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作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6 08:3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作用          亲子教育是近年来世界流行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开展亲子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对孩子生理心理的研究的更加深入,几十年来3岁前孩子似乎不存在教育的问题的观念终于被摧跨,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3岁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是人一生发展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段,如果白白错过是对孩子潜力的巨大浪费。而做好3岁前孩子的教育工作,家长首先要负起责任。所以,“提高年轻家长的育儿能力,让他们掌握教育孩子的理论和方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0—3岁亲子教育机构便承担起了这项任务。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便是其中的一种。
        
笔者认为:所谓“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即家长与孩子在幼儿园里共同参与的互动式的活动。它以教师指导、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强调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参与,强调家长的积极参与,强调教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性;通过亲子间的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充分的活动起来,得到科学的指导,并且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亲子关系和新的教育观念及态度,实现幼儿学习、家长培训的全过程,以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家长成为合格的教育者。
        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亲子教育活动中充当着丰富的角色。而且教师的每一种角色的定位对孩子对家长对整个活动过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是亲子教育活动的规划者
        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都是教师来规划的。而教师规划的完善与否,对整个亲子教育的过程、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起着提纲契领的作用的。
       (一)教师是孩子发展的规划者
        每次亲子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目标都是教师别有用心地、有针对性地为挖掘孩子潜力、发展孩子的各个方面而设立的,是“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的,那么孩子的体格发育、大小动作、社会认知、语言表达、情绪情感、人际交往、性格脾气、行为习惯包括兴趣爱好等等诸多方面的健康发展,都是教师在进行亲子教育教学活动前、活动中都必须要考虑到以及活动后都要反省到的,都是在教师教育目标的规划之中的。也只有这样,教师才得以有的放矢地对孩子实施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孩子的发展才得以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是孩子发展的规划者。
       (二)教师是亲子教育内容的规划者
        亲子教育内容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或创造的。教师选择或创造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是“既适合孩子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是“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是“既兼顾群体需要又照顾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的”、是“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教师同时还要巧妙地将这些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合理安排,分阶段分层次地付诸于亲子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孩子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教育内容的规划者。
         
二、教师是亲子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观察者、帮助者、评价者
       (一)教师是组织者
        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是在教师的有序组织中进行的,教师是组织者。在这个角色里,教师要充分考虑孩子、家长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本身特点即对象更多、相对时间更长、综合性更强、趣味性更强、活动性更强来组织教育内容、设计活动环节,要特别注重寓教育于游戏于活动中,要特别注重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要特别注重动静交替,要特别注重玩教具及材料的灵活运用,做到在活动中让教师与孩子、教师与家长、孩子与家长、孩子与孩子多方充分互动起来,让孩子和家长充满热情、兴致盎然、轻松愉快地度过每次的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有转眼间就过去了意犹未尽的感觉。
       因此,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组织。
     (二)教师是观察者
        教师在组织活动的同时应做好观察者的角色。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和家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到他们的需要,才能作到心中有数,及时地有目的地适当地给予他们帮助。
       (三)教师是帮助者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去进行个别指导,适当地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活动,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方法。如《舀豆豆》活动时,青青爸爸看着儿子弄了半天还没用小勺舀一颗黄豆进矿泉水瓶,急得索性抓着儿子的手打了一下,然后再自己将黄豆统统倒进了矿泉水瓶里,青青则哇哇大哭……后来在教师的帮助下,爸爸才意识到了自己的性急鲁莽,学着教师的样手把手地引导青青用小勺舀起黄豆一粒粒地送进矿泉水瓶里,让孩子破涕为笑。
      (四)教师是评价者
       与任何教育活动一样,亲子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孩子对家长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积极的诚恳的合情合理的应该起到鼓励促进作用的。而这种评价应该是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全面了解家长的教育行为前提下进行的。特别不要拿孩子与孩子的能力、家长与家长的教育方法进行横向比较,因为每个孩子都不是一样的,都是有个体差异的,家长也是如此。作为评价者,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家长看待事物,要在充分了解其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其发展的前景。让孩子让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充满信心,对活动更加投入。
这种评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三、教师是亲子教育活动的双重指导者
        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不同于幼儿园的其他教育活动,它自始至终是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参与中完成的,而且它还延伸至回到家庭后家长该如何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也就是说,它的对象除了孩子,还有孩子的家长。因此,在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指导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家长如何“现身说法”。从这个层面而言,教师具有双重教育指导身份。
       (一)教师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者
        毋庸置疑,在每个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的亲子教育活动中,教师一直充当着指导孩子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引路人角色。
        教师在每一个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方案里都设计了不同的多个环节,而每个环节都是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促进孩子不同方面的发展的。如一次亲子教育活动方案里教师设计了“朋友多多(《敲小鼓》目标:引导宝宝走到前面并说出自己名字)”—“能干乖乖(《点芝麻》目标: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初步尝试握笔)”—“唱唱跳跳(律动《小鸟飞》目标:感受旋律的优美,模仿小鸟飞)”—“亲子游戏(《小荡椅》目标:通过摇摆发展大脑平衡觉,感受空中摆动的快乐)”—“活动结束”(目标:与教师说再见)这五个环节,不难看出,教师通过这次五个活动环节里对孩子的指导,以促进孩子语言表达、手眼协调动作、大脑平衡觉、模仿、情绪、情感、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循序渐进、因人施教同样是教师在亲子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遵循的原则。
       每个亲子活动方案的每个环节同一内容的要求和重点也都会因每个孩子的变化而变化。如“自我介绍”环节,第一次时教师只会要求孩子能在家长的帮助下开口说出自己名字(大多是小名且不强调其声音大小),当然,教师会鼓励孩子大声说,“说得大家都能听见你好听的声音”,于是有的孩子大声说了,有的孩子还是细细地讲了,有的孩子则犹豫着不开口;第二次活动时则教师要求上次声音细小的孩子能大声清晰地说出自己姓名(大名)——使用句型“我叫XXX”,而对兴趣足的能力强的孩子会鼓励他尝试连贯说出年龄——使用句型“我叫XXX,我X岁了。”……由此,同一活动内容每一次的目标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孩子的指导是不同的,对孩子发展的促进也是不同的。
      (二)教师是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指导者
         面对家长的种种疑难和困惑,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作用在这个角色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1、教师要指导家长首先成为学习者。
       “幼儿园开展亲子教育,其教育对象除了孩子还有家长,而且首要的是家长”。那么,整个亲子教育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家长学习、消化积累的过程。
        
教师要指导家长学习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要树立儿童全面发展观(均衡教育、情商教育、适应性教育、自主性学习、个性化教育)。通过亲子活动,家长明白了要视幼儿为独立的人、是有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的人,幼儿的兴趣、需要、游戏具有独立的而非从属的价值,肯定幼儿现实生活本身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而非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只是教育的媒介和手段,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亲子关系。
        教师要指导家长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学习与其相对应的指导要点,了解学习如何抓住孩子发展的敏感期,学习如何与孩子一起游戏和如何指导孩子活动,学习如何观察记录孩子以及评价孩子发展的方法、技能。在多次活动后,大部分家长逐渐接受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观点,知道了教育应当关注儿童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进行状态,儿童是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重视教育评价中潜在的文化决定性和内含的人文关怀。
        我们尽力让家长接受: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这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也鼓励和指导家长在生活中利用身边随手可取的废旧物品与孩子一起动手制作玩具一起玩耍。
        教师要指导家长学习如何科学喂养孩子,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的睡眠习惯及良好的大小便习惯,真正以幼儿发展为本,“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我们发现:在这个学习、消化积累的过程中,家长们越来越感受到自身对科学育儿知识的缺乏,越来越认同教育孩子真的不光是老师的事情,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亲子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也越来越切身地体会到了做现代父母的职责,更越来越与教师达成共识——即重视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
        2、教师要指导家长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孩子最亲的人。
        父(母)亲这种角色更适合孩子的情感特征。
       家长都有强烈的切身感受:与父(母)亲在一起,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能尽快消除对环境、人群的陌生焦虑感,能更加顺利地投入到亲子教育活动中来,并较快地适应集体活动。同时在活动中还能让孩子充分体验享受亲情。所以我们总是主张年轻的父母主动积极地参加幼儿园的亲子教育活动,而不让祖父母辈或保姆替代。
这种亲情根本就是无法替代的。
        3、教师要指导家长成为孩子的玩伴。
       我们让家长明白:亲子教育活动中,家长是以与孩子平等的身份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孩子一起游戏的。
        活动中,我们要求家长不许代替孩子做孩子应该做的事情,不许“辛辛苦苦地剥夺孩子的自由和权力”。于是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家长是他的爸爸(妈妈)更是他的朋友——一起玩游戏的好朋友,而不是平时对着他瞪眼睛,管着他不准这不准那的那个威严的“大人”,他们感到异常放松感到异常开心;他们甚至想跟大人比赛看谁更能干,因此在活动中的表现更加出色。            
        看着孩子们在活动中的高兴劲儿,很多家长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原来给予孩子快乐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
        4、教师要指导家长成为孩子的动力。
       每一次活动前活动中,我们都不厌其烦的告诉家长:在活动中,请您一定要及时给予孩子表扬、肯定和适当的保护。
        家长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充满激情的表扬都能给予孩子无限的动力。例如活动《过小桥》时,小女孩馨馨因为胆小而不敢独自踏上“独木桥”直往后退,爸爸耐心陪着她在一旁先看别的小朋友一个个走过,同时不停地鼓励着她“你肯定也能走”,然后牵着她的小手练习,最终馨馨在爸爸鼓励希望的目光中独立地自豪地一步步走过了小桥。而丁丁比较胆大,兴冲冲地踏上小桥,不料摔了一跤哇哇大哭,妈妈一边帮她擦去眼泪一边安慰着她充满信心地鼓励着她“再试试,妈妈保护你”,结果丁丁再一次踏上独木桥,稳稳当当地走了过去,她和妈妈一起高兴地笑了。
因此,家长应该支持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并保护、鼓励孩子努力完成活动任务,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
        5、教师要指导家长成为孩子的老师。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家长渐渐体会到:在游戏活动中,自己与孩子共同参与的同时还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充当着“老师”。
        教师要指导家长引导孩子集中精力参加活动而不是强迫孩子参加活动。
有的孩子孩子往往不能如愿参加集体活动,这时教师便告诫家长应该以积极态度面对,如提早带孩子来幼儿园亲子班熟悉环境、熟悉老师,逐渐让孩子觉得“好玩”,从而愿意喜欢和爸爸妈妈来幼儿园亲子班“玩”;有的孩子特别是更加年幼的孩子活动中精力难以集中,这时家长不能因为顾及自己面子而强迫孩子与孩子发生对抗,应暂时忽略或用其他物品吸引孩子注意力,满足其心理需要后再回到集体活动中来。
        教师要指导家长在活动中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有的孩子不愿与老师、朋友打招呼,我们便让家长试着问问孩子“这是什么老师”、“这位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引导孩子大声说“XX老师好”、“XX小朋友好”“叔叔好”、“阿姨好”等等;有的孩子活动后不愿意将玩具送回去,我们又引导家长告诉孩子“玩具也有自己的家”,并带着孩子将玩具送回家;……久而久之,孩子的良好习惯便成了自然。
教师要指导家长在活动中引导孩子学会与小伙伴交往。集体活动里很多孩子表现出了“自我中心”,孩子之间难免发生争抢玩具或受到别人欺负现象,我们及时阻止了家长因害怕自己孩子吃亏而出面处理的念头与举动,告诉他们应积极引导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培养孩子的宽容、谦让和共享意识。
        教师要指导家长在活动中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学会独立学习而不包办代替。很多家长在活动中表现出爱子心切、急于求成行为。如《撕面条》活动时,乔乔娇气地要妈妈撕、而妈妈也因为急儿子撕得太粗、动作慢怕落后于别人帮孩子将老师提供的纸页一口气全部撕成了细碎条……结果可想而知是适得其反。后来在教师的个别指导下,妈妈才改变方法耐心等待儿子完成任务。其实,瑞纳尔蒂早就清楚地指出:“只有当儿童感到无能为力或需要额外帮助时,成人才可以合法地将自己的‘知识贷款’给予儿童。儿童通过这一经历,使这些‘贷款’很快地得到回报升值并变得愈加珍贵。”因此,家长应该应该更加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耐心引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6、教师要指导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的一切言行都是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决定了婴幼儿具有模仿力极强的特点。在孩子眼里,成人能力强、本领大、知识多,是无所不能的,但自己很多方面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急于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使自己尽快强大起来。然而此时他们的思维还不健全,很难作出是非判断,模仿是不加选择的。所以家长首先要积极主动参加幼儿园的亲子活动,特别是在进行游戏时不要光看着孩子自己活动,要自己先动起来,给孩子做表率做示范,配合教师用自己的热情带动孩子动起来。我们发现:活动中家长的热情、积极态度、行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活动状态。另外,家长在幼儿园亲子活动内外的一切行为举止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言行。例如一次亲子活动前,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坐在幼儿园草地上,父亲随手扯了一根草,随即他的孩子乃至他身边的孩子们都跟着学样……还有家长在活动中对游戏规则的遵守、与朋友的相处、对问题的处理等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所以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是家长要非常重视的问题。
        教师还应嘱咐、强调家长不仅在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中如此,在家庭里的亲子活动游戏中也应如此学以致用并且延伸。长此以往,亲子教育才会得到良性发展,婴幼儿的教育才会真正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能重来。要改变孩子,父母必须先行改变。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教师及其教育工作者正肩负着如此重任。根据当今教育的民主化特点和对教育过程的认识的变化,服从教育界的共识——“出色教学的本质在于必须涉及人类关系问题”(佩恩、曼宁1998)。笔者认为:亲子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指导孩子来指导家长,让家长学会正确教育孩子。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中家长和孩子是一同成长的。因此,在每一次亲子教育活动中,我们精心尽力地组织好教育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孩子发展、教育内容的“规划者”、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观察者”、“评价者”,教育的“双重指导者”,并充分发挥各种角色的作用,使家长成为“孩子最亲的人、玩伴、动力、老师、榜样”与“学习者”,倡导“形成合作的探究式的互动”关系,并通过教师与孩子、教师与家长、孩子与家长、孩子与孩子这种多方面的社会互动,与孩子一起共同建构认知理解的途径。我们期盼着能把好的方法教给家长,把好的前程送给孩子。以保证婴幼儿游戏权、受教育权、发展权的真正实现,使婴幼儿所获得的发展不会是情感缺失的、表面的、片面的、暂时的,而是积极愉快的、真实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正如我国学前教育老前辈孙岩老师对亲子教育活动所寄予的希望——“使我们的宝宝们真正拥有最佳的人生开端,使中华民族未来公民的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作者:邓益云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第二幼儿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0:04 , Processed in 0.06527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