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的形式与内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1 14:4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的形式与内涵
                             天城阿扁


    一 诗的简洁
   诗歌这种文体在网络流行,大概因为它的排列更易于阅读,更爽心悦目。所以,一些随感式的散文也在回车键下貌似诗歌进入了诗的行列。因此有人哀叹诗歌的堕落。这有点像一个大腕明星和一个不著名演员的撞衫。后者被讥讽为模仿而前者是独具审美之眼光。穿一样的衣但永远是两个不同的人。
   其实,这正说明了诗歌这种形式的魅力,被模仿的基础是被认同和赞赏。网络上的长篇小说似乎也不再密密麻麻挤成一堆,也像诗歌一样,开始变得清丽简洁起来。但诗歌的清丽和简洁是骨子里的。

   二 经典
   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分成了八十多个小节。看起来有点像诗。
   古人不会敲回车键,他们把文字刻在甲骨或竹子上。为了省些气力,他们便不愿长篇宏论,只说自己想说的话。便把并不连贯的思维残片串在一起,形成了诸如《道德经》、《论语》这些古藉。有人觉得这样写容易一些。当然,也灵活一些、凝练一些。不然,每个小节单独成篇,会多一些枝枝蔓蔓的起承转合,就冗长了。如果再引用一些别人的观点,就变成了今天的教授博士们的论文了。有窃贼的嫌疑。好在古人没这么做,他们的自说自话最后便成了经典。

   三 生活是诗人的全部
   文革时的作家浩然,写过很多四部头的长篇。公正地说那些小说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村里的生活真实。但他是江青们赞赏的作家,江青去势,他也完了蛋。但直到今日,可能还没人能在长篇这个领域胜过他。浩然就是个农民,没有什么文凭。但你从他的文字里看不出来。估计他应该读过很多那个年代别人读不到的古藉吧。不然没那种修为。
   特别是当时,西沙群岛有了一次战事,与越南起了纷争。于是浩然担负起写这次战事的任务,要求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并出版一个长篇。他完成了,那个长篇写得像诗。不仅仅在排列上像诗,那些绚丽的词,那些堆砌的华美,都披上了诗的外衣。整本书可以给现在的那些需要优美词句摘抄的学生们直接收入囊匣。
   我说过浩然就是个农民,不含贬意。他只熟悉他的农村生活,打仗的事他没见过,于是只好堆砌词藻,很唯美地写一场流血的战事,把空洞表现到极致。这有点像网络上流行的婉约文辞,也用这种方式来表现空洞。

   四 诗与形象
   诗也是需要塑造形象的。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诗同样要以形象站立。即使是一首纯粹的,言说个人心情的抒情诗,你所呈现的也不仅仅是一些话语。这些话语的背后站立着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就是你自己。
  所以,故弄玄虚会让人看出你的狡黠和虚空,还会让人窥见你的浅薄和装腔作势。思想本来就会冲淡诗意,何况贫乏的、没有深度的图解更不可能和诗意如漆似胶。

   五 灵感杂议
   诗人是感性的动物,想象是他的本能。
   一个感性的人,往往会有很多心绪。他们稍稍在一件事或一件物前作些停驻,就会有很多想象纷沓而至。如果将这些想象写下来,就会有舒畅的感觉,这是为诗的基础。这种思与写的冲动,有人说是灵感。其实没那么玄虚。不过是面对生活,诗人们更愿从多个侧面去认识它而已。

  六 言人之尽知
  科学家的存在体现在他们的发现中,而诗人的存在却因为他所描述的一段思想。
  比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最初发现这个规律的是科学家,成为常识后人人都知道,甚至觉得幼稚懒得去说。但雪莱说了,他却因此被人记住了。
  比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种愁绪被重提,有谁能言?又有谁没经历过?所以,诗人就用这种言人之尽知又不能说出的方式存在着。

  七 美与呈现
  生活有时就把一些美很随意地展示给你,那是真的美,不刻意,不雕琢,只要用心去体会。比如山的崇高、川的容纳、湖的静谧、草原的广袤、花的纤美、草的柔韧、男人的强悍、女人的温顺。等等。我们在写诗时,应该记住,美只是眼前的这一切的附着物,没有这些真实的存在,美便不能存在。空喊着美呀美呀的,没人会感受到美。只有对存在着的形态进行描绘后,你才可感知美的存在。

  八 关于意象集合
  现在的诗歌有一种共同现象,就是喜欢罗列意象。作为一种方法,无所谓好与坏,
  马致远的天净沙是这种方法的泛觞: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很美,他的罗列展开的是一幅画。那些意象呈现着这幅画的多个侧面,从而构成了断肠人所处的一个外部环境,而这样一个环境又正好融合了人物的心境。由外而内,共同营造了诗词的氛围。这种方法,马致远用得很成功,且是诗意的。但现在被泛用了。
  现在很多诗里,那些罗列的词没有实际意义,和所要表现的东西缺乏诗意的联系。本来是要借助这种意象的罗列,呈现主题的多个侧面,却因堆砌而削减了主题的明晰,令人昏聩。

   九 文心

   把自己的悲喜当别人的悲喜,把别人的悲喜当自己的悲喜。才能文不自缚。同时,行文之中,我们须在某些时刻做冷静的旁观者。否则,激情的决堤会泛滥成灾。
  所谓心态好文行正道,心寂寂文无光华。

   十 微型诗
   微型诗脱胎于日本的自由律式俳句,这种诗歌形式其基本结构包括起句.承转和结句三部分。主旨和意义往往落在结句。起句为诗的兴,承转句负责引申。诗意的显现往往决定于这一句的出奇。

   十一 关于歧义
   行文不出歧义,是表达时的逻辑要求。诗里有时故意用词的歧义那是一种修为。比如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就是修为。

   十二 思想是诗的深度标志,但需诉诸于形象
   思想本来就会冲淡诗意——这不极端,睿智的思想可以借助诗来表达,但思维的逻辑和诗的真谛却格格不入。这就需要淡化思想的理性,让它融化在诗意之中,让人感受到理性的庄严之美。我在上面所排斥的,不是睿智的思想,是贫乏的、没有深度的图解,装腔作势的东西是不会有诗意的。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文革中的那些囗号诗。
    十三  诗歌的解读
  其实很多作者在动笔写诗时并没有明确的主题,写的过程中这些东西才开始逐渐明晰。你的阅读和诠释便会让你的理解变成它的内涵。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很简单,是创作时的冲动隔断了作者的意识,他只是被情绪所左右而随机地选择了表达情绪的语言。诗成,这种情绪便被固定。诗所传达的东西也相对地被固定。被固定的东西就可能被复述了。当然,所有的复述都是复述者角度的复述,没有对与错。可能你的复述偏离了诗人心目中的题旨,但诗人最初因受情绪控制并未完成自已的意愿而不自知。所以,解读者往往比较客观。

  十四 诗和散文
   诗和散文的区别在于散文可以容纳更多的叙述对象,而诗不能。诗要有一个核心。就比如一颗毛栗,可以有很多毛刺向四处发散,但核心是一颗栗子。或者这样说更形象,诗是一粒珠子,散文是一挂项链。

   比如:一辆旧自行车从你面前经过,它吱吱嘎嘎的呻吟触动了你的诗情,你可以成就一篇散文,也可写成一首诗。所有的选材就会围绕旧自行车而采。散文里,你会因这辆自行车讲述一个或几个与之相关联的生活故事,进而谈谈这些故事所带来的情绪上的波动,以及为什么让你现在还能想起,你可以洋洋洒洒信笔写去。只要这些互不关联的故事都有一辆自行车做扣子,你就能做成一件衣服。
   而诗不能这样,自行车触动的是你的情绪,自行车在这里只是一个触媒。你可以想象一个与之有关的生活故事来深化这个意象所带来的情感,但你不能将所有的生活故事容纳在一首诗里。那个被触动的情绪是个核,你得在这个核上生发其它的附着。这样,读者才会真正知道这首诗表达的什么。

十五 比兴
   所谓的比兴,就是意象的陈列和思想的绽放,两者相辅相成,在一首诗里,这就是完整的。
   不生硬地去表现思想,而是先有意象后有生发,先有比后有兴,这才会自然。

   比和兴之间一般存在着逻辑关系。这是常见的方式。也有特殊的形式,在现代诗里,人们往往让这种逻辑关系隐形,在比和兴之间故意模糊它们的关联,形成一些断裂,诗句之间产生的跳跃,让读者的联想去填充,而因此带来的想象空间却是直白所不能比拟的。

十六 对诗无达估的理解
  诗无达估,说的是对诗歌理解的难度和不易,我还认为这句话可以从诗歌的价值方面去理解,即无法衡量诗之价值。诗歌除了满足情绪的渲泄需要之外,本身就是一个美的载体。同时,它不可避免地起着教化的作用。一首好的诗歌,愉悦我们的耳朵、眼睛、心灵。还会影响到我们的道德、信仰、修养甚至世界观等诸多方面。所以无法达估的应该包括它的价值。

十七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文字的还是声音的语言。都是承载诗歌的最佳材质。当然,还包括绘画、舞蹈、影像这些肢体语言。它们一样被诗渗透。
   语言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这是因为语言的功能决定的。能够进行沟通的语言就是成功的语言,无法沟通的语言只能归类为鸟兽之声。甚至一些鸟兽之声在获得特定涵义之后,也可用来沟通。比如你在女孩的窗外发出狼嚎,事先你们约定这是你的呼唤,女孩听见,必定从窗口探出笑靥。
  思想的表述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语言。圣经就是用极普通的大众都能听懂的语言写的,一点也不妨碍它成为经典。而且,诗歌的产生,一开始是很朴实的,杭赫唷的号子声为诗歌注入最初的节奏,诗经也是用俚语写成。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在诗歌里设置一些障碍,使得读者和诗人之间无法沟通呢?我很郁闷。

十八 诗是一种痛
   我喜欢庄子,但我不能、也不愿意完全游离于物外,比如我的亲人仙去,我不会敲着瓦罐唱歌,我会伤心至落泪。但我欣赏他的超脱,这是因为他把每件事都做了穷诘。结论很无趣。他的穷究让事情脉络清晰,我喜欢他的句式,仅从文学与美学的角度来喜欢。
   但,诗就是一种痛。诗注定和感情揉和在一起。太冷静和客观的自然主义我认为和诗存在一些隔阂。
   另外,我想说明一点,世上万物都藏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35416410101aoku.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6 12:19 , Processed in 0.06982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