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两难主义诗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7 17:3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两难主义诗学               
                             ——解开中国新诗的死结
                                     作者:黑骆驼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不得不先提出如今摆在中国新诗面前的两大难题:一方面,诗人们抱怨大众冷落了诗。另一方面,读者喟叹读不到好诗,或者说读不懂许多所谓的“好诗”。
    这似乎是两个相互矛盾的问题,实质不然,(暂且不论是谁有理),它实际指的是一个问题,即读者不认可诗人的作品。究其原因,据某调查机构随机调查统计表明,国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读诗,主要原因有二,回答“读不懂”的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回答“现代诗太差”的占百分之三以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是诗人和其作品远离了大众。
    当然事物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诗集发行上百万册的汪国真诗歌,读者就很买账,有那么多人舍得掏银子。但是凡事不能走极端,任何游戏都有一定的游戏规则,不能光听读者一时的热情与冲动而不顾来自诗歌内部的严肃的声音,别说汪诗如今已成昨日黄花人人喊打了,早在汪诗正热的九十年代初,就有许多在诗坛颇有建树的诗人诗评家尖锐的指出,汪诗“不能算诗”,是“对读者的误导”,等等。后来的发展证明,这些评论是有一定预见性的,没到十年,广大读者已放弃了汪诗,汪国真本人也“江郎才尽”了。但当初的的确确有那么多的读者自发的热爱过汪诗。(而且这绝不是某个什么人炒作起来的)这个现象说明,当时的读者对这种“不能算诗”的诗歌买账,而对诗歌圈内众多“实力派”的诗人不买账,故诗人们得出结论:读者水平太差。
   
    两个结论都成立。怎么办?
    这就是横在中国新诗面前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死结。
    如果这个死结不解开,中国新诗就不可能发扬光大,中国是诗歌大国之类的话更是“皇帝的新装”,诗人也就永远在话语边缘的阴影中茫然徘徊。
   
   现在回到我的观点上来。对于所有想改变目前中国诗歌现状的每位写作者,我提出如下两点对诗歌写作的要求:提高写作难度;降低阅读难度。

    一,所谓提高写作难度。可以分两方面来讲,一方面,诗歌的内容上,必须要有一定的内涵,要有深刻的思想境界、广阔的思维空间、独特的情感视角。一句话,在内容上要有意义,无意义的写作是垃圾,是害人误己。古人说的“诗言志”“诗主情”就是讲的这方面的道理,要言之有物,要嚼而有味,味而无穷。另一方面,是指诗歌形式上也应该有相应难度,因为诗毕竟是诗,它之所以不是散文或者其它文体,绝不仅仅因为它分了行,诗歌的语言及其表现手法在尽可能降低阅读难度的前提下,要尽量的将书写难度提升,该“推敲”的时候一定要推敲,该浓缩的时候一定要浓缩。这方面的难度大体集中在如何使词句更新颖、更凝练、更丰满、更优美、更有韵味上。简单的讲,这一条要求诗人要具备相当的写作技巧和谴词造句的能力。这一条决定了一个诗人的高度。

     这是对诗歌写作的第一点要求,非常重要。然而单一的在这一点上,有一部分诗人已经做得很出色,因此他们已经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大师,比如昌耀、海子等。
     二,所谓降低阅读难度。指的是诗人在写作的时候,内心中不要忘记读者,(其实我想并没有几个诗人会刻意忘记读者,忘记往往是不经意的。)一个好诗人一定要爱读者,换个说法就是一个好诗人一定要爱人民,爱生命。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伟大的诗人不是对广大人民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进而对江山社稷世界风云忧心备至的。屈原如此,杜甫如此,李白如此,苏东坡如此,就连陶渊明,就连最弱的亡国之君李煜,也是如此。对于这一点,存在于一个人内心和潜意识的东西,很难有具体的准确的标尺去检验。尤其在当今这个变幻莫测虚实重叠的时代,要评判这一点的确是难上加难。在价值体系尚未形成期间,任何个人的语言甚至行为,都是可以怀疑的。在当前,要评价一个人是不是好诗人,其难度就像在过去评价一个皇帝是不是明君,一样的难。没有一个皇帝自认为是昏君。(能允许让人说昏君的皇帝,恰恰并不一定真的很“昏”。)但是,也不要以为真的没有一个标准来厘清这一切。公道自在人心。那么具体怎么来评判一个诗人心中有没有人民呢?或者说怎样去断定一个诗人有无或者说有无可能具备一颗雄伟的诗心呢?——察其行,听其言。所谓真理就是朴素的真相。再拿皇帝来说吧,想要断定一个皇帝是不是热爱人民的好皇帝,不用看别的,就看他能不能亲近人民,把自己混迹于劳苦大众之中。人者,皆为血肉之躯也。都有丰富的神经系统和吸收消化系统。日有所见,夜有所想。委身庙堂,自会远离人间烟火,亲近村庄,必然难忘泥土芬芳。我们把范围再缩小,在一个诗人历经了相关的行为之后,(我们权且认定他已经具备了第一条的要求),那么他对于他所看到的,是否正在思考,或者已经根植于心,或者说他的诗心是否已经装入了人民大众,——他的写作已经潜移默化的受到人民大众的影响?再回至开头的问题,那就是他的内心有没有广大读者?如何来评判这一切?!语言是苍白的,语言也是勇敢的。语言更是神奇的。(只要你足够敬畏它,它可以打开任何一扇虚掩的紧闭的或者敞开的心门。)诗歌的这一扇门,在我观察来是这样的:在明确提高写作难度的同时,想方设法把阅读的门槛降下来,给读者一个光明的适当的入口,或者说能尽量使用读者能听懂的日常所见的字词句子,通过诗人内心一系列复杂的排列处理,进行创造、加工、提炼、打磨甚至完全熔解后再铸造,再换个形象一点的比喻,比如同样是一头猪,第一台机器进去是头活猪,出来是头失去血液的死猪;第二台机器出来是一堆猪毛和肥硕的猪肉;而第三台机器出来却是一箱火腿肠和两把刷子。所以诗人的内心世界太重要了。诗歌是那个世界最隐秘而唯一可靠的通道。所以,对这个通道的选材与搭建,便攸关性命。再打个也许并不恰当的比方说,有一首伟大的诗歌,就像中国的故宫一样,里面装有几千年来甚至当今时代的无数国粹,如果它的门不对大众开放,故宫的伟大只能在寂静的角落里被内部工作人员所观摩赏玩。但如果有一扇门,对外开放,大众才有可能进入,才能随每个人自身的不同看到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更广泛长久的影响大众的思想和言行,最终体现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当然,这个入口可以是题材做就,也可以是语言做就,等等。
     
    这其实是两个很深刻很复杂的问题,我尽可能的把它用简单的语言概述了出来。我个人认为,这两个难度或可以作为好诗的衡量标准,而且有可能是唯一的标准。大家如果有兴趣,完全可以拿这个标准衡量一下从古至今任何一个诗人及其作品,检验它的准确度。
      对这两点汲取、把握、运用的好坏便决定了一个诗人及其作品的好坏。(我说的这个好坏标准是以广大读者为准绳的,不是某一个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24b4f0100dtd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5 14:33 , Processed in 0.0943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