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洛夫诗作品论诗作技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 10:5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洛夫诗作品论诗作技巧
                                       作者:熊国华


    洛夫是台湾现代诗坛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由于表现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诗坛誉为“诗魔”。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如此评称:“从明朗到艰涩,又从艰涩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追求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他对语言的锤炼,意象的营造,以及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乃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其世界之广阔、思想之深致、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可能无出其右者。”吴三连文艺奖的评语对他更为肯定:“自《魔歌》以后,风格渐渐转变,由繁复趋于简洁,由激动趋于静观,师承古典而落实生活,成熟之艺术已臻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之境地。他的诗直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且对中国文字锤炼有功。”

第一次接触到诗人洛夫的诗句,即被那处处充满惊骇动人的意象及深涵的哲思,所憾动与着迷。

诗人洛夫,素有「诗魔」之称,《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曾对洛夫如此评价:「从明朗到艰涩,又从艰涩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追求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他对语言的锤炼,意象的营造,以及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乃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其世界之广阔、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可能无出其右者。

诗人洛夫作为一个大诗人,除了思想深刻、题材广泛之外,在表现手法和语言锤炼上确有独特之处。我们就从诗人洛夫的许多诗作中,一一来探讨诗作的技巧:

乡愁,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写过,吟咏过,但在洛夫的笔下,却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意义,作了面目全新的处理。

望远镜中扩大数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这是《边界望乡》中的诗句。一贯主体化的乡愁,打破了人们的感受习惯,摇身一变而为客体,且在膨胀(「扩大数十倍」)、飞动(「迎面飞来」),把诗人撞成了严重的内伤。在这里乡愁就等于伤、病,等于一种猝不及防的袭击,等于渴望已久又承受不了的心理负担,这比「近乡情怯」、「斩不断理还乱」之类的传说不知要形象化多少倍、新颖多少倍。洛夫对故乡的观察正是受这种新认识的支配,把山必青,水必秀,心必热,愿必偿等公认的观念和先入之见统统抛开,抓住杜鹃、白鹭折回、鹧鸪啼烟、冷热对比四个非比寻常的细节,让我们在大自然中看到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新奇美景: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 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这首诗给人的感受,是奇异的,震撼人心的。

洛夫不断创新写诗的法则或规律,谋求新奇的、打破常规的效果,因此,他的诗作多数都能表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

像《边界望乡》这样的主客易位,是洛夫常用的写诗法则之一。此外,还有意象组合、时空交错、比喻延展、物我合一等诗法。每一诗法都为他的创造提供了足够的条件与充分的可能。

意象组合:
1、意象的并列:

一位刚化过妆的女人站在门口
维持一种笑
有着新刷油漆的气味
另一位蹲在小摊旁
一面呼呼喝着蚵仔汤
一面伸手裤裆内
抓痒(《华西街某巷》)

2、意象的迭加:

只要一壶金门高梁
一小碟豆子
李白便把自己横在水上
让心事
从此渡去(《床前明月光》)

3、意象的转换:

多么想把满腹的酸楚炼成钢,编成索
绕地球千匝而未尽
以剩下的去钓北冥之鲲
缚南海之鹏

但从惊呼中吐出的
却是一绺纤纤的柔丝_
彻头彻尾,连皮带骨地
把自己缚住(《春蚕》)

4、意象的迭映:


收拢纸扇
细腰的苏堤
又一寸一寸地
折进了
梦中的晚秋(《杭州纸扇一把题赠哑弦》)
(注:”?1?79?1?71”字傍的哑打不出)

说明:纸扇上的西湖、实景中的西湖与梦中的西湖重迭、梦中的晚秋与诗人年龄的「晚秋」重迭,意象的多层重迭组合,造成了一种深层美学结构和虚实交映、似幻还真的艺术效果,语言获得了多义与弹性。

5、意象的并列与排比:

雪落无声
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
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
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
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
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
春天睡了而种籽醒着
肢体睡了而血液醒着
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
历史睡了而时间醒着
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雪落无声(《湖南大雪》)

说明:在「雪落无声」的冷峻寂静与圆润浑成之中,暗与明、埋与长、静与动、寂与鸣、旧与新、死与生、凝与流、终与始、古与今、客与主的多种对立统一,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最普遍的存在法则和发展规律,宇宙与生命的内外交感和对抗,造成了一种极富张力的戏剧性冲突,使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颤动和难以言说的惊喜。在一连十个「睡了」和「醒着」中,诗人将人脑思场流中杂乱飘忽的潜意识有序化、明朗化和系统化,赋之以诗的形式,这比弗洛伊德和皮亚杰对思维和潜意识的单一、静止、片面的研究和解说,无疑要感性和丰富得多。

时空交错:

1、时间的空间化:

我们降落
大地随之撤退
惊于三十哩的时速
回首,乍见昨日秋千架上
冷白如雪的童年?
迎面逼来(《雪地秋千》)

2、空间的时间化:

潮来潮去
左边的鞋印才下午
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烟之外》)

3、时间与空间的错杂:

母亲
我真的不曾哭泣
只痴痴地望着一面镜子
望着
镜面上悬着的
一滴泪
三十年后才流到唇边(《血的再版-悼亡母诗》)

说明:诗人对时间的感受极为敏锐

一仰成秋
再仰冬已深了(《独饮十五行》)

春秋代序,季节的更替只在俯仰之间,时间流逝,而生命苦短,在下雪之前「回家烤火」的愿望仍然无望。那么,就借酒浇愁吧!然而

令人醺醺然的
莫非就是那
壶中一滴一滴的长江黄河(《独饮十五行》)

即使醉了.被「一湾浅浅的海峡」隔开的故国河山,仍是那样难以忘。诗人甚至忽发奇想,超越现实时空与已作古的唐代诗人李贺共饮。他写道:

你激情的眼中
温有一壶新酿的花雕
自唐而宋而元而明而清
最后注入
我这小小的酒杯(《与李贺共饮》)

时间空间化了,空间时间化了,时间和空间的浓缩和变形,使洛夫的诗产生了一种如梦似幻、似幻还真、大小相映、虚实结合的奇趣,其深邃的历史感和空间感,无疑极大地开拓和提升了现代诗的境界。

比喻灵现:

1、延展的比喻:

子夜的灯
是一条未穿衣裳的
小河
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
读水的温暖
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
读江河如读一面镜
读镜中的笑`
如读泡沫(《子夜读信》)

第一个比喻(灯是小河)是基础,第二个比喻(信像鱼)由它延伸发展而来,第三个比喻(信上字迹是鳞片)由第二个比喻延伸发展而来,第四个比喻(镜)、第五个比喻(泡沫)则依次类推。没有第一个比喻,就不会有第五个比喻,截去中间三个延展的比喻,就难以理解首与尾之间的关系。

2、奇特的比喻:

瘦得
犹如一枝精致的狼毫(《与李贺共饮》)

瘦得如一句箫声(《回响》)

把人的「瘦」与「狼毫」、「箫声」搭配,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而「瘦」的视觉形象向「箫声」的听觉形象转化,又造成了五官的通感。

词类活用:

我们风过
霜过(《湖南大雪》)

将名词「风」与「霜」改作动词使用,极言人生历程的饱经风霜,具有精警、跃动的效果。

物我合一:

1、以人观物:

一群星子坠入山谷的潭中
溅起的水声
只我一人听见(《无言而萎》)

2、以物观人:

广场上
鸽子啄去了我半个下午(《广场》)

3、以物观物:

一株树如何在风雪中
俯身搜寻昨日的蝉声(《惊见》)

当教堂的钟声招引远山的幽冥
一对紫燕衔来满阶的苍茫(《四月的黄昏》)

「钟声」招引「幽冥」,「紫燕」衔来「苍茫」,四月的黄昏被描绘成一幅充满动感而又略带伤感和迷茫的山水画。

主客易位:

光在中央,蝙蝠将路灯吃了一层又一层(《石室之死亡》第五首)

光在中央应是「主」,蝙蝠群围绕着光翻飞应是「客」,而黑色的蝙蝠一次次地遮掩灯光,似乎将灯光「吃」掉,又反客为主,隐喻黑暗势力对光明的包围和吞食。

古典活用:

君问归期
归期早已写在晚唐的雨中
巴山的雨中(《湖南大雪》)
  
窗外偶尔传来
从欧阳修残卷中逃出来的秋声(《与衡阳宾馆的蟋蟀对话》)

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和欧阳修《秋声赋》的典故,而又贴切自然,趣味横生。


洛夫以意象语言的精练、鲜活、新奇和独创,为自己的诗作打上了「洛夫」印记,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5 01:58 , Processed in 0.1998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