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艺批评家应具有什么样的风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3 14:0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艺批评家应具有什么样的风度
                                     文/姜卫华
   
    谈到如今一些批评家的“表演”,使人感到震惊。那些“只爱听恭维话,不爱听批评话”的竟也包括我们身边的某些批评家在内……呜呼!     长期以来,写文艺批评被要求必须引用必须注释甚至必须理论,这种文气本来只是要求一个批评家具有相应的文学理论修养,但后来就被学界和批评界泛化了。文艺批评变成了僵硬的理论、大量的注释和修辞,对文本的感性认识不存在了。人们逐渐地对理论有些远离,很多批评也几乎无人问津。现在,这种风气应该变一变,否则,文艺批评将走向绝路。
    著名作家莫泊桑论述说:“批评家的基本特征究竟是哪些?”“他应该没有先入之见、预定的看法、门户观念,并且不依附任何艺术流派,他应该了解、区别和解释一切最相反的倾向、最矛盾的气质,还应该容许最多样的艺术探讨。”
    现在作家、艺术家中,不少人听不得不同意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批评家自己造成的。我们的批评家们先前是当“棍子”,现在则是“抬轿子”。无论什么作品,发表之后就是一个社会存在,别人就有权利对它发表意见。一些作家装作看不起文艺批评的样子,其实不然,坦率地说,他们看重的是 “捧”的批评,却饶不得真正的批评。当年鲁迅说文艺批评有八个字:好的说好,坏的说坏。精华和要点都在这八个字中。我觉得现在的批评,恰恰就在这八个字上没有做好。真诚是一个批评家必须的品质,唯此,他才公正,敢于直言。世人都喜欢赞扬,这是人性的弱点。世人又都喜欢和睦,不愿意招致敌人,这也是人性的弱点。所以,作家和批评家们往往都是共谋者。这就导致了私利上的“真诚”,而丧失了艺术和真理的真诚。所以,真诚的批评家往往都是敢于和自己、敢于和朋友站在对立面的公正使者。文学界这样的批评家不乏其人。远的不说,单说近百年来就有胡风批评朱光潜、傅雷批评张爱玲、李长之批评老舍等例子。缺乏真诚,这在红包批评家、圈子批评家流行的今天,颇为盛行。我们需要一些如胡风、傅雷那样真诚的批评家,站出来揭露真相,指出文学里的某些虚假现象。
一个批评家长期对人性、世界和社会有深刻洞见,在评论一些人物、故事或社会、历史时往往能一语中的,入木三分,使读者能豁然开朗、拍案称是,甚至使读者陷入久久的思索。不仅如此,深刻的评论家也可能是了不起的哲学家、思想家、理论家。如别林斯基的评论文章,不仅感性和充满了才情,而且深刻有力。他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必须有容忍别人意见的雅量。不能够勒令大家都作同样的想法。你尽可以驳斥和你不同的意见,可是不要仅仅因为和你意见不同,就凶暴地去打击人家;不要企图在文学关系以外去糟蹋人家。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打算;你要为自己底意见争得更多的影响,结果也许反而会失去任何立脚的据点。”事情难道不正是这样吗?!
    批评家如果没有那样的雅量,又怎么能胜任鲁迅说的“不但是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的职务,又怎么能做到鲁迅说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呢?
    批评和创作始终是一对矛盾,历史上两者间的冲突从未停止过。唯能让作家服气的是当出现了批评大家的时候。如别林斯基,当时的俄国作家都以得到他的指点为荣,但他并不因此而失去评论的勇气,他在扶植指点果戈理等新兴进步作家的同时,对已经成名的、有影响的贵族作家大加抨击。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是一种撞击。我想,当批评家和作家发生撞击后,不必过于关注形式,撞击越激烈,效果可能会更好。三十年代文坛的繁荣局面,与批评的活跃密不可分,鲁迅杂文无所顾忌抨击他人,犹如一把利剑直刺心房。梁实秋对鲁迅的抨击犹如利斧砍柴斧落柴开。这种针锋相对的批评,客观上推动了文学事业的发展。现在,我们很多批评家却不具备这样的气度,并不是他们不想,而是望尘莫及。
    当然,今天的文学批评还可能有一些适合时代的特点,在这个快餐时代,应该给读者一种快捷的评论。语言要有时代感,网络语言、流行语言也可能是读者喜欢的文风之一,批评家应汲取时代的养分,把文艺批评写得有声有色。文艺批评应该重新回到读者中间去,回到文本中去,回到感性中去。唯有如此,文艺批评也会对文学本身有益,对这个时代的精神有益。
    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对批评家够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也应是人民。
    批评家要善于自我批评,这是批评家应有的起码风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2:01 , Processed in 0.0665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