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课三研案例《运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6 09:2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课三研案例《运球》   来源:璧山县城关幼儿园  作者:左平    关注发展
引领孩子走进有意义的学习
                      -----一课三研案例《运球》

教师引言
在经历三次《运球》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修订自己的计划和教学方法,同时静下心来思考“幼儿发展”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我尝试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科学活动中如何引领孩子走进有意义的学习,还孩子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空间。下面就请您和我一同走进我的三次《运球》活动。


第一次运球——是什么导致孩子的运球方式如此单一?
镜头回放用各种工具运乒乓球——“兴致勃勃”却“易如反掌”

我给孩子们准备了纸杯、勺子、牙膏盒、果洞盒、胶泥小桶、绳子、铁丝、电池、乒乓板筷子、雪花片、胶泥、透明胶、剪刀等材料,要求孩子们在不移动盘子又不用手直接碰到乒乓球的情况下,把球从这个盘子运到另一个盘子里。把自己的方法记录在自己的记录表里。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开始运球了。有四分之三的孩子选择了比较直接和简单的运球方式,如:用勺子直接舀,用杯子等工具直接装。整个过程中,虽然我不断提醒小朋友更换不同的材料,但是,象绳子、软铁丝、电池等看似不能运球的工具几乎没有小朋友主动去取,运用两种物品协作的小朋友较少。交流的时候,我鼓励孩子说说自己用了哪些材料运球?成功了吗?例如“我用了杯子运球,我成功了”“我用了勺子舀,也成功了”“我用了乒乓板,没有成功,乒乓板舀不起来乒乓球”“我用雪花片运的球,成功了”。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大部分孩子仍然乐此不疲地用简单的工具运球。
内心交锋:
1、为什么孩子们停留在简单的操作上?
2、这个活动孩子是否获得了发展?
3、我在活动中还需要关注什么?
我的分析与思考:
1、幼儿的学习常常受常规思维的影响,这种思维很浅表即惯性思维,所以他们大都选择了直接可以装球的材料,没有充分发挥心智活动,如果长期下去会阻碍思维深度发展。





2、回想我投放的材料,象杯子、勺子、牙膏盒、果冻盒、小桶这一类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是缺乏挑战性的,不能引发孩子更深层次的思考。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学习不能从零开始。”这提示我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经验来促进新的学习,同时也要考虑到孩子已有的某些经验也可能会成为新学习的障碍。因此下一次活动应减少能直接运球材料的投放,增加有难度的材料。
3、回想我的引导,只关注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由于在记录和交流的时候我的提问出现最多的是:“你用了什么材料?成功了吗?”因此对孩子起到了一个暗示的作用,所以孩子们都喜欢选择这类材料。同时缺乏对个别孩子好方法的捕捉,没有对“材料变形能运球”这个经验进行梳理。


第二次运球——是什么影响了孩子的深入探究?
镜头回放:用多种材料运球——变味的材料组合
这一次,我减少了直接能运球的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同时增加了报纸。通过设难,孩子们开始挑战较难的工具。有小朋友开始想到用透明胶把绳子固定在乒乓球上面;有的孩子把勺子放到乒乓板上,按住要滑掉的乒乓球。这时我鼓励了孩子:“看,他用了两种材料来运球,真不错!看看谁能使用几种材料运球!”于是,有的孩子开始“这样”使用“多种材料”:如:用纸杯装好球,再把铁丝套在纸杯上一起运,有的用胶泥装上乒乓,然后再把胶泥放到纸里运。这个环节中很多孩子总是被动地记录。在接下来的运球比赛环节(又快又稳地运球)很多小朋友又回到了从前,选择了简单的工具。
内心交锋:


1
、个人记录是否影响了孩子的操作?

2
、为什么孩子没能进入深层次的探究?

3
、最后的运球比赛是否和前面的环节缺乏提升?
我的分析与思考:
1、孩子们用绘画方式进行个人记录用的时间太多,影响了探究的时间。2。教师的语言向导会对孩子经验的提升有很大影响。实际上用“勺子和一块乒乓板结合运球”的孩子想到的方法是让球不容易滚下来,运得更稳,这才是使用多种材料最本质的东西。而我只关注了一个表面现象——他使用了多种材料。这样的表扬对其他孩子起到了一个误导:只要能用多种材料就最棒!于是,孩子把单独就可以运球的两种材料组合到一起。看来教师对一个事件的关注点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导向作用是多么重要!3、最后的运球比赛环节,孩子的发展意义不大,活动的推进性没有达到。

第三次运球活动——怎样去提升孩子的经验?

镜头回放一:只用一种材料运球——为什么集体记录表失效了
这一次,我尝试在第一个环节进行集体记录,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工具。交流时我请孩子们对照记录表说一说自己的方法,比如“我用纸杯舀过去,我成功了。”“我用纸板运球,球会到处滚”“我用雪花片舀没有成功”我请小朋友比较了为什么纸杯容易运球而圆纸板不容易运球。同时统计了成功和失败的人数。但是在这个环节我却忽视了让孩子们通过记录表找出容易成功和失败的工具,导致集体记录表丧失了它的一些宝贵价值。
镜头回放二:尝试一次运多个球——孩子们的经验到底获得了多少提升
很多孩子都没有在“运得多”上动脑筋,重复同伴行为的较多。小结的时候我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新方法。“我把铁丝弯一下,把线缠上去,就可以运球了。”“我用两把剪刀合在一起,也把球运过去了。”“我把雪花片做成篮子,就可以运球了。”(但是我却没有及时抓住这个点让孩子演示)在后来的运球比赛环节另一个小朋友想把雪花片变形,但是由于方法不对,最后没有运起来球。只有少数孩子想到了用透明胶粘球的方法提高效率。
内心交锋:
1、我的记录表充分体现了它的价值了吗?体现出集体记录的意义了吗?
2、两次讨论究竟该讨论什么?
3、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引领孩子走进有意义的学习?
对三次活动的思考:
三次“运球”让我对怎样引领孩子走进有意义的学习,关注孩子发展方面有了一些认识。
1、材料投放
我们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材料的投放。大班材料要突出“挑战性”。针对大班孩子的特点,孩子直接使用就能成功的材料应该要少,要鼓励孩子通过材料的改造、材料的组合进行操作,从而获得不同发现。
2、交流中教师的提问
在每次交流总结阶段,教师的提问旨在帮助孩子整理经验,让孩子在回顾过程中回想方法,要善于抓住孩子在活动中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提升,同时应以递进式的新问题结束,体现“导”“放”“启”的作用。
3、教师的关注
开始的时候我可能关注得多的是活动形式和活动的结果,而忽略了活动的过程以及孩子经验的提升,所以总感觉到活动不能推进下去。因此在今后的活动中,确立活动目标时,要反问:能在幼儿的已有经验上挑战多少?确立活动过程时,要推敲:如何让幼儿在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确立活动形式时,要琢磨:怎样的方式能让幼儿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确立活动评价时,要比较: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以人发展为本”的理念?
对下次活动的设想
在提高运球的效率(稳定和个数)上体现记录表的价值。在第一次交流时重在让孩子观察集体记录结果,回想方法,发现怎样“制动”,获得稳定运球的经验。第二次探索鼓励孩子运得更多,记录自己运球的个数,交流时要抓住孩子好的方法,重在找出运得多的原因。让孩子通过操作——记录——交流,获得经验的提升。
我的感言
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孩子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有着许多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提升。在我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我希望通过活动帮助孩子打破思维定势,让孩子能够提获得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虽然活动还没有结束,我想,在一次次的反思琢磨与思考中,我能做得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0:19 , Processed in 0.09441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