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概念教学的几点尝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5 15:4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概念教学的几点尝试
承德民族师专附属中学 董秀梅
化学概念是人们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本质属性的认识。所谓的本质属性即某一类事物独有而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性质。化学概念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因此,只有理解和掌握了化学概念,才能牢固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深究化学问题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化学概念教学一直是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教材有意淡化概念,现就新教材概念教学谈几点具体体会。
首先,从概念的形成上认识化学概念。
概念的形成,指的是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以辨别。抽象、概括等形式发现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任何一个概念的形成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如果这些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形成规律的揭示,那么就能领悟到知识形成过程中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概念的形成过程,先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一些物质,然后再归纳总结为理性认识,总结出概念的含义,最后用实例来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依此来达到应用的目的。
例如,在“氧化物”这一概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总结学过的化学式,“Al2O3、SO2、MnO2、H2O2、CO2、Fe3O4”等等,然后写出名称“氧化铝、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过氧化氢、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再要求学生讨论名称的共同点,学生会惊喜地发现都有“氧化”二字,因此,非常自然地引出“氧化物”这一名称。接着做总结,像名称中有‘“氧化某”、“几氧化某”、“几氧化几某”的均为“氧化物”。接着继续让学生观察总结氧化物化学式的共同点,学生会看到,化学式中都有大写字母“O”,且都在化学式的后办半部分。另外再要求学生看另外一部分,他们同样会发现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均有一个大写字 母。不同之处是有的还有一个个写字母,右下脚的数字也不相同。总结了这些之后,向学生简要介绍元素以及元素符号的写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为化学式的书写打下伏笔。再要求学生用元素来给“氧化物”下定义,80%以上的同学都能总结出来。学生自己总结出概念之后,会异常兴奋,印象非常深刻。但是,知道了概念,并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会应用。把前面学过的或者没有学过的化学式写出来,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辨别出来,哪些是氧化物,哪些不是氧化物。再通过讨论两个问题:(1)是不是含氧化合物均为氧化物?(2)氧化物都叫“氧化某”吗?学生能够列发出一些特例——水,这种氧化物,知道如何区分氧化物。这一难点一旦突破,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也迎刃而解。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学生会感觉化学并不太难学。学生自己能够深入探究,由自己亲自总结,得出结论,因此对化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第二,初中生刚接触化学,有许多有趣的实验,学生的情绪处于高兴的兴奋点上,对于接着出现的原子、分子等一系列抽象概念,学生会很失落,这些抽象的概念令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利用多种方法,使难于理解的概念简单化。例如,恰当地利用图象、分子模型,待别是制作多媒体分子动画模拟来描述分子、原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首先,在概念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分子。原子照片,让学生看到这些微小粒子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学生看到这些粒子之后感觉非常新奇,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我们介绍分子、原子的概念做了铺垫。在教授分子、原子概念时,使用多媒体效果展示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变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使得这些抽象概念理解起来通俗易懂。
其次,充分利用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感性认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推理获得结论的全过程是实现探究究学习的重要途径,能使得学生对概念理解起来更在现,更显而易见。
第三,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化学概念本身是发展的,应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在新理论层次上加深有关旧概念的理解。随着学生所掌握的物质结构知识的加深,旧概念又可获得高层次的理解,成为高层次的新概念。概念的层次性,也就要求教师教学的层次性。例如,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的“氧化反应”,指的是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当学习到“氢气”的还原性时,会发现,“氢气”与“氧化铜”中的“氧”发生的仍然是氧化反应,这一“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不单独指的是“氧气”,而是氧元素。再通过学习“化合价”知识,知道“凡是有化合价升高”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这样。氧化反应的外延在逐渐增加。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加,学生不但掌握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概念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发展性概念的出现,要求我们教师要注意概念的广度、深度,分阶段教学,不能一次性教给学生,如果那样的话,学生会感觉应接不暇,难于理解,造成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得不偿失。
在教材中引出概念不仅是为了知识表述的简约性,重要的是通过概念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知识的视野,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已学的概念去理解新的事物,对化学概念做出合理的解释。学生理解概念,也不能停留在对概念下定义,作注解的水平上,重要的是,应鼓励他们广泛运用概念,这样才能使概念来自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概念教学是整个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概念理解由枯燥变活泼,由死板变生动,发挥各种可利用资源优势,让学生觉得化学好学、易学,激发他们乐学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就象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所说的那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达到这种境地,那么,我们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16:18 , Processed in 1.5075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