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下怎样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2 11:2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课程下怎样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


  问题讨论: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的两种倾向性。
  1、在目标价值取向上,是刻意追求遵循某种“模式”,构建或印证某种理论,还是关注学校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取得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实际成效?
  2、在方法取向上,是刻追求科学性、技术性,使研究成果成为“理论剪贴”或案例之上套论点,成为教师难以读懂的“大论文”,还是从实际出发,推介中小学教师运用的研究方式方法,使研究成果成为中小学教师喜闻乐见的作品?
  前言
  新课程是我国走向素质教育的教育科研的产物,新课程也正在依靠广泛的群众性教育科研深入推进。国家以政府行为将这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为国家的重大项目,以课题研究方式运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教育科研的领导,各级教研机构更充分地发挥了指导作用。课改前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动方式仍在沿用。
新课程实验启动后,由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重建,要求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学校文化建设呈现新的面貌,教育科研出现新的形势。认清新形势,驾驭新局面,对推进新课程实验,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制度重建:教育科研重心下移,突出以校为本
  今年1月教育部专题研修班传达出我国教育科研具有历史意义的信息: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教育科研新制度意味着:
  (一)观念更新
  1、走向校本
  凸显学校的自主性和文化性是新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走向。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和进行教育的地方。以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育或教育改革本身,而忽视承载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学校。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发展教育必须通过发展学校来实现,改革教育必须通过提升学校教育能力来实现。“以校为本”也就因此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2、回归实践
  教育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是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共同趋势。实践性是中小学教学研究最根本的特征。对中小学教师而言,不能解决自身真实教学问题的研究,不能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旨在促进学校的发展,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
  (二)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使校本教学研究合法化和合理化,促进学校一级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自身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1、教研组织制度
  (1)教科室职能和工作流程;
  1、收集和编写学校教科研专题指导信息;
  2、调查本校教师实际的教科研需求;
  3、确定本校学期或学年教科研的重点方向;
  4、为本校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提供方法指导和专题指导;
  5、定期组织学校的教科研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
  6、对学校学期或年度教科研工作提出总结报告。
  (2)教务与科研合一;
  (3)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和年级组的教研作用。
  2、教研启动制度
  (1)教师教研需求调查制度;
  (2)学期或年度教研课题申报制度。
  3、教研指导制度
  (1)校内(或“联合校”)学科带头人制度;
  (2)校外专家专业引领制度。
  4、教研交流制度
  (1)日常学科教研活动制度;
  (2)全校教研经验总结交流制度;
  (3)校本教研专刊和“家长开放、接待日”制度。
  5、教研服务制度
  (1)图书资料服务;
  (2)网上信息平台;
  (3)档案服务。如: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学校课题研究(行动研究)、重大教研活动档案库。
  6、教研激励制度。
  (三)机制创新
  从机制上引导和促进校外教学研究机构改变教学研究脱离学校实际的状况,突破单一的自上而下开展教学研究的工作方式,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通道连结起来,重视研究和解决具体学校所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促进学校一级的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四)力量整合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只有充分发挥三者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二、内容更新:围绕课改目标,全面展开
  (一)围绕课程功能的研究: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的发展。如落实三维目标,倡导学会学习。
  (二)围绕课程结构的研究:从学科本科,到研究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如综合课程研究和学科关联、整合的研究。
  (三)围绕课程内容的研究:从注重书本知识,到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如关于“教教材”和“用教教材”的研究,对实验教材的评价研究。
  (四)围绕课程实施的研究:从单一接受式学习,到研究学生学习式转变和能力培养。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五)围绕课程评价的研究:从强调甄别与选拔,到发挥评价促进人的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研究。如学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研究。
  (六)围绕课程管理的研究:从课程过于集中管理,到三级课程管理和学校课程开发的研究。如三级课程管理具体运行机制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三、方法务实:倡导基于实践问题解决的教育行动研究
  (一)何谓教育行动研究
  1、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
  教育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前者称“纯研究”,主要目的是构建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普遍意义的各现象间因果关系理论,或改进已有的理论。后者又称“行动研究”。
  2、教育行动研究的定义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领域适合于实际工作者开展的应用研究,它强调以工作在学校第一线的基层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针对教师自己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在校外专业教育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和方案,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如此循环往复,使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不断得到改善与提高。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1、研究者——教师
  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研究结果的消费者。故教育行动研究又被称为“教师的研究”,是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生要“研究性学习”,教师要“研究性工作”。
  2、研究的起点——来自于教师自身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困惑和想法。同时校外专家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唤醒和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
  3、研究的目的——改进和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管理行为,有助于教师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提高专业的敏感性和合作精神,更加有效地工作。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2 11:29:46 | 只看该作者
 4、研究者与专家的关系——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校外专业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专题性和技术性的咨询和指导,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是在“信息对等”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增强教师自信、自尊和自立的能力。
  5、研究过程——包含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归因、措施与行动和评估与反思四个循环往复的阶段。
  (三)教育行动研究的工作流程与方法
  1、问题的提出
  (1)问题的发现
  ①(教师)从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做教育行动研究,首先要敢于提出问题,其次要善于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转化为“课题”来研究。
  怎样让教师找到问题?首先教师每次上完课后要进行反思。优秀教师常做“教历”,“教历”是陈述性的,讲明事情的来龙去脉、自己的体验,并做一些分析。每个星期要让教师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特别是要记录那些处理不了的事情。所做的“教历”要进行定期的交流。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可以作为课题来研究,对于个别的情况可个别交流。
  一种可行的“教历”格式
  姓名        学科        班级        时间     
  事由                             
  表现                             
  归因                             
  措施                             
  反思                             
  ②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
  A、学习新理论。养成阅读最新教育理论著作和相关教育报刊杂志的习惯;
  B、学习新课程标准。教师应学习并领会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提高标准意识和对标准的敏感性。
  C、与同事交流。养成同行沟通与交流的习惯。
  D、与专家互动。积极参加校外专家的各类专题教育讲座,了解新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开阔专业眼界。
  好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但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有现代的教育思想、新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一个好教师应该是头脑当中装满问题的教师,假如教师觉得自己在教育、教学上什么问题都没有,绝不是一位好教师。
  ③从自身工作的三方面发现问题
  A、学科教学方面;
  B、班级管理方面;
  C、学生心理健康和不良行为纠正方面;
  (2)研究的选题
  教师平时记录下来的自身工作中的想法和困惑,依据一定的专业判断,通过校内外专家和同行的协助,将一些也许是模糊的、不成熟的想法转化成自己教育行动研究的选题。研究课题的选定应遵循三个标准:
  ①问题的重要性
  选题强调有理论依据,更强调对改进工作的实际意义,应分轻重缓急,将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优先作为选题。
  ②过程的可行性 
  应该选择那些从时间、自身能力和外部资源等方面看比较可行的选题,树立“小课题”的研究意识。如“改进期末评语”。
  ③结果的可行动性
  应该选择自己认为可以根据研究结果自主采取行动的选题,尽量避免需要许多外部因素发挥作用而自己无法控制的选题。
  2、问题的归因
  在经过问题的初始调查确定问题的存在和严重程度之后,研究者应该着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可能的原因。为下一步制定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提供基础。正确和有效的归因,可以使下一步采取的措施和行动更加具有针对性,也容易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般而言,研究者对问题的归因,主要有三个来源。
  来源;载体;途,意义。
  理论、书本、专家、学习书本理论、参加专家专题讲座、接受专家现场介入等    使教师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理论书籍和向专家请教的习惯
  经验、本人、同行、同行交流、教科研活动、教科研经验交流会等    形成同行交流的习惯与氛围
  调查、学生、任课教师、家长等、观察、访谈、问卷、家访等(真实性原则)    使教师养成一种科学精神,不想当然,不盲从权威、理论和专家
  (1)理论的来源
  应该指出的是,理论或书本的来源,更多的是从一般的角度对导致某一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阐述,未必就切合特定学校、特定班级、特定学生的实际,但是它为研究者反思自己的实践,确定归国调查的重点,提供了可能的思路。
  (2)经验的来源
  对于研究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而言,同行的经验也许更加具有直接性和解释性,因为这些经验大多来自与当前问题相近的学校和班级环境。当然,经验在问题的归因过程中也只是起一种启发和参考的作用。
  (3)实证调查的来源
  根据书本和经验,通过实证调查去分析和发现问题的原因,是当前教师所欠缺的归因分析方法。实证调查方法重视从当事人那里直接获取导致问题的原因,因而使得归因分析更加直接和有效。如果说前两个来源为归因提供了可能的思路,那么调查的来源应该成为日后措施与行动的主要依据。
3#
 楼主| 发表于 2013-2-12 11:30:03 | 只看该作者
3、措施与行动
  措施与行动,是教育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行动研究的核心部分。在措施和行动部分,研究者应该注意下述一些原则。
  (1)措施应该与归因的结果相对应
  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任何措施,必须有对该问题的归因结果,特别是实证性的归因结果的支持。教育行动研究中“问题的归因”和“措施与行动”之间应有一致性和连贯性。
  (2)措施应该结合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要有操作性。
  研究者所制定的措施不应该只停留在观念的层面,如果研究者的教育行动研究涉及学科教学的问题,就应该将措施结合到自己的备课、教案和课堂教学中去。措施与行动是否到位,是检验教育行动研究真实性的主要指标之一。
  措施与行动应该密切结合在一起,否则,很难确定研究者制定的措施是否真的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如没有落实,就很难体现教育行动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的理念。
  (3)制定的措施不应该以加重学生负担为代价
  教师在制定措施时,应该有这样的信念,即“如果能够在课堂中解决的问题,绝不带到课堂之外;如果能够在学校中解决的问题,绝不带到学校之外。”
  (4)注意对措施的实施进行日常的监控
  要善于运用各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新措施、新方法的实施情况及实施效果进行及时的追踪和记录,以便为日后的评估奠定资料基础。这方面常见的方法有:观察、撰写研究日记或周记、课堂实录、问卷调查、学生或家长访谈、录像、录音等。研究是做也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4、评估与反思
  评估与反思,是循环往复的教育行动研究过程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它不仅是现有一轮教育行动研究的结束,也为新一轮教育行动研究孕育着的新问题。
  (1)成效评估
  ①对问题的表现指标重新进行程度调查
  新措施经过一定时间的实施,问题的表现指标方面的数据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研究者应该在自己认为新措施可能出现效果的某个时间点,运用与问题的初始调查同样的方法,重新对问题的表现指标进行调查和取证,并得出阶段值。
  ②在阶段值和初始值并置比较的基础上得到结论,所谓问题的初始值,就是研究者在“问题的初始调查”中得出的对问题的表现指标的初始调查结果。
  教育行动研究的成效评估举例
  作文“题材生活化”的表现指标:实验前、实验后。
  喜欢写生活中的人和事:22%、76%
  能够从生活中选择题材:19% 、82%
  作文编、造、套现象:39% 、14%
  (2)反思
  ①措施的副作用分析
  所谓措施的副作用分析,指的是研究者应该对新措施除了解决预定的问题之外,有无其他负面的影响和作用,作出充分的分析。研究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问题的改善,还要对新措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足够的警惕。如果问题的改善或解决以带来其他不良的后果为代价,就要重新考虑对已有的措施加以改进。
对现有解决问题的措施与行动进行副作用分析,也是研究者反思精神的具体体现。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
  ②措施的替代分析
  所谓措施的替代分析,就是解决现有的问题除了现有的措施之外,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措施。它为同一问题的下一轮教育行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四)案例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1、题目的表述
  教育行动研究案例报告的题目,具体可以有以下两种表述方法:
  (1)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性表述
  如“解决××问题的尝试”、“××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关于××问题的行动研究”、“关于××问题的个案研究”等等。
  案例研究报告题目的表述
  ●小学高段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及干预
  ●推进作文题材生活化的尝试
  ●后进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的行动研究
  ●提高3-4年级学生朗读水平的行动研究
  ●改革评价方法,促进小学低段学生的拼音学习效果
  ●解决学生敌视情绪的个案研究
  ●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个案研究
  ●故事引路,作文起步
  ●低估学生口算能力不佳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学困生的成因和对策
  ●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2)突出从某个具体措施入手去解决问题
  如“从××入手,解决××问题”,体现了措施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因果关系。
  2、摘要与关键词
  论文和报告要有摘要和关键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惯例,在国内,不少研究论文早已采用,并逐渐成为一种规范。
  摘要是对案例报告内容的一种概括性叙述,它使读者在没有通读全文的情况下,对报告中涉及的案例研究的问题、归因、措施与行动及评估与反思等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是否进一步阅读。关键词主要是列出论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问题和想法,对于建立资料和论文索引,有很大的帮助。
  3、正文的组成
  教育行动研究案例报告的正文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归因、措施与行动、评估与反思。当然,教师在撰写案例报告时,可以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对正文的段落及小标题作相应的调整,但是不管怎么调整,正文部分的内容应该完整地体现上述四个部分的内容。
  4、致谢
  教师在教育行动研究案例报告中,应该在页脚或报告正文结束后,对在研究过程中提供意见、协助和经费支持的机构、校外专家和同行特别表示感谢,致谢部分的内容体现了教育行动研究的合作性。
  致谢不是一种客套,而是对他人付出的一种尊重、承认与感谢。在西方发达国家,这部分内容已经是研究者“研究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特别需要与他人开展合作与交流,研究者应该具备这种精神和胸怀。
  5、参考书目
  研究者应该尽量在报告正文结束后列出宁例研究过程所参照的一些文献书目。
实事求是地列出案例研究的参考书目,也是研究者的一种“研究道德”。同时,参考书目也可以对其他教师进行类似问题的教育行动研究提供文献的指引。
  6、附录
  附录部分,主要收集案例研究涉及的一些不方便列入正文的实证材料和数据,是对案例研究报告正文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和补充,体现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真实性。附录部分的内容应该有:(1)问题初始调查的具体设计,包括问卷的内容、谈话记录、观察记录等。(2)问题的归因调查的具体设计。(3)措施与行动部分的具体支持材料,包括具体的教案、课堂实录、观察记录等。(4)评估调查的具体设计。
  四、成果表达表睐叙事:叙事研究开始登大雅大堂
  (一)何谓教育叙事研究
  1、基本概念
  (1)叙事:叙说故事
  *故事是人的生活的真实经历,叙事是人们理解自我生活和经历的方式,是了解内部世界的一个最清晰的频道。
  *叙事提供了一种表达个体经验的方法,表达不能以别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的意思,也是一种形成意义的推理方式(结论通常留给读者自己去理解)。
4#
 楼主| 发表于 2013-2-12 11:30:20 | 只看该作者
*叙事源于文学创作。
  2、叙事研究:运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
  *叙事材料具有丰富性和惟一性。
  *叙事过程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意义本身的诠释过程。
  *没有像传统研究那样在研究之前有先在假设。
  *叙事过程是了解个人与建构理论解释相互滋养、不断互动与生成的过程,并且两者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对叙事材料的解释需要研究者自我约束。
  3、教育叙事研究:以故事形式把有关教与学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并通过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写得好的故事接近经验,也接近理论。
  *重要的是那些能够导致觉醒与变迁的师生故事,以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
  *对教师个体经验和意义的系统研究,关注点是教师个体是如何建构其教学故事的。
  *以叙事为研究方式,特别适合有经验的教师。
  (二)怎样“叙事”
  1、概括性叙述和深描
  叙事1:本期我班发生了一次失窃事件,我经过仔细调查和观察,在与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配合的情况下,查清了事件,找回了失金。为了保护有过失孩子的自尊心,我隐瞒事件的真相,过后也对他没有成见。该同学深受感动,从此养成了失物不昧的好品德,健康、愉快地生活在班集体中。(此为概括性叙事,没能“情节”,算不上故事,研究论文中的“事例”即如此)。
  叙事2:“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东风小学   罗湘其
  (此为深描,即教师比较详细地介绍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的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留意一些有意义的具体细节和情境,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而且有情趣,感动人,这就叫做“讲故事”。)
  2、如何“讲故事”
  (1)故事要有“情节”
讲故事总得讲述某个“事件”。任何故事,总意味着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生了某个突发性事件,这是事件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偶然的变化,一个不确定的波折。它是日常生活的一个起伏,一个跌岩。正因为它是日常生活的波折、起伏、跌岩,也正因我们用“深描”的写作方式表达出来,它才显得曲折、委婉而动听、可读,这才使故事具有了动听性和可读性。
  (2)故事要有“意义”
要求一个故事有“意义”,也就是让听者听故事之后,明白某种“道理”。有意义的故事总是以深藏不露的方式表达了某种关于教育的或人生的“道理”。
  有“道理”,表明一个故事能够让听者听故事之后被“感动”。一个故事是否隐含了某个“道理”,应看这个故事是否能够让听者“感动”,听者为谁“感动”?“感动”什么?
有“道理”,即有“教育道理”、“教育理论”。但教育故事不能直接讲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理”必须隐藏在故事背后。真正懂得讲道理的人从来不直接讲道理,他只讲“事”,让“理”在“事”中,一起构成“事理”。
  (三)叙事研究的成果表达形式
  叙事研究的成果表达大致可以分为教学叙事和生活叙事,又由于教学叙事与生活叙事总是叙事者“个人生活史”的一系列片段,因此真实的教学叙事或生活叙事往往具有某种“自传”的性质,因此叙事研究也可以用“自传叙事”的方式叙说自己受教育的经历以及教育经历中发生的教学事件或者生活事件。
  1、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自己任教的某节“课堂教学”或某次“实践活动”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
  例:《教案在下课之后才完成的故事》
  2、生活叙事
  教师的“叙事”还包括教师本人对课堂教学之外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叙述,涉及教育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可分别称之为“德育叙事”和“班级管理叙事”。
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3、自传叙事
  以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表达自己的信仰,至少在孔子那里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教师的“教育自传”也可以视为一种“教师日记”,这种日记能真实记录自己专业成长的履历,能使人清理自己的人生经历而“找到自己的位置”,“有助于弄清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保持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体验人生的意义。
例:易虹辉老师教育自传《新课程新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8 00:20 , Processed in 0.10213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