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傅佩荣:哲学家的个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5 19:3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傅佩荣:哲学家的个性

哲学家的个性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7bcc90102drv3.html


   哲学家在想什么,别人未必知道,也未必感兴趣。别人看到的往往是他们特立独行的作为。

一.康德

以近代哲学家来说,康德(I.Kant,1724-1804)很有代表性。他住在普鲁士东北角的科尼斯堡,一生不曾离开家乡。他在大学教书,生活极有规律。他每天下午三点半都会去一位朋友家聊天,到七点才回去。每当街上有人在问“现在几点钟?”时,所得到的答案常是:“应该还不到七点吧!因为康德教授好像还没经过这儿。”

邻居有只公鸡,经常高声啼叫,使康德无法思考。他想向邻居买下这只公鸡,澈底解决这个问题。邻居觉得莫名其妙,向别人抱怨说:“这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一只公鸡怎么可能会打扰一位智者?”康德别无他法,只好搬家。他搬到市立监狱旁。监狱正在实施感化教育,安排受刑人高声诵唱圣歌。康德为此向市长抱怨,但亦无可奈何。
   
    为了担心“健忘”,他想到一个奇特的方法。当他遣散长期服侍他的仆人蓝培之后,很难适应随之而来的变化,因此决定不要想这件事。为了防止自己忘了这个决定,他在一张字条上写着:“一定要忘记蓝培!”
   
    康德每天准时散步,但有一次例外的情况。他接到法国哲学家鲁索(Rousseau,1712-1778)的《爱弥儿》时,急着想要读完而忘了出门。他对鲁索十分敬重,书房中还挂着鲁索的画像。他在阅读这本书时,想弄清楚“一个无神论者怎么可能谈论爱?”康德由此深受启发,他说:我天生就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我感到对知识的热烈渴望,想要在知识中前进,同时每走一步都希望得到满足。有一段时期,我认为只有这种知识与渴望才是人的荣耀所在,我瞧不起一无所知的人。但是鲁索把我更正过来,这种盲目的偏见消失了。我懂得了尊重人性。我认为人性足以使所有的人具有生命价值,足以确立他们做为人的权利。如果我不能持着这个观点,我会认为自己连一般的工人都不如。”

二.费希特
    康德之后,德国哲学家费希特(Fichte,1762-1814)上场。费希特幼年家贫,为人牧羊,没有上学的机会。村里有一位富人,有一次错过了星期日的牧师布道,非常懊恼。有人向他建议,找费希特来吧!因为费希特有超强的记忆力,可以把牧师讲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复诵一遍。富人一试之下,惊为天人,立即决定出钱让费希特上学念书。念哲学系,出路不佳。费希特毕业后担任家教,在帮学生温习功课时,念到了康德的著作。他深受启迪,于是决定到科尼斯堡大学旁听康德的课。他的热忱并未感动康德,手边的钱也用完了。他鼓起勇气向康德借钱,准备回归家乡。

    康德仔细考虑这个问题,最后不愿借钱给费希特。他的想法是:一,我如果今天借钱给你,那么以后你“每一天”向我借钱,我都必须借给你,否则我的行为就不符合普遍性的要求。二,我如果因为你来旁听我的课,我就借钱给你,那么“所有”来旁听我的课的人向我借钱,我都应该借给他们,否则我的行为就不符合一致性的要求。三,我如果借钱给你,就有可能使你陷入“无法偿还”的道德困境,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害你呢?

    不过康德提出一个善意的建议,说他愿意为费希特向出版社写推荐信,如果费希特要出书的话。于是,费希特在四周之内写成了《对所有启示之批判的尝试》。出版社在出版这本书时,忘了印上作者大名。当时的康德已经出版了他著名的三本书,书名都有「批判」一词,学术界都在期待他的新着。大家以为这是康德的大作,纷纷购买,报纸还做了下述报导:“任何人只要读了这篇文章的一小部分,就会立刻认出这篇文章的伟大作者是谁,这篇文章使得科尼斯堡那位哲学家对人类产生了永垂不朽的贡献。”

    等到大家得知作者是费希特而不是康德时,已经来不及减损费希特的盛名了。他很快就受聘为耶拿大学教授。他的哲学观点过于强调人的道德自我,引起不少人的误会,甚至认为他有鼓吹无神论的嫌疑。在各方意见争执不休时,普鲁士国王宣布:“如果费希特与亲爱的上帝有什么纠纷,亲爱的上帝会同他一起解决。这与我完全无关。”拿破仑的大军占领普鲁士时,费希特在柏林公开发表十四篇《告德意志国民书》,盼望同胞振作精神,活出全新的自我。这些演讲造成十分深远的影响。


三.维根斯坦
    维根斯坦(L.Wittgenstein,1889-1951)家境富裕,父亲有“奥地利的卡内基”之称。他的家庭成员有忧郁症的困扰,三个哥哥自杀,他在二十三岁时也承认自己过去九年来因深感孤寂而徘徊于自杀边缘。他的才华让人瞩目。他在剑桥大学向罗素(B.Russell,1872-1970)学习数学,二人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罗素说:“认识维根斯坦是我生命中最让人兴奋的思想经历之一。”又说:“他可能是我所知传统定义的天才中最完美的典型,热情、深邃、激越而傲气十足。”罗素把自己正在撰写的知识论手稿拿给维根斯坦,希望他提供意见。

    当时谟尔(G-E.Moore,1837-1958)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担任讲师,对维根斯坦印象深刻。维根斯坦辍学到挪威暂住,谟尔前去拜访,记下维根斯坦口述的逻辑观念,然后认为这些笔记就可以当成学士论文,但是维氏不愿另写一篇〈前言〉以及列出参考书目,因而未得学位。他对于僵化的学术审查制度不以为然,他说:“与知识分子谈话是作贱我的心灵。”另外他也常说:“再也没有比不欺骗自己更困难的事了。”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自愿入伍,担任炮兵,在初次遇到敌军时,他说:“现在我有机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了,因为我正直接面对死亡。”他在战后,把父亲留给他的大笔遗产送给兄弟姐妹,并捐给需要的人,包括诗人与艺术家。他自己则到奥国乡下担任小学老师,认真教书,但是家长与同事却不太欢迎他。

    一九二九年,维根斯坦四十岁时,出版《逻辑哲学论丛》,以此书申请博士学位。评审委员中有谟尔与罗素。在论文答辩会结束时,维氏轻拍每一位考试委员的肩膀,安慰他们说:“别难过,我知道你们永远不可能了解它的。”他获颁学位,并得到三一学院五年的教职,别忘了,罗素与谟尔二人比维根斯坦大了十六、七岁。他们三人都是现代的著名哲学家,罗素还得到一九五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维根斯坦上课时,不作正式演讲,而是认真思考,再谨慎而缓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其间常有冗长的沉默。按现在的教学要求来说,他恐怕早就被解聘了。一九三九年他升任正教授,但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他说:“在战争进行时,敎授哲学是无法忍受的事。”他终于在一九四七年辞去教职,住到爱尔兰,说这样是为了远离“崩裂腐败的英国文明”。他于一九五一年过世,临终之言是:“请告诉朋友们,我曾拥有一个美好的生命。”

    哲学家受到众人尊敬,一部分是因为他们爱好智慧,有如代替人类在思索宇宙与人生的奥秘,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能以具体的言行去证实自己的想法。譬如,希腊的苏格拉底代表西方哲学家的典型,他被人诬告下狱,但坚持不肯逃狱,坦然面对死亡,饮下毒酒而死。我们不妨设想:如果他真的逃狱,多活了几年,那么他一生所追求的真理还有多少可信度?真理并非一般常识或专业的知识,而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智慧所作的验证。换言之,不能让人生活于其中的,又怎能算是真理?

    从这个角度看来,中国哲学家展现类似的风范,要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由此改善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质量。不过,这种哲学观在今日已经显得有些陌生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19:39:50 | 只看该作者
魏剑美:大哲学家有大个性

   来源:http://zlm751008.blog.163.com/blog/static/84746473200981232515966/

坦然求死的苏格拉底
家( A: ]; l: p; ?6 C3 U
  9 ?4 I- X9 O4 }/ {: \# Q: e
  苏格拉底出生于古代雅典。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在街头和人家辩论,非要将对方驳得哑口无言不可。有人于是拿他的长相来诘难他:“你常常讨论美,那么请问你怎么说明自己的美呢?”因为苏格拉底自己长相丑陋:秃顶、金鱼眼、狮子鼻、厚嘴唇、大嘴巴,走路像笨鸭子似的。对此,苏格拉底回答说:实用的才是美。一般人眼睛深陷,只能向前看,而自己可以左顾右盼;一般人鼻孔朝下,只能闻自下而上的气味,而自己嗅觉范围可以更大;自己的大嘴巴、厚嘴唇,吻起来可以更丰润而有力。
读者之家9 ~/ d5 h  q6 ?- o: g$ N6 X
  公元前399年春,苏格拉底因为“以诡辩腐蚀青年人的心灵”而被法庭审判,量刑结果是死刑。他的弟子柏拉图等人用金钱买通狱卒让他逃跑,但被他拒绝。弟子们只好计划向审判团求情,但苏格拉底决绝地说:“这是我死的时候了,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当时苏格拉底已经是70岁的老人,但最大的儿子才20岁,最小的儿子还在怀抱中。临刑前,有名的悍妻带着孩子们来和他诀别,苏格拉底平静地让学生将他们送回去。坚持人文关怀、追求真善美,塑造读者的精神品质;读者家园是以《读者》杂志为主的,集读者原创、休闲时刻等版块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学论坛。- M' e) k* R' `5 j# [3 h; ]
  典狱官将盛满毒药的杯子递给苏格拉底的时候,自己泣不成声,哭着而去。一旁的学生们也是哭成一片。苏格拉底很不满意,说:“我之所以要把妇女打发走,就是要避免这种干扰。我说过,一个人应该精神镇定地迎接他的末日。请你们坚强些,平静下来吧!”
.readerstimes.com7 Y% t5 F$ a5 @$ k7 I6 K1 i" k" I
                                                            80岁不出故乡下步的康德坚持人文关怀、追求真善美,塑造读者的精神品质;读者家园是以《读者》杂志为主的,集读者原创、休闲时刻等版块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学论坛。, ^# H& s- b6 n

家& R9 G( D7 V6 }3 m" O
  世界上的大哲学家几乎个个都游历丰富、见多识广,唯独被称为“德国哲学革命的先驱”的康德是个例外,1724年出生的他活了整整80岁,却从来没有离开他的故乡哥尼斯堡一步。$ o3 _; x- M( Q5 m
  康德有42年的工作时光是在讲台上度过的,他上的课多达十数门,除了和哲学相关的课程外,还有矿物学、教育学等,甚至还有“要塞建筑术”和“烟火制造术”。文关怀、追求真善美,塑造读者的精神品质!3 Y1 b& T- M3 @3 |9 D+ T) w) K' M
  他一辈子没有结婚,过着独身而循规蹈矩的呆板生活,每天定时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吃饭、散步,守时严格到分秒不差,比闹钟还准时,以至于邻居都可以按他的行踪来对钟表。康德饭后散步的习惯风雨无阻,平生只破例过一次,那是因为被卢梭的《爱弥尔》所吸引而决定一口气读完。正因如此,海涅评价康德说他既没有生活也没有历史。
读者网站,读者文学,读者,读者家园,读者原创,读者原创版,读者文摘,读者论坛,读者杂志社,读者杂志,读者网摘,原创文学,网上读者,网上家园,读后感,网络文学,诗歌,读者欣赏,读者下载,读者电子书,E书,电子书,文学,散文,小说,音乐,影音,美文,意林,智慧,生活,笑话,幽默,贴图,英语,流行音乐,天籁纯音,经典老歌,校园民谣,青年文摘- J! D/ ^! X% ^! E+ L
  康德的著作文字艰深,大量使用抽象的专用名同,面对别人的批评,他说:“文章能够写得复杂不是更好吗?又何必力求简明来迁就读者呢?”

- 坚持人文关怀、追求真善美,塑造读者的精神品质!! g4 @, A( h1 y/ V# V* C7 w  m
                                                                “木头人”黑格尔' k: n5 Z6 p# z5 Q; U5 y/ H

  黑格尔被誉为“美学上的金字塔”,但是他在耶拿大学做编外讲师的时候却是有名的“木头人”,他盛年驼背,瘦削的脸上始终是严肃的表情,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发呆,有时候思考一个问题竟会让他在原地待上一天一夜。散步时下起雨来他也浑然不觉,一次散步回家时才突然发现一只脚上居然鞋子不见了。坚持人文关怀、追求真善美,塑造读者的精神品质;读者家园是以《读者》杂志为主的,集读者原创、休闲时刻等版块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学论坛。1 {, I  C8 ?/ b
  黑格尔不善言辞,上课经常翻阅笔记,费劲地字斟句酌,结果越是浅显的东西他越讲不清楚,学生于是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木头人”。更好笑的是,他经常记错时间,在别人的上课时间走进教室,打开讲义就开始上课,让师生们哭笑不得。也正因此,选修他课的学生最后落到只有11人。校方也对他很不满意,连副教授的头衔还是歌德出面才帮他争取来的。读者网站,读者文学,读者,读者家园,读者原创,读者原创版,读者文摘,读者论坛,读者杂志社,读者杂志,读者网摘,原创文学,网上读者,网上家园,读后感,网络文学,诗歌,读者欣赏,读者下载,读者电子书,E书,电子书,文学,散文,小说,音乐,影音,美文,意林,智慧,生活,笑话,幽默,贴图,英语,流行音乐,天籁纯音,经典老歌,校园民谣,青年文摘) S8 Q/ K' r8 F9 k0 U9 C
  但黑格尔来到柏林大学后却备受推崇,后来还被提升为校长,其黑格尔主义风行一时,年轻的叔本华不服气,自负地要求和黑格尔同一时间上课,并大骂黑格尔是“江湖骗子”,说其哲学“四分之三是胡说八道,四分之一是陈词滥调”,但叔本华最后惨遭失败,听他课的学生最多时只有3个人。

                                                          “痛苦动物”叔本华
者之家# b9 L" [# G# p! ]' ?8 t4 Z, W
  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他自命为“痛苦动物”。他从小厌恶轻佻虚荣的母亲,并由厌恶母亲发展到厌恶所有人,他说:“我从懂事以来,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颇为自得的博士论文居然被身为小说家的母亲斥为“像药剂师开的一张药方”。母子俩自此彻底决裂。
  叔本华的课很少有学生问津,他最为得意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只卖出去100本,其余都被出版商当作废纸处理掉。对此,叔本华不以为然,他说:书本好比是一面镜子,一只驴子望进镜子,绝不可能看出一个天仙来。
读者网站,读者文学,读者,读者家园,读者原创,读者原创版,读者文摘,读者论坛,读者杂志社,读者杂志,读者网摘,原创文学,网上读者,网上家园,读后感,网络文学,诗歌,读者欣赏,读者下载,读者电子书,E书,电子书,文学,散文,小说,音乐,影音,美文,意林,智慧,生活,笑话,幽默,贴图,英语,流行音乐,天籁纯音,经典老歌,校园民谣,青年文摘, k1 u+ L$ p/ [/ ]" E7 j+ f/ e
  他将自己封闭在书本中,认为“生活在书中比生活在人当中更幸运”。他对人极不信任:从来不肯让拿着剃刀的理发师为他修面;住房子永远挑一楼,为的是便于在火灾时逃跑;任何时候都绝不肯用他人的杯子,怕被传染;只要一听说流行病,他立马疯狂逃窜;他处心积虑地用希腊文和拉丁文记账;他到处藏不多的几个镍币;把贵重衣服都标上假名企图鱼目混珠……
  一次,这个“天才疯子”在植物园和橘子花说悄悄话,管理员看他神情诡异,便过来问他名字,他一脸迷惑地说:“如果你能告诉我我是谁,我会多么感激你啊!”
- 坚持人文关怀、追求真善美,塑造读者的精神品质!2 z; j8 X/ B$ K2 U9 ^
  临终时,叔本华将自己著作的版权授予爱犬阿特曼的后继者。坚持人文关怀、追求真善美,塑造读者的精神品质;读者
家园是以《读者》杂志为主的,集读者原创、休闲时刻等版块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学论坛。6 n0 J2 t  l4 |* J, u9 t& N) U; G
读者之家! {4 C, C* W/ f" [
www.readerstimes.com$ n& L; ^! w) ^# ^# r  I5 [* U
                                                                 嫉商如仇的博立叶 - 坚持人文关怀、追求真善美,塑造读者的精神品质!! B1 v, J" T3 f

读者网站,读者文学,读者,读者家园,读者原创,读者原创版,读者文摘,读者论坛,读者杂志社,读者杂志,读者网摘,原创文学,网上读者,网上家园,读后感,网络文学,诗歌,读者欣赏,读者下载,读者电子书,E书,电子书,文学,散文,小说,音乐,影音,美文,意林,智慧,生活,笑话,幽默,贴图,英语,流行音乐,天籁纯音,经典老歌,校园民谣,青年文摘( s- k' _, b2 t( `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傅立叶尽管出生于商贾世家,但他却从小就极度厌恶商业,认为是“说谎和欺骗”的行业。6岁那年,他去父亲的商店玩耍,眼见店员欺骗买主,小小年纪的傅立叶当即走上前去向买主说明了真相。毫无疑义,事后父亲狠狠地揍了他一顿。这不但没有让傅立叶得以改变,反而使他更厌恶商业了。坚持人文关怀、追求真善美,塑造读者的精神品质;读者家园是以《读者》杂志为主的,集读者原创、休闲时刻等版块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学论坛。- X6 z, h0 O- w
- 坚持人文关怀、追求真善美,塑造读者的精神品质!' i5 q+ S( m( \
  傅立叶9岁那年,他的父亲身染重病,临终前,由于对“异端”儿子不放心,特意立了一道怪遗嘱:儿子长大后从事商业才可以得到他的遗产。就这样,一道遗嘱,便得傅立叶不得不违心地经营店铺。很自然,他的经商注定是失败的,后来,他的母亲彻底失望,将家产交给三个女儿经营,只付给傅立叶一些生活费。
- 坚持人文关怀、追求真善美,塑造读者的精神品质!5 U/ g4 l; A) e5 p1 |  i
  傅立叶曾经非常尖刻地指斥资本家的贪婪本质:“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建筑师要求发生大火使城市的四分之一化为灰烬……”读者之家. i3 ~* g% h8 M, E
读者之家3 V- F. S" j8 i7 W

                                                                        孤独至死的尼采
H' }8 j% h: L' l/ q5 J# b. S, i0 b. M" o
  哲学家中孤独者并不少见,但像尼采这样孤独至死的却极为罕见。有人将他称为“孤独中的孤独者”。他甚至说:“在活着和死去的人中间,我没感觉到一个人与我有稍微亲密一点的联系。”
  4岁丧父的尼采从小生活在女人堆里,导致其性格女性化,为了改变形象,他甚至一度酗酒打斗,但终于复归到寂寞、自闭的小圈子里。他慢慢变得害怕阳光、厌恶城市,对他来说,孤独即意味着恢复和自由。
  他一生饱受疾病的折磨,著作被斥为“完全胡说”,连学生都不再来上他的课,求爱屡屡受挫,乃至于最后完全丧失信心,连喜欢他的女读者也不敢去接受了。尼采终于感叹“这世界是通往沉寂的无数沙漠的门”!
  几乎被当时的人世所隔绝、所遗弃的尼采在自传中写道:“我不希望成为神圣的人,甚至宁可做个怪物——也许我就是怪物。”

3#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19:40:50 | 只看该作者
个性测试:你有哲学家的潜质吗

不论是柏拉图、苏格拉底又或是韩非子、庄子,都是我们所熟稔的哲学家。智慧和知识是有所不同的两种东西,当智慧和知识擦出火花时一个哲学家就产生了。哲学家可以从任何地方走出来,你是否也存在着哲学家的潜质呢?你是否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呢?一起进入测试吧!
  (本测试不超过10道题,4个答案,系统自动跳转。仅供娱乐,非专业心理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0 00:11 , Processed in 0.23620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