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遇即是表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3 16:3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知遇即是表达
                                         ——宋雨《雨来了》一诗的阅读体验
                                            文/ 黄昏
    在潮州,一群写诗的朋友,以韩山师院诗歌创作研究中心为中心,连同毕业出去和在校的诗人,常聚在一块读诗和交流,美其名:读诗会。
    每次读诗会,选定国内或国外,或中心成员中某一位诗人,选其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编成活页资料印发,人手一份。读诗会上,各抒己见,对同一首诗常有不同解读,看法相左,甚至相去十万八千里。到了最后,有时仍会存在一些观点或理解上的分歧,只好各自保留了意见。
   读诗,因各人的阅读习惯不同,视角不同,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不同,甚至因个人所处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乃至学识修养等等方面的差异,都能产生带有某种倾向性的阅读效果,似乎毋庸置疑。
   而另一种情形,当我一个人独处,在不同的境况或氛围中,读到同一首诗,尤其是情感表现方面的诗,也同样能产生不同的冲击力,是一件十分微妙且有趣的事情。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何阅读能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的主要原因。
   像宋雨的《雨来了》一诗,全诗只有四行,非常简单:
雨来了。像是远方的亲戚
带来炒熟的燕麦和红芸豆。
门开了。亲人的脸,闪现又消失
雨的气息穿透了我。
  这样的一首诗,谁遇见,都能说出一些简单的道理。
   很长时间没下雨,雨终于来了,“像是远方的亲戚”的到来,还带来了“炒熟的燕麦和红芸豆”,为何是“燕麦和红芸豆”,这两样都像雨点,“炒熟的”,热的,带着芳香的气味;我,像迎接亲人一样打开门迎接雨,但雨很快就停了,“亲人的脸,闪现又消失”,尽管只是一场阵雨,但“雨的气息”已经“穿透了我”。
   当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刚刚跟朋友在聊天时说起了我已经逝去多年的祖母,一时间闪现在我面前的亲人的脸,竟是祖母的模样,这距离,仿佛很近,又很遥远(“远方的亲戚”),有多远?二十年前的记忆,生与死之间的遥望。对于宋雨来说,“燕麦和红芸豆”可能是她孩提时候喜欢吃的一种食物(或零食),或者是她怀念的那位亲人经常给她,让她印象深刻的,或者真的有过远方的亲戚来看望时,带上的礼物,而于我,便是祖母在的时候,揣在口袋里的炒花生米。“门开了”三个字,是这首诗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下子“心之门”被打开了,甚至自己能清晰地听到这扇门打开时发出的声音,刹那间,我感觉到眼睛的湿润,这“雨的气息”。原来,为何“亲人的脸,闪现又消失”,是因为“雨来了”,眼前模糊了,这场雨来的如此突然如此匆促,丝毫没有半点思想上的准备。
   另一日。像往常一样,登上自己在新浪的博客,在访客栏里看到一个熟悉的头像,也不知道触及到哪根神经,无来由的想到《雨来了》。
   我说“无来由”,是因为两个事件之间似乎找不到一条明晰的连线。在我平息了自己的心情,沉静下来后,我试图寻找某种答案,那就是我在博客里看到这个人,以前我们有过许多诗歌上的交流,那时候几乎她每次写下一首诗,都会让我先看,给出一些意见和看法,然后她作了一些修改才贴出来,纯粹的写作上的交流,持续两三个月时间,一直没有发生过意见的分歧或什么事情,慢慢的,交流越来越少,这个过程像手里握着沙子,一样一粒一粒地漏去,直到在视野中消失,竟是毫无觉察。而就在这一天,她突然出现,唤醒沉睡中的记忆,仿佛看到一张“亲人的脸”,她来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仅仅是一个脚印,“闪现又消失”,但她的“气息”依然“穿透了我”。如此说来,我的天马行空式的联想,不是没有道理,仍是很有来由的。
   后来又有几次拿起这首诗来读,也曾想:作者为什么要用“红芸豆”,是不是用于代替红豆?另一种的相思;或是,新疆盛产“燕麦”,代表诗人自己所处的位置,而“红芸豆”则是山西的特产,那么我所思念的人便在山西。还猜想过:诗中为何用到“炒熟”一词?下雨了,雨点打在地上,溅起来,大地成一口大锅,在锅里跳动的,不就是燕麦和红芸豆吗?!有时候,我会为自己读诗时所生发的一些不着边际的想象,感觉有趣,甚至可笑,但这样的情形仍一次又一次的出现。
   或许,在不同状态中阅读《雨来了》,我获得的种种信息,都是作者在下笔时已经作了的预设;或者,根本没有一样能与诗人的创作思路相接近。别人也是如此。无论如何,我不怀疑自己的感觉。
   阅读,是一种感知,一种相遇。尤其一些情感类的诗歌,让你遇见了,它带给你的每一种感动与感悟,都是对的,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和意义。
  我说:知遇,即是表达。
  只有四行的《雨来了》,怎样看都是一首简单的诗;如何把一首简单的诗写好,显然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诗人宋雨在她博客的某个显要位置上,悬挂一条横幅标语:“你有勇气把诗歌写得更简单吗?”你可知否?!
                  
                                    宋雨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334090012
                                            黄昏: http://blog.sina.com.cn/huanghun196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4:19 , Processed in 0.10773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