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如何结尾 / 严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1 11:1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如何结尾 / 严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说,一首诗的结尾艺术,要求很高,其妙无穷,认为画龙点睛,是全诗的一个警句,非常重要;有的则说,诗的结尾虚无飘忽,应是留有余音。我从众多诗作的结尾中考察判断,好像是不外乎上述两种类型的手法。
  
  这两种主张,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如何界入得恰当却也有难。诗到底如何结尾?在我的概念里始终是个模糊的探索,谁都难以提出一个固定的模式。其实,也不应固定起来,应题材、品种而定,只要能创造较高的境界,把全诗推向高潮的均可应用。
  
  有一首很有名的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作者梁小斌),这首诗的结尾艺术,是比较明确的点题之句“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全诗38行,这是最后结尾的三句。因为全诗的关键所在,是钥匙丢了,一切都丢了,他在认真思考。“天,又开始下雨,/我的钥匙啊,/你躺在哪里?”读着这诗句,让我的心情不安和沉重起来,而诗在最后发出了作者心底的呼唤,连贯起来是那么动人,而这种结尾又把我带进了新的思考,也并非不留空间。
  
  再来欣赏女诗人路也《鱼塘》这首诗的结尾。全诗只有13行:/我相信那些鱼都睡着了,所以不见踪影/红鲤该有画上的模样,这方水塘是金色屋子用来藏娇。/破烂的鱼网扔在地上,供麻雀结绳记事。/紧靠岸边的,仿佛是伏羲或神农留下来的一只失去双橹的木船。/藻类絮絮叨叨,话题挤向水塘四个边缘。/那些逐水而居的灌木临帖着北风/把自己的姓和名写下来/用勇气顶住了江南冬天的微寒。/当我和你走过,我说,要小心,要小心/这岸边的泥土很软,跟春天时候一样/那么容易塌陷!/似乎用她的诗句,把你带进休鱼后一番鱼塘里的平静景象,或者已进入初冬季节,鱼已潜沉塘底不是它的活跃期,所以都睡着了。而诗意并没有因为鱼塘的平静而平静,在结尾时却来了一个180度的跳跃,是这样结尾的,当我和你走过,我说,要小心,要小心/这岸边的泥土很软,跟春天时候一样/那么容易塌陷!/已不是你想象中一首诗的发展顺理推舟的思路了,相反重新启动了读者的思维,向高处传奇式的一跳,这种平静后的提醒,已超出了“鱼塘”的概念,可领会为要想在池边摸大鱼,小心岸边的泥土很软。我坐在电脑前摸着头,久久地揣摩它的余音。这是我议论中另一种类型的结尾,特别是现代诗的结尾,常常是为之一震。
  
  所以,关于结尾艺术如果要强调单一的那一点,似乎都不宜绝对的定而论之,只要不是假、大、空,题材、品种不一,处理也应不一,如:抒情诗与哲理诗又不尽相同,新诗与古诗也不尽相同,现代诗与传统抒情又不尽相同。划一的做法是绝对论的反映,把模式定格在一个静止的、固定的、偏面的框子之内,都不符合实际。
  
  这里有个误区,只要结尾点题就认为是“抒情尽而又尽,不留半点余地,”“言志直而又直、没有一点余味”是偏面的。如果只要恰到好处地尽情地抒情,也没有什么不好,只要分寸得当,诗怎么能离开情呢?情是心灵的倾吐,是诗的核心,而现在情不是多了而是抒发少了;言志虽是传统的诗学理念,也没有绝对禁闭,只要不是空洞的豪言,虚假的大话,言志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跃眼的火炬,点起共鸣,也没什么不好。如果一定要按那一种格式,聪明人都不会这样武断,只要不给读者有荒凉感。诗篇的终点,在结尾艺术上,匠心独运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我倾向于在实践中摸索,自然地跃然而出,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 节选,转载时有删动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7 12:08 , Processed in 0.07357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