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职业身份感的迷失和确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7 07:4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职业身份感的迷失和确认

吴志翔


温岭某幼儿园的虐童教师现在的境遇一定是很糟糕的,在全国网友如排山倒海般的讨伐声中,她就像是一只待宰的羔羊——不,羔羊是无辜的,而她绝不无辜,是个犯错甚至犯罪之人。但她如置身于炼狱一般难过,而且愧悔无地,这一点大概是无可疑的。在一个讲求“有图有真相”的时代,她的所作所为符合被网友人肉搜索和口诛笔伐的全部要素:她的身份是教师;她施虐的对象是天真的幼儿;她喜欢“立此存照”,拍摄了那么多施虐的照片,且虐童方式是如此触目惊心;照片里的她居然还在笑着……于是,所有人的神经都被“刺痛”了,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事件更能大面积地激发人们的道德义愤呢?还有什么比透过痛诋失德教师更能尽情释放自己对于孩子的体恤心、同情心、怜爱心呢?
我当然无意为她作任何的申辩,因为她并不无辜,却把粗暴的伤害加给了最无辜的孩子。但我也不想在指向她鼻子的成千上万根手指中再增加一根。我只是觉得,在事情发生以后,在引起众怒的人已被抓住以后,所有的恶声恶气也未尝不是一种非理性的暴力,这种暴力与施虐者的暴力逻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种心理需求,想让自己的情绪在发泄以后能得到一点平衡或平复。就像那位老师在QQ空间里写的:“他对我不好,我就要发泄!”如果发泄能解决问题,那这个世界上的问题就真太简单了。
事实上,这位教师除了可恨之外,也有可怜之处。她难道真的是心如蛇蝎的女人吗?我们在评判一个人时难道只能采取要么憎恨到食肉寝皮、要么爱到骨头里这么分明的二元思维吗?似乎对待“坏人”就不能稍假以辞色,对待“好人”就无论如何要为尊者讳。曾国藩得知家里失窃而盗贼已被捕获刑后,在一封家书里里劝家人对贼也要存“哀矜”之念,也就是要怜悯。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于此论背后的势利逻辑我真不敢苟同,此处不及详述。我倒想说:“可恨之人多有可怜之处。”只有能这么转念,我们思想的路基才能变得足够宽阔,能够让博大的人道主义有萌芽和生长的土壤。即以虐童教师而言,她也是一个曾经为工作努力过、在同事和家长心目中赢取过好印象的人,但她又是一个走上了迷途的人,迷失在观念的浓雾里,迷失在情感的荆棘地。一个迷失了自己方向的人,怎么就不值得可怜呢?


关于温岭教师虐童事件,我已写过一点东西,指出今天的教育应从粗放走向精细。但我觉得意犹未尽,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来。
虐童事件出了以后,很多人都在谈师德问题。从德的层面对教师提出种种希望或要求,让他们加强修养,规范行为,美化情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只是泛泛地标举师德,总觉得像面对所有人说“你要做个好人”、“你要善良”一样。一些教师一听到搞师德教育就心生抵触:“还是这一套!”报告会上坐着听了,座谈会上发过言了,学习材料也对付着写了交了……大家只不过是在玩一场形式主义的游戏罢了,玩过以后大家似乎都心安理得了。至于教育的效果,天知道!
身为教师,一定要从骨子里认识到,教书育人这个职业是具有特殊性的。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不但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正在成长中的、有待于经过教育发展和完善的人。虽然社会上的几乎任何一项职业都会产生影响他人的效果,但所有那些工作结果会影响人的人,某种意义上都是经过教师的手“生产”出来的。如今人们越来越不爱谈“灵魂工程师”这样的名头,似乎要把附著于这个名头之上的沉重性、神圣性全部抖落和剥离掉,作家们说自己只是个“码字”的,教师们说自己只是个教书的,只是因为承受不起那份会把自己压垮的重量,要知道堂皇的冠冕之下多有疲惫喘息的个体,如果还不想以身祭那一个光环,那么不妨承认自己所从事的无非是一份再平凡不过的职业:我没那么伟大,社会也别把我看得多么崇高,伟大崇高的万丈光芒之下,一点小私心、一点小错误都无所遁形,都会被读解成是“师德败坏”的表现。
这样的“自我矮化”并非不可理解。我们其实也知道,想让每位教师都热爱自己的职业是不容易的,而且热情也可能在重复的烦累中不断磨损直至消耗殆尽。所谓“热爱”,指的就是无论自身的境遇如何,总是能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奉献给讲台,奉献给学生。愿意舍弃更好的机会,愿意在相对弱势中安贫若素,愿意在劳累困倦中甘之如饴,只要有热爱,一切都是享受。我们承认,这样的状态对很多教师来说只是一个高尚的精神向度,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但是,即使没有“热爱”,即使无法付出满腔子滚烫的激情,也必须认同教师这份职业是有其特殊性的,在职业伦理、职业规范是有着底线要求的。教师的言行一旦突破职业规范,触及了公众的心理底线,那么受到痛责甚至惩罚也是一点不冤枉的。
哪怕不谈“高尚”、“伟大”这样的字眼,教师也必须有对自我职业身份的清楚无误的确认,并且因为这样的确认而设定对自身形象的期许以及自己言行的边界。教师身上穿着一套无形的“制服”,需要时时反观自己在工作中有没有豁边、过份、出格之举。


从我们所知的诸多信息来分析,温岭那位虐童的幼儿园教师,首先她对于教育是谈不上热爱的;其次她对于自己的职业身份是没有明确的认知的,因此她在职业伦理、职业规范方面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前者我们无法苛求,但正是后者的短板造成了她教育行为上的严重失当。她完全把教师当成一个谋生手段。她上岗靠的是关系,多次抱怨收入低,渴望嫁个有钱人……她不觉得她眼下正在从事的工作是可以长期投入的职业,于是幼儿园只不过是她一个暂时落脚的地方,只要赚钱更多、条件更优越的机会出现,她就会毫无犹豫地选择离职。这无可厚非,毕竟人都有七情六欲,有庸俗世故。但教师是不能被自己的俗情牵着鼻子走的,尤其在工作状态中,更需要保持一种相对超越、相对纯净的心境或情怀,以及与这种心境相适应和职业形象。因此我们总是能从优秀教师身上看到一种独特的、带点理想主义色彩的精神气质。从这个角度看,教书不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谋生手段。社会化程度太高的人,大概是成不了好教师的。现在社会上太多人向往的诸如金钱、权力、地位、人脉这样的东西,不应该是一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恶俗的文化、鄙陋的价值观应该远离校园。“拜金女”能当教师吗?“炫富男”能当教师吗?“小市民”习气太重的人能当教师吗?不能!
教师身份内涵着比别的从业者更多的责任感。很多打工者与企业之间是一种非常简单的雇佣关系,钱多了就干,钱少了就辞工,一般情况下,哪怕心里存着点情绪也不至于直接影响工作效能。但教师不一样。教师与其岗位之间是有粘性的,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情感上的互动,教师工作状态尤其是心态上是否稳定会直接作用于孩子的成长。如果把恶劣心绪带到工作中,与学生尤其是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都极弱的幼儿去较劲,那么造成的后果就很可怕。教师当然可以有抱怨,可以有不满,但只要是经过师范教育、接受过入职培训的人,只要他(她)对自我职业身份还有一种自觉,那就应该懂得如何控制和转化情绪,绝不把坏心情发泄到孩子身上。任何通过语言暴力、体罚或变相体罚乃至施虐的行为来恢复自己情绪平衡的人,都配不上“教师”这两个字。教师职业是特殊的,教师不是“混社会”的人。比如,人们在想象中总习惯把教师与图书馆而不是夜店之类的联系在一起,这不是所谓“刻板印象”,而是一种再合理不过的形象指认。
教师职业需要有一份高度的自律心,还得有必要的他律。职业身份感就是自律与他律结合之后产生的心理感觉。教师需要自觉约束其言行,并且逐步地塑造健全的价值观;教师也需要努力让自己去符合社会对这个职业的期望和想象。我们别怪社会对教师太苛刻,有期望是好的,虽会带来压力,带来约束,但它何尝不是一种有益的提醒呢?我们不能总把师德寄托在好的人品上面,人品固然有好坏,但它不应该是先验的,也不存在什么“至善”,在群体中、在岗位上表现的好与坏,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师德建设不是简单的“攒人品”。教师素养的提升,往往要经过由外而内、内在体认、由内而外这么一个他律、自律直至自觉的过程。
同时,各界也应创造条件(提高物质待遇、建设校园文化、形成尊师氛围等),参与到教师职业身份感的建设中来。好教师的成长也需要一道能挡住恶俗价值观的烟尘污染的“篱笆”。要让教师自觉其职业身份的珍贵,要让他们拥有一份职业的骄傲,要让他们哪怕在物质待遇未必优越(但不是低下)的环境下仍能感受到工作的尊荣。这种职业身份上的骄傲和尊荣感是教师工作的附加价值,当一位教师握有这样的职业身份感,就有可能真正地、持久地、发自内心地禀持职业操守,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俞国娣校长曾说过一句影响颇广的话:“校长,是校园里行走的符号。”教师,其实也是行走在这们这个社会上的符号。符号,往往是投射了社会大众的想象,凝聚着共同价值理想的存在者,它总能吸附大家的注意力并因此而发生影响。我们希望教师能够当得起这样的“符号”,不但对自身职业身份有着明确的体认,能为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也能把积极的价值辐射向全社会,把美好的东西传播向下一代以至更为久远的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10:20 , Processed in 0.07267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