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课“十问” 2011年10月10日 作者:吴民益 来源:现代教育报 每篇课文,教什么,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算教好?我们不如每课“十问”,老师可问,学生可问。
一问: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吗?
翻开老师的教案,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大多惊人相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诚然,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可一堂课下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寥寥无几,错字、添字、漏字、结巴的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有感情了。我们的老师虽然写了这条目标,可在课堂上很少看到老师在认真指导学生读书,难得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二问:学生能正确、端正地默写生字词吗?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的最基本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不仅低年级要重视,中高年级也要重视。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很多人在键盘上敲打如飞,可提笔写字时却是错别字连天,书写不堪入目。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汉字的默写、书写。每课的生字词,不仅要默正确,而且要默端正,这项工作要坚持不懈。
三问: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词句吗?
正确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学语文的一项重要任务。词句是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要想理解课文,必先理解词句。经常看到课文分析完了,有很多词语学生却不能正确理解。如把“赛跑”说成“拼命地跑”。汉语丰富多彩,词语之间有范围、感情、程度、搭配等方面的差别,特别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有具体的意思,这些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正确。只有正确理解,才能正确运用。
四问:学生能简洁地说出课文大意吗?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里,在很短的时间里清楚简洁地表达是一种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训练这种能力。每篇课文,都应训练学生简洁地表述大意,要教给学生方法,训练要循序渐进,要对多名学生的表述进行比较鉴别,互相取长补短。
五问:学生能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吗?
作者写文章,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其目的的,有的是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有的是宣传自己的一种主张,有的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这些是文章的“魂”,要引导学生去领悟,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和美的熏陶,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也是语文的“情感”目标。当然,我们要用语文的方式去表达这种领悟,如感情朗读、给人物写“颁奖词”、写读后感等。
六问:学生揣摩出课文的写作顺序了吗?
“在阅读中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这是高段阅读的一项要求。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按时间顺序、地点变化顺序,还是事情发展顺序等等,要引导学生去揣摩,要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能帮助学生表达。教师可让学生列出课文的表达顺序图,可用一句话来表述,也可用小标题的方式来表述。
七问:学生领悟了课文的表达方法了吗?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写了什么,更要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怎样写的、怎样布局谋篇的和怎样遣词造句的。当然并不是每一课都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领悟,而要抓住课文最有特色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去领会,让学生一课一得。
八问:学生积累了这课的美词佳句了吗?
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我们千万不能“得意忘言”。每篇课文中的词语、成语、词组、优美的句子、段落等都应让学生用专门的本子摘录、背诵。
九问:学生进行了迁移运用了吗?
“学以致用”。课文中的词语应让学生造句、造段。课文中典型句式、段落应让学生仿写,仿其形,仿其神。有的课文开头结尾好,就应让学生模仿;有的课文场面描写好,就应让学生仿写;有的课文细节写得好,就应让学生学写细节;有的课文对话写得好,就应让学生写对话,等等。只有读中学写,读读中练写,才能由知识转化为能力。
十问:我教给学生方法,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习惯了吗?
怎样理解词语,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怎样概括课文大意,怎样回答好问题,怎样写好细节等等,这些方法应教给学生。这课是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是训练复述能力,还是训练仿写能力,还是训练想象能力等等,心中要有数。圈画批注、认真倾听、笔记摘抄、不懂就问、勤查工具书等这些学习习惯应坚持不懈地培养。
每课“十问”,使教和学的目标变得清清楚楚。每课“十问”,使学生每课有所得,不仅得意,而且得言、得法、得能。我们不妨每课“十问”,老师问、学生问,以检验自己教得如何,学得如何。(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 吴民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