。所以,我感觉到教师他不仅是一个授予知识的人,他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当中,他是一个鼓舞者,是一个唤醒者。
宏:用爱去唤醒一切。
严:“鼓舞者”,说得真好。
李:我真的觉得是这样。所以这里,我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我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比较高。不是很简单的,我把知识经验教给你,哦,你们今天学八个字,这八个字怎么读,怎么念,什么意思,我教给你们就行了。这个八个字怎么让他高兴学,又学得记得,马上又会用字,对汉字的文化又有点兴趣,等等。这个真的那就是我们小学教育它是丰富的。当然也是复杂的。所以说,做一个小学老师也不那么容易。所以,正因为我处于对我所从事的事业的爱,我做到现在还是恋恋的。还是乐此不疲的。
严:不舍的,舍不得的。
李:所以,我就一直想着自己怎么做一个好老师,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做一个家长信得过的老师。这个始终是我的一个目标。于是,我就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学习。所以,这样一来,我这样想有什么好处呢?就学习不单是社会需要我,领导需要我,校长需要我,现在是教育局领导需要我们专业化成长,这是一个外因。是一个客观的要求。关键是主观的。就是自己怎么从自己的心里产生一种内驱力,我要学习。那么,有了这个内驱力,我觉得学习就比较的自主。比较的能够(宏:有动力)。就有动力。比较的自觉。而且能够持之以恒。
严:内心是愉快的。
李:他就快乐。所以,这个爱呢,不仅是我爱事业,我爱学生,我爱学习。而且,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来讲,我觉得要做好一个语文老师,他还必须是一个文学的爱好者。
严:爱文学。
李:你说,一个语文老师他不爱文学,那你怎么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最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就不仅仅是一个掌握工具的问题。要受到人文的熏陶。所以我觉得“语文素养”其实就是把孩子所受的人文熏陶和他工具的掌握融合在一起,这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自己也要有一个素养,要有一个语文素养,但是这是我今天明白的,但是在当年,我年轻的时候,我只是很喜欢语文,喜欢文学。所以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也读了比较多的文学作品。
宏:那李老师啊,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这方面的故事呢?
李:比方说。我在1958年的时候,我就有机会被领导派到南京,省教育厅,参加这个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那年我才20岁。应该说我是整个编写组最年轻的一个。我在那里就遇到中学组的,比方说,范伯群。范伯群他是搞文学评论的。他就告诉我,《郁达夫评传》是怎么怎么写出来的,郁达夫的所有作品怎么怎么的。如果,他也写萧红的评论的话,一定要把萧红所有的著作都读到,甚至在海外出版的也要找回来。哎呀,我想想,这个文艺评论工作多么的不容易。
这个马莹伯先生呢,他是一个苏联文学的研究生,那么他那里有很多的藏书。许多苏联文学名著。哎呀,我就非常主动地向他借这些书来看。比方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等,这些书很多的。我呢,都一本一本地借来看。借了还给他,然后再来看,再借。这里头当然我也很感谢我的老师。就是我初中遇到一个语文老师,他虽然是学法学的,但是他常常在他上课的时候给我们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我现在都记得他是怎么讲的。所以这些我就读了,这本小说我读了之后非常的感动。所以这个就是老师他做的这些引子吧。我知道这些名作家的名字吧。不仅是中国的《水浒》、《红楼梦》,不仅是这些。国外的名著,法国的,莫泊桑的,都读。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宽阔、非常丰富的宝库啊,我懂得才是一点点啊。所以在那时贪婪地读着的。那年我才20岁,你想想看,南京是个大城市,姑娘们都要去逛街的,但是我就不去了,其实我在师范的时候也是非常活跃的一个人。我就不去了,我就在家看书的。有一次我记得范伯群先生说:“今天我们去看电影《堂吉诃德》,也是名著啊,你去不去看?”我说:“我今天不想去,还有书没看完。”他说:“哎呀,你怎么变成时间的奴隶了?”哎呀,我现在都记得。就是说我又变得不懂生活了,又不行。还有后来在76年的时候,我又去过一次南京,编过一次教材。我记得那时候一有空还是想学习吧。虽然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快结束,文化大革命尾声的时候。那时候我们江苏已经开始自己编教材了。我在宿舍里看书,看啊看,居然吃中饭已经过了。等我想到要吃中饭已经一点了。去食堂已经没有饭吃了。那时候不会到饭店里去吃饭,没有这样奢侈的事。
严:只顾吃精神食粮,物质食粮没吃到。
李:也没有去饭店奢侈一下,也没有这个条件。就两个馒头啃啃。但是我觉得很充实啊,非常的有收获。所以我就觉得读书呢是给我带来乐趣。比方现在啊,这些年啊,已经年纪大了,尤其到了古稀之年的时候,我想我“搬西瓜”已经搬不动了,我在《我,长大的儿童》这篇散文里说过,我说“我就是抓点芝麻也好,总比两手空空要好。”所以现在,像我做“十一五”课题,题目是《为儿童的学习》,它就和学习科学联系起来。那么儿童究竟是怎么学习的,在我们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的学习他的效率为什么是高的?这些问题是应该回答的。但是多少年来,虽然情境教育的实验我已经搞了三十多年,但是我还是没有很好地交出答卷。我是我向我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我就想,脑科学会帮助我了解一点。这几年,因为小白鼠,它的大脑的结构和人的大脑是相似的。所以通过小白鼠的实验来做,现在脑科学的成果是非常的多了。过去要等人的病脑去做,很难。这些脑科学的书我也是挑着看的,看不全,但是就是看到了一部分,哎呀,我就觉得真是又打开了一扇窗户。又对这个课题,哎,又稍微明亮了一点。能够看出一点,一些秘密你能发现了。这些秘密是怎么发现的?要用知识去武装,要用现代化的手段,要用现代化的科学研究的成果来武装自己,来提高自己。所以我前面就说,提高自我是教师人生的永恒的生活法则。这是我深深地体会到的。
宏:说得太好了。真的很有体会。
李:所以,这个是第二点。贵在一个“爱”字。
宏:李老师,一直有一种爱的力量在支撑您。当您看孩子的时候,我们都被您的这种眼神所深深地打动。
严:我一直非常欣赏李老师的一句话,她在《我长大的儿童》这篇文章中,她说“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说得多么好。
宏:李老师,您刚才和我们说的,抓住一个“早”字,贵在一个“爱”字,讲得真好,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还想听听您的第三点体会,好吗?
李:好。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第三点体会。就是注意一个“宽”字。因为小学老师啊,他不是一个专门家,孩子有很多的需求,教学里面也需要你很多的技能技巧。不仅是知识的问题。所以你学习的东西你要宽一点。就是为了孩子,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你要学得宽一点。比方说,在过去,就要求大家会说一口普通话,一手好字,一笔好文章。这是最基本的,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做到的。南通人说普通话是有南通腔的,他这个前鼻音、后鼻音是分不清的。(战场,前后鼻音举例)所以这里头,我自己要特别注意。说起来,人家感觉,你是北方人呢。所以,这个普通话,你要给孩子示范的。要写一手好字。这个呢,我很注意自己字要写得好,要写得工整。因为你要给孩子示范的。严老师看过我的课,上课的时候,我的板书写得很工整,不仅工整,我也写得很快。
严:很洒脱。
李:也写得比较好看。
严:是很好看,不是比较好看。
李:字,应该说写得还可以了。还要写一笔好文章。这个好文章的问题呢。就是我感觉在工作以后吧。在文革前,我先后发表十篇文章。一些小散文啊,或者一些经验体会啊,我都愿意写出来。这个你要有。在这里呢,我就讲一个故事。学讲这个普通话。有一次上海人艺著名的艺术家陈奇到南通来,她在南通举行了一个朗诵会。个人朗诵会。没有什么化妆,也没有什么背景。就在市一中的大操场上,给全校的师生朗诵。我那次也有幸参加了。我真正地被她的朗诵所深深吸引了,而且为之感动了,甚至掉眼泪了。我就觉得这个语言的魅力不得了。所以,我呢就是想,我们课堂虽然不是舞台,我老师不可能是表演艺术家。但是,我的语言同样应该是具有魅力的。应该对自己提出这么个要求。后来,我们崇川区也邀请她来做一次报告,叫我去请她,我就去请她。她说“我有一个要求”,就是你们要有两个老师要朗诵一篇课文。那么我很犹豫了。首先我去请的,肯定我跑不掉。但我想,她念得这么好,我不是相形见拙吧。我是一个陪衬。后来我想,算了为了活动成功,陪衬就陪衬一下吧。我就记得我念了一个《小英雄雨来》。《小英雄雨来》里有“河边响起一阵枪声。”我念下去,我整个都念了。她也给我很高的评价,说我念得怎么好,怎么好。她说,“不过,你那个‘河边响起一阵枪声’念得太平常了。”我觉得她讲得很有道理。因为枪声一响,落花村的人们以为雨来就被敌人打死了。所以这一阵枪声是扣人心弦的,是勾人心的。所以,她说应该是“河边响起了一阵枪声。”(范读)哟,是的。我马上觉得我的声音啊没有传情。我的声音呢,没有使儿童看到这个形象。我马上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以,后来我要教那个《狼和小羊》的课文,我念给她听。她说“河边走来一只狼。”(范读)我一听,是狼,不是小白兔。“河边走来一只狼”(不是)所以,我觉得她的声音能够传情,是成形的。孩子就通过你这一读就看出来了。她眼前出现一种,他们行话叫做“视像”,看得见的形象。我觉察到了我的短处。但是此后,我念书,我范读课文我就非常注意。于是,我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常常范读课文,特别是有人来看课,我做准备的时候,家人都还睡着,我早早起来,都躲到厨房里去念书的,做什么呢,中学语文老师说“耳朵做老师,自己听自己。”我讲“漓江的水真静啊。”我一听,还不静。再念。“漓江的水真静啊。”哎,有点儿静了。是不是,就这感觉。“漓江的水真绿啊。”明快的。所以,这三个排比句啊,它句式一样的,不好念。我就要体会。于是我觉得我的朗读慢慢地就能把孩子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了。
严:传情,成形。
李:以前“传情”还注意一点。成形,要呈现形象,这个是个新的启发。所以,我就觉得老师尽量要学得宽一点。光一口普通话还不行。你还有质量问题。你演员的这些表演的技术,你虽然不需要有那样的水平,但是你要多学一点。学得稍微宽一点。再比方说,我们小朋友是喜欢的唱歌的,所以你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你最好懂一点音乐。我记得我才工作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个这么大的手风琴,玩具手风琴,和书差不多。这个玩具手风琴很奇特的,它就是拉进来是1、3、5,拉出来是2、4、6,所以虽然简单,但是它很复杂。这边贝斯照样好打。我拉1、3、5,我就记着往里拉。比那种还难。但是我也拉得其乐无穷。自己也乐在其中。万一小孩子搞活动,我也会一点。后来过了几年,学校条件好了,买了手风琴。有了这个基础,不需要再往里拉,往外拉,我就慢慢地拉起来了。当然和那个专业的人是没法比的。我只能简单的贝斯配起来,简单的伴奏配起来,能拉。我有时候带孩子出去活动,拉起手风琴,这个孩子一下子他(气氛)就起来了。对不对?它就特别有用。再比方说,你要会一点图画。乌申斯基说“教室里图画一看,就热闹起来。”但是我不是给孩子很多现成的图画,我非常喜欢,也非常主张在语文课上画简笔画。简笔画从无到有,一下子,孩子就被你吸引过来了。
宏:栩栩如生。
严:李老师的简笔画画得传神得不得了。
李:所以,在课堂上我就画,老师们觉得我挺能的。其实他不知道,课前我要练的。在课堂上,是不允许你慢慢画的。慢慢描画是不可能,必须几笔一来就好。我画一棵蒲公英,拟人化了的“我是一棵蒲公英”。于是我画一个圆,就蒲公英的花托;然后一根茎,叶子向西面展开;两只眼睛,一个嘴巴一来。人格化了。哎哟,孩子觉得“我是一棵蒲公英”,情绪起来了。但我要很快的,一分钟不到画起来,我课前要画多少分钟,我要练,我就学啊。教《月光曲》画大海的波浪,我画得不好。我让图画老师给我示范一下,然后我自己再练。这样呢,你的本领就多了。对戏剧这一块,我也注意学习。陈寿竹他关于戏剧的论述,我也看了一些。怎么动中要有静,我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我就想到了我们的课堂,不是一直热热闹闹的,“我说,我说”不是,不都是沸腾的状态,它也有时候需要沉静。孩子需要沉思冥想,他要独立思维。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吵闹,这个就是从戏剧里学来的。像有些人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这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他是写剧本要这样,我觉得我写文章的时候,虽然我做不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做不到“个个笔下无”但是告诉你必须写自己的东西,要有独创的意识。所以,我写的文章从来没有拿别人的什么来弄弄,一句一句都是自己想出来的,这些都是一种学习。而且自己编课本剧啊,自己和孩子们在情境当中扮演角色。所以学点音乐,学点戏剧是很好的。
严:苏霍姆林斯基有段名言,他说:“如果你会一样乐器,那么你在孩子的心中就是主裁,就是国王。因为音乐能使师生之间的心灵靠近起来。”李老师刚才讲的这段正好应证了这段名言。
李:对。像我有时教一些课文,教艾青的《太阳的话》,挺深的。我就用艾青的词自己谱个曲子,孩子就可以唱起来,那多好啊!比方说,我还曾经学韵律,你要写点儿童诗,你还不懂押韵,怎么行呢。所以我就记得《韵书》,言前韵啊,江阳韵啊,窈窕韵啊。比方说,我上《萤火虫》的课,导入新课时,我就说:“你们看见过萤火虫吗?”孩子说:“看过见过的。”我说:“我还捉过萤火虫,李老师还会背一首萤火虫的儿歌。”其实就是我自己写的,写得很简单。比方说我写的是,“萤火虫,点灯笼。飞到西,飞到东。”我为什么不说“飞到东,飞到西”,因为“萤火虫,点灯笼。”这就是一个“中东韵”的问题。一二两句要押韵,所以我就有个知识在帮助我。然后我想上课的时候,能唱起来,我就给他们谱一个曲子,像“一闪一亮,一亮一闪。”我就用了音乐里的“顿音”。这里我就觉得学点音乐,课堂就不一样。包括指挥,也都学一点。还有打球,也学一点,和孩子就玩得起来,孩子就喜欢你。所以,我对自己有个要求就是宽一点。当然这些技能技巧是很浅的,但是它很管用。像小河水一样,清且浅,但这个浅管用,还有效。孩子就喜欢你了。所以,我觉得呢,我们做一个小学老师,应该注意一个“宽”字,什么都会一点,就是这个意思。
严:说得非常好。
李:很实用,我感觉很方便啊。
严:你刚刚说到实用,我在猜啊,恐怕李老师底下要讲这个“用”了。学以致用啊。
李:对的。重在一个“用”字,被你猜着了。在理论的方面,我学了要用啊。比方说,我学了美学的东西,我就晓得他怎么感受美,怎么理解美,怎么去分析美,怎么鉴赏美,怎么去创造美,这些都有的。那我怎么和我的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呢?我就用进去,怎么让孩子感受美,我通过什么途径让他感受美,所以我就想到它的六个途径:音乐、图画、戏剧、语言描绘,这些都是很有美感的,来创设情境,让他从形象去感受美。没有形象的感受,他就没有美感。所以他一定要有形象。在这方面我也下了功夫。我记得那时候我就写了“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这篇,80年代就在《教育研究》发表了,一个小学老师,我在《教育研究》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这个。而且我在课堂是先用的,用了有了体会这样去写的。比方说,心理学方面我也注意学习了。我的情境教学四个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要回答出来。比方,暗示导向原理,这是我自己的,不是把“暗示”搬过来,“暗示”在我的情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呢?它起一个导向的作用,在暗示的作用下,他情不自禁地进去了。情感驱动原理,这个好理解了。角色转换原理,学生从这个角色转换到那个角色,他变成他角色,                                                                                                                             然后我他同一,这个角色就是他本人了;心理场整合原理,在心理场,怎么去整合,怎么使儿童在心理场当中产生一种正向的诱发力。他向着你的教育目标,也成为他主动学习的力。其实这些都是借助了心理学,但是消化成为我自己的东西。
严:的确,李老师真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典范。读书学习真的是要做到为我所用。
李:是的,还有“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就是我们要广泛的学习,广泛的加以借鉴。比方说,我前面提到的《文心雕龙》里“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让我改革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文心雕龙》我不是一学就丢了,这本书我可以说学了十来年,反反复复的,遇到问题我就翻开来看一看,读一读。后来再做完情境教学以后,我再拿出来学,我真觉得他是博大精深,我们民族文化真了不起。所以我就反反复复读了以后,思量着,琢磨着,这《文心雕龙》里刘勰他着重强调的是什么,中国的文论最注重的,最讲究的是什么呢?我这样反复琢磨以后,概括了四条。一个字就是“真”,第二个就是“情”,第三个是“思”,第四个就是美。那我想,这个“真情思美”,其实正是儿童教育所需的。于是我又想,怎么把它借鉴过来,为我所用呢。后来我把这四条用到情境教育里去,成为情境教育的特质,真正的成为我们本土的东西,使情境教育成为本土的东西。我概括了四条:
第一条:真——情境教育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
第二条:情——情境教育注重以情激情,以情启智;
第三条:思——情境教育营造广远的意境,宽阔的想象空间;
第四条:美——情境教育以美为境界,以美育人。
这样把我们古代文论的精髓学习了,吸收过来了,为我所用了。我就觉得情境教育从理论层面来讲我们丰富多了;从实践层面来讲,我们的路子走得更宽了。所以我从“真情思美”概括出情境课堂操作的要义来讲,我也概括出五条。我这篇论文向你们报告好消息,最近传来的好消息,这是2002年在《教育研究》发表的论文,被评为30年来《教育研究》杰出论文40篇当中的一篇。我真没想到,我这个小学老师的文章也能够排到杰出论文里去。当然和大专家、大学者比起来我还是远远不如的。再比方说,在我做“十一五”课题期间,这就几年吧,我又反复学习脑科学。我又从脑科学的最新成果里找到了情境教育之所以取得高效的理论支撑。
第一个就是我从脑科学里知道,儿童的学习需要一个丰富的,而且是可以活动其中的一个环境。那我就对照情境教育,情境的课堂它真是通过音乐、美术、戏剧等等六个途径来创设一个丰富的环境,而且是富有美感的环境。因为它是让艺术走进课堂,在这里儿童是活动其间的。所以我们所搞的情境教育的探索东西和脑科学吻合了,我找到了理论支撑,所以我就特别高兴。就是说,脑科学所强调的在一个丰富的,儿童可以活动其间的环境里儿童的脑就会产生一种内啡太的化学物质。那么,脑的神经元上的树突会长出来,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链接会加速。我真的读到这非常兴奋,所以我就可以继续做下去。再比方说,我们情境教育是强调“思”为核心的,而脑科学里面告诉我们,儿童的脑是正在生长的脑,它是需要外界刺激的,它的可塑性是很大的。我们刺激他,不断地给他信号,那么它链接起来了,开始像在崎岖的小路上走,然后像在高速公路上一样。那么,他不断地接受信号,他的神经元不断地链接,而且频率加快,这样他的脑的重量就会变重。这就可以达到我常常想的:孩子要越教越聪明。这就有了可能性,所以还是要坚持往下走。
再一条,脑科学又告诉我们,脑优先接受的是情绪的信号。而且它的记忆是长久的,难以磨灭的,叫情绪记忆。所以我们为什么效果这么好呢?大脑优先接受又不会遗忘,所以,这些我学习了以后都和我探索的、研究的东西结合起来,我找到了理论支撑。我就有信心继续往前做,还想办法继续获得新的发展。
严:刚才李老师谈到她学习的四条经验,我们再复习一下。我想,第一:抓住一个早字;第二:贵在一个爱字;第三:注意一个宽字;最后是,重在一个用字。李老师,我们说得对吗?
李:对。这也是自己50多年来学习的体验。其实我学习的还不够,总觉得我懂得还太少。真是这样的。
宏:您太谦虚了。
严:我觉得,她越是这样想,越是要去学习。而学习的越多,做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学得还不够。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从李老师刚才给我们谈到的她学习的四条经验,使我想起来了李老师在研究过程当中,在她治学过程中四个字,那就是:学、思、行、著。
李:学我讲过了。
严:那么能不能继续给我们讲讲您的另外三个字,也就是思、行、著——思考、行动和著述。
李:我觉得教师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在自己工作当中应该不断地去思考。孩子需要什么?我们给他什么?怎么让他成长得更好?发展得更好?我们必须思考这些问题。那么,你面对着教育的现实,你发现有什么是成为孩子发展的障碍,是我们现在教育教学的一个弊端。我觉得,我们的许多工作是从发现弊端,也就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其实教育科研也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比方说,情境教育是从1978年开始的,就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国门已经打开,到处都是热气腾腾,处于一种急切的需要改革的浪潮当中。所以我也是比较勇敢地首先走进这个行列中去。
严:李老师的教改跟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
李:对。这30多年,我也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因为它不是走一条熟路。你提出了问题,要想去解决,前面路在哪儿,你必须去探索。所以就像小平同志说的,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我觉得,彼岸在哪里,我是清楚的。也就是说,我目标是清楚的,路径不大清楚,所以我就去思考。比方说,一开始1978年,我走进一年级的教室,我感觉到一年级的孩子他是非常非常想上学的。在幼儿园的时候他就想,什么时候我上小学,我上学了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背着书包上学去,是非常幸福,非常骄傲的事,是他长大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进了小学以后,确实孩子还是失望的。因为那时的课堂是封闭的,教学的手段是单一的,就是一支粉笔,黑板加粉笔,就是这样教学。所以当时我心里也是沉甸甸的,整个改革的那样一个大的背景,改革的春风已吹进校园,应该说也吹开了我的心扉,我真的是坐不住了。我就想,我们怎么带孩子走出这个封闭的课堂。怎么让课堂教得生动起来,让孩子喜欢学语文,这就是我们很简单的一个想法。所以,那时我就从《文心雕龙》里得到一些启发。《文心雕龙》里“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就讲到人的情感是随着客观外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就是说,你如果在一个单一的环境里他的情感怎么变化呢?他只有生出一种消极的情感,没有积极的情感产生了。“辞以情发”我第一次感觉到人的语言和情感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我想,作文教学又是一个非常的,一个老师们的难题,是孩子们苦恼的事儿。但是,我又觉得我们的传统作文是从三年级开始,起步太晚。在一二年级我看到的主要是识字,识字替代了一切,这延误孩子的发展。孩子在一二年级,他发展的最佳期怎能仅仅是学识字呢?!所以我觉得,以二年级就开始作文的训练,当然不是写整篇文章。所以我是比较的斗胆,带孩子去野外观察,那时候就开始野外教育,做的真是最早的。所以1980年我们到日本去,看到他们到野外教育的中心,在枫桥,我特别亲切,我就在想,他是在太平洋岸边,我是在我们的濠河边。但都是野外活动,我非常的有信心。每次观察回来,孩子让他说话。作文做不起来,他不会写,就是口头作文——观察情境说话,那时孩子说得非常好。所以我们孩子两年下来(一年级二年级)作文已经上人民日报了。
严:对,人民日报一次就发了三篇。
李:这个是小学生上了中国最大的报纸,而且加了编者按。从大背景讲,新华社记者支持我们改革,肯定我们获得的初步成果。我从观察情境说话、观察情境写话、口头作文一直到观察日记。我不做那些练习册,没有语文笔记,那是单向的。孩子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必须是整体的。所以,到二年级时,我记得江苏人民出版社给我们孩子出了一本书《小学生观察日记》。
严:班上孩子就出专著了。
李:谈不上。孩子非常的开心。严主任应该知道,我们后来学生毕业的时候,五年级和人家六年级孩子一起统考。
严:对,对,对。这方面李(东宏)主任,我可以讲给你听啊。我参加了那次小学毕业和升学考试合一的作文阅卷,我参加那次工作,并且我是阅卷组组长。我在看到很多孩子作文的时候,我就看到一些写得平淡、一般,提不起精神来。然后突然看到一本(都密封好的)试卷,我眼前一亮,哎呀,这本试卷里面的作文每一篇都那么精彩。当然我也根据他的质量,很客观地打了高分。然后等到揭分,拆封,一看,那一本作文本就是李老师实验班孩子的。
宏:太了不起了。
严:哎呀,那次我是第一次知道情境教学是那么厉害。
宏:挺震撼的。
李:那次我们作文的平均分比其他要高十分,整个崇川区有统计的。
严:他的那个实验班升级情况好得不得了,绝大部分孩子都升到江苏省南通中学,到一个名校去了。
李:四分之三的孩子去了。所以这个还是从事实来证明,改革是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而且我们教学必须要改革,我们不能在传统的泥潭里踏作踏,甚至往下陷。这个我很有体会。
严:他的这么一些体会,李老师当时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弊端深入思考,在思考的过程当中然后一步步去探索。
李:所以,我这个做好以后,我就想:作文教学有了成效,我阅读教学怎么办?我就反思,孩子为什么作文写得好?一、他喜欢作文。他为什么喜欢作文,因为我让他们观察的和写的题材都是美的。于是我想,美是教育的磁石。我也一定要想办法,让我们的阅读教学也美起来。前面我不是说,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就从这儿开始,然后做做做,才写了那篇论文的。所以我就搞了在阅读教学。到了阅读教学往前走,我再想,不仅是作文的问题,不仅是阅读的问题,回过头来看,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是整体发展的。
宏:对,素质全面的发展。
李:你在作文的时候,其实他的思维,他的情感都在发展。所以我就觉得,这里儿童的发展带有整体的。然后我就想,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要素是什么呢?要自己提出问题,要思考。于是我就总结了五条。
第一条: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第二条: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
第三条: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
第四条:以培养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第五条:以训练语言为手段,着眼实践性。
我们就说后半段这个五条:主动性问题、感受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教育性和实践性的问题。一直到现在,那时我是1982年总结了。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严:现在还是非常中肯的,非常有针对性的。
李:所以,从这个五条我又想,是不是这五条仅仅适合小学语文呢?我反问自己。数学要不要诱发主动性?科常要不要着眼创造性?一条条都问过去,都需要。除了最后一条,我是训练语言为手段,其他是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这样就适应各科教学。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就想:情境教学不仅仅属于小学语文,它应该属于整个小学教育。而且我更加兴奋的就是什么呢,就是说,如果其他学科运用了情境教学,它也能负担比较轻,学得比较快活,而效果又很好。我们晚上八点钟孩子一定可以睡觉,一直到五年级毕业的时候,我不给他做那么多试卷。所以如果都能这样的话,那该多好啊,所以我非常兴奋。于是这这时候自己再想,拓展到各种科去,怎么拓展法?不是我一个人做了,不是单枪匹马,要全校各科教师,所以我就非常详细的做了一个方案,就是:运用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的素质全面发展。这是在1990年的时候。
严:90年代初。是啊,所以专家们都说情境教育确实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我记得前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也说过这话。
李:还在我们学校题了这个词。
严:题的词就是:情境教育是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李:所以我也是比较的欣慰,蛮高兴的,做得是对的。所以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我就想,这样好的教育能够使更多的孩子去接受。我就想到怎么样使它走向大众化,就是通过课程,所以就有了情境课程。那么情境课程已经开发出来了,四大块。
严:对对。您说说四大块。
李:四大块,一个是学科情境课程。
严:然后是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第三个是野外情境课程;第四个是幼小衔接情境课程。是这样吗?
李:对。严主任非常关心啊,他是我们研究所的顾问,比较的熟悉。我想这就是一个“思”的问题。这些思考就是,你发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要思考。因为你做了,做得好了,你还要反思:我好在哪儿,为什么会好的?我还有什么问题,要怎么解决?所以这个“思”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把“思”和“学”结合起来。所以你的学习,怎么学以致用呢?就跟你提出的问题来探索,来学习这方面的资料。
严:李老师是“学”“思”结合的一个做得非常好的典范。这使我想起了孔子的一段名言。
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李:反正思维是核心吧。我们在做科研的过程当中确实是要思考。然后第三个就是“行”。你学了,你思考了,关键我们是小学老师,我们是一个实践者,我们不是理论工作者,你必须要重在实践,实践里边才能出真知。要践行呢,所以你必须去做。我想了以后我就去做,我有这一条,我学了我觉得有什么好,我来试试看。我都这样去做的。
严:一做就是30多年。
李:所以我们从“七五”的时候做的是省的课题,“八五”是全国课题。“九五”、“十五”一直到“十一五”,我连续20年拿的都是全国教育规划的课题。
严:连续四个五年计划,都是拿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宏:这个太了不起来了。
李:都是立项的。说明我们的科研机构对一线老师的教育科研非常的关爱和支持。那么这个课题的做的过程,不是开题做个形式,然后你就拿一篇论文,不是的。我们是真做的。
严:扎扎实实的行动。
李:所以吕型伟先生他曾经说:“李吉林这儿,她是真做的。”所以我们是真做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的,这就是靠做。当然做还得想,做的过程中你也要思考,也要学习,那么才做下来。
宏:李老师,刚才你跟我们讲了,“学”“思”“行”这三点,我们听了非常受感动。那您再跟我们讲讲“著”,好吗?
李:第四点,也就是“著”的问题。应该说在我实验刚刚起步的时候,我真的没有著书、立说这样一种奢望。我只知道我是个实践者,我必须脚踏实地去做,课题认真的去做,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有浮躁之风,更不能弄虚作假,我老老实实去做。但在做的过程当中要有收获,因为你学了,思考了,又去做了,你就有收获。有收获呢,我就有一个习惯,就想把自己思想的轨迹写下来,所以我很注意写自己点点滴滴的收获。在这过程当中,我就有自己的体会,就觉得教师应该是思想者。可能这个说得,觉得你自己是不是拔高了,不是。教师必须有思想,思想者就是有思想的人,而且是一个丰富而开放的思想者。但是,不是思想家,我就觉得比较心安理得了。
严:不断的思想也能成家的。
李:这个绝对做不到。要有思想,就是这个意思。有了思想你就写下来,那么你就有了著作。在78年到83年,这五年里我的教学任务是很烦重的。
严:有一个实验班。
李:对,一边教学一边改革,一个实验班连续教下来的。但在这过程当中我也是写东西的。应该说我还是写得挺苦的。那时没有空调,我生活也比较简单的,暑假是不出去的。因为暑假时间是最长的,我在家看书或者写东西。那么,夏天我是拿着小凳子到院子里趴在那写的。到冬天非常冷,写得冷,我就拿一个盒子,里面放一个玻璃瓶,里面倒了水脚放进去。
严:简单的取暖办法。
李:自然的纳凉的办法和简单的取暖办法。这里头,自己有一种使命感,就是我们做的东西,究竟对不对呢?写了以后你思想就明晰了。你写的,你是对了,那么你又可以把总结出来的东西来指导今后的,你就能往前。理论和实践要结合起来。当然我还没想到去创造新的理论。那年,1998年我们全国的会议开了以后,来了10位博士生。有一位博士生讲的:李老师,你这儿是产生、创造新的教育理论的地方。我一听,先一震,再一想,他讲的有道理。给我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呢,就是创新的意识。我们的许多教育理论多少年来是搬的国外的东西。在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这30多年,我们有了很多的科研实验,全国各地很多新鲜的东西我们应该把它总结出来。所以我就觉得有一种使命感。所以第一年,这么忙,我发表了一些文章。《人民教育》也有,《人民日报》因为我们孩子作文发表了,也叫我写篇文章,我题目就是《孩子的眼睛》,一篇小散文。我写了这些文章,还真的就发表了。《人民教育》发了,《光明日报》也有稿子,《教育研究》后来就向我约稿了。我真的没想到,对我极大的鼓舞,小学老师也有作为,有用武之地。所以呢,我把四年多发的稿子集了一个集子,就是《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这个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后来哲学社会科学得了二等奖。
严: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李:然后孩子毕业了,我们学生考得这么好,市教育局的领导非常重视。因为我们整个实验一直是给予很深切的关心和支持的。就说:“你这一年不要上课,你要做详细的总结。”
严:把整个的实验、经验整理出来。
李:后来我就写了《情境教学的实验与研究》,这是我的第一本专著。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严: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李:在建国四十年的时候,首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我真是没想到。后来,我并没有说,我发了文章,我出了书,我就满足了,我没有。我觉得这些都是对我自己一种肯定,一种鼓舞,前面的路还很长。继续往前走,自己实力是不足的,你要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后来又写了,严主任知道的。
严:对,她写了很多的分量很重的一些论文。比如说“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另外还有《情境教育的诗篇》专著。这本专著是在2004年一个暑假,当时这本专著六个月时间就要出版,在当中花了四个月时间写出来的。
李:不止四个月,那是我二月在北京开的会,七月30号要完成,六个月。那时他(严主任)到我们这儿来,我嘴巴里都是溃疡了,那是一口气,没有写作班子,我就自己一个人去完成。写了以后呢,后来教育学会也得了一等奖。
严:对,这个(情境教育的诗篇)是教育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而且我还记得,一个教育部的图书的一等奖。
李:图书也是《情境教育的实验与研究》。
严:哦,图书的一等奖也是实验与研究。
宏:李老师啊,我还读过您的文集呢。
李:哦是吧。
严:对对对。那是在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吉林文集》,一个8卷本,300多万字。那是李老师整个情境教育的心血之作。
宏:太了不起了。
严:这个《李吉林文集》出版了以后呢在2006年的5月底在北京召开了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李吉林文集》出版的首发式。在这个活动当中,全国有70多个专家参加这个会议,到会给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李吉林的教育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记得当时中国教育学会的会长顾明远先生这么说,他说:“《李吉林文集》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原创的教育思想和流派的饿成熟。”他称李吉林是“小学里走出来的教育家”。前国家教委柳斌副主任高度评价说:“李吉林老师是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李:这是过奖了。
严:那个书后来在去年2009年在全国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
李:这是我觉得自己很受鼓舞,也是一种鞭策。
宏:李老师啊,您的《李吉林文集》出版两年以后啊,我们真没想到您又出了一本书。
严:对,就是《为儿童的学习》,这真是一部力作。
李:力作谈不上,这主要是我结合十一五的课题写的,刚巧呢,2008年要举行“情境教育国际论坛”,这本书就作为向大会提供的一份资料。
严:在这个论坛上呢,给中外的专家都是发的这本书。那么这个论坛的影响非常之大,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地关注。它也标志着我们中国的一线的教师,中国的教育家走向了世界。当时《中国教师报》在头版发表文章,题目就是《为中国教育家走向世界喝彩》。
宏:太棒了。对啊,李老师啊,那您的这个写书的时间哪儿来的?
李:这里头,你顾不全,你只有要舍得放弃。
严:做减法才能做加法。
李:对,要舍得放弃。比方说,我也是全国劳模啊,组织上安排疗养。几次,我一次都没去过。(严:推掉那些疗养的邀请。)比方,外面请我去讲学,应该说是很多的。我是能推就推的。这几年根本就不出去讲。(严:推了很多很多。)有的请我们严主任代劳。所以我觉得,要是外边这么多的邀请你都去了,那么你最后你的本质的东西就做不起来了。所以就要放弃。到现在也觉得有点遗憾的就是,我们市里边组织专家到俄罗斯,还有一次到欧洲十国,我手上的工作实在来不及,结果也放弃了。
宏:哎呀,太了不起了。
李:所以,也就放弃了。生活上也是很简单的。
严:李老师给我们分享的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话题,她在不经意之间对我们教师的专业身份作了如下一些定位。她认为一个教师是播种者,是唤醒者,是鼓舞者,是实践者,是思想者。联系到她刚才说的那四个字:学、思、行、著,让我们对教师的专业身份,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中国基础教育的领域像李老师这样著作等身、硕果累累的真是十分少见。
宏:是啊,太了不起了。
李:这个我体会到就是我们时代提供了这么好的机遇,当然如果自己不努力不学习也是不行,向书本学习、向同事们学习、向专家们学习。
严:是啊,其实李老师她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学习,不断地成长,而且她还带了一大批青年人,其中海门东洲小学校长祝禧就是优秀的代表。祝禧校长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现场。
下面我们有请祝老师吧。
(特级教师:海门东洲小学校长祝禧介绍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
严:祝禧是李老师在校外收的徒弟当中,发展得非常好的,非常优秀的一个代表。而李老师在她所工作的单位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这个校内还有一大群年青人,都是李老师的徒弟,形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这个团队的成长可以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典型。
宏:通过这个团队的建设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个观点非常有新意。李老师您能跟我们谈谈吗?
李:我们这个团队是1990年的时候就成立了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当时有30几个老师给我打报告要做我的徒弟。我说我怎么带得了这么多的徒弟呢?我想,还是成立一个培训中心,我来做辅导员。这样呢,我们的学习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了。老师们确实是非常好,我觉得这个培训中心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为老师的专业化成长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大家努力向前,努力向上,就是学习真的是一种快乐。我记得那个时候,冬天我们晚上还学习。大家是没有谁请假的,自己小孩儿在家也不管。每个星期二下午四点钟学习谁都不迟到,不要我再催的。既然你感兴趣,今天他们读书班正在活动,我们等会儿去现场看一看。
严:好啊,我们说走就走啊。
(参加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老师读书小组活动。)
李:刚才我们听了四位老师的交流,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确实是很有收获,而且他们是持之以恒。所以这样呢,大家的理论的底蕴就能日渐深厚。理论功底日渐深厚他很自然地就反映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尤其是我们做的这个科研工作,做的课题研究。我在培训当中我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把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一条有效的路。这样呢,他的层次就高了,要去创新,就不可能安于现状,不仅仅是教学艺术、教学基本功的提高。所以这样呢,像我在做“十五”课题“情境教育的开发与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我们就有这样一支队伍,老师们就卷入到课程改革的热流当中去了。很快,老师们都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出了不少的成果。那么学生他学习的内容就丰富多了,远远地高于原来固定的教材,有校本课程。所以我觉得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直接地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影响到孩子们的发展,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现在我们课标颁发了,要执行得好,实施得好,有效,真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比方我们待会儿可以看一下,他们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成果。
严:这20年中,这个团队当中涌现了大批的人才,刚才李老师已经都介绍了。我觉得这个团队还出了大批的成果。他们开发了很多情境课程的校本课程,同时这个团队当中许多优秀的教师参加省,乃至全国的教学竞赛屡获一等奖,其中还有一等奖的第一名,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也有出论著的。就单是这个五年来,这个团队成员发表的论文以及教育随笔就达1000多篇,可以说是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宏:我看到李老师带领下的这个青培中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出了那么多的人才,这也给我们崇川区培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也准备为全区的特级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以他们的力量来辐射、带动、提升一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形成一个一个的教育团队,李老师,好不好?
李:好啊,这个团队的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它这个氛围的作用。这样呢使我们的教育薪火相传吧。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0:51:40 | 只看该作者
“情景教育”创始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特级教师,尽管李吉林的名衔有很多,但她最愿意的还是做一名小学教师,在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一呆就是50多年。这位73岁的“老教师”,尽管年逾古稀,但依然保持着童心和活力,保持着对教育的热情和责任。尤其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李吉林用自己的“情境教育”,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书写了有鲜明特色的教育诗篇。近期,我们特别对李吉林老师进行了专访,请她梳理十年语文新课改。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唤醒学生
——对话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
特约记者  纪程  本报记者  康丽
    中国教师报:作为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组的一线教师代表,请您对十年语文课程改革进行梳理,您认为课程标准的最大亮点是什么,课改十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
李吉林: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生的定位改变了。这是大家都感受到的。过去教师只是把学生当做一个被动的接纳者,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学生自主”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比如课程标准谈学生的兴趣,学生要乐于表达,要善于表达,很多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说的。课标颁布以后,在很多课堂上可以看见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生动活泼、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新课程标准强调创新,强调学生的创新,这个在过去是很少提的。现在,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提出要创新,如果还是陈旧的教学方式,哪里来的创新?所以现在大家都有这样的创新意识。孩子的潜能他自己未必了解,他可能不懂,这时候就需要成年人去发现。而创新是从强调想像开始的,以想像为抓手,让学生向往那种境界,想像一种场景,组合成新的形象。课标中多次提出想像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以前,可能会有人觉得让孩子在学龄初期就“写想像中的事物”,似乎要求过高。但这恰恰是充分利用儿童最丰富的关键期,这不仅仅是写什么的问题,更包含通过想像在早期开发儿童潜能,发展儿童创造性的深层意义。
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人文熏陶,重视情感教育。以前,我们也说人文熏陶、爱国主义教育。但这种教育是通过概念分析来完成,很难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过去也谈“文道结合”,文道怎么结合呢?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我们应该向某某人学习”,“学习他的什么品质”?分析来分析去,哪里还能感动孩子的心?起码没有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强调人文熏陶,强调多元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受到熏陶。这是很好的。
所以,总的来说,这三个亮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中国教师报: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推动者,但在一线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课程标准发到老师手中,但是老师也就是在考试的时候看一看,平时基本不看的。您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应该怎样来对待课标,怎样使用课标?
李吉林: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他要唤醒学生。作为教师,应该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并在自己教学中去体现。我和我们的老师每个学期都会学习课标,反复研究课标:课标要求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改?我们到底怎么改?你提到的一些老师只看不学的问题,其实还是牵涉到“新课标”中的“评价”的问题,我们的评价要跟上。因为“评价”往往成为教学实践的导向。
中国教师报:提到评价,其实有这样一个问题,尽管课标在改,但一些考试还是走老路,搞标准化测试,搞机械训练,其实也是和整个课程标准相违背的,您对此怎么看?
李吉林: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年来,在全国各个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对课标执行的评价尚未完全跟上,尤其是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要与课标相符。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评价必须要便于老师操作,根据不同的学段和年级来尝试更为细致的评价划分。比如低年级要达到什么标准,高年级要达到什么标准要具体。
中国教师报:您曾经编写过教材,有人看来,现在的课程标准下,有的教材太难,有的教材则太易,我们的教材应该怎样紧紧跟上,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吉林:我觉得教材的深浅需要界定。教材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深一脚,浅一脚。现在课标强调要“少作题多读书”,并且专门规定每个年级段有相应的阅读量、背诵量,这是非常好,非常有必要,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是很有效的举措。还有其他的方面,诸如选材、编排体系、课后习题等都需具体地体现课标精神。
同时我还希望,各种教材编写的自己配套的读本建议应该经过相应的审查,以保证质量。
中国教师报:您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程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或者说,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到底语言是语言文字呢还是语言文化呢,还是语言文学呢?您觉得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个比较理想的语文课程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
李吉林:现在讲语文的公益性、人文性,也有说公益性和思想性。我觉得,语文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影响很大的课程。首先它应该把孩子的母语教好,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用最传统的、最大众的语言来讲,孩子要识字,要读书,要写文章。许多语言学家都说了,语文是一种工具,但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我们应该把语文的文学性、文化性以及科学的东西渗透其中,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语文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语文一定是有文学的意义在里面,但还要有基础,尤其小学的阶段还要有科学在里面。比如说科学课,低年级没有,到了高年级才开。所以我们一些理科课程的早期渗透是要凭借语文进去的。把文学和文化以及对一些初步的科学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里,这样来安排语文课程,孩子的受益会更大。
其实,语文是能让人引起共鸣的一门学科,多少年后,孩子们在心里久久不能忘怀的东西往往就是文学。在我的思想里,我希望能在课标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下功夫多研究、多实践、多总结。
中国教师报:一位优秀教师必然是对课标,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的。但现在一些教师似乎缺少一点这样的东西,把自己变成一个教书匠,执行一个教材,缺少一种情感。
李吉林: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只有勤奋学习,不倦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使自己有底气,有眼界,对课标,对教材就会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是语文老师更应如此。我一直对教学特别感兴趣,我对小学语文是情有独钟,是一种深深的爱恋。因为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如果我们一心想当个好语文老师,就不会,也不敢敷衍、懈怠。尤其是现在的信息这么丰富,要学的东西太多,我们只有先当好学生,而后才能当好先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会故步自封,就会力求努力突破和创新。
我觉得我自己对情境教学的理解也是逐步加深的。我概括了四个字,学,思,行,著。首先知不足而学。作为一个小学教师,你怎么教学生,孩子们怎么学习,你怎么让他学得好,你怎么让他学习语文过程当中得益很多,不断地进行探究,那么你就会觉得语文教学太美了,太丰富了。但是你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这种丰富和美,这就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必须去学习,教育是纷繁复杂的,它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眼前的,是终身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想,你会感觉自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中国教师报:所以直到现在,您在情境教育方面的探索还在继续。
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现在还在进行中,为什么呢?我觉得,前面还有很长的路。情境教育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情境教育是有益于孩子的教育。
时间是长脚的,你不可能让它停下来慢慢做。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时间,浪费时间其实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刚才我提到开放,怎么开放?就是抓住时间。我没有多少伟大的理想,也不想当教育家,就是习惯做一些实事。我特别喜欢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半农写的一句话: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溪水尽管清浅,但它是永远奔流向前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1:17:31 | 只看该作者
想象力:儿童的巨大财富
李吉林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有一次在中国科技大学访问时,问起少年班的少年大学生们,有没有人怀疑过牛顿定律;并说,如果现在不怀疑,过了这个年龄段,以后就再也不会怀疑了。由此很好地说明儿童的创造潜能必须早期开发。
为了使早期开发儿童创造潜能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阅读到习作,都突出了“想象”。
想象,往往孕育着创造的嫩芽。要开发儿童创造的潜能,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便是一把金钥匙。儿童的创造潜能往往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幼稚到成熟在无数次的想象中得到开发的。儿童最可宝贵的思维品质,就是爱想象,爱幻想,而且孩子是乐于想象,善于幻想的。在孩子的心目中,一切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都是可以和自己对话的,在他们的心目中,想象中的仿佛就是真实的,美好的幻想是可以变成现实的。在语文教学中,要达到课标“开发创新潜能”的目标,就要突出想象,注重想象。
那么,怎样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呢?
首先,引导儿童善于观察,为发展想象力储备素材
儿童总是睁大着眼睛看世界,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而新奇的,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世界的。观察,为孩子认识周围世界打开了一扇扇风光无限、奥妙无穷的窗户,这是智慧与语言的源泉。所以《新课标》在一、二年级提出“观察大自然”,三、四年级提出“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的要求,其实是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紧紧相联的。
我在实验班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到周边的人文景观,自己的亲人、伙伴以及常用的物品,我都不止一次地带孩子去观察或启发他们自己观察。而且总是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他们所写的“太阳公公与月亮婆婆”、“春姑娘的大柳筐”、“冬爷爷的礼物”、“萝卜娃娃看到了田野”、“小水滴的旅行”、“风筝的对话”、“漫游海底世界”等等都是他们观察后组合成的新的形象。
当实验班的孩子升到五年级学习《落花生》一课,感受到花生内在美的时候,我就让他们写一个熟悉的、没有生命的物体,要写出它内在的美,孩子们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孩子们写出的内容非常丰富,让我十分惊喜,单是题目就有:《路灯》、《火柴》、《石子》、《北斗星》、《太阳礼赞》、《石灰吟》、《蜡烛》、《红》、《绿》、《歌》、《铁》……一共有二十多个不同的文题。他们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得很精彩。那就是因为他们通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为他们的想象,为新的形象组合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也为他们的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其次,运用激励手段,让想象成为学生主观需求
儿童的想象是需要情感伴随的,儿童记忆屏幕中的形象要组合成新的形象,是需要“力”的推动的,儿童常常会因为好奇而想象开去,因为想改变眼前的现实而想象开去,因为可以获得心理的愉悦而美美地想象开去……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行为,能否推动儿童产生想象的需要,往往是至关重要的。
记得那年春末夏初时节,我带孩子们到田野上观察菜花。那白色的小小的野荠菜花,那像铺了一地金子的油菜花,那像一对对蝴蝶钻进花丛中的蚕豆花,那圆滚滚的、比碗还大的菜花……有大有小,姿态不同,色彩各异,那是一片仿佛能让人看到丰收硕果的菜花。我着意一点:“这些菜花谁的本领最大呢?”孩子们可真聪明,马上作出反应,有的说我们写《菜花儿比赛》,有的说我们写《谁是菜花之王》、《菜花之家》……孩子们一下子赋予了菜花情感、智慧和语言。菜花在孩子们的想象中,会想,会说,有情也有意。他们带着热烈的情趣,写出了一篇篇生动习作。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敬服的。这是千真万确的。凭借想象,孩子可以上天,可以入地;凭借想象,孩子可以到达小鸟不能达到的地方。想象展示了孩子的智慧,想象带给孩子童年的快乐和幸福。想象力是儿童拥有的巨大的财富。
如今,“想象”一词已醒目地出现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学校和老师必须不失时机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应该真正地被重视起来。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03:08:0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用绘本做镜子——反思绘本中的教师形象作者:月眉
        总想着,和老师们一起读绘本。是的,不是读艰深的理论著作,也不是贴近教学实践的案例文集,而是绘本。是那些诙谐幽默、生动有趣、温馨感人、妙趣横生的绘本,让我们重新走进一个自然的阅读状态。阅读,只因为有趣,我读故我在。
        这一次,想和老师们一起读读那些有“教师”的绘本,把绘本当作一面镜子,看看绘本里的教师们,看看镜子里的自己。
        第一本要读的是约翰.伯林罕创作的《迟到大王》。从封面上,我们就认识了这位教师。他穿着庄严的黑袍子,笔挺的长裤,锃亮的皮鞋,象征知识和权威的博士帽。这身装扮让人觉得他拥有知识,甚至霸占着知识。因此,他代表着正确和不容置疑。

        可是,这副装扮下的教师,却让人觉得面目可憎,就像有位小读者说的,“他长得像鳄鱼一样难看”。尖鼻、大嘴、鼓眼、铺开的手指都让他看起来那么不怀好意。就算他弯下身子和对面的学生讲话,也不会给人一点亲切感和信任感。好吧,你猜对了,这位教师,真的不招人喜欢。他完全不理解孩子的想法,无法走进孩子的世界,甚至对孩子的世界满怀敌意。他在孩子的世界之外游走,守卫者自己拥有的知识,鄙视那个不理性不客观的儿童世界。因此,孩子的世界也永远不会接纳他。在他和孩子之间,除了那个四平八稳的课桌之外,还有一堵高高的围墙。
        你见过这样的教师吗?你曾经是这样的教师吗?不相信孩子的善良,更不相信幻想的力量。守卫着成人世界的规则和知识,只想把孩子套进成人的模具,复制一代又一代有知识却没有思想的“合格产品”。
        还有一种老师,看起来要柔和得多。他们用微笑面对孩子,或许并不面目可憎,但他们所坚持的规则也同样苛刻。我们来看第二本书——斯蒂芬·迈克尔·金的《叶子》。
        这是一位貌似和善的老师,她只是希望小女孩更像女孩,要端庄要整洁。愿望是善良的,举动是柔和的,但是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呢?当我们并不和孩子站在一起,当我们并不倾听孩子的想法时,我们所做的无非还是剥夺孩子表达的权力,无非还是把孩子装进当下成人的套子。黄武雄在《学校在窗外》中,借用唐吉可德的疯话说:“如果有一代的大人不来控制孩子,这个世界便会不一样!这个世界便不会这样丑陋!”。他说“上一代的小孩,经过驯化长大后,变成为这一代的大人,他回想自己的过去,既然自己是这样长大的,那么这一代的孩子也该用同样的方式长大。”幸好,书中的小女孩把头顶的叶子保留了下来,种进了土中,最终长成了大树。当她带着自己的宝宝来到这棵象征着自由、童年、生命的沉默的大树下时,或许,她会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多宽容吧。

        教师在绘本中,并不只是作为顽固形象出现,他们当然会有变化。我们来看两个被改变的教师。J.C.菲利普斯创作的《忍者》中,除了有调皮可爱的小忍者亮亮之外,还有一位端庄安详,又对亮亮一筹莫展的“头痛大师”。头痛大师对亮亮果然头痛,虽然他没有怒骂责备或者惩罚亮亮,但他最终还是忍无可忍地请亮亮回家了。是的,亮亮实在不适合做一名忍者,无论他多么想成为忍者,但忍者学校的所有规定,他都无法遵守。终于,亮亮在马戏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超级忍者闪亮亮”。这时,头痛大师不再为他头痛,而是感悟到“自由流动的水总会找到它的去处。”
        作为老师,我们没必要把孩子都塑造成一个样子,我们要相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孩子”是一句谬论。每个孩子的天性不同,原有经验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老师要善教,更要善于让孩子找到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方向。头痛大师的高明之处,或许就在于放手吧。
        另一位老师的转变来自于一份特别的礼物——《泰迪的礼物》(蓓拉徳/文,玛丽西蒙/图)。汤普森老师不喜欢插班生泰迪,他不整洁、鲁钝、不合群。老师的不喜欢让泰迪更加无法融入集体,但老师并不认为这是她的问题,甚至在給泰迪的卷子打满叉子时,有一种很解气的感觉。汤普森老师并不是一个坏老师,她只是不喜欢这个孩子。哪个老师都有理由对某个学生不那么喜欢吧。直到她看了泰迪历年来的评语,才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不整洁、鲁钝、不合群。圣诞节到了,每个孩子都送给老师光鲜亮丽的礼物,只有泰迪,送给老师的是一份用皱巴巴的报纸包裹着的礼物,里面是半瓶用过的廉价香水,一条残破、俗气的假宝石手链。善良的汤普森老师勉强但是礼貌地把香水点在了耳后,戴上了俗气的手链。泰迪说:“老师戴着手链看起来好漂亮,香水很香,老师今天看起来就像我妈妈。”汤普森老师在泰迪走后忍不住流泪了。无论自己多么不喜欢他,疏远他,甚至纵容同学们嘲笑他,泰迪还是真心地爱着他的老师,没有妈妈的泰迪,多么期待一份来自老师的妈妈一般的爱啊。

        汤普森老师从此发生了改变,她的耐心和呵护让泰迪走出了学习的低谷,也让他得到了同伴的尊敬。若干年后,当汤普森收到成为了医生的泰迪的结婚请帖后,她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这又是一个我们熟悉的教师形象。善良、温柔、含辛茹苦。无论作为一名教师,还是一个人,她的成长来自于与孩子的交流。完满的人生来自于对自己的不断体认。感动,让她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教师。伟大,不是指她做出了何等的事业,而是指她真的获得了孩子的爱,也付出了孩子希望得到的爱。
        绘本中还有很多优秀的,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师。他们有着不同的面貌,却有着相似的品质,而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接纳和启发。
        雷诺兹的《点》中的那位老师,在一个一筹莫展的不会画画的孩子递过一张纯属应付的只有一个点的“作品”时,慎重地说:“请签上你的名字”。然后将它装裱悬挂在自己的办公室中。这个举动激发了这个孩子的“斗志”,既然这样都可以,那为什么不可以是大一些的点呢?彩色的点呢?很多的点呢?甚至是一个点的氛围……终于,当这个孩子在学校里举办他的画展时,他对另一个对他无比崇拜却声称不会画画的孩子递过来的只有一条曲线的“作品”慎重地说:“请签上你的名字”。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创作天分被接纳而激发,我们还看到一个宽容、善良的心灵被培育。每个看完这个绘本的老师,恐怕都会说“这位老师真了不起”。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这个举动真的很容易”。

        在伊莎贝尔.卡里尔创作的《安东尼的小平底锅》里,我们还认识了这样一位老师。她改变了一个叫做安东尼的小朋友。安东尼拖着一只小平底锅,这或许就象征了他先天的不足。那是他无论如何都扔不掉的包袱。他的缓慢、他的笨拙都让他无法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快乐的学习、游戏。越来越多的不解和嘲笑让他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又无法改变。他的坏脾气,他的任性你肯定都见识过,那其实只是对自己的不满。可是这只能让他的处境更加糟糕。直到他最后无望地把自己扣在平底锅下,再不想出来。幸好,他遇到了一个人,一个叩开他平底锅的人。她告诉安东尼:“你的平底锅只是比我的大了一点而已。”她了解孩子,更了解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她用专业的眼光来接纳他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对她而言,平底锅只不过是他的一部分,丢掉不可能,那么,为什么不用一个漂亮的袋子把它放好,让安东尼更方便地背着小平底锅,慢慢跟上其他孩子的脚步呢?终于,当安东尼可以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既不是没有了平底锅的安东尼,也不是被平底锅扣住的安东尼,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背着自己的小平底锅努力生活的孩子。
        在这位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专业的力量。接纳,不仅来自爱心、更来自对于儿童发展需要和特点的理解。

        看了那么多绘本中的教师,而我们每个人呢?我们有没有穿着一件代表着知识和权威的袍子?我们有没有用温柔来剪掉孩子心中的嫩苗?我们有没有水流动的去向?我们有没有在被孩子的感动中成长?我们能不能给孩子的不足一点肯定?我们能不能敲开孩子头上的平底锅?
        绘本中的世界,清澈美好,但绝不简单。把绘本当作一面镜子,也许,我们能照出自己作为教师的形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7:55 , Processed in 0.1388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