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栋生老师《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一书共分三辑:边教边改;听说读写,关键在“想”;难忘的作文课。该书凡57篇,共计24万字,它以简约、平实的风格,深刻、细致地讲述了王老师的作文教学主张和实践,是一部令人深思、别开生面的作文教学笔记。
王老师在《致青年教师》一书中说:“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一书后,我想说:作文所教的一切不过是常识。
思考的常识。近日,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建新在谈及2012年高考作文阅卷的代表性问题时,特别指出“套话”问题最严重:考生常事先准备些材料,以屈原、苏轼和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写得最多,被称为“套话三巨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作文的过程必然是思维的过程。但由于教育的功利性,许多老师忽略了学生“思考”的环节,学生压根儿就不会“想”,程式化、模板化,没有生活体验、没有思想、没有情感,说空话、套话自然就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王老师曾在一节作文课后写下这样的反思:
听完专家教授们的高谈阔论,我又回到了自己的教室,和学生在一起。其实,这里发生的一切,远比“写作理论”丰富生动,因为这是一群人真实的“听说读写”,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诗人。机械化的“听说读写”培育不出有创造力的学生,因为他们把“想”忽略了。没有了“想”,是无法感受“听说读写”的快乐的。
“没有了‘想’,是无法感受‘听说读写’的快乐的”,作文一定要教给学生这样的常识。当然,要想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人,教师就不能不会思考。
热爱的常识。王老师指出,写作的至高境界是热爱,一个人能爱写作,视写作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写作对他而言是生活必需的内容,一天不写点东西就恍恍然不知所止,这样的写作已不追求所谓“成功”,而成为生活的乐趣,是真正为人生的写作。让学生热爱写作,首先老师应是热爱写作的人。记起高中语文老师杨荧郁先生,他就是一位热爱写作的才子,常常在作文课上展示他的下水作文,极大地调动了我们的写作热情。此外,学校里形成的好的写作作风,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敢写的常识。斯宾塞说,在根本上,写作是孩子自己的事,也只有把写作变成他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的能力。作文教学需要把写作的权利交给学生,培养他们敢写的意识,只有敢写,才可以在不断的写作中走向熟写。所以,王老师主张要营造宽容和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写作。其实,写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眼前有什么,心中有什么把它写下来,没有走样;拿给人家看,能使人家明白你眼前的、心中的是什么,这就行了”(叶圣陶语)。总之,一句话:敢写,就好办了。
读书的常识。有人曾向欧阳修讨教作文之法,欧阳修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因为多读书,会读书,效率也高,能够形成阅读经验,也就很容易体现在写作上。读书的常识,语文老师都懂,尽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0万,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高中在必修课程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可在应试教学的大背景下,他们不愿、也不敢让学生去尝试。这大概是作文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另外,王老师还倡导:教师劝导学生读书,不能只是告诫训诲,要懂得言传身教,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阅读的经验。
发现的常识。一日,王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在这所学校,有没有你没去过的角落。”所有的学生都说,学校虽然不算大,但好多地方都没去过。我们所教的学生亦大抵如此: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游离在观察之外,自然无所发现。鉴于此,王老师提出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开拓写作的领域,让他们有发现的意识,特别是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地方有发现,因为聪明的人之所以聪明,无非是在熟悉的地方有所发现或发明。
修改的常识。文章写完了,看几遍,修改修改,做到“上口”“入耳”(叶圣陶语),是一个好习惯。文章为何要修改?就如“从树上掉下一根枯枝,恰好是合用的拐枝,不过就常情说,拾枯枝作拐杖,总难得恰好合用,所以还要修理修理”(张中行语)。关于文章修改,王老师做了很好的尝试。他提出:老师可以手把手教学生修改;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在修改的过程中还可以把要求说得明确些;引导学生积累修改的经验,循序渐进等。
一下子说得太多了,大家还是去翻阅翻阅《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吧,那里边一定有你想知道的常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