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文质:今天,一所乡村学校能些做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 09:0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昨天,在老家的中学(闽侯六中)讲课,我在这里读了4年,当时的学校名字是闽侯上街中学,我读书时代的老师一个都没有了,老房子也一间不剩,还好当年相伴我们成长的20多棵百年松树还有9棵存活,算是见到故人了。对一所刚刚起步的乡村学校,你不能讲太多,先说说有可能想到、做到的吧,我讲课的时间是70分钟。


今天,一所乡村学校能些做什么

一、关于器物文化:更完善、更舒适

1.对学校建筑、设施、环境的修缮与保护

2.以更高一级学校的标准为标准

3.努力造就某一令人难忘的特色

二、关于课堂文化:更有吸引力、更温润

1.作为教师备课能否备得比教参更多一些

2.要每天都思考能否让自己的课堂更有吸引力

3.每次上课都要想到能否给予“后进生”更多一点帮助

三、关于学校文化:如何成为一所“不自卑学校”

1.每学期至少有一场面向教师、学生或家长的讲座

2.强化学校的运动队,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与才能

3.建设一个优质的图书馆

4.与一所优质学校结对子

5.设立年度奖学、奖教制度

6.加强与校友的联系,每年有一次联谊或工作汇报会

7.致力于互惠性的学校团队建设

8.学校有多种类的爱好者组织

9每位教师.一年至少要读一本书

10.暑假至少要有一次专业培训

四、给教师的五条建议

1.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作为一生最重要的学生加以培养

2.教学是独立完成的工作,但不要成为单干户

3.教育是艰辛的工作,但人生需要有游戏感

4.虽然有很多人可以帮助我们,但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个师傅

5.我们可以没有得意门生,但不要培养仇恨我们的人


我想给学校拟一个校训:以山为魂,以松为师。学校在一个山上,远处也是大山,学校最著名的就是松树了,呵呵。自作多情,没人叫我拟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09:13:40 | 只看该作者
anjie : 我眼中的农村教育

我眼中的农村教育
引言



整个暑假,我待在乡村,亲眼目睹了乡村的没落。一个曾今是八十户的村庄,现在只有不到三十户的人。曾今到处可以听见孩子的打闹声、孩子的哭喊声,大人骂孩子的声音,而现在村庄沉寂的可怕。整个村庄找一个四十岁以下务农的人没有一个,真个村庄只有老人和小孩,正是这些老弱病残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农村。农村到处是红砖瓦房,只有一两个老人居住。一个没有生气的村庄,晚上的寂寞让人恐惧。有时候,我待在这里有一种莫名的害怕,我怕若干年之后,留守的老人去世之后,这个村庄还会什么?生我养我的村长难道会这样慢慢的消失在祖国的版图上吗?快随发展的经济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曾今将村中的沟沟洼洼都变成良田,而现在真正的良田大块大块的荒芜,长满野草。如有人耕种的农田,耕种者还是三十年前的那群人,丝毫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有他们的容颜。



村小的消失



还记得1990年的时候,我们村有两所小学,每一个社都有一所。虽然当时人数不是很多,老师不是很好,但是村庄里面因为有了学校,显得非常有生气。破落的校舍中传出的读书声,让人感到一种希望的存在。这几年,我们的村小由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红砖瓦房,校园到处呈现出现代化的气息。可是,再好的校园,如果没有学生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座建的很漂亮的学校,空空的蹲在村里的中心,没有一个学生。这几年,随着风雨的侵蚀,已经变得破烂。随着年轻人的走出村庄,村里就很少有孩子。我想随着这座学校的自然消失,村小只会留存在曾今在这里的人的记忆里面。扎根农村教育的说法只会是一种愿望,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只是一种理想。随着村小的消失,一批批村小的年轻老师只好选择另谋职业。也然坚守在村小的还是曾见我们的老师,已经很老了。他们需要休息了,可是年轻人在这里是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在一个农业大国里,没有村小,没有乡村教育是多么的可怕!村小会成为已成历史的符号。



童年从陌生的地方开始



最近几年,孩子刚会说话的时候,就会别年轻的父母带着远离家乡,去外地开始追逐梦想。可能受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理念的影响,年轻的父母把孩子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抓起。村子里的孩子都会被年轻的母亲带着在乡镇或者县城的幼儿园上学。这些年轻的父母大多读书不多,他们把他们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些孩子过早的承载着父母的愿望。这些年亲的母亲常年在外租房陪孩子读幼儿园。他们所谓的好幼儿园,就是每一天教孩子认字多,识数多,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幼儿园。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开始写字、识数。没有游戏、没有音乐、没有画画。幼儿园成了小学的预备班。我不知道这些辗转他乡求学的孩子,以后还有没有故乡、童年、童年往事、童年伙伴这些记忆呢?

这些年轻的母亲无所事事,只是给孩子做饭。年轻的母亲学会了奢侈的生活方式,忘记了自己来外面的初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陪伴孩子读书的母亲,有一部分移情别恋,婚外情更是泛滥。这种陪读葬送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不知道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得不尝试呢?



无休止的转学



开学初,农村的学校地位非常的尴尬。一方面,教师大量的调入县城学校,一方面学生开始陆续的转走。我们也很理解这些家长的良苦用心,谁也不愿将自己的孩子的未来交给农村教育。农村学校和县城学校有太大的差别。县城学校几乎拥有最优的硬件资源和软件实力,每一所学校农村的好教师都会被县城学校挖走,每一所学校的优秀学生也会被县城学校挖走。没有好老师,没有好学生,农村学校怎么能在应试教育中战胜县城学校呢?没有成绩,谁还会承认农村学校?农村校长想尽各种办法阻止学生转学,家长也使出千方百计,动用各种关系转走学生。每一天多出一个空座位,最为教师,心中总感到失落,这是家长对我们教育的不认可。现在有关系的老师都已想办法调走,剩下的除了老弱病残,就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好的生源已经流向了县城的方向,待在这里的也是没有办法的学生。



孤注一掷



有时候,看见各个学校附近拥挤的出租房,我会感到害怕。我想如果这些家长的愿望不能够实现的时候,家长会是多么的失望,孩子在家长眼中将会是多么的无能。农村,很多的家长都已放弃家里的农活,租房陪孩子读书,这种趋势从幼儿园已经开始,初中、高中特别的严重,四分之三的初高中学生都有家长陪读与做饭。陪读族就成了学校附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家长这种畸形的教育观让很多人担心。家长的目的很清楚,所谓的受教育就是让孩子跳出农门,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够为自己争面子的工作。家长的出发点不是孩子的发展和孩子一生的幸福,而是自我愿望的强加。这些被家长“绑架”的孩子,他们没有任何自由。不能够自由的看课外书,不能看电视,不能听歌曲,不能和同学交往……一切不利于成绩的活动都被禁止。这些孩子被剥夺了成长的机会,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孩子没有自我学习的机会,所有都在家长的安排之下。孩子过着“猪”一样的生活,不用做家务,不用洗自己的衣服袜子,总之,一切举手之劳的活计都被拒绝,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做题,做题,再做题。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教育出的孩子成绩很高,情商、交往能力、动手能力都非常的欠缺。我们教出的孩子没有同情心,没有激情,没有理想,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强迫去做。他们的精神世界非常的贫乏。试想,一个没有音乐,一个没有伙伴,一个没有爱好,一个没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是多么的可悲!这些人走上社会,他们怎么样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呢?

我非常的担心,家长的这种孤注一掷的做法,后果是非常的可怕。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社会发生这种后果很严重,会毁掉很多的家庭,会让很多这样的家庭没有幸福可言。



资源的极度不平衡



本身教育的发展就是不平衡,而最近几年的撤乡并校这种政策,让很多的农村学校更是没有立足之地。教育行政部门不会对农村的学校做过多的投资。县城的学校到处都是高楼,每一座楼上都有暖气,而农村学校依旧保持着十年前的样子,还是那些平房,只不过已经很破旧了。老师的办公室、学生的宿舍还是十年前的样子,还是用火炉子取暖。县城的每一所学校都配有先进的计算机室、实验室,而农村的中学还是十年前破烂的的电脑,没有一件像样的实验室。县城学校享受着各种优惠政策,作为农村的学校只能望洋兴叹。县城教师没一学期都有外出旅游,外出学习的机会,对于农村教师而言这只是梦想,除了校长,很少有人走出学校。将所有的优质资源都集中在县城的几所学校,这种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名校是非常的错误。自古以来,没有一所名校是行政干预形成的。名校并不是集中了所有的优质资源就可以办成,而是尊重教育规律,探索教育规律中形成的。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让农村的学校生存极为艰难。



家长的愚昧



这是一次在县城培训的时候,县城的一位校长大诉苦衷。这是一位小学的校长,他说现在我们的每一个班级人数达到了70多人,还在不断的往进插学生,教室已经没有办法容纳,呼吁再建一所新学校。县城生源的超出其承受能力,而农村学校生源的严重的不足。我很难想像,小学起始年级,70多人的班级能够有教师关注到所有人吗?我想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会成为一部分优秀学生的陪读生。无知的家长认为,只要在县城,孩子一定会比农村优秀。其实,这种大班额的现象只会摧残孩子的心灵,过早的让一部分学生心灵蒙上阴影。我们很多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够上县城的学校,就意味着拿上了大学的准入证。其实,从近几年的升学来看,情况并不是家长想象的那样,反而是相反。我认为,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地方是最好的教育。



结束语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行政行为的过分干预,家长对教育的错误认识,让农村教育逐渐走上衰落的时代。拯救农村教育,拯救农村学校,需要很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8:59 , Processed in 0.11724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