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
南方民间剪纸是中国南方诸多民族民俗文化的产物。与北方民间剪纸一样,它们共同孕育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沃土,分别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发育成长,有着不同的文化个性。本文从图腾崇拜遗存、楚巫文化印记、民族历史文化史实和民俗文化风貌四个方面论述南方民间剪纸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以期引起人们对南方民间剪纸中民间文化价值的关注,促进地域性民间剪纸文化研究。
[关键词] 南方;民间剪纸;民间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 J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4)03-0053-06
南方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剪纸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居住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长江流域以南的汉族与南方30多个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并传承的民间手工艺文化。南方民间剪纸的产生与北方的民间剪纸一样悠久。它们共同孕育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沃土,分别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发育成长,形成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代表着中国民间剪纸的南北两大流派。由于南方地区民族众多、古代文化积淀丰厚、民俗风貌多彩纷呈,民间剪纸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伴生物和形象化载体,其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有着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一、南方民间剪纸中的图腾崇拜遗存
史前考古证明,南方各民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息繁衍在祖国南部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云贵高原地带,与黄土高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上古所谓“三苗”、“南蛮”、“九黎”、“百越”、“百濮”、“西羌”与“东夷”的一部分就是活动在这一带的原始部落和族群。这些土著的原始部落和族群与不断南移的中原民族反复融合、碰撞、分化整合,才形成了现在这种有汉族在内的包括壮、苗、瑶、畲、藏、门巴、珞巴、布依、侗、彝、羌、水、仡佬、仫佬、毛难、黎、京、土家、高山、白、傣、哈尼、独龙、德昂、怒、阿昌、傈僳、纳西、基诺、佤、拉祜、景颇等30多个民族的多元化局面。图腾崇拜是远古氏族和部落社会普遍存在的原始信仰和观念,南方民族中几大族群的图腾崇拜有同有异,作为古代民族文化的心像记忆的民间剪纸,通过图像传承系统、生动地记录了这一史实。
在现存苗族剪纸中,鸟纹样尤其丰富。有锦鸡、雀鸟、凤鸟等大小禽类,更有大量形态怪异、抽象变形的鸟纹样,给人一种神秘怪诞的印象。其中贵州苗族一件“对鸟双凤袖花”纹样,与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匕上的刻纹“连体双鸟纹”如出一辙。(我们知道,河姆渡文化属于古越族的原始文化,鸟为古越人的图腾。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原始象牙工艺品中,比较完整的6件精美的象牙雕刻,多集中在“鸟形象的创作雕刻上”,有双鸟纹蝶形器和立体鸟形器。其中一件刻有两对连体双鸟朝阳纹的骨匕堪称新石器雕刻艺术的珍品。骨匕上鸟体双双相对,腹背连接,连接处饰以火球般的太阳纹。鸟头羽冠飘逸、双目炯炯有神。利喙与蹼足、尾翼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因而有专家认为,“把它看成原始图腾崇拜的某种标志,则可能是更接近于创作者的原意”①。
越人崇鸟,古籍中多有记载。《博物志·异鸟》中就有越地深山有鸟如鸠,“越人谓此鸟为越祝之祖”的记载,考古文物也多次证实了这一点。南方古代越族群体支系多、分布广,长江中下游地区、闽江流域、珠江流域、红河中下游都曾是古越族的分布区,且古有楚越同源的说法③。尤其是洞庭湖以南的扬越与楚的征战与融合频繁④,苗族作为“三苗”、“南蛮”和“楚”的后裔,与古越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剪纸中出现类似古越族图腾“连体双鸟纹”的纹样,绝非巧合,是古代几大族团文化相互融合、渗透、承接的缘故。同时民间剪纸对于远古民族文化信息传承的准确性也令我们感到惊讶。
过去人们有一个思维惯例,认为只有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的民间剪纸才是体现中华民族本原状态的剪纸。其实,在南方许多地方的剪纸及相关习俗也保存着剪纸文化的原生态和剪纸民俗活的形态,福建漳浦百岁老人林桃的剪纸作品即如此。漳浦县是1993年国家文化部授予的“全国剪纸之乡”,大字不识几个、足不出户的林桃老人是当地有名的花姆(花姆为当地人对擅长女红、剪纸的老年妇女的尊称)、杰出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有 “中国民间毕加索”之誉。这位世纪老人看似随意的剪纸作品中,原始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一个民族最深厚的文化积淀,常常在她那不经意的剪刀下闪现出来。她剪的《挑水牧羊》图,左上角冷不丁地剪上一条横卧的游蛇。看似不合情理,却又与古越人崇蛇信仰相合。另一幅《龟蛇图》,则直接表达了古人龟蛇崇拜遗趣。有趣的是,老人还在盘旋的蛇体中,剪出一个似人似蛙的动物,形象地表达生命繁衍的主题(图2)。
福建古称“闽”,为东南越居住地。“闽”字从门,虫居室内之意。古人称蛇为虫,“闽”字字形即表明闽人为大虫蛇种之后。闽地历来祀蛇敬蛇之风颇盛,有些地方至今仍不见衰减。在福建南平市樟湖镇,还较完整地保存着每年春秋两季迎活蛇、游蛇灯习俗。当地老百姓说举行迎活蛇、游蛇灯后,各家各户可以得到蛇王的保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子孙满堂。迎活蛇仪式在农历七月初七,人们事先捉一条大活蛇送往蛇王庙常备之水缸中驯养。届时再到蛇王庙举行拜蛇王、请蛇王仪式。接着举行迎活蛇游行。游行者由一支赤膊壮汉组成,前有蛇王开道,游行者皆手执活蛇边舞边行,人体蛇身互相缠绕,象征着肉体与灵魂的交织,再现蛇图腾神秘博大之力量;游蛇灯则于正月十五举行。蛇灯由蛇头、蛇身两部分组成。一截截的蛇身由各家各户分头制作。通常是一块木版上置三盏花灯,花灯上装点着吉祥剪纸图案,这些剪纸图案既象征着蛇身的花纹,也表达了各户人家的新年期盼。蛇灯点燃后通体透亮,花团锦簇、美妙无比①。通过每年的花灯制作,樟湖镇上至老妪,下至幼童皆剪得一手好剪纸,古老的观念,就在年复一年的民俗中得到传承和强化,樟湖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剪纸之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