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两地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7 14:4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两地书”
——一位卓越教师创造的“书信课程”
李振村

一位从来没有出过国的一线老师,假如有机会到国外去,她会做些什么?她应该做些什么?参观学校、观摩课堂当然是应有之义,旅游观光、商场购物也在情理当中。
但是,有一位老师却颇与众不同:她从走出中国海关那一刻起,就拿起笔来,与她的学生鸿雁传书,创造了独属于她和她学生的“两地书”课程!
这位老师,就是刚从山东调到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的常丽华老师。
2011年11月,常丽华作为第二届齐鲁名师考察团的一员,赴澳大利亚学习21天。21天,极为短暂,从听课到考察、旅游,行程密集到几乎让人难以喘息。然而,就在这短暂而紧张的行程中,常丽华居然做了一件出乎所有同行者意料的事情:几乎每天坚持给自己小蚂蚁班的孩子们写一封信!
于是,在她离开的21天里,与她朝夕相处的孩子们,每天到校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拿到常老师的信,如饥似渴般地阅读。
想一想吧,当孩子们收到自己挚爱的老师,从遥远的国度发来的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信件,且不说信的内容,单是这种远方来信本身,对于孩子的心灵,就是一种多么巨大的鼓励!
书信,在不太遥远的时代,曾经是人类最主要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方式之一,在这种书信往来的过程中,人类诞生了多到难以计数的书信体伟大作品。互联网的滥觞让地球变成村庄,情感交流、信息传递变得那么容易,纸质的书信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孩子,对于纸质书信已经十分陌生。常丽华老师把这种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书信模式,重新捡拾回来:她坚持不通过电子信箱直接发送给学生,而是每天让学校文印室接收后,打印成漂亮的信笺,然后委托代班老师郑重发到学生手上。于是,承载了老师思念之情的薄薄的信笺,就成为孩子的最爱,每个孩子都一字一句地品读着,视若珍宝地收藏着。
当然,通信的内容对于孩子更是有着无敌的诱惑:老师亲见的澳大利亚旖旎风景、老师亲历的澳大利亚小学生生活……这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孩子的心。但是,如果常老师传递给孩子的仅仅拘泥于此,那还算不上是教育,更算不上是“课程”,在常老师写给孩子的信里,精心设计了很多“学习”内容。让我们来看第一封信中的一个片段:
“……早上九点(我就飞抵)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了。在墨尔本停留两天,再飞往南澳洲的首府阿德莱德。……最后两天要去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和最繁华的都市悉尼。这是澳大利亚地图,请把我说的这几个地方圈出来,也跟着我一起去澳洲旅行吧!”
这样的作业,孩子们应该是无比喜欢的:寻找老师在澳大利亚的足迹,研究老师所到之处的人文风景,多么好玩!据说,现在这个班级的孩子,人人都成了澳大利亚通。
常老师引导孩子学习的绝不仅仅是地理知识,她给了孩子一个思考的世界。让我们来看第二封信中的一个片段:
“浦东机场的候机厅内很漂亮,也很安静,我旁边有一位金发碧眼的年轻姑娘,她手中拿着一本英文书,一直旁若无人地在读。旁边一位白人小伙子,同样拿着一本书在读。而在我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里,没有一个中国人在读书,要么在聊天,要么在忙着照相……
“上了飞机后,我右边是一个外国老人,放好行李,坐下后,就拿出一本厚厚的16K的英文书开始阅读。飞机飞了整整一个晚上,我每次醒来,都看到老人在读书,他神态安详,他的脸,也似乎因为阅读而罩上了一圈光晕,让人肃然起敬。
“今天我们到了墨尔本,上午到公园里走一走,发现草地上,长椅上,到处都是捧着书在读的澳大利亚人。
“澳大利亚人热爱阅读,美国人热爱阅读,德国人热爱阅读……中国人呢?不用去想别人,想想你的爸爸妈妈,想想你周围的那些人,有多少人在读书?真的可怕啊,一个国家的人都不爱读书了,这个国家如何强大!
“孩子们,看了这封信,你们一定知道小蚂蚁班的孩子该怎么做了吧!”
读了这封信,我真的很感动。这些场景,但凡出国的人大都能见到,可是谁会想到用它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常老师想到了!常老师的学生个个热爱读书,每个月的平均阅读量在100万字以上,这么惊人的阅读量哪里来的?肯定不是逼出来的,一定是学生自身巨大的阅读热情带来的。这种巨大的学习热情,就来自于常老师这种无时不在的生动的阅读教育。
对一些在澳大利亚体验到的丑陋现象,常老师毫不避讳,她细细写来,试图引发孩子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第15封信《如此导游》,常老师详细介绍了两位中国导游的低劣素质,最后,她说:“有人说,没有出国,不会有切身的比较;没有比较,就不知道我们和别人的差距。亲爱的小蚂蚁们,我们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人?”
我坚信,有了信中那些让人气愤郁闷的细节描述,常老师的召唤——“我们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人?”一定会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里激起层层涟漪。
仅仅是一封封的来信,当然无法构成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课程的最基本要素就是必须有孩子的重要参与。“两地书”课程的最大魅力在于师生互动。常老师在澳洲的21天里,每个孩子都在兴奋地阅读完远洋来信之后,带着对老师强烈的思念、带着或深或浅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迫不及待提笔给亲爱的老师写下了一封又一封回信,在常老师的鼓励下,一封封回信越写越长,后来很多信都突破了1500字,这可是些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朋友啊!
谁说孩子不愿意写作文?谁说写作文难?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写什么样的作文!在常老师的“两地书”课程里,孩子们是如此激动地写作着、表达着、思考着、学习着,当学习伴随着如此强烈的情感体验的时候,当阅读和写作成为一种强烈的情感需求的时候,孩子们收获的才是真正的成长和幸福啊!

现在,这些通信以《教室,在书信中飞翔》为名,被教育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整本书读来,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没有催人泪下的教育故事,更没有华丽的辞藻,就是一个老师灯下朴素的倾诉,和孩子们热切的回应。作为一个杂志主编,我每天都要阅读来自全国各地教师的文章,但我还是第一次读到一个老师以这样的方式,在充满诱惑的风光旖旎的异国他乡,用自己全部的休息时间,把所见所闻所思化成文字,激发孩子内在的生命潜力,不让每一天虚度,不让孩子错过任何一个成长机会。
读了这些师生通信的结集,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感觉,那就是教科书上所定义的课程概念实在太过苍白!什么是课程?老师即课程!一位心中始终装着自己学生的卓越老师本身,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课程!
(作者系当代教育家杂志社总编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06:58 , Processed in 0.08361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