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岁前读的书 |
| 李洁非 | | 《红楼梦》、《忏悔录》、《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国大历史》、《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 《红楼梦》 20岁“应读的书”其实是没有的,人的背景、志向和生活轨迹差别极大,应读什么书或读什么书 适用自己,要依实践来定。我所能谈的,不过是20岁前我读的书中,哪些印象深一些,或者后来读的哪些书曾让我感慨“如果20岁前能够读到就好了”。 读《红楼梦》时,我大约十一二岁。读完第一遍,又连读了三四遍。古今中外小说,动我如此之深者,迄今唯独《红楼梦》。任何好小说,你真正喜欢它时,都不仅仅因为它是小说了。《红楼梦》包罗万象,我首先觉得是中国人世界观和情感方式的渊薮,把它读透,似乎可以明白中国人何以是中国人,对一个少年的中国人意识的生成,《红楼梦》可能很难替代。 《忏悔录》 卢梭这本书,有人说其实不少地方撒了谎,至少是文过饰非。但我从中受的影响,恰恰是天真、率真和坦诚。所以,虽然后来听到那样的说法,也不曾减低它在我精神成长中的价值。它起到了那样的效果,这是最重要的。 我当是在大二那年读到它。那种年龄,心思仍然简单,却隐约感到了即将逼近的社会的复杂。《忏悔录》正好是把这两种东西同时呈现给你。这种透明的、阳光、童真的心灵质地,在中国的书中几乎是找不到的。尤其那种对于异性的坦然情怀,很健康。还有,对自然的爱。这些都深深影响了我。 《约翰·克利斯朵夫》 自我觉醒,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步。意识到自己,让生命力和意志释放出来,开始创造些什么,我认为这就叫“成熟”。 在我的这个过程中,《约翰·克利斯朵夫》曾经起到极大的激发作用。现在有很多所谓“励志书”,《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我的励志书。罗曼·罗兰写主人公倾听莱茵河起伏的波涛声,一种生命欲望油然而生的情景,让我难忘。克利斯朵夫与本能搏斗,从蒙昧里挣扎,百折不挠,渐渐知道爱、憎,在胸中树立是非,找到追求目标。他是一个明白的人,一个把握住了自己的人。读完《约翰·克利斯朵夫》,我也知道该怎样做人了。 《中国大历史》 这本书是黄仁宇作。其实我不是专门推荐这本书,我的意思是建议每个中国人20岁前一定要读一点自己的历史。 中学虽然有历史课,但从那里了解不到什么。一定要在中学历史课本以外,找一点读物。当年,我自己找的是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在起步阶段,或作为普通中国人一般性地了解自己的历史,还是尽量选择叙述简略的品种。想深入了解,以后再去看大部头,甚至古史本身。 《中国大历史》比较简略,所以我想到了它。类似的,还有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上下册,愿对中国史了解更具体更细一些,可选;此书写得生动,不过史实细节上错误略多,议论的随意性也大一些。历史著作受到编撰者的观点、方法、学识的制约,都是有局限性的。对读者来说,跳出其窠臼的办法,是多读,读得越多,越不容易受某一派观点和解释的影响。 《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 20岁,是即将踏进社会的关口。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心里不能只装着自己,应该关心社会,共同为建造较好的社会努力。所以在进入社会前,应该有一些思考,做好准备,以便将来去尽自己的责任。 所以我想请大家读一读《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它是曾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加尔布雷思写的,译林出版社2000年翻译出版。我读到它时已经中年,当时很遗憾在自己20岁前并没有这样一本书。 对更好的社会的向往与探索,是启蒙主义以来人类的文明主题之一,很多思想家为此付出了心血和热情。不过,好的善良的愿望并不见得能够带来健全的认识,人类对好社会的追求其实是走了不少弯路的,比如种种乌托邦式的图景,就并不切合实际,甚至在理想主义的怂恿下走向各种极端。加尔布雷思不是在这种意义上谈“好社会”。作为经济学家,他切实地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公平包含哪些原则,社会幸福体现在哪些方面,人们普遍应该享受的权益是什么,社会对于个人所担负的责任又是什么,民主怎样才能保障,教育对于民主的意义何在……我觉得,这是我们国人对“好社会”的设想中常常缺乏的方面,迄今,我们对社会缺陷的义愤中乌托邦式情绪仍然比较浓厚,那很可能会妨碍我们找到现实有效地改造社会的正确途径。这本书应该会使年轻一代有所启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