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期刊如何走向世界
2012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392期 作者:计永超
改革开放以来,华文学术期刊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为繁荣我国文化与学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并逐步参与到世界范围的知识传播与文明对话中。华文学术期刊已成为世界学术的重要构成,甚至是重要一极。与此同时,中国的学术期刊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学者深入探讨。本文就华文学术期刊发展的走向提出以下五点思考。
研究中国问题
提高刊物质量是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这一点已经成为期刊界的共识,并为广大科研人员认同。国内学术期刊数量虽多,但形成自己特色的期刊却是凤毛麟角,导致了期刊之间对稿源的无序竞争。所谓学术热点、名家稿件成为各期刊竞相追逐的“稀有资源”。但是,研究热点问题、大家名家的论文是否一定是高质量的论文,反倒成了次要问题。这表明,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关键并没有找到。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科研活动的载体、文明之间对话的平台,它所刊载的论文应当是“最新”、“最有意义”的学术科研成果。而且,“学术界当前的热点问题”本身也有质量高低之别,评判的标准是什么?具体到中国的学术期刊,就应当以是否研究“中国问题”、是否提出“中国理论”、是否把中国的科研与学术放在全球化背景下来思考作为判断稿件质量的重要参照。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问题”与“中国理论”提出独到见解的论文,应当是学术期刊遴选的首要对象。
包装意识
学术期刊要以质量为本,这也包括要给读者提供美的形式,讲究刊物的包装。当前,中国的学术期刊限于版面和评价体制,形式上的区别多只在于封面。绝大多数学术期刊从目录页开始就完全充斥着统一格式的文字,这极易给读者造成视觉疲劳和厌读心理。缺少学术论文本身以外的信息、缺乏美的形式,使得学术期刊只具备利用价值而少了欣赏价值。适度的美化包装同样是有价值的。美化的包装不仅体现在纸质、装帧、封页上,也体现在文字排版、文字与图片的穿插跳跃及论文以外的包含其他相关信息的文字上。
营销策略
中国的学术期刊多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管主办,商业营销意识薄弱。学术期刊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尝试商业营销,创新市场化的方式方法,开拓受众市场。学术期刊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运作既可保证方向性与学术性,也可提高有特色学术期刊的竞争力,从而开拓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在自主自立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以质量为本。
独立自主、良性发展的学术期刊群体是繁荣期刊与学术所必需的,也是形成学术期刊共同体、建立健康和成熟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前提条件。
拓展发展空间
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需要适当的空间。
适当的商业营销不仅能加强自身的生存能力,也能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逐步提高是学术期刊扩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一个前提,因为只有达到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学术期刊才可能有发展的余地。
此外,争取政府加大拨款额度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是当前更为现实的举措,也是相对来说能够在短期见效的举措。要实现这一举措,学术期刊一是要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作理论上的总结和宣传;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品位,加强在全国学术期刊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当前国内学术期刊的评价,是以西方的文献计量学意义上的“核心”与“非核心”期刊作为标准。“核心”与“非核心”本来是指学术期刊的专业性程度,用来评价学术期刊甚至学术水平的高低是严重偏离正常轨道的。
因此,中国学术期刊需要打破无序竞争的状态,各期刊出版单位应当加强交流与联系,尽早形成学术期刊共同体,达成学术期刊评价标准的共识,同时也引导学术评价标准的合理制定。
学术期刊的评价,既要吸收西方的先进做法,又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摒除一味强调“英语化”、“国际化”等当前与中文学术期刊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做法,要把学术期刊反映中国的科学研究实际状况和社会影响纳入考虑范围,把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全面综合进来,辩证看待短期社会效应和长期社会效应。
(作者系《江淮论坛》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