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适宜中国学生的方式教英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0 00:0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适宜中国学生的方式教英语


来源:人民教育      2012年1期  
  1964年,为了尽快培养外交方面的外语人才,周国彪和其他几十名从全国各地选拔的优秀高中生被送到古巴哈瓦那大学学习。那一年,周国彪18岁。6年后的1970年,周国彪服从分配,站在了北京171中学的讲台上,直至退休。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几十年里,周国彪不断探索英语教学的内在规律,探寻适宜中国学生的英语教学之路,形成了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风格。
  说学生听得懂的英语
  李一飞(以下简称李):您主张在课上教师要“说学生听得懂的英语”、“说对学生有用的英语”,您是怎样总结出这两句话的?您又是怎么做的呢?
  周国彪(以下简称周):课堂不是教师展示口语水平的舞台。不论教师的英语说得多漂亮,如果学生说不好,教师也就“漂亮”不起来了。教师的本事就是能用最常见、最简单的一些词汇让学生理解、学习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用popular language,不要打官腔,不要把字典里的语言搬上来。关键是要让学生爱听,而且能听懂。这就是“说学生听得懂的英语”。
  至于“说对学生有用的英语”,意思是要坚持讲语法,虽然现在提倡弱化语法。但我认为,学语言,语法是一个拐棍,不会走路的时候,非要拄着它不可。会走路以后,语法知识就可有可无了。以前学生学不好语法,是因为语法的术语太晦涩,不好理解和使用,我在教学中从来不强求学生记住这些术语。
  例如,在讲连词的作用时,我会用“花言巧语”把它讲得形象生动、趣味盎然。我会把连词比作“媒婆”,而一个句子和另外一个句子结合到一起,去掉一个句号,组成了一个家庭(复合句),就好像结婚一样。结婚总要有一个人牵线,有了牵线人才有可能结合。这个牵线人很重要,而且要可靠,牵线人选不好,婚姻就可能会破裂。句子结合也一样,为句子牵线的关联词没选好,可能最后两个句子就结合不到一块,就要出毛病了。起到这种牵线作用的关联词(所谓的“关系副词”和“关系代词”)就是句子的“中介”、“红娘”、“媒婆”。
  “花言巧语讲语法”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可以体现在图画上。英语中现在完成时为时态学习的难点,现在完成时的出现使学生对原先掌握的现在时和过去时发生了混淆。这是因为现在完成时表示的动作涉及两个时间概念,使学生经常分不清主次。查看一般的语法书,对现在完成时的解释大都是“过去对现在的影响”。这种解释看似浅显,却非常抽象,很多学生都觉得“会说不会用”。我通过仔细研究,发现图画是讲解现在完成时态的好办法。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小人(如下图)。
  
  我跟学生说:“大家看,这个小人就是现在完成时,下面这根线是时间坐标。小人有两条腿,一条腿踩在过去,另一条腿踩在现在。注意,这两条腿的站立姿态是不一样的。踩在‘现在’的腿和地面形成直角,是小人的重心(gravity)所在,所以这条腿不能撤。撤了,人就失去重心,必然要倒下,但踩在过去的那条腿撤了,小人仍然可以立住。”这幅图告诉我们:现在完成时属现在时范畴,它表明的是该动作发生在过去,但强调的是现在。用图画更形象地辨析了容易混淆的语法问题,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现象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和体验。
  李: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进入教室。因为制作方便、图文并茂等优点,大多数教师都在教学中使用。有些年轻教师甚至在课上只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不用板书。您却对此表示出不同的看法,这是为什么?
  周:课堂不是老师的秀场,而是真情实感的天地、心与心沟通的场所、畅所欲言的空间。师生关系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关系,大家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构建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局面,实现教学相长。
  现在很多公开课上,PPT做得越来越别致,板书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差;电脑“说”得越来越多,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却越来越少。我把有的PPT比喻为“拉洋片儿”。英语课堂是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的训练过程,不是看你“拉洋片儿”。听、说、读、写全被看屏幕替代了,这是退步,不是进步。而且,滥用多媒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幻灯片学生还没看完就翻过去了,学生没有记笔记的时间,也没有思考的余地。这样貌似很好看、很热闹,但是不利于学生学英语,这种教学方法需要调整和改变。
  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_15
  李:在众多恩师中,您经常提及中学时代教自己英语的吴老师。她给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周:我的母校是上海新中中学,母校很多恩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历历在目。其中,我最怀念、最感谢的就是吴老师。她对学生始终是循循善诱,不急不火,从来不对学生发脾气。她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对待不同家境、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都一样。如果说有什么与众不同,就是吴老师会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通过各种方式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心。她用行动告诉我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刚走上讲台的时候,我就希望自己能够像吴老师那样始终关注学生,注重实践,强调用最生动的方式,把容易混淆的问题帮学生辨析清楚。至今我都在使用当年吴老师对4个容易混淆的英文单词的区分方法。say、tell、speak、talk,这4个词在中文都表示“说”,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如何使用、区分呢?吴老师就在黑板上画了4幅图。一张嘴,嘴中发出信息就是say;两张嘴,嘴对嘴,你一言我一语就是talk;tell是嘴旁边有一个耳朵,把信息传递给对方,对方吸收你的信息;什么是speak?speak就是一个嘴前面有好多的小脑袋,speak强调演讲说话的概念。我现在每当讲到这4个单词时,也是这样在黑板上画图,边画边讲,效果依然很好,受到学生欢迎。很多老师问我是怎样想到这种好方法的,我会自豪地说,我上中学时,老师就是这样教我的,我印象深,运用准。
  现在,很多教师的理论水平比较高,但他们常常困惑,怎样将理论应用到教学中。每当这时,我就会告诉他们,虽然你们当教师不久,但是你们当学生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可以回忆一下你自己的老师的教学,凡是你喜欢的,你的学生也会喜欢;凡是你不喜欢的,你的学生也会拒绝。
  李:由于英语学科有自己的特点,流行于我国英语教学界的教育理论一般都来自国外。“交际能力”、“全语言”、“任务型教学法”等外来的概念术语主导着国内英语教学研究的学术范式。很多英语教师跟在外国专家后面亦步亦趋。对此,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冷静与清醒,认为教师不应盲目崇外,要加强对本土理论的学习,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周:教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教师不是传声筒,不是贩卖知识的小贩,不能因为哪个理论热门就追捧哪个理论,我们要有自己系统的理论依据。我非常推崇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因为这个理论产生于中国的实际,符合教学规律,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我非常赞同陶行知先生对教学的理解,他说:“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依我看来,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于学的法子。”因此,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始终贯彻“对学生的了解”,就是因学论教的问题,对教师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理念。
  实际上,教师的眼里始终要有学生,教师必须时时事事关注班中的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
  李:除了受到老一辈教师和教育理论的影响,据说还有一张来自学生的小小贺卡影响了您的学生观,使您改变了自己的教学策略。您能讲讲这个学生贺卡的故事吗? 周:原来,我很重视学生背单词、默单词。如果学生背错、默错,就要罚学生重复抄写单词。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一名毕业生寄来的贺卡。贺卡上写着:“周老师,请您再也不要罚学生抄写单词50遍了!”这个感叹号像一把利剑扎在我心里,我马上想到陶行知曾经写过的一首诗《糊涂的先生》——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若信你的话,哪儿来火枪?哪儿来电灯?哪儿来的微积分?这首诗,我之前看过无数次,甚至可以倒背如流。但之前只停留在学习和研读的水平上。
  当把学生来信与陶行知的理论结合后,我认为自己虽然不像诗中的先生那样冷漠无情,但依旧是个“糊涂先生”,真是充满歉疚。从此,我再不罚学生抄写单词,只要学生句子写对了,就不纠结于个别单词的拼写错误。
  其实,将心比心,我们写汉字都会写错,何况让学生拼写英文。在我发生这种改变以后,学生写作时就不再紧张,能够很放松地畅所欲言,他们的拼写错误率反而下降了,整体英语水平提升了。
  由此,我就提出:要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师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起平坐。教师应该是学生实践语言的伙伴,只有当学生能轻松面对老师的时候,他才敢于参与课堂语言交际活动。因此,我常对学生说:“我现在跟大家一块学习,不是我在教。”
  让学生在英语交际中体验语言之美
  李:每年,您在新生的第一节课,都会问学生“语言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并由此引出语言的最小单位是句子,您为什么如此强调句子,又是如何教句子的呢?
  周:语言是用来交流,字母和单词都无法像句子一样表达完整的意思,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学生必须树立“SentenceAwareness”(句子意识),掌握理解和使用句子的能力。
  怎样才能教好句子呢?就是要抓住句子的结构。阅读时先要关注句子的结构,结构看懂了,你就会发现有些生词其实不影响理解。这些生词尽可以忽略掉,不要一头钻进生词堆里。对一个句子和一篇文章的理解,通俗地说,就是脱衣服和穿衣服的过程。脱衣服就是分析,学生先要看清修饰与被修饰之间的关系,把句子里属于“衣服”的成分挑出来,剩下的东西就是不可或缺的框架。这样就能把长句变短句,看清短句的基本结构后,再把“衣服”(修饰语)穿回去,还原句子,这样在理解上就不会有大毛病。写作,就是穿衣服的过程,把握住基本句型结构,在此基础上穿上“修饰语”做的衣服。如果衣服穿得合适,就会美丽大方,如果衣服穿得糟糕,就会贻笑大方。
  在讲解句子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英语句法的严谨之美。比如,介绍“使用非谓语形式作状语,代替从句”这一英文写作技巧时,我经常说:非谓语形式就像钻石王冠,会让英文句子熠熠生辉,但是这顶王冠一定要戴在句子的“头”上,也就是说,非谓语形式作状语,其主语必须与所在句子的主语一致。如果其主语和句子的主语不一致,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的讲解,学生很快就体会到英语句法的严谨之处,从而很好地掌握状语从旬与非谓语形式的转换关系,语法意识得到了加强。
  其实,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在用中学,而不是学好了再用。学生的语言实践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欣赏到英语语音的抑扬顿挫之美,英语语法的精密严谨之美,英语词义的丰富多变之美,从而使英语学习更有生气、更有效率。“用”是连接英语“教”与“学”的桥梁。
  李:您常说“我不愿让学生误以为英语和汉语可以一一对等,甚至没有任何一个单词的中文含义与英文含义是完全相同的”,那么您是怎样认识和培养学生的语言差异意识的?
  周:我曾经在古巴留学,学习西班牙语。由于古巴教师不会说汉语,只能用英语授课,我坚持借助英语学西语,进步很快。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混合使用英语、西班牙语和汉语。在三种语言互译时,我发现,汉语、英语和西班牙语的语汇无法一一对应。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词汇离不开句子、离不开语境及其所代表的文化。自然,这就奠定了我的语言文化观,我们尊重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语言特色,我们不能创造英语,只能模仿和学习英语。因此极力主张用英文理解与解释英文,反对用中文注解英文。
  我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写照。学习英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在教学中,英语教师一要培养学生语言差异的意识,二要解决有些英语语言表达的特色背后的文化背景的问题,三要注意克服中国学生用中文思维产出的英语。这些问题常会遇到,遇到以后就要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
  例如,有一次,我给学生复习表示否定意义的英语副词。我问:“我爷爷没有多少文化,我爷爷没读过书。这句话英文应该怎么说?”有的学生脱口而出:“My grandpa didn’t havemuch culture,My grandpa didn’tread many books,”我说:“你思路很快,这很好。但是大家想一想,这句话和中文原句的意思~样吗?能不能用我们今天学到的词汇来表达一下?”学生仔细一想,才意识到“我爷爷没读过书”这句话其实不能只从字面来理解,它的真正含义是“没受过教育”。结合课上刚讲到的知识,有些学生给出了较好的表达方式:“My grandpa could hard—ly read or write,”和“My grandpareceived little education,”我总结说:“刚才的例子再次证明,中文的句子是不能逐字翻译成英语的。little,hardly这些副词,都可以表示‘没有多少’的意思,和not的意思相近,但是语气没有not强烈。我们要学会用这些词来表达否定的意义。”
  文化差异不仅表现在语法结构上,也表现在语音语调上,为了让学生能说地道的英语,我坚持让学生多听BBC、VOA广播节目,听时注意英语的节奏,从而受到纯正英语语音语调的熏陶。我还把背诵和语音相结合,让学生模仿《新概念英语》录音,在检查学生背诵时校正他们的语音。每当学生因英语的特殊发音而表现出羞怯的时候,我就会鼓励学生:“说英语就是要有‘洋腔洋调’,不要觉得声音怪而不好意思。”为了增强学生的语音表现力,我还坚持组织学生排演英语短剧和英语小品,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英语的重音和语调。后来,英语表演成了171中学的教学特色,中央电视台还为学生的演出录制了一期节目。只有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化之美。
  (作者单位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1:04 , Processed in 0.10841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