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软暴力在校园频发现象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9 16:3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软暴力在校园频发现象初探
孝感市楚澴中学  何志君 
张庆华 
简军花

案例1:陶三(化名)经常到副食店买零食,老师发现多次并从健康角度教育陶三,收效甚微。后来发展到上课时借上厕所之名去买零食。后经老师反复教育劝说才吐露实情,他买零食是受人逼迫,如果不买就会受到别人的恐吓乃至毒打。
案例2:李四(化名)生性胆小,班上常有学生威逼他帮忙做作业。时间久了,李四心生怨恨,有一天,他们再次恐吓李四帮其做作业时,李四举起凳子砸向了他们。
案例1中的陶三和案例2中的李四都是学生间软暴力的受害者,什么是软暴力呢?软暴力是肉体暴力之外的另一种暴力,软暴力会让受害人的心灵受到创伤。学生间的软暴力包括嘲笑、讽刺、威胁、恐吓,让受害者处于担心、害怕、恐惧的心理状态。为什么学生间的软暴力像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其原因是: 非常高的隐蔽性。软暴力相对于身体上的暴力而言,其身体伤害后果一般不明显,这类暴力发生后老师、学校、家长和派出所很难得到明确的证据;受害人的软弱性。校园软暴力中的施加者一般都会寻找弱小的、笨拙的同学或遇事忍气吞声的同学作为他们的施暴对象,由于性格原因,在很长时间里受害人不敢向别人寻求帮助;软暴力事件发生后,对施暴者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在各级校园条例,各种治安条例中,并未明确规定学生间软暴力事件中的施暴者会受到何种惩罚和处分,所以此类事件发生后,只能由老师对施暴者进行说服教育,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单纯的说服教育工作效果并不明显,施暴者重犯率不会下降。
学生间的软暴力是一股涌动的暗流。在这些软暴力事件之后潜藏着更深的心理原因。学生间软暴力的实施者有如下一些心理:模仿心理。当今社会大众媒体提供了一个最佳的社会化模式,中学生可以随意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接触暴力文化,许多中学生认为使用暴力就是一种时髦,而盲目模仿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暴力动作。或者受到同伴的影响、受到同学的认同,跟从别人从事软暴力事件。胜利者心理。学生间软暴力的施暴者更多的是学业上的失败者、师长眼中的危险分子、家庭生活中的不如意者,他们不被师长和同学重视。当他们发现通过暴力可以制服别人,获得成就感时,转而用另一种途径来获得别人的注意甚至羡慕。痛苦转嫁心理。实施暴力的学生中很多都伴随着学业的失败和家庭的失和,等等。他们在学习之中找不到目标,看不到方向,每次的考试都是一次次的消沉,最后选择自暴自弃。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父母的离异,或者随爷爷奶奶等隔代生活,他们心中的痛苦、生活上的孤单无法排遣。另外,施暴者当中有一些曾经也是暴力事件的受害者,他们在父母的打骂中成长,亲子关系、距离造成他们冷漠、残暴的性格。于是寻找更加弱小的同学,在施暴中将自己的痛苦转嫁。侥幸心理。学生间的软暴力较硬暴力而言它们更加隐蔽,学校和老师更难以发现这种暴力。一些施暴者在成功实施一次暴力后,不仅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且并未因此受到相应的惩罚,于是他们会变本加厉的实施软暴力。
事情的产生是多方作用的结果。在学生间的软暴力事件中施暴者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得手,他们的气焰为什么会越来越盛,究其原因,受害者也有其不可推脱的责任。在受害者遭受学生间的软暴力时,害怕、恐惧的心理占了上风。这些学生间的软暴力事件中,施暴者更愿选择弱小的、笨拙的、独来独往的、凡事忍气吞声的学生。这类学生在遇到此类事情时,他们多半因害怕而选择沉默。另外,许多受害者在受到伤害时,选择忍气吞声是因为对师长的不信任的心理作祟。他们认为让老师知道这些事情并不会对事情的发展有什么改变。还有一些受害者本身也是学困生,他们武断地认为老师平时就不太重视他们,如果求助老师也不会得到老师的帮助。正是害怕和对师长不信任的心理更加助长施暴者的嚣张气焰。
学生间的软暴力是校园暴力的源头之一,学校、教师、家长一定要慎重对待学生间的软暴力,还校园以清净,还学生以安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5:24 , Processed in 0.07190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