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历“整”个过程、设计“系列”活动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浅谈
崔铭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新课程中,作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必须考虑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愿望与要求。作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设计教学过程》(KG200513)的子课题,经过近两年的学习、研究与实践,我认为:要进行作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经历“整个”过程(感受体验生活,萌生要表达的意思,习作,修改完善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设计并组织开展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成为“作文的主人”。可以说,怎样将研究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切实结合在一起,是作文教学课程改革的体现,也是学生作文取得突破的关键。
我把“整个”作文教学过程设计为:“主题实践研究(体验生活、激发表达欲望)——口头交流展示研究成果——习作实践——小组互读、互评——修改、定稿、发表”五大环节。
一、表达欲望的激发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有表达自己发现和思想的欲望。原苏联心理学家也认为:少年期是言语发展的最佳年龄,应该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动机和兴趣,发展他们的语言功能。目前,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厌恶“作文”的现象相当普遍。原因就在于——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初始阶段,没有重视孩子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的激发。
我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习作要求”、“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行了“利用、选择和改编”,结合教材、生活实际和学生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并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由于学生对“生活”、游戏的熟悉和兴趣,自然也会对探究活动兴趣盎然。
例如:一个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你留意过早晨美丽的景色、人们雾中忙碌的身影吗?……走进校园,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你想过什么呢?请你以早晨为范围,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人、景或事物写下来。题目自拟。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完后读一读,修改一下。”
对于本单元的作文要求,题目并不难,但因为“习以为常”而“熟视无睹”、“无话可说”。因此,教师有必要组织一次使学生真正对“早晨的景、人、物等内容有真正的了解”,并真正产生想表达的愿望的“研究性”活动。我的做法是:将本组教材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开展感兴趣的活动,进而,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活动一:深入生活,“采访”生活
为了使学生对观察景物、人物感兴趣,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人人做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活动。活动开始前,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发生在早晨的一件新鲜事,并告诉学生“这则新闻”是怎么得来的。然后,向学生布置任务:班上要开展一次活动——“人人做学校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接下来,教师有给学生介绍了新闻的特点,并组织学生讨论:可以采访什么?到哪里采访?怎么采访?结果以什么方式出现?……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采访目标(人、景、物、事均可),同时还要给学生解释清楚:采访可以看、听、问……同时,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在学生采访过程中,教师还要留意观察、个别指导,并要求学生把采访过程中的“新发现”记录下来。这样,学生有了“生活”,有了自己的发现,有了“素材”,自然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
二、口头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活动二:组织“新闻发布会”
在学生完成了“采访”任务后,“表达”也就成了他们的一种“需要”。此前,教师须布置学生认真准备,对资料进行必要的梳理,最好写成“发言稿”。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困生”及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对学生中的共性问题也可以进行集中指导。一切就绪后,由学生自己主持“新闻发布会”,要求每位学生以口头的形式向同学发布新闻。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提问和答辩。这不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能满足学生的展示欲,更是实现“口语交际”目标的必要过程。通过“新闻发布会”,学生们不仅在表达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且锻炼了思维和语言,丰富了写作素材,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生活”空间。
三,学生习作实践活动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不仅发表了自己的“见闻”,而且又听到了许多“新闻”,在表达、提问与答辩中锻炼了思维,发展了语言、丰富了素材。此时,就可以组织学生书面习作了。这时,,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作文既可以写自己的见闻和感想,也可以写新闻发布会上听来的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和感想。注意:要符合本次作文的要求。这样,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学生必会有真情实感,必然会有话可写。这时,习作已经成了学生的一种“需要”。所以,活动三“学生习作实践”基本上是学生自发、自觉完成的。
四、组内交流、评价
活动四:组内互读、互评活动。
学生书面习作完成后,自我欣赏与成就感不言而喻。书面习作本质上也是一种“表达”,而其效果如何?则有待于读者的评判。这一活动的设计,既有助于学生在“习作”阶段推敲、完善语言,并为了便于“同学阅读”而规范书写;又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找到样板;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自我反思”,从而不断提高习作与表达水平。
五、修改、定稿、发表
学生在“组内互读、互评”活动中,发现了“样板”,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修改”也就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实践中,还出现了个别学生“改后”再请同学“读评”的“循环”……在文章组内、班内“发表”后,自然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反馈意见”,学生再行修改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清楚工整地抄写在作文本上——实际上,也就等于出版了各自的“作品集”。习作“定稿”后,教师还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在教室的合适位置开辟“专栏”,张贴出来,供学生观摩交流。学期、学年末,将优秀习作编辑成《学生优秀作品集》,印发至人手一册。
这样,整个习作过程学生是在“游戏性”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自行探究、发现、表达、交流和修改中的。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学生完成了搜集素材等一系列实践和情感活动,实现了探究实践、口语交际、习作评改的有机整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引领作用。
(本文2007年获天津市“教育创新”论文评选市级奖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