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汉诗的四种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3 17:5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汉诗的四种阅读
——以荣荣的诗为例
子 川

通常而言,一首诗有四种不同身份的人去阅读,而且许多时候并不重合。比如诗歌爱好者的阅读,诗人的阅读,诗歌编辑的阅读,以及诗评角度的阅读,从身份上都可能是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在接受美学意义上,不同的阅读身份相对于同一文本,其审美需求其实也不尽相同。一个爱好者喜欢的诗,未必是诗人所服膺的诗,因为在诗人阅读者那里,面对同行的文本,他也许会这么想:这诗写出了我没能写出的东西吗?换成我来写,这诗中有我做不到的地方吗?而编诗人面对文本,或许会想到这个作品是不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是不是在众多的来稿中一下子抓住了编者的眼球?至于诗评家,则常常把具体文本放置于更大的坐标轴中,比如:具体诗作在整个现代汉诗写作中的定位?又比如:它给现代汉诗的写作提供了什么?在文体意义上它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贡献?甚或:在新诗发展的某个阶段,这些具体作品的历史作用?等等。阅读身份不同,进入角度不同,审美需求不同,评判诗歌的标准也就不尽相同。那么,有没有一种文本可以被四种不同阅读都认可,就是说有一个类似数学公式里的“公分母”,可以被不同的审美需求“通分”?如果有,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诗歌文本?所谓“公分母”在审美意义上具有什么样的美学品质?又该怎样评判这种文本的价值?记得艾略特在一次接受采访中,当被询问到什么才是重要的作品时,他这么回答:“要是作品同时受到有鉴赏力的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垂青,可能就是重要的作品了。”他是从不同年龄的接受角度来说。同样,从不同的阅读身份,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作品,能同时被诗人、编辑、诗评家、爱好者喜欢,那一定是不容忽视的作品!后面这句话不是艾略特说的,它的权威性理所当然地受到置疑。尤其是,在诗歌现场,到底有没有一种能被四种阅读都认同的文本?平时,我们见到比较多的现象:有时是编者认同,诗人同道并不认同;有时是圈内认同,圈外并不认同;也有评家推崇备至,诗家却不以为然;还有爱好者认同,诗家、评家却不屑一顾。当我读到荣荣诗集《零碎》时,又想到了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首诗:


《在黄河中下游分界碑》

她那么容易地失控
水总是借势而行
太多的美却需要束缚

他并不只想争一日风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在这里也稳不住脚步

突然就碰到一起了
突然就分出了彼此
一些事物便无法掩藏

之后也许会一马平川
之后也许仍沃野千里

出星宿海入渤海  谁为谁一路跌荡?
“你终究是我放不下的黄河!”

黄河中下游的分界。 “突然分出了彼此”,怎么就分出了她和他?她和他,还是在说黄河中游与下游吗?又难道不是吗?“太多的美”和“争一日风流”,到底什么“事物无法掩藏”了?“谁为谁一路跌荡”?“之后也许……之后也许……”最后,“你终究是我放不下的黄河”一语道出,狠狠地撞了一下人心。
作为写诗人,我是叹服的,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碑,如果立在我的近前,我写不出这样的诗。如果作为编者,看到这样的诗想必也会眼睛发亮,恨不能把它抓来编发在自己版面上。为了验证诗歌爱好者对这首诗的审美接受,我特意抹去作者的名字,把它贴给几个爱好诗歌的读者,问他们的印象,得到都是肯定的答复。我不是评论家,也不知道评论家怎么评判这首诗,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这诗的美学价值肯定不会被他们排斥。
这说明,确实有一种诗能为诸种不同的阅读所接受。文学艺术作品能够为不同阅读所接受,其基本品质在于“动”人,不管是感动、拨动、打动、撼动、鼓动或其它什么“动”……有如一个可以通约的公分母可被不同的分子相除、约分。诗作要能满足感“动”人的基本条件,让诗歌爱好者从被感动中体悟诗美。当然,对专业人士而言,仅仅停留在被“动”的层面还不够,尤其是让诗家服膺的诗作,还必须具备写作的难度。这难度或许在构想上,或许在想象方面,或许是语言层面,总之必须有难度,如果像《在黄河中下游分界碑》那样,在一首短诗中几乎综合了所有难度,却又一点不动声色,尤其令人钦佩。这里所说的不动声色,是写诗人很向往的境界。诗是切忌让人瞧出“做”的痕迹,因此,“难”从“易”中生出,才最难做到。还有,在诗人和编辑那里,写作上的难度与表现上的新颖度,有时是不易区分的。对于评家,或许还会在难度、新颖度等维度之上,再添加高度、厚度、强度等向度或考量。也许,综合了这诸多元素的诗,才是一些真正厉害的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b47510100krkn.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1:30 , Processed in 0.24341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