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首诗的两种读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3 16:1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首诗的两种读法:               ----论《相信未来》

                                         王士强


    食指的作品《相信未来》在诗歌的传播与接受上堪称奇特,它首先是在民间,在青年特别是插队知青中以口头或手抄的形式广为流传,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发表上也首先是在民间刊物,然后才被官方刊物所接纳[ii]。在这以后的接受和评价也并非一帆风顺,在80年代它并未受到相当的重视,到90年代特别是近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发掘”和“重评”活动的开展[iii],诗人食指获得了更多的认同,而《相信未来》也终于大放异彩,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进入了各种诗歌选本、诗歌史、文学史和中学、大学教材,成为了当代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文学经典地位的确立显然不可能只是因为“偶然”或者人为的“操作”,一定是作品本身独特的魅力征服了读者,从而能够经历时间的淘洗而得以流传。在这个意义上说,《相信未来》是一部优秀、卓越的作品,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同时,在注意到作品的普遍性、永恒性、超时空意义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它也属于它的时代,有着那个时代的烙印,这部作品的成败得失都与产生它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总的来说,这部作品是复杂的,它的内涵可能并未被更多的人意识到,对这部作品进行专门观照,不仅有利于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考察诗人食指的内在精神图景、价值追求以及中国当代诗歌所走过的道路、所暗含的问题。

一  作为“灰色诗歌”:普遍性与人性内涵
    关于食指的诗,有这样一个典故:他的一些作品在社会上流传,有的人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消磨意志的诗”,应该追究、严查,这件事最后请示到江青那里,江青看后只是轻蔑地说,“不过一个小小的灰色诗人而已!”诗人就此逃过一劫[iv]。不论此事确否,用“灰色”来概括食指的《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作品,其实还是准确的。只不过,“文革”中取的是“灰色”的贬义,而在这里,我们用的是其褒义。
《相信未来》的主人公确实有“灰色”的一面,他的敏感、脆弱、痛苦、悲哀确属于那个时代所认定的“小资产阶级情调”,是与“大好形势”不合拍、唱反调的,并不具备表达上的“合法性”。不过同时应该看到,这些“颓废”、“没落”、“不健康”的情绪、情感原本就是人之为“人”的正常的内心感受和对现实的反应,这首诗发出的是“个人”的声音,是“我”而不是“我们”在说话,表达了个人在社会、政治、时代的碾压面前所经历的痛苦、彷徨、犹疑。今天看来,这首诗的价值也正在这里,在“全国江山一片红”的时代,“灰色”恰恰代表了一种常态、健康、正常,这里的主体是一种个人的主体,包含了更多人情、人性的内涵,而与当时主流的政治抒情诗中国家、党派、集体、人民等的“类个体”有所区分。当然,应该看到,这种个人主体并非西方“个人主义”的主体,而是有担当、有信念、有社会关怀的主体,是受难者、悲剧性的人物。
    《相信未来》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弱者的承担”,或者说是“弱者的反抗”。在现实中“我”总是面对失败、丧失、挫折、无助,“蜘蛛网查封了我的炉台”,“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v],这本来都是“否定性”的处境,但作者无一例外地将之转化为“肯定性”的处境:“相信未来”,在未来光辉的照耀下眼前的逆境、困境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在这里“现实”被置换掉了,“未来”成为了价值支撑点,它暗含的逻辑是:“现实”虽然并不美好,但它将很快被“未来”所替代,而“未来”是美好的,所以生活是有希望的。在当时的意识形态氛围中,说食指是“灰色”诗人并没有冤枉他,他的诗的确与时代的“红色”要求有所疏离,而隐含了对于现实、现状的否定和批判,因为,“相信未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怀疑现在”。当然,食指的否定和批判采用的是迂回、缓和而非剑拔弩张、金刚怒目的方式,它是一种“弱者的反抗”,这其实更增加了作品动人心魄的力量。从力量对比上来说,矛盾双方是根本不对称的,比如他要“用手指那天边涌来的排浪”,“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这无异于以卵击墙、痴心妄想,但这并不妨碍他“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正可谓“知其不可而为之”。“孩子的笔体”、“美丽的雪花”、“凝露的枯藤”全都是柔弱、“无能”的,但正是这种“无能的力量”包含了丰富、动人的人性内涵,也正是它们契合了不同处境下人们相通或相似的人生经验,体现了人的精神意志,能唤起情感的共鸣,具有强大的感染力。70年代初期在白洋淀插队的齐简(史保嘉)回忆读食指的诗的情形在那个年代是具有代表性的:“郭路生的出现极大地震撼了师友们。他对个人真实心态的表达唤醒了我,使我第一次了解到可以用诗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记得那晚停电,屋里又没有蜡烛,情急中把煤油炉的罩子取下来,点着油捻权当火把。第二天天亮一照镜子,满脸的油烟和泪痕。当时读到的诗大致有:《相信未来》、《烟》、《酒》、《命运》、《还是干脆忘掉她吧》、《鱼儿三部曲》等。郭路生的诗在更大范围的知青中不胫而走,用不同字体、不同纸张被传抄着。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诗人数不清自己诗集的版本,郭路生独领这一风骚。”[vi]对于当时遭受放逐、前路茫茫的“知青”来说,这样的诗无疑能够说出他们的内心体验,慰藉他们的心灵,同时能够给予某种指引,帮助他们走过黑暗、度过难关。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发挥了某种拯救和治疗的作用,这自然是具有强大力量的。当然,并不仅对“知青”是如此,实际上对于更多人也是这样,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挫折,任何人也都需要外在力量的扶持、指引,也都需要信念、理想的支撑、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说,《相信未来》其实是写出了人的一种普遍性境遇,它表达了克服困难、抗争宿命、实现正义、追求梦想等的人生命题,因而是具有感染力和涵盖力的。
    《相信未来》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功是脱离了当时“假、大、空”的政治抒情的窠臼,而建立了个人话语的表意形式,所书写的是“我”的生活、感受、思想、追求,其中包含了更多人情、人性、人道主义的内涵,这是它本身作为艺术品的基础,也是其关键所在。弱者的姿态、感伤的情绪、个人的话语……这些都是被视为“灰色”的东西,但现在看来,“灰色”正是这首诗的魅力和精粹所在,它包含了这首诗中最为珍贵的东西。“灰色”因素可以说是这首诗的“普遍性”所在,正是因此,它才可能超越时空,抵达不同人的心灵,与不同的生命产生遇合反应。
    一般地讨论这首诗,大多数人感受到的都是其中的“灰色”因素,不过,如果进一步深究,我们似乎应该看到它的基色、背景,这时,在“灰色”背后我们会看到另一种颜色:“红色”。“红色”是那个时代的颜色,也是那一代人的思想背景甚至终其一生的价值追求,《相信未来》和它的作者也概莫能外,不看到这一点也是不全面的。

二  作为“红色诗歌”:历史性与时代特征
    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时代,就像不可能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在“红色海洋”中诞生的《相信未来》,也不可避免地带着红色文化的烙印。应该看到,这首诗所传达的价值诉求与“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红色教育,与“崭新世界”、“就是好”的主流宣传都是一致的,“未来”一定程度上是与“革命”、“共产主义”、“乌托邦”同义的,它被赋予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尺度,因其虚拟,故而完美无缺,足以成为精神的最终归属。“相信未来”是红色主义教育的结果,也是应和“革命”、“造反”、“上山下乡”号召的内在根据和现实动力,正是因为现实是有问题、不合理的,所以不值得“相信”,而需要行动起来,改变现状,以走向美好的“未来”。这是建国以后红色文化的承诺,也是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承诺,这种文化逻辑在时间上的特征是单维性,时间线性发展,现在优于过去,未来优于现在,未来是美好的,值得人们去追求,而在空间上则追求整体化,清除异质的存在,去除杂色,消灭敌人,追求最高真理,弘扬最高价值,实现社会的一体化。所以,这种文化想象最后的依托,必然是一种比“我”更大的存在:真理、正义、革命、社会、国家、集体,等等。在这首诗中,作者这样说,“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我坚信人们对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决定”,在这里“未来人们”的“评定”才是价值的体现,否则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这种“评定”代表一种社会的“正义”,由于坚信这种“正义”不但存在,而且必将实现,所以“相信未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如果说这种“正义”代表“社会”,代表“我们”的话,那么这首诗中便出现了“我”与“我们”、“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复杂的纠缠,其中的“红色”成分虽然不是最明显的,但却是基础性、背景性的。实际上这种“红色”在食指的诗中是一直存在的,在他另外的作品《送去北大荒的战友》、《杨家川》、《南京长江大桥》、《澜沧江,湄公河》、《架设兵之歌》、《红旗渠组歌》等之中“红色”有着更为明显的体现,这些诗甚至与那个时代的主流诗歌基本无异,体现着红色文化的强音。联系食指的现实生活,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身上的“红色”特征,食指出身“革命干部”家庭,从小受到正统教育,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文革”中他曾经是一名“老红卫兵”,与红卫兵运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老兵”、“联动”、“四·三”派、“四·四”派均有接触,他甚至还有着“老兵四秀才之一”的称号。[vii]在何京颉(何其芳的女儿)的回忆文章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食指因写诗而受审,心情烦躁,在何家喝酒至大醉,“我们想,他压抑了几天的心情借酒发泄发泄,也许能好过一些。可他从始至终,没有一句发牢骚的话,而是不停地哽咽着说:‘毛主席,我热爱你,我就是死了也要歌颂你。’”[viii]而他自己在谈到1967年的作品《鱼儿三部曲》时也说:“我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毛主席的(即阳光的形象)。”[ix]这些都至少说明,食指的思想与红色主流文化之间虽然并不完全吻合,但也并非完全对立、紧张的。近年来,就《相信未来》与红卫兵运动的关系,有人发表了这样的观点:“《相信未来》是诗人献给无可救药的、已经死亡了的、被‘无产阶级司令部’干尸化了的红卫兵运动的挽诗。诗中有叹息,有泪水,有等待,有确信,惟独没有反省和自责。这不是诗人的过错,当时诗人的思想就是那么一个水准。莫名其妙的是:30年过去,这种无悔的情感在以讹传讹的诠释中被描述成一个高尚的、可以被炫耀的情结,真是既荒唐又滑稽。”[x]其中的情感化成分和偏激态度是明显的,但它指出的这首诗与当时“红色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却是准确的。在《相信未来》中,那种对未来的价值归属感,那种对理想秩序的认定,那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与红色主流文化具有同构性,它并不是外在于文化秩序的,而是生长于其中,与之有着有机关联的,用食指自己的话说,就是“时代是那么个时代,一点不合那个时代的拍子也不对,一点不留时代的痕迹也不对。”[xi]
    如此,我们看到这首诗中包含着的乌托邦色彩,它是与一种抽象、先验的观念相结合的,而这种观念在诗中是无须论证、不证自明的,比如,何以未来的人们就一定“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和“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何以他们就“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这些都是经不起进一步追问的,它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想象,具有一定的“假想”性质,能否经得起“现实”的检验实在两可之间。换句话说,这种想象是美好的,但却不一定“可靠”。一般来说,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是人的天性,正是对于美好未来的期待和追求才使得人和人类社会逐渐发展,脱离蒙昧进入文明,摆脱低级进入高级,但这种追求是需要以理性作为根基并能够进行自我反省的,否则便有脱离正常的轨道而误入歧途的危险,特别是,当这种追求与某种政治设计、社会规划、权力欲望相结合的时候更是应该警惕的,因为它很可能会清洗、牺牲和遮蔽掉作为个体生命的一个个“人”,现实历史中偌多血淋淋的事例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相信未来”的浪漫想象其价值立足点不是在“现在”而是在“未来”,“现在”是被修改、漠视和悬空的,这样诗人的诗歌生活与现实生活便构成了一种紧张关系:未来是值得信任的,但却并没有达到(甚至永远不可能达到),现实是丑陋、凡俗、不该如此的,但却不得不如此,等等。这样两者之间便构成了一种分裂,甚至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文本意义上是如此,在现实意义上也是如此,数年之后食指罹患“精神分裂症”大概也可从这个角度进行读解。实际上“相信未来”这种“唯美主义”的追求是有其危险性所在的,因为“审美热情,只有受到责任感和援助他人的人道主义紧迫感的约束,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它是一种危险的热情,容易发展为某种神经官能症或歇斯底里。”[xii]
    所以,在回望特定历史阶段产物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属于那个时代的东西,《相信未来》这首诗中红色文化的因素是明显的,甚至可以说,其价值诉求也是被红色意识形态所笼罩和征用的,它属于诗人食指,但也是时代的产物,说它典型地体现了与红色中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的理想与信念也不为过。看到这一点并无损《相信未来》作为文学经典的价值与意义,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复杂的内涵和隐在的问题。

三  “永远不要停止追求”
    关于《相信未来》,“红色”与“灰色”两种读法都是有道理的,但又各有其片面性,两者结合起来大概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对食指而言,这里的“红色”与“灰色”都是真实、真诚的,“红色”给了他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灰色”给了他善感的心、真挚的情,它们之间既交融、共存,相互之间又有裂隙、分歧。“相信未来”实际上代表了食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生活在现实的污泥浊水、风霜刀剑中,但却从未失却单纯、澄澈的赤子之心,从未失却对美好未来和美丽世界的追求和想象。他目光注视着远方,但脚下的路坎坷崎岖、荆棘丛生,他屡屡被摔倒、绊倒,即便如此,他依然矢志不移、奋然前行……
    我想起第一次见到诗人食指的情形。那是在2005年春夏之交的济南,彼时我在山东师范大学读研究生,应诗歌评论家张清华的邀请食指到这所学校举行诗歌讲座。他上穿一件灰色的夹克,下穿一条已经洗过多次、有些泛白的黄军裤,朴素而谦和。他谈到了他早期写诗,谈到了“太阳纵队”、“白洋淀诗群”,听着那些秘密的诗歌故事让我有恍若隔世之感。讲座结束后,许多年轻学子围着他索要签名,虽然早已过了吃饭时间,虽然全部签完要花不少的时间,但他平静而从容,有求必应,给每个人都写了字、签了名。那天我也当了一次“追星族”,把笔记本递给他,他为我写了一句话“永远不要停止追求”,然后签了名。他的字工工整整、横平竖直,似乎有些笨拙,但有一种力透纸背的感觉,这与他的人、他的诗似乎是一致的。
    ——“永远不要停止追求”,我想,这一定与“相信未来”一样,是食指经常对自己说、对自己要求的。一定意义上,这是他的信念也是他的信仰,这里面包含了理解他精神世界的密码,这让他受苦也让他受惠,让他饱经磨难也让他获得荣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0a9cd0100y8tu.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3:46 , Processed in 0.1861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