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国人如何读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 09:2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英国人如何读书
资料来源:《文景》2009年第四期    作者: 赵毅衡     时间: 2009-07-08
  一
  
  座落于日内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很注意统计各国的出版数字,说这是“各国生活标准,教育,民族自觉的重要指标”,这就说的太严重,我们只说“喜欢书的程度”吧,文章做的太大,会让人头晕。各种统计数字,精确到个位,反而让人怀疑其精确程度。所以本文只谈印象,说到书,印象可能比精确统计更加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1997版)的统计年鉴,登录的数字是1995年。 此年中国出书十万九百五十一种,而英国却是十万一千七百六十四种 ,稍多于中国。全世界仅此两个国家出书过十万种。
  
  可以说在出书上,英国与中国,长期以来是世界上两大领袖。1990年代中期后,中国与英国出书并列于十万种,往下就差得很远:德国七万种,美国六万种,法国三万种。从那以后,一时中国超过了英国,每年出书逼近二十万种。但是进入21世纪,情况似乎翻了过来,据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每年的统计数字,中国出版数字中,新书比例一直是60%左右,重印经典古籍当然是好事,但是读新书也是人民“文化自觉”的必要。
  
  看一下每年出版新书的数字,那么近年英国又成为世界第一书国:2005年英国出版新书(new titles)二十万种;美国十七万种,居第二;中国在第三位,十三万六千种。如果考虑到英文书籍常有英美两种版本,可能有部分重复,至少我们可以比较肯定地说:中国把世界第一书国的地位又让给了英国。
  
  这是绝对数字。往人口一平均,就是另一幅图景了。英国每五百五十人印书一种,德国一千五十人印书一种,法国一千六百人印书一种,美国每四千人印书一种,中国每一万两千人印书一种。也就是说,每年读者需要的印书种类,英国读者比德国读者多一倍,比法国读者多二倍,比美国读者多几乎七倍,比中国读者多二十倍。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算法不对:英国的前殖民地,还在买英国的书,德国书中国书都难以出口。这有点道理。但出口只能增加印数,表明人口读书欲望的,是种数:种数越多越赔钱。
  
  二
  
  当然无法统计,书多少次被读。每年二十万种书,就是每天出版五百多种,谁也没有本事每天浏览五百本书的书目,所以印书不是读书。
  
  不过旧书店多了,一本就顶几本,超过纯印数。所以,值得看一下英国人如何读旧书。
  
  喜欢英文旧书,值得来伦敦。市中心旧书店星罗棋布,各有专司。市中心区的切林十字大街,竟是一条旧书店街,你就想象琉璃厂搬上了长安街就是了。有的旧书店奇大无比,全部按作者姓名排列,因为知道买旧书的爱书者,都是追着他们心爱的作家而来,在这里找书比图书馆都方便。有本小说《切林十字大街四十八号》,说的是一个纽约的爱书女士,所要的书只有到这家旧书店邮购才能买到。与书店老板通信多年,感情就从书晕染开去,来了一场旧书中的柏拉图。最后女士找到伦敦,旧书店老板却去世了,旧书店拍卖了:人走书空,令人伤怀。如此一本几乎无情节可言的书信体小说,得到如此浪漫感情的男人,竟然是个职业最无聊最没劲的旧书店老板,而且这本小说竟然拍成电影,而且除了我,还有不少人喜欢!
  
  不过最让人惊奇的,是威尔士的一个小镇,名称有趣,叫歪河嘿镇(Hay-on-Wye)。此镇在威尔士东北山区,不通铁路。从伦敦开车单程要六七个小时,当天别想回来。从高速公路转进山间盘盘旋旋的窄路,两边只见牛羊,最后在绿水青山中,一个小城,全部人口怕只有千人。洁洁净净的街巷,酒吧野趣,山上有废堡,古色峨然。英伦三国,最好看的就是这种小镇,但是名镇数百,哪儿轮得上它?
  
  1960年代初,有位布斯先生忽生奇想,买下一个废农具厂,改成一个巨大的旧书店。又有人改建电影院,打了四层地板。此镇变成一个旧书城,总共一条街,陆续开了三十八家旧书店,还有一家开在山上古堡里。最大的一家,恐怕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旧书店,存书四十万本,干脆是个图书馆。不同的是在此地看书,老让人掂量口袋,掂量放纵占有欲到什么程度。
  
  当然就得分类。“中国”这个题材,就有三书架。至于言情,色情,同性恋,侦探,庭审,历史,科幻,魔幻等“类型书”,自然各有发烧读者。不入类的“一般小说”,占了整整一层。与我一起去的,是一位作家,走出店门后,失魂落魄,说是从来没有想到有若许多小说被人写出来,印出来,买进家里,卖到此地。辛苦经年,出版时真是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到此才知不过是恒河沙数之一,何必再尽毕生之力供应旧书货源?
  
  作家也太容易颓唐。我也在纳闷,不过是另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开车那么远,来此地看旧书?到该找旅馆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就像求签问卦要上峨嵋山,一个道理。这是一种特色旅游业,满镇不是旧书店,就是小旅馆。环境之绿,似乎买了书,就沾了一点儿山水。
  
  每年夏天,此地还开历时十天的文学节,借本地小学操场,搭大棚组织上百场作家演讲,爱书者排长队等签字,到此时连附近农庄都腾房办旅馆,牧羊人开临时出租车。慕名而来的读者过万。这个生意经,点子还真不错。
  
  话又说回来,或许只有在英国,才能做这种“旧书城”的生意经。我到过的西方国家,数英国人最喜欢读书。
  
  三
  
  另外一种估计读书(而不是仅仅买书摆架子)情况的,是图书馆。图书馆是唯一“一本书多人读”的地方。
  
  我曾经住在北京东北的望京“小区”,此处号称三十万居民。据说还不是一般居民区:教师,艺术家,书人(作家、记者、编辑、书商),远远超出北京全市比例。北京本来就多这三类人,在文化首都中,此处居民文化更高,那么望京真是“来住无白丁”了。无怪乎规划建造“望京好莱坞”电影院,望京宜家城,望京宠物乐园……
  
  但是没有一个规划者想到一所公共图书馆。整个望京,几乎没有一家象样的书店。至于公共图书馆,整个北京,东半边的人,要看书报,到首都图书馆;西半边的人,到北京图书馆。起个大早来回打了八十元的出租,能否看到要看的书,各位读者经验丰富,抗议文字已经写了半个世纪,豪华的图书馆实为藏书楼,说了没用就不说了。
  
  八年前在英国,我必须搬家,挑的地方,首先想靠地铁交通方便,还想离公共图书馆近一些,看书看报方便。幸亏,这点容易办到。伦敦有三十六个区,平均每个区有八个公共图书馆,因此有二百八十八家公共图书馆。至于大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都是供研究用的,居民看书报不会去那里。我就近挑个象样的公共图书馆,有四层楼,分别陈列书籍报刊,地方史资料,音响录象,电脑终端。
  
  英国报刊最近指责图书馆“方向错误”:来图书馆的人不断增加,借书人数量却连年下降,来图书馆借录象,用电脑的人越来越多。舆论认为,图书馆读者减少,对人口素质不利。
  
  必须承认,这是有图书馆可去时,才能发的牢骚。住在北京,从望京到和平里,几十里绵延不断锦绣般光灿灿商场大楼,就是没有找到一家公共图书馆,让我无法对管理员的进书趣味挑剔一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公布的各国公共图书馆统计。这份统计一向延迟过久,最近的是1998年。数字是各国自己提供的,联合国无法核实。而且不全,有些国家,例如美国,向来不屑于向联合国提供数字,只能从缺。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大部分国家,在公共图书馆数字上,似乎没有谎报。各国数字天差地别,但是我化了点功夫,用人口总数一平均,却看出规律井然。
  
  从我喜欢但又痛恨的英国图书馆谈起:英国上报,有公共图书馆五千一百八十三所。也就是说,每一万居民,有一家图书馆。这个水平看来是全世界中等。加拿大等许多英语国家,与此相仿。
  
  比较爱读书的,似乎是日尔曼语国家:德国每六千六百人有一所;芬兰五千人;奥地利四千人;挪威四千人;瑞士三千人。看来瑞士最出色。
  
  拉丁民族好玩乐,果然每两万两千名法国人,享用一所公共图书馆,每两万六千意大利人一所。他们都去看戏看歌剧了,文化生活也算丰富。
  
  其他地方就惨了。不过发展中国家,先要喂饱肚子,总不至于外援或贷款用来买书。公共图书馆不是文化产业,是要各级政府财政支持的公益事业。有的国家公共图书馆才个位数,堂堂中华不应当跟他们比。此文就不再引用此种悲观数字。
  
  图书馆不能收钱,相反,公共图书馆必须付借用费给作者。
  
  很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中国,公共图书馆,报的数字是两千六百所(1998年),是经济上中等水平英国的一半。但是用十三亿人口来平均,中国五十万人分到一所公共图书馆。五十万人,是一个县的平均人口。一个县过去往往保持一所图书馆,这个数字看来似乎准确得出奇。
  
  但是知识人最集中的望京三十万人,没有一所图书馆,文化首都北京,东半边八百万人,分享一所首都图书馆。难道全国各地,图书馆密度比北京多八倍?这公平吗?我只能怀疑两千六百这个数字,是否准确,各县的图书馆依然在否?
  
  大部分人没有觉得这是个问题,因为想读书的人,多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必然属于一个公家文化单位,那里总有个资料图书馆可供使用。这个简单的假设,已经非常不符合目前社会情况。望京的知识分子,多的是“自由职业者”,靠得是自己的藏书。但是这“自力更生”日子,总有过不下去的时候。
  
  我在这里写这篇文字,看来是区区小事。文化正在欣欣向荣地产业化,政府凭什么要花钱满足居民中的书呆子?但是从我上面列举的数字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民众无处读书,无需读书,无书可读,似乎也不必读书,这样我们如何成为21世纪的主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上,我们的东邻日本,不知为什么没有上报公共图书馆数字。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主人公,一个逃离家庭的少年,在一个海边小城的图书馆找到藏身之地,两个图书管理员,一个是唯一能理解他的人;端庄的女图书馆长,爱上他,最后竟然是他从小散失的母亲;而一个文盲白痴通灵者,在图书馆看到通往地狱或天堂的入口。
  
  发生在此小城图书馆的这些事,我始终摸不着头脑。但是村上春树很懂得日本读者,或许日本人就是觉得图书馆怪怪的,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我们小说的有趣故事,从来不发生在图书馆里。近日的电影《恋爱中的宝贝》,被评为幻觉镜头太多。其中有个老头死在书架下,却是他自己的藏书室。可见,我们再幻想,也没法脱离实际。
  
  我希望北京有更多的公共图书馆,哪怕不发生奇迹,哪怕只让我们翻翻书报,幻想离家出走,遇到奇迹。
  
  四
  
  有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我,先前调查“国民读书习惯”时,那些对“去年你读过几本书”作了尴尬回答的人,给的理由,一般都是“忙不过来”,“没有时间“。但是前两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答复,大多是年龄不大的人给的:“我一看书就头晕。”为了健康而不读书,更是理由十足。
  
  而且,他还告诉我,真有人走进书店或图书馆,看到一排排书架,就感到心口不适,呼吸憋气,需要赶快奔出去,以免晕倒。
  
  我觉得这个情况很严重,所以特地在此报告医学界,请他们注意:“晕书综合症”听说是全球性的,却在中国蔓延扩展速度特别快。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扩散迅疾,不得不引起警惕。从粗浅的观察来看,男性似乎比女性比例大,但是确切的统计数字尚未收集到,不便贸然下断语。
  
  得此病的青少年,或许是被中国特色的成堆教科书和教辅材料气昏了头脑,看到文字就恼火。强迫读这些东西之余,除了QQ和MSN,除了网上的“浅阅读”,报上的明星八卦,其他什么书都不想读。
  
  这个病在中国造成的危害很惊人,据调查,中国公民每年平均阅读量为零点七本书,日本为四本,韩国七本,法国十一本。当然,“晕书症”在那些国家也是存在的,只是范围小得多。
  
  在这个后现代,据说文化已经混成一片的,没有什么文化层次之分,雅俗之分,全球化把各国文化都变成一个“奇观狂欢节”。有不少文化学家说,这是时代病,图象时代,影视时代,全世界的人,都离书本越来越远。也有人说:知识结构正在改变,不读书不等于没有知识。我这里倒是有个数字:中国人有“读书习惯”的,从几年前的7%,降到2004年5%。而英国有“读书习惯”的,从1977年的54%,升到2002年的65%。
  
  理论家妙笔生花的宏论,实际上掩盖了一个可怕的文化等级分野,而且是越来越严重的等级分野。
  
  首先,各个国家之间,读书习惯差别很大。联合国在世界五百强企业家读书调查,日本企业家一年读书五十本,中国企业家一年读书半本,差一百倍。中国企业家读书之多,竟然是全中国人民的平均数,看来在中国,真是什么人都能当老板。正当联想收购IBM,南汽收购罗孚,百度胜利进军纳指,中国企业大踏步走向国际舞台时,这个读书统计,让人担忧中国资本的进军,会不会一路顺利到底。
  
  在每个社会,读书出现越来越严重的阶层性:2002年英国统计,四分之一人读书五本以下,半数人读书五本以上,有四分之一,读书二十本以上,两极分化严重。美国NEA调查,美国人中,有“读书习惯”的,全国平均为38%,但是南美裔移民中,只有26.5%。这个调查还指出,有读书习惯的阶层,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参加体育运动,比例超出没有读书习惯的二至三倍。
  
  读不读书,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已经有大量统计资料证明。据很多后现代文化学家说,当代社会,是一个普遍“感性商品化”的社会,上层要保持上层品位,就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高香水的号牌,香槟的品牌,手提包的价格。我看这些文化学家有点糊涂:读书与知识范围,是一个非常明确的阶层指标,而且这个格调区分“间隔”正在越拉越大。
  
  我知道,抽象地谈“开卷有益”,已经说服不了当今的年轻人。但是我有一则有趣的社会统计,可以让中国舒舒服服患“晕书症”的男性青年,吓得坐起来认真听一下:英国《泰晤士报》2004年6月7日报道,企鹅出版公司研究部调查两千位妇女,85%认为,聊天闲谈或正儿八经谈情说爱的男人,如果大谈读过的书,这种男人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让她们“感到爱慕”。或许,这是医治中国青少年“晕书症”流传的唯一妙方。
  
  大英帝国没有了,大英书国却还在。在这个全人类越来越不读书的时代,大英书国还是可以傲视世界的。至少,英国女士的读书趣味,会影响两个男人:想成为她丈夫的人,不得不成为她儿子的人。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读书传统承传的可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9:22 , Processed in 0.06267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