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夏鼐的学术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1 17:0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夏鼐的学术之路                                                   韩石山                           
                             
                             (年轻时的夏鼐先生)  
                                                                                           韩石山
    怎样在学术上成就一番事业,有通例,也有特例,相比较而言,特例给人的启示更大些。近读十卷本的《夏鼐日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品),对此深有感悟。
   未读之前就知道,夏鼐先生(1910—1985)是中国考古界泰斗级的人物,解放后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晚年曾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同时知道,他是个有留学背景的人。心想,定然也像许多这样的优秀人物一样,少小聪颖,志向明确,国内读罢大学,出洋继续深造,孜孜矻矻,终成伟业。读罢方知不是这么回事。夏先生入考古一行,纯粹是阴差阳错,甚至入文科这一门,都不是出自本心。然而这些,一点也不妨碍他在考古学界成就一世的英名。
    且看他的学术之路是怎样走过来的。
    浙江温州人。1927年夏,温州十中毕业,来到上海,考入光华大学附中(高中)。第二年春季开学,以岳父丧事留家开祭,未按时到校,“不料光华附中高中部适于其时划分文、理二科,令各生自行认定。庞元龙以自己认文科,故将余亦报入文科中,余入校始知之,当时分科并不严格,故亦听之”。(第1卷第9页)别以为这是少年时对自己兴致的错判,不,直到上了大学历史系,他还在想着转到生物系呢。
    1930夏,同时考上燕京和清华,光华大学可免试入学,等于同时考上三所大学。他选择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第二年经考试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入学不久,9月18日便到教务处问能不能转系。“吾问如转生物系能否得到允许,据云须系主任及教务长允许……一个晚上,都踌躇莫决:‘到底读文科抑理科好呢?’”(第1卷第72页)后因他故,未能转成,只好待在历史系,师从蒋廷黻先生认真读书,且与同班同学吴晗组织中国历史研究会。
   1934年夏天毕业,又考入清华研究院。历史系仅一人,以最高分录取。几乎同时,清华招考留美公费生。他的长项在中国近世史,但这一年的留美公费生指标里,没有中国历史,与中国历史相近的,只有考古学。要留学,只有报考古。也不是容易考的,参考者中竟有河南大学考古系的主任。可他还是考上了,且成绩在北平参考四人中为最高。
    清华研究院为他聘请的研究生指导员是傅斯年和李济二先生,依学校的安排,可先去安阳考古基地实习一年,然后出国。按说这下该死了心,矢立志于考古事业了吧。真要这样,就不是夏鼐先生了。3月间在安阳,得吴晗来信,说1935年度的清华公留美公费生名额里,有经济史一门,他的心又动了。于是让吴晗替他问梅贻琦校长,可否保留去年考古生的名额而参加今年经济门的考试。5月初,吴的信来了,说梅校长“意见如欲考经济史刚必须放弃考古学,因兄为本校学生,如一通融,必将引起各方责备及纠纷也……结果如此,殊令我失望,恐我只好咬牙硬干矣。”(第1卷第319页)也就是说,只能今年留学且学考古了。
   这样,1935年8月来到英国,入伦敦大学,师从考陶尔德研究所的叶兹教授学习考古学。没过三个月,他就看出这个叶兹教授的底子,“是一个不懂中文,又不懂考古的人,做起中国考古教授,却有点滑稽”。而这时,还有一位史语所派出的年轻学者吴金鼎,也在跟着叶兹学习,“条件是允减低学费一半,以襄助指导他人写论文为条件”。(第2卷第80页)不管别人怎样,他是再也忍不下去了。1936年4月,毅然离开叶兹教授,投师到伦敦大学考古系主任格兰维尔教授门下,学习埃及考古学。同时给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写信,要求延长一年留学期限。再后来,又去埃及参加考古发掘,终于获得博士学位于1939年回国。
    对夏鼐与吴金鼎两人,面对叶兹做出的不同选择,李济有个刻薄却不失公允的评价。1937年5月间,李济来伦敦讲学,见到了在英国学考古的几个年轻人,据同在英国留学的曾昭燏转述,“李先生曾谈及叶兹教授,此后决不再送学生跟他念书,说吴君太老实,不知变化,颇赞成我去年的转系,说这便是南人与北人气质的不同。”(第2卷第110页)
     学术上成功的通例不必说了,作为特例,夏鼎先生最为可贵的是,有着浓厚的读书兴致。“我曾几次对友人说,我的念书成了瘾,用功这字和我无关,要克制欲望读书才配称用功,上了瘾的人便不配称用功。不过我的读书瘾是喜欢自己读书,不喜欢有教员在后面督促着。”(第1卷第31—32页)喜欢读书,逢考必赢,可说是夏先生成功的不二法门。
                                 
                                                        2012年12月2日于潺湲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5:50 , Processed in 0.06060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