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用有效提问启动听障学生学习情趣 | 日期:2012-11-19 作者:袁仁忠 | | 一、提问要考虑听障学生感官的可视性。
听障学生以其具象、简练的手势语作为首选的交流工具,是他们失聪以后与外界沟通必然选择和替代,也是他们凭借视觉器官感知教师手语达到顺利交流的载体和方式。然而,他们认知的主要器官——眼睛同健全人一样,只有在特定无阻碍空间里、明亮光线作用下感知教学内容,否则难以构筑双向交流互动桥梁。
聋校课堂教学是以教师手语演示为主导实现的,假如教师随意舞弄就很容易造成学生视觉形象混乱而产生理解障碍,降低课堂双向互动的有效性。比如,“瘦”是一手夹住两颊,向下收拢五指,象征“脸瘦”;“老”是一手张开,在颌下作捋胡须动作,这两个动作看起来很像,一不注意容易犯混。教师要注意手势位置准确、张合到位、动作利索,特别是与口型同步,两者相契相合,不要因为语速与手势时间差,影响学生正确、完整领会老师所提问题。
因此,提问时教师要注意脸部表情、身体姿势、站立位置等对手势表达辅助作用,尽量照顾学生获得清晰精准视觉形象,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特别须留意克服多媒体演示或板书时侧转或背对讲课提问,致使部分或全部学生只能无奈地看到手势侧影或是教师背影,时常因无法看清手语以致无从答起,徒然消耗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有经验的教师会细心地选择最佳站位、面带笑意专注着全班,确保学生视线在没有障碍物阻挡条件下充分感知接受。
随着聋校课堂现代化教学技术装备普及,提问内容表述常用集文字、动画、声音等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演示,这种教学方式形象直观、生动可视、重复再现,极大便利听障学生依靠视觉有效地接受课堂学习信息,不过制作和应用多媒体课件发问时,适合课堂学习的一般需求,避免色彩强烈反差、对比度不明显或画面班驳杂糅降低课件使用的优势,反而造成视觉感官负担而影响学生学习。例如,有的课件蓝色背景配黄色字体或红色背景配绿色动画,有时边、角还配动画画面,虽然课件展示动感鲜艳,但由于色彩搭配不合理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进而分散听障学生注意力,反而干扰听障学生有效学习。
二、提问要考虑听障学生认知的可受性。
与生俱来又无法逆转的听力缺陷是听障学生学习一大障碍,他们从小生活在声音传媒为主导的现实世界里却听而不闻、熟视无语,失去了在生活大课堂中练习言语、学习一般常识机会,与同龄人相比学前知识储量不足,认知水平低下,思维能力不高,制约了他们课堂学习活动,要完成普校同年级教材规定的学习内容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而一些听障学生弃学甚至辍学屡见不鲜,所以,课堂互动时要考虑到听障学生心智发展水平滞后一般的规律,设计提问时要情景化一点、简约化一点,尽可能降低难度、减缓坡度、放慢速度,为学生文化学习铺就顺畅通道。就如《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因此,聋校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上下苦功,视课型教学目的、要求不同,确定符合他们实际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文本最需要、最值得把握和研究的方面设计提问,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在轻松、自信、愉悦氛围中激发听障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改变学生现实学习状态——由弃学转化为要学、上升到乐学。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鲁迅《藤野先生》时,首先让听障学生通读全文,并找出文中鲁迅提到过居住生活场,绝大部分学生能不经指点轻易地找到“东京—仙台—北京”——这样基本上把文脉理清了;接着问:“在东京看到了什么?内心感受到什么?”——交代清了离开东京的原因;紧接着又问:“东京到仙台能记住的两个地名叫什么?”——联系上文明确了鲁迅是抱着求学救国理想东渡日本……一堂课简简单单几个提问,却让学生在不感到费力情形下抓住了重点。
有些教师习惯用以有声者交流方式向听障学生发问,无意之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困难,影响了他们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如在疏译《愚公移山》一文中的“河曲智叟亡以应”时,一位教师直接、平白、快捷地张口指着投影演译这句话的意思,紧接着提问“亡”的意思,结果没有一位回答出来。假如发挥听障学生视觉补偿的优势,用多媒体显影①“河曲智叟没有话答应”和②“河曲智叟死了没有答应”,
提示找出“亡”字在两句中不同解释,让听障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选择判断,就不难解释清“亡”的通借含义和用法。方便听障学生接受和掌握,这才是听障学生认知可受性的提问。
三、提问要考虑听障学生朗读的感悟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通过融情于声的朗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内部有声语言,这是听障学生学习语文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文字、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然而,教师往往顾及听障学生不会出声的原因,一般注重自己讲解而忽视朗读教学;即使安排朗读常常因课堂沉闷花的时间不够充分,在没有阅读理解支撑前提下发问,造成冷场时急忙以析代答、以讲代解补救,剥夺了听障学生言语和思维训练机会。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果采用多种形式说明听障学生熟悉文本场景、充分感悟文本,蓄积和创设自我情不自禁与文本对话的情景,此时发问学习的有效性和准确率定会大大提高。现行通用语文的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文质皆美的范本,多次反复朗读之后,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到文章丰富内涵,而且有些难说清的语义、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反复朗读实践中会熟能生巧、生化养成。
朱自清抒情散文《春》结尾一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是全文抒情高潮,也是文章主旨所在。简单地发问“作者把春天比作什么?”,没有经过朗读产生联想感悟教师又发问“这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在这样快节奏、高频率的发问中,认知水平低下的听障学生没有时间品味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炽热的情感,答不出来应是意料之中的事了。如能指导听障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体味,依靠生活中存蓄的形象记忆激起联想、想象,就能非常便捷地理解“娃娃、姑娘、青年”
——就是赞颂春天“新、美、力”,朗读带来的效能显而易见。
四、提问要考虑保护听障学生的自尊性。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早就提出:特殊儿童具有第一性和第二性缺陷。所谓第一性缺陷就是他们生物学意义损伤或缺陷——听觉器官损伤;第二性缺陷则是由第一性缺陷派生的缺陷——表现在机体水平低下,积极性不高,情绪不稳定,缺乏自觉性,意志质量差;并告诫我们如果第二性缺陷未得到较好解决,那么对学习就会产生麻木、厌恶甚至是恐惧情绪,逐步失去学习信心,进而彻底失去学习动力。
听障学生由于听觉缺陷造成言语障碍,课堂上主要依靠视觉感受获取教师手语传授知识,由于手语具象性特征,不能精确地表达抽象事物概念,学生精深理解提问内容比较费力,而且长时间单靠眼睛直视获取知识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实践中一位多年从事聋教教师经验地提到:手语一旦脱离具体语境,听障学生要百分之百的理解是有折扣的,因此,听障学生学习文化需克服许多非智力因素阻挠,付出超常努力才能得来平常成绩。
常有听障学生面对教师提问不敢大胆地举手回答
,往往是以观望的态度等待着教师解答,表现得异常不自信、怯懦、自卑。有时课堂提问成为少数个别有残存听力学生的作秀,常会出现“动一而静百”现象,大部分学生游离学习活动之外;更有教师对简单问题答不出或答错表现出冷漠、急躁,缺乏耐心,对一错再错表现出极不可耐地愠怒……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只有恐惧、畏缩、压迫之感,不仅影响了正常思维,而且加剧了心理问题出现。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提问这一常见教学形式蕴涵着重要德育因素,用得好可以排除第二性缺陷派生的学习干扰,从心理上打消因生理缺陷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每次组织提问必须而且应该面对全体听障学生表现出期待、欣赏和信任,以肯定的方式和真诚的态度对待答错甚至答不上来的学生,及时有耐心地纠正听障学生不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帮助获得回答成功产生愉悦体验来驱散集结在心里阴影,从而获得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和自尊。
一次听课时,无意中发现一位听障学生举手发言积极,可是举右手时准确率极高,举左手竟答不上来。究其原因是这位听障学生自尊性特强,认为不举手别人就会看不起,于是乎滥竽充数,这位得道的任课教师没有讥笑他,也没有抱怨他,反而感到他有一颗可爱而强烈的上进心,提醒他如果感到真会就举右手,否则就举左手,教师提问时看到他举右手就尽量给他机会。就这样没过多久这名学生就变得自信开朗,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后来,教师把这个“秘诀”悄悄告诉了其它几位听力严重缺失的“差生”,很快全班的“差生”学习状况集体上了一个台阶。这就是提问中注意保护听障学生自尊性所产生的教育魅力!
五、提问要考虑听障学生习得语汇的实践性。
言语能力是一种重要的交流能力,对听障学生来说更是一种生存能力,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未来生活质量的高低,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可是许多听障学生习惯识记字、词、句、章,习得的语句大多只是停留在“理解”和“识记”层面上,付诸运用极少。做作文时会发现学过数量不少的词、句、段不会运用,成为记忆库里的“消极语汇”。因此,提问时要有针对性地顾及语言实践性应用训练,不要过分地侧重于应试“技能”训练。
如果将义务制阶段语文教学课比作一次“登顶”活动,那么每一个提问就是“登顶”的一个台阶。学前班上语训课时,教师把简单日常用语提炼成固定句式提问,如“(谁)在(干什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场景自由造句;低年级识字课上用造句、连句、仿造等形式指导听障学生准确运用新学的生词,使初学的语词成为鲜活生活言语;高段年级在学了很多描写词汇后连词成文,例如在学了很多描写湖泊的词后,用“一望无边”、“烟波浩淼”、“波光粼粼”、“碧波荡漾”等当堂叫学生口头造句……这些语词实践运用能让听障学生形成系统的生活言语和表达能力,提高将来生存竞技实用的本领,为他们获得有质量的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丹麦语言学家奥托·杰伯逊说:“我们不应该只在学生身上洒水,而应该把他投入语言的海洋,使他们及早学会游泳。”一次教师要求用“办法”一词造句,一个学生答道“家里的计算机坏了,我得想个办法修好”。许多学生紧接着纷纷发言“我家的台灯不亮了,我要想个办法修理好”; “家里的微波炉坏了,我得想个办法修理好”……发现学生造的都是修家电一类的句子,教师还占用了一点点上课时间展开用电知识交流,给孩子们安全用电知识,告诉听障学生年龄还小,危险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提问过程充满着对听障学生生命的呵护!
总之,课堂教学提问要求教师既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执教者自身,更要备学习者本身,不断改进和钻研课堂提问技巧,采用有效提问启动课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