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个时代的记忆与彻悟——读周有光口述《百岁忆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6 12:4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个时代的记忆与彻悟——读周有光口述《百岁忆往》
李传玺

《百岁忆往》,周有光口述,张建安采写,三联书店2012年11月第一版,25.00元

  107岁的周有光先生又出新书了。此书由老先生口述,张建安小先生采写。    此书叫《百岁忆往》。当建安兄前段时间告诉出版消息时,我就期盼着早点读到,前几天他把书寄来了,我是那样爱不释手。腰封上的那段话,更让我震惊与钦敬,我想所有的读者看到这段话,心中也肯定会涌起我同样的情感。“在暑天里,他检点平生,三次删改,竟刊落一多半文字”,如此高龄,在高温难耐的暑天里,以如此严谨态度对待文字,以如此审慎精神对待历史,其毅力与境界不能不让我们这些后学高山仰止。
    周有光先生出生于清光绪乙己年十二月十九日(1906年1月13日),之后又经历了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以及今天的新中国时代,有人喜称他为“四朝元老”,既然是百岁忆往,不能不触及时代,而先生的“时代观”很启人深思。在说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时,他据史得出,“古代就讲,不以成败论人。论什么呢?要看它对历史是推进的还是拉后的。如果它能够推进,即使打了败仗,也是成功的。如果是落后,打了胜仗也是反动的”,以此来衡量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化史上的意义,“戊戌政变是一件大事情,是中国第一步走进现代化”,“民主运动在许多国家都是失败成功、失败成功,慢慢爬上去的。有失败有挫折,这是必然的。挫折了,也是影响很大”,历史的前进,“慢慢一步一步走上去的。也可以说,是半步半步走的,很不容易”,正是如此“时代观”,促使他是那样乐观坚信,“我认为中国的未来跟世界的未来是一致的。社会的发展有一个规律,规律可以暂时离开,不能长期离开,迟早要按照规律前进。世界都向民主制度前进,中国的方向也一定是一样的”。
    忆往中体现出的周有光先生的“生命观”非常值得当今所谓盛世中的任何人学习。他说,“这107年间,遇到许多大风大浪。八年抗日和十年‘文革’,是两次最大的灾难”。特别是“文革”,使中国倒退了许多,人也死了很多,而他之所以能活下来,并活得如此高龄,主要是“母亲影响我乐观”,母亲的教导是“度量要大,遇到困难不要消极”,“船到桥头自然直”,“受我母亲的影响,遇到抗日战争的困难,遇到文化大革命的困难,我处之泰然”。他和张允和晚年恬静甚至“举杯齐眉”的生活方式也让人羡慕不己。虽然书房只有九平米,放上书架后,再放一张小书桌,两把椅子、一个茶几,余下的空间已经很小,但他仍和张允和每天上午10点并坐于此,或喝茶或喝咖啡,并且举杯齐眉。“古意”盎然,一切又是那么自然,于相互尊重背后,透着的是对生命规律的洞彻与把握,以及廓大感情空间对生命对生活的包容。张允和2002年8月去世,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一时透不过气来,但很快便回归到正常的作息轨道上来,7点左右起身,下午要午睡,晚上10点或者稍晚些休息。在老先生那里,生命似乎已与时间化合为一,且随着时间自然且舒缓流淌下去。
    从2010年8月至今,张建安23次拜见周有光先生,这本书就是这些拜见聆听忆往的真实记录。如此高龄的忆往,闪现出的必然是其人生中最难忘、最沉痛、最深刻、最华彩的篇章。张建安按照“往”时间顺序将这些篇章独立成节,再加老先生自己几近严苛的删节,就使得这些“最”得到了完美意义的凸显,不仅简洁凝练,而且可以说是字字珠玑,无一字无意义无神采,不仅使每一节浓郁着《世说新语》的神韵,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并融,更在于无论叙事还是思考都像一枚枚浮雕迅疾镌刻上你的记忆,时而让你会心一笑,时而让你拍案叫绝,时而让你无奈唏嘘,时而让你乐观感叹。比如张建安后记中举的那个谈欧美教育的例子,原稿114个字,经老先生自己两次修改,竟只剩34个字,“欧美式教育,称博雅教育。要给孩子自由,培养自觉能力;知识基础要广,便于将来发展”,字数简到了无可再简的地步,意义完全包容,而且由于“简”,意义更加抢眼入脑,更加撞人心智。还有那个大雁粪雨的故事,一万年才能遇上一次的事让他们赶上了,要不是强制集体学习训话根本不可能,天空上黑压压的大雁,地面上一行行呆坐的人群,连接两者是一道道大粪的“墨线”,读了那则故事,谁都会浮出这般景象,而其背后整个民族的时代苦涩也会一起涌上心头。
    此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到无比亲切。张建安很好地保留了老先生“忆往”的表述方式。虽然至简,也只是删除了口语常见的“习惯性过渡”和“重复性的阐释”。相反由于至简,更加突出了所欲表达的“亮点”和口语化本身的亲切味,并且成功营造了一种情境: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是在场者提问者和参与者,就坐在周先生的对面,看着他一边沉思,一边回忆,一边用老人特有的语速语调语句给我们讲述那四个时代和他自身的“纠结”。比如说到他和沈从文不同的恋爱方式时,“我跟张允和的恋爱是流水式的。沈从文不一样,他是冲击式的”,“沈从文本事大,你不理我我信照样写,你看也好不看也好,一封一封地写”,“我说沈从文脸皮老厚的。哈哈”。他在评述他和沈从文先生不同的恋爱方式么,分明让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姐妹兄弟”见面相熟后的随意玩笑。说到现在的身体与生活,“牙不大好,吃一些软和的东西。每天都吃水果。这两天吃草莓。这两天草莓好得很”。几如《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们的家常话,又如禅家于日常中散落的禅意。说到现今流行的文化发展趋势,他不同意季羡林先生前些年提出的河东河西论,而是借一位女记者口道出自己的“双文化论”,并且指出了它们的共通点,“欧亚大陆有很多文化摇篮,后来慢慢归并成四个传统文化……四种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形成一个新的高层文化,叫国际现代文化。国际现代文化是大家共同的。五四运动提出科学、民主。这就是国际现代文化”。“文化论”也能说得如此口语,只有对自己的思考真正做到大彻大悟,才能体现出如此自然、明白、通透。读着此书每个小节,我们感到亲切更感到亲近,我们体味着阅读的畅快,更体味着领悟的欢欣。
    《百岁忆往》,四个时代的亲切记忆与深切彻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8:47 , Processed in 0.06447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