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诗歌生态的“场”和“场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 10:3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诗歌生态的“场”和“场子”                                      ( 节选 )

                                       唐晓渡



    “场”和“场子”的区别。前者说的是一种能量的聚合效应,后者说的是人加人的杂凑。现在研讨会、朗诵会、评奖会也是乌泱乌泱的,但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是只见“场子”不见“场” ,什么会都好比“赶场子” 。比较一下国际交流场合的反差,对这一点会看得更加清楚。2003年春天在北京798曾经有过一次中日诗人艺术家的越界交流,我们是主场。我注意到当中国诗人朗诵的时候,那些日本诗人全都端端正正地坐着,安安静静地听着,而到了日本诗人朗诵的时候,大多数中国诗人却在交头接耳。第一场有个舞台,情况好些;第二场移到了大车间里,场面有多乱就甭提了。朗诵的人被围在中间,其他的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个嘈杂啊。但即便是在那种情况下,所有日本诗人仍然端端正正地坐着,安安静静地听着。说实在的,这事我一想起来就觉得羞愧无地。语言不通在这里不是问题,大家都一样,再说还是双语朗诵;我也不认为这种现场反差仅仅表明日本诗人更懂礼貌,不,从他们的坐姿,他们的表情,他们凝神屏息的态度中你不会只读到礼貌,还会读到对同行的尊重,对同行劳动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诗本身的虔敬。那是一种类宗教的虔敬,足以令一个“场”在“场子”中呈现并维系其自身尊严的虔敬。我还清晰地记得当轮到日本诗人吉增刚造朗诵时的情形。只见他在周围一片沸反盈天的嘈杂声中不慌不忙地盘腿坐下,铺开一块布,再一件一件摆上诸如小烛台、小铜炉,那些配合朗诵用的小“法器” ,然后闭上眼睛,那份一丝不苟,那份气定神闲,那份安祥。你可以说那是一个小小的个人仪式,甚至一种表演,一种行为艺术,但当他那几乎称得上微弱的声音克制住并穿透周遭的喧哗,如同一枚枚闪亮的钉子播撒出去的时候,你就会马上改变想法。你会想到那根本不是某个人的声音,而是一个场的声音,是场本身在发声。
  这都是些小事,却也全息式地反映了我们的诗歌生态,尤其反映了诗人和这种生态的共谋关系。我们无法置身度外地来谈论诗歌生态问题。我们必须“在场”并不断地参与创造这个“场” ,而不是不断地“赶场子” ,或使我们自身成为一个“场子” 。这是一种责任。诗人也好,批评家也好,都有这份责任。“场”是我们共享的,无论从友情的角度还是从写作的角度都共享的一种更高的存在。它能把我们聚在一起,把我们的能量聚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日常的“场” :朋友聚散,倏忽来去,无论多么激情四射,最后我们还是回到自己的日常中,独自面对诗和写作。而不管大生态如何、二生态如何、三生态如何,只要我们持之不懈,能为这个“场” ,这个使得诗歌能够生长的“场”尽一点绵薄之力,也就可以了。  
                                                           据诗人文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8:56 , Processed in 0.0625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